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农民施用有机肥料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肥料的堆积和施用等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俗语说:"地是万宝囊,增产无限量;粮在土中生,有肥就有粮。"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经营进程不断地加快,我国对农业发展越来越重视。毋庸置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河南省则是中国的农业大省。近些年河南省紧跟中央农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地发展农业。众所周知,农民是发展农业现代化中重要因素之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要把培育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民不能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状态,在新时期下要培养新型职业的农民。本文立足中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背景下,阐述了新型职业农民出现的必要性,分析河南省现阶段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现状,针对现状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措施,把发展新型农民作为发展农业的核心任务之一,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系农村的建设。农业现代化;新兴  相似文献   

3.
新型职业农民对补齐现代农业发展短板、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重庆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的调查,发现参训人员素质较高、来源多元化、带动能力较强,对公益性培训的整体认可度较高;而制度、法律、政策环境的缺失,生源不足,培训精准性不够,培训方式落后,后续配套服务缺乏等是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的主要障碍。提出重庆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的建议: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良好氛围;强化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和政策支持;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点和路径。  相似文献   

4.
从人口统计学特征、生产经营规模及教育培训需求等方面分析江苏省镇江市农民培育现状。结果表明,镇江市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存在政府角色失位、培育政策普及率低,培育主体失责、后期保障体系欠缺,培育供需失衡、教育培训模式不完善,文化程度较低、农民接受培育意识薄弱等问题,据此提出明确新型职业农民目标培育对象、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培育模式及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长效培育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近十多年的数据对比形式,展示分析重庆市渝北区农民收入现状. 渝北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年为2404元, 2012年为9375元;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2012年依次为54.7%、33.8%、3.1%、8.4%,2000年依次为36.9%、47.8%、8.0%、7.3%.阐述影响农民增收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提出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科技, 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增加农村财政投入,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加强农户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素质;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系, 解除农户的后顾之忧”等促进渝北区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近十多年的数据对比形式,展示分析重庆市渝北区农民收入现状。渝北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年为2404元,2012年为9375元;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2012年依次为54.7%、33.8%、3.1%、8.4%,2000年依次为36.9%、47.8%、8.0%、7.3%。阐述影响农民增收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提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增加农村财政投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加强农户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素质;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户的后顾之忧等促进渝北区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兰州高原夏菜从生产种植、产业经营、品牌培育及市场推介等现状的总结分析,探讨了制约兰州高原夏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高原夏菜发展的主要思路,对高原夏菜的发展前景做了科学分析,认为有可持续发展性,前景依然广阔。  相似文献   

8.
樊万选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1):42-44,65
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发展战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河南省的小康社会建设必须认识自身的省情特点,采取积极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与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9.
基于江苏省淮安市265位农民的调查,了解到近年来淮安市培训工作已取得骄人成绩,但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统筹规划,完善硬件设施、提高师资素质,灵活选定授课形式,丰富农民培训内容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组织结构、利益联结机制、金融体制及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索推进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即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突破投融资约束、创新农村科普工作机制,及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不仅能够增加农民在土地种植及养殖等方面的经济收入,还能使农民获得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不仅是提升农民思想文化知识的途径,还是发展农村事业的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近年来,桂林市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都解决掉,才能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对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促进桂林市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前,渭南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刻。按照中央提出的"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要求,渭南市委、市政府积极行动,明确提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以种养大户、农业合作社带头人、龙头企业负责人和农村经纪人等为重点,以集中培训、田间操作、异地参观和技能考核为手段,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展开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活动,为渭南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农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4.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为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任务放在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上。发展农村生产力,核心是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要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来抓。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难题,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也是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就通许县的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5.
基于农业生产中翻耕、灌溉、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用柴油等6个方面碳源,测算了河南省1993—2015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碳排放总量由1993年的347.09×10~4 t增加到2015年的874.59×10~4 t,年均增长4.32%,总体上呈"高速-中速-低速"三阶段演化特征。农业碳排放强度从1993年的每公顷484.11 kg增加到2015年的每公顷1 073.21 kg,年均增长3.72%。河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发展呈典型的倒"U"型曲线关系,且开始出现拐点,但不明显。灰色预测模型显示,2016—2020年,河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将由1 002.85×10~4 t增加到1 184.01×10~4 t。建议河南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业碳减排。  相似文献   

16.
<正>土壤加速侵蚀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目前的问题在于向量——范围、侵蚀强度、侵蚀速率以及经济与环境的后果的可靠评价及其准确性。文献中的资料往往来自于勘察和调查以及根据大概的资料进行的推测。美国迪得逊计算出河流带入海洋中的泥沙量从有集中农业、牧业和其它活动前的100亿t增加到以后每年250亿~500亿t。杜得勒指出,由于土壤侵蚀以及其它因素影响,全世界现有农地退化速  相似文献   

17.
2012年陕西省率先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陕西全省推进。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显著,但是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通过对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状的分析,挖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推动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是全国粮食生产大省,在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基于此,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出了河南省粮食产业的发展现状,对河南省粮食产业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使得河南省粮食产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小麦是河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它在该省粮食总产量中占到60%的比重,因此小麦的生产发展情况将会对当地农业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河南省必须从小麦生产发展的现状出发,对相关工作做出必要的调整。基于此,对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的新形势进行简述,并分析当前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推动小麦生产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河南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情况及水保监测现状。分析了全省开发建设项目水保监测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对策:(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强调水保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制定水保监测管理办法,健全监测规章制度,完善技术标准体系;(3)加强培训,提高监测队伍素质,做好水保监测的基础性工作;(4)加强监督检查,将水保监测和行政执法有机结合起来;(5)深入研究监测技术和方法,提高监测精度,确保监测数据科学客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