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铃薯是重庆市优势特色作物之一,2015年马铃薯种植面积37.21万hm2、平均667 m2产量1195.3 kg、总产量667.2万t。分析重庆市马铃薯的生产现状、加工情况、消费情况、市场情况,指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重庆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建议:1)加强山区中小型机械的研发、示范及补贴力度;2)加大晚疫病防控力度;3)加强对生产主体的扶持力度;4)规范土地流转,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5)健全马铃薯市场体系,解决马铃薯如何卖的问题。从加强马铃薯原料供应、着力马铃薯主食开发、开发地方特色品种3个方面探讨了马铃薯主食化在重庆市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是一种传统的农作物,它本身含有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非常丰富,适应很多种天气及土壤条件下的种植,管理方便,而且产量极高,它又是一款热量低、脂肪低的健康产品,更是一种绿色的蔬菜类食品。在过去,马铃薯的作用非常单一,只是搭配主食。而由于现代农作物种植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日常的生活饮食上对马铃薯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多,它已成为人们对绿色健康的主食需要。基于此,探讨马铃薯的高产高效的种植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加强构建和完善马铃薯标准体系,是实施马铃薯主食化战略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在研究国外马铃薯标准体系建设趋势,系统梳理我国马铃薯现行国家和地方层级标准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马铃薯标准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专用型新品种选育;完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体系和推广补贴政策;加大主粮化技术攻关力度;提升加工水平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是我国的第三大主食,其地位仅次于水稻和小麦,所以提高马铃薯的种植产量和质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加强马铃薯的机械化和智能化生产可以大大提高种植质量和产量,基于此,对基于机械化生产和智能化装备的马铃薯种植农艺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马铃薯专用生长模拟模型SOLANUM对甘肃省中东部马铃薯产量预测的适用性,并分析该地区主要气候因子对马铃薯产能差的影响。本试验以3个马铃薯基因型为参试材料,利用SOLANUM模型计算并校准甘肃省天水市和定西市马铃薯模型参数,并对SOLANUM模型进行统计学的模型评价。结果表明,SOLANUM模型在甘肃省适用性评价中,产量和冠层覆盖度模拟结果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均在16%~76.2%之间,模型效应系数(EF)在0.068~0.805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产能差变化与太阳辐射变化相关系数为0.8,与年降雨量变化相关系数为0.71;潜在产量与年降雨量相关系数为0.92,与太阳辐射相关系数为0.78;实际产量与年降雨量相关系数为0.89,与太阳辐射相关系数为0.68。综上,SOLANUM模型对甘肃省中东部地区马铃薯潜在产量和冠层覆盖度模拟具有适用性,但还需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和生育期长短的估算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高模型模拟精度和适用性。为缩小产能差,甘肃省应选择晚熟抗旱马铃薯品种种植。本研究结果为补充SOLANUM模型模拟精度和提高甘肃省马铃薯潜在产量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甘肃省马铃薯生产现状及需求, 采用知识工程的方法和手段 ,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 ,将马铃薯领域专家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系统化、形式化,设计出马铃薯专家系统功能模块和数据库,开发研制了马铃薯专家系统并进行应用,可快捷、方便地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经营者提供技术指导和科学管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其根系对土壤的固持作用可以减轻坡耕地土壤的养分流失,测定农作物根系对径流中养分流失的影响可以从侧面评价不同作物的水土保持作用。选取云南主要农作物玉米、马铃薯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生育期内坡耕地的产流次数、径流量、土壤流失量、径流中养分流失量以及通过采用剪切箱,在农作物生育期对玉米、马铃薯单作与间作等3种种植模式下的作物根系特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常规管理条件下,与单作模式相比,间作模式具有明显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玉米马铃薯间作产流次数较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分别减少4次和2次;在开花期,玉米马铃薯间作处理较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处理径流量分别减少了20.49%,27.15%;成熟期玉米马铃薯间作处理较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处理土壤流失量分别减少了49.67%,40.31%;在成熟期,玉米马铃薯间作处理径流携带总磷养分流失最少,较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处理分别减少了78.06%,73.98%。成熟期玉米马铃薯间作处理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与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处理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达到显著水平(P0.05),间作处理较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处理根长分别增加了80.06%,73.54%。在全生育期,玉米马铃薯间作处理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与径流中总氮养分流失量分别达到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说明间作种植模式下农作物根系较单作更发达,更有利于控制径流中养分流失。  相似文献   

