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稻水象甲已在麻江县水稻种植区域有局部发生,对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有效遏制稻水象甲扩散蔓延,根据在实践中所掌握的当地行之有效的防控技术,以供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参考防治。  相似文献   

2.
1稻水象甲的发生趋势 稻水象甲属于国家植物检疫对象,原产美国东部平原和山林中,自1988年传入我国,吉林省于1993年在集安首先发现,近几年随着水稻种植范围的扩展和引种等自然、人为因素,其危害逐步向中西部水稻产区蔓延。  相似文献   

3.
风对稻水象甲起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浙江省双季稻区稻水象甲起飞行为的研究表明,风是影响其迁飞扩散的重要因子。稻水象甲起飞前需要较长时间的展翅准备,因而风力稍大便无法起飞。其自身的飞行能力不强,一般情况下不会形成远距离自然扩散。因此,应严格控制人为传带以延缓其蔓延速度。  相似文献   

4.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其种植的安全性是我国粮食供应的重要保障。稻水象甲是一种生活在水稻田中的害虫,主要以水稻的叶片和根为食,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产和发育,且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稻水象甲虫害疫情一旦大规模暴发,将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一定影响,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基于此,分析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受气候异常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子市场放开、农产品流通贸易、耕作制度变化等因素影响,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异常,表现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重大病虫暴发频繁,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等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等新病害时有发生并逐年加重;细菌性条斑病、稻水象甲等检疫性病虫害传入文山市的危险越来越大。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工作任务加重,难度加大,使病虫测报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基于此,重点分析了文山市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现状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调查了不同施肥处理、水稻不同栽插期稻茎毛眼水蝇危害状况。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施肥处理稻茎毛眼水蝇危害株率差异不明显,水稻不同载插期稻茎毛眼水蝇危害株率差异较大,随栽插期推迟危害株率明显增加。并优选出对稻茎毛眼水蝇具有一定抗性的81个水稻品种(系)。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并评价中南丘陵区林地-稻田复合生态系统稻田表面水的环境质量效应,以河滨平原稻田为对照,于2013年4月中旬到9月上旬对湘北汩罗市桃林林场两类林-稻(松-稻、混-稻)系统稻田进行表面水原位研究,基于不同时期各系统稻田表面水总氮、总磷、NO-3-N、NH+4-N、有机氮、水溶性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WPOC)、COD、总Pb、总Cd、pH等指标的监测结果,用通径分析法研究了不同林-稻系统稻田表面水的环境机制,同时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稻田表面水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在非稻季,人为干扰少的混-稻系统稻田表面水污染风险低于松-稻系统及对照,其中前者稻田表面水属Ⅲ类水,后两者表面水属Ⅴ类水;(2)在稻季,两类林-稻系统稻田表面水水质优于对照,前者稻田表面水平均总氮、COD、总Cd、总Pb含量仅分别是对照的75.0%,78.4%,62.6%,87.6%。在研究中发现,稻田表面水有机质依循"生物有机质→胶体有机质→颗粒有机质→稻田土壤"途径循环转化;稻田表面水颗粒有机质含量规定了稻田表面水85.7%的COD和77.3%的镉、76.2%的铅,是影响稻田表面水质量的关键因素。综上所述,丘陵林-稻复合系统稻田表面水质量优于平原区,林-稻复合系统具有阻断污水灌溉、屏蔽病虫传播的环境优势;稻田表面水水质受水体有机质循环机制调节。  相似文献   

8.
调查了不同施肥处理,水稻不同栽插期插茎毛眼水蝇危害状况。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施肥处理稻茎毛眼水蝇危害株率差异不明显,水稻不同栽插期稻茎毛眼水蝇危害株率差异较大,随栽插期推迟危害株率明显增加。并优选出对稻茎毛眼水蝇具有一定抗性的81个水稻品种(系)。  相似文献   