9.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其根系对土壤的固持作用可以减轻坡耕地土壤的养分流失,测定农作物根系对径流中养分流失的影响可以从侧面评价不同作物的水土保持作用。选取云南主要农作物玉米、马铃薯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生育期内坡耕地的产流次数、径流量、土壤流失量、径流中养分流失量以及通过采用剪切箱,在农作物生育期对玉米、马铃薯单作与间作等3种种植模式下的作物根系特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常规管理条件下,与单作模式相比,间作模式具有明显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玉米马铃薯间作产流次数较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分别减少4次和2次;在开花期,玉米马铃薯间作处理较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处理径流量分别减少了20.49%,27.15%;成熟期玉米马铃薯间作处理较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处理土壤流失量分别减少了49.67%,40.31%;在成熟期,玉米马铃薯间作处理径流携带总磷养分流失最少,较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处理分别减少了78.06%,73.98%。成熟期玉米马铃薯间作处理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与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处理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达到显著水平(P0.05),间作处理较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处理根长分别增加了80.06%,73.54%。在全生育期,玉米马铃薯间作处理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与径流中总氮养分流失量分别达到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说明间作种植模式下农作物根系较单作更发达,更有利于控制径流中养分流失。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高产高效间套作种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本地优良马铃薯品种“米拉”的脱毒种为主体作物,采用马铃薯套玉米间秋白菜、马铃薯间春大白菜套葱、马铃薯套唐菖蒲、马铃薯套半夏、马铃薯间折耳根、马铃薯套玉米间胡萝卜6种种植模式,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套玉米间胡萝卜模式的投入产出效果最佳,其产投比和纯收入最高,分别为2.937和1278.79元/667m^2,可大面积推广。马铃薯套玉米间秋白菜、马铃薯间春白菜套葱、马铃薯间折耳根产投比在2.1912—2.4071之间,可在城郊及集镇附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作为我国马铃薯主要产区,探索其种植科学性及适宜性,对优化我国马铃薯产业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布设采样点对甘肃省马铃薯产区水、热、光等气象资源、立地条件以及土壤理化性状数据进行调查,利用SPSS26.0、G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用Arcgis10.8普通克里格插值法对相关数据进行插值处理,用拉斐尔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马铃薯种植区域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甘肃省马铃薯种植高度适宜区、适宜区、勉强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的面积分别为98.86万hm2、213.36 万hm2、120.00万hm2、88.75万hm2,分别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8.98%、40.95%、23.03%和17.04%。影响甘肃省马铃薯适宜性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海拔、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河西地区马铃薯种薯繁育、机械化生产、商品薯贮藏、加工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马铃薯产业发展思路是:积极开发与主粮化相适应的品种,提高脱毒种薯繁育水平;严格执行马铃薯良种繁育推广程序,加强种薯质量监管;鼓励马铃薯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加强贮藏设施建设,开展贮藏技术研究;开展马铃薯主食食品开发研究;促进马铃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玉米立体种植的小气候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立体种植中春马铃薯、春玉米、秋马铃薯、花椰菜,1年4收模式为例,阐明玉米为马铃薯遮阴,使薯块周围的土温降低5~7℃,避免了高温对马铃薯的热害.同时宽窄行玉米又改善了田间小气候性能.马铃薯、花椰菜利用冷凉气候、玉米利用温热气候,避免了晚播夏玉米的低温冷害.这种立体种植模式,既能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又能利用小气候减灾避害,从而获得666.7m~2产玉米超500kg,666.7m~2产值2000元的较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对荞麦、玉米、马铃薯淀粉的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淀粉乳浓度的增加,荞麦、玉米、马铃薯的凝胶强度、弹性模量和凝胶弹性呈线性增加,但凝胶弹性变化较小;同一淀粉乳浓度下凝胶强度由高到低顺序为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荞麦淀粉,弹性模量为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荞麦淀粉,凝胶弹性为荞麦淀粉>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在淀粉乳浓度为20%时,随着NaCl浓度增加,3种淀粉的凝胶强度均有一定程度增强。在同一NaCl浓度下,其凝胶强度为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荞麦淀粉,弹性模量为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荞麦淀粉,对凝胶弹性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土壤水氮协同吸收对玉米、马铃薯产量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采用滴灌补水方式,动态定量监测了玉米(Zea mays)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间作条件下,作物不同生育期表观耗水量变化和水分利用差异,并通过各生育期表观耗水量和植株氮含量变化,分析了水分吸收与氮素在植株累积中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马铃薯间作有明显产量优势,土地当量比(LER)为1.36,玉米种间竞争力强于马铃薯(ARF0)。