9.
农业部重点实施入侵生物灭毒除害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已知我国至少有 38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和 2 3种入侵微生物 ,其中对我国农业带来严重危害的植物有水葫芦、水花生、豚草、紫茎泽兰、飞机草、大米草、薇甘菊和银胶菊等 ,虫害有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稻水象甲、蔗扁蛾、苹果绵蚜、葡萄根瘤蚜、二斑叶螨、马铃薯甲虫和桔小实蝇等 ,动物有福寿螺和非洲大蜗牛等 ,微生物或病害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玉米霜霉病、马铃薯癌肿病、大豆疫病、棉花黄萎病、柑橘黄龙病、木薯细菌性枯萎病和番茄溃疡病等 ,这些外来物种给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畜牧和鱼类栖息环境、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10.
稻虾种养是一种全新的种养模式,是指在水稻田中养殖小龙虾,从而实现稻虾共生。全程机械化生产作业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目的,稻、虾共生符合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基于此,以稻虾种养全程机械化发展现状作为切入点,分析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以期提高稻虾种养全程机械化的生产水平,促进稻虾种养全程机械化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为害澳洲坚果的蝽象类害虫茶翅蝽、稻绿蝽、麻皮蝽、稻棘缘蝽、大稻缘蝽的为害规律及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探讨其防治措施,为澳洲坚果的病虫害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柑桔与芒果的实蝇类与象甲类害虫,严重为害果实,造成落果减产,而且又是重要的检疫对象。目前一般需要观察外表征状并加以剖检,工作上极不方便,美国农业研究的科学家,最近指出一种新的探测方法:是通过一系列中间装置,使扬声器传出果内感染实蝇幼虫取食与活动的声音,在几秒钟内即可检测出来(Pyrah,D.1985)。这样可以减少盲目的化学薰蒸处理与蔓延为害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为此,我们于1986年秋试制果内害虫探测的一系列中间装置,并对蜜柑大实蝇幼虫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水稻种植模式对氮磷流失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过量施用化肥造成的氮、磷流失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为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对氮、磷流失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研究比较了常规种植、绿色蛙稻和有机蛙稻3种水稻种植模式下稻田生态系统的田面水氮、磷浓度特征规律,以及径流、渗漏的氮、磷流失特征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3种水稻种植模式中,田面水总氮(TN)平均浓度为:常规种植绿色蛙稻有机蛙稻,分别为18.87 mg-L-1、8.98 mg-L-1和8.20 mg-L-1。与常规种植模式相比,绿色蛙稻模式和有机蛙稻模式在整个水稻季中的TN总流失负荷分别减少15.27%和25.76%。径流流失负荷为:绿色蛙稻常规种植有机蛙稻,氮的主要形态为铵态氮(NH4+-N);渗漏流失负荷为:常规种植绿色蛙稻有机蛙稻,氮的形态以硝态氮(NO3--N)为主。田面水总磷(TP)平均浓度为:有机蛙稻绿色蛙稻常规种植,分别为0.82 mg-L-1、0.64 mg-L-1和0.37mg-L-1。总磷(TP)总流失负荷为:有机蛙稻绿色蛙稻常规种植,总流失负荷占施磷量的比例为:绿色蛙稻常规种植有机蛙稻,并且以溶解性磷(DP)为主。3种模式下水稻产量为:常规种植有机蛙稻绿色蛙稻,与常规种植模式相比,绿色蛙稻模式和有机蛙稻模式分别减产19.33%和8.51%。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蛙稻和绿色蛙稻模式能够有效地控制水稻田中氮、磷流失,但会造成水稻减产。由于有机蛙稻模式要求种、养条件更高,因此有机蛙稻模式下的产品往往品质最好,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4.
介绍稻瘟病、稻纹枯病、稻曲病、稻赤枯病、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水稻病虫害的为害特点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水稻稻曲病作为水稻生产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病害,不仅对水稻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有较大影响,其病菌中所含的毒素还会致使人畜慢性中毒,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水稻稻曲病。基于此,结合稻区的水稻生产实际情况,对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进行探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控策略,有效防止稻曲病发生,降低稻曲病对水稻的影响,在促使水稻优质高产、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为人们的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生态型高效稻鸭共作技术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析了生态型高效稻鸭共作种养技术效果及综合经济效益,并提出推广应用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一字竹象甲在丽水地区的为害情况及在毛竹笋上的产卵规律,研究"笋尖套袋结合饵笋诱杀防治技术"的防治效果,为一字竹象甲的防治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丽水地区龙泉市、庆元县、遂昌县为研究区域,统计丽水地区一字竹象甲的为害面积及为害程度;设置试验样地,统计虫害笋上不同区间内一字竹象甲的产卵数量;设置处理样地与对照样地,统计样地的虫株率及竹笋单位虫孔数量。[结果]2010—2014年,丽水地区一字竹象甲平均每年发生面积为3 127.6 hm~2,呈现增长的趋势;一字竹象甲在竹笋的产卵部位主要集中在笋尖以下30~40 cm、40~50 cm、50~60 cm三个中部区间内,其产卵量显著高于其他区间;采用笋尖套袋结合饵笋诱杀防治,处理样地的虫株率比对照样地小27.1百分点,单位虫孔数量诱饵笋比对照样地竹笋多15.35个,差异均为极显著。[结论]丽水地区的一字竹象甲防控形势较为严峻;塑料薄膜套袋的长度至少应在60 cm以上;笋尖套袋结合饵笋诱杀防治技术对一字竹象甲的防治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8.
稻鸭共生对土壤养分和水稻病虫害防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上海淀山湖稻区,设置稻鸭共生田间试验,研究稻田养鸭对水稻土壤养分、田面水和水稻病虫害防控的影响。试验分为四个处理:(1)稻鸭共生(DR);(2)受稻鸭共生区田面水影响,但无鸭子进入(ND);(3)受稻鸭共生区田面水影响,无鸭子进入,但人工除草(NDW);(4)不受稻鸭共生区田面水影响,水稻单作(CK)。结果表明:无论受稻鸭直接影响(DR)还是间接影响(ND和NDW),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养分。DR处理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平均含量分别为33.0 mg·g~(-1)、138.3μg·g~(-1),高于CK 13.6%、17.6%。而且,DR处理鸭子活动搅动水土层,增加溶解氧,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受鸭子活动和粪便排泄影响,稻鸭共生区(DR、ND、NDW)田面水养分大多显著高于CK(P0.05),尤其是在9月26日,其铵态氮、有效磷、总磷含量分别达到1.18 mg·L~(-1)、0.40 mg·L~(-1)、0.93 mg·L~(-1),高于CK 137%、178%、316%。DR处理鸭子啄食、践踏及浑水作用,抑制杂草生长,杂草密度平均较CK降低了91.6%;ND处理杂草密度很高;NDW处理杂草密度仍高于DR处理。这说明水田定期人工拔草效果不及稻田鸭除草效果。ND、NDW和DR处理显著促进水稻分蘖,分蘖数平均高于CK33.6%、32.1%和34.2%。DR处理卷叶螟、纹枯病和稻飞虱显著低于CK和其他处理。DR处理增产效果显著,水稻产量达到8507kg·hm-2,为CK的1.42倍。总之,稻鸭共生增肥、抑草、防虫效果显著,有利于大幅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产出健康优质稻米和鸭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大面积发展了虾稻共作适水农业,该种养模式改变了田块结构及用水模式,其灌溉定额计算有别于普通农作物且具有一定复杂性,目前还未见相关研究报道。该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虾稻共作田块结构与用水特点,将1个周年划分为水稻非生育期阶段、水稻生育期虾稻分养阶段、水稻生育期虾稻共养阶段3个阶段,基于水量平衡原理,提出虾稻共作灌溉定额确定方法。以湖北省潜江市为例,通过资料搜集和计算参数确定,采用该文提出的计算方法对虾稻共作灌溉定额进行了计算,虾稻共作灌溉定额多年平均12 945 m3/hm2。该研究成果为虾稻共作灌溉定额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指导虾稻共作灌溉用水及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稻曲病在南繁基地制种田不断扩散蔓延,危害有所加重,一般病穗率10%~15%,发病重田病穗率25%~30%,已成为南繁水稻制种田重要病害之一。根据多年实践,分析了近年来南繁水稻制种田稻曲病逐年加重因素,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