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总表观耗水量减少16.67%,间作马铃薯总表观耗水量增加15.44%,两种间作作物表观耗水量差异不显著。作物整个生育期,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氮素累计吸收量减少96.30%,间作马铃薯减少83.66%,间作作物中,玉米高于马铃薯151.53%。全生育期作物表观耗水量与氮素累积吸收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越到后期越明显,其中,抽穗至成熟期为玉米水-氮协同吸收关系最紧密时期,单作玉米相关系数0.717,间作玉米相关系数0.814,块茎形成期至淀粉积累期为马铃薯水-氮协同吸收最明显时期,单间作马铃薯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08和0.875。综上,玉米马铃薯间作促进作物水-氮协同吸收作用,且随生育期推移越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胡麻田施用除草剂噻吩磺隆对后茬作物的安全性,以期为施用噻吩磺隆胡麻田后茬作物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计,设15%噻吩磺隆低剂量和高剂量两个施药处理和清水对照,研究对后茬作物玉米、春油菜、荞麦、大豆、向日葵、马铃薯出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胡麻田喷施15%噻吩磺隆345 g/hm2(低剂量),对玉米、大豆、向日葵、荞麦和马铃薯等5种后茬作物的出苗、株高、产量均无明显影响,相对出苗率均超过98.4%,株高抑制率为0.14%~1.41%,减产幅度在1.00%左右。喷施15%噻吩磺隆525 g/hm2(高剂量),对上述5种后茬作物株高和产量的负面影响均有所增强,对玉米、大豆、向日葵和马铃薯出苗率无明显影响,相对出苗率均达96.6%以上;对荞麦出苗影响显著,相对出苗率为95.93%,株高抑制率为0.42%~6.74%。胡麻田喷施低剂量、高剂量噻吩磺隆对后茬玉米、大豆、向日葵、荞麦和马铃薯均安全,对春油菜具药害。结合作物的抗药性及对环境的适应性综合评判,在甘肃省陇东地区,施用噻吩磺隆的胡麻田后茬可安排种植玉米、大豆、向日葵和马铃薯,不宜种植荞麦和春油菜。  相似文献   

17.
针对云南彝良地震灾区灾后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现状,进行了不同种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通过对试验小区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径流小区的监测,以探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农田水土和养分流失及对收获期作物粒重的影响,寻求控制和减少农田水土流失及增产的有效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3次地表总径流量顺序为黄豆单作(17.0 m~3·hm~(-2))马铃薯单作(15.9 m~3·hm~(-2))玉米单作(13.7 m~3·hm~(-2))玉米∥马铃薯顺坡种植(12.6 m~3·hm~(-2))玉米∥黄豆(12.3 m~3·hm~(-2))玉米∥马铃薯(11.7 m~3·hm~(-2));土壤总侵蚀量顺序为马铃薯单作(930.15 kg·hm~(-2))黄豆单作(821.70 kg·hm~(-2))玉米单作(739.05 kg·hm~(-2))玉米∥马铃薯顺坡种植(716.70kg·hm~(-2))玉米∥马铃薯(651.90 kg·hm~(-2))玉米∥黄豆(620.10 kg·hm~(-2));在地表径流量方面,最好模式玉米∥马铃薯间作,比最差模式黄豆单作削减地表径流量31.2%,比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分别削减地表径流量26.4%、14.3%;在土壤侵蚀量方面,最好模式玉米∥黄豆间作,比最差模式马铃薯单作削减土壤侵蚀量33.3%,比黄豆单作、玉米单作分别削减土壤侵蚀量24.5%、16.1%。在土壤养分流失方面,玉米∥黄豆间作比马铃薯单作削减总氮流失30.6%;玉米∥黄豆间作比马铃薯单作削减氨氮流失22.2%,并有显著差异。可见,在彝良地震灾区玉米∥马铃薯和玉米∥黄豆间作种植模式在减少水土养分流失方面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质量及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轮作藜麦、玉米及连作对马铃薯根系生理及根系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比较了3种种植模式(轮作藜麦、轮作玉米及连作)对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环境、根系生理、根系发育及植株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减轻马铃薯连作障碍、筛选较好的轮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轮作藜麦、玉米明显降低土壤pH,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增强土壤肥力相关酶的活性,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和细菌与真菌数量比值(B/F),降低真菌数量,改善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环境,对植株生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表现在马铃薯的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根干重、单株薯重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2)轮作藜麦、玉米使得马铃薯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上升,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减少,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加,表明通过轮作藜麦和玉米使得连作对马铃薯植株造成的胁迫得到了一定程度缓解。(3)轮作藜麦、玉米显著提高了马铃薯根系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和根尖数,说明轮作藜麦及玉米促进了马铃薯根系的生长发育,这与轮作藜麦及玉米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及促进马铃薯地上部分的发育相对应。比较轮作藜麦及轮作玉米的整体表现,以轮作玉米调控马铃薯连作障碍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基质中添加适宜玉米秸秆促进马铃薯脱毒苗生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铃薯微型薯常用栽培基质中,草炭是不可再生的,可供利用的资源有限。蛭石一般可使用一年,重复利用率低,且生产成本高。在马铃薯微型薯栽培基质中,玉米秸秆基质还未得到有效利用,玉米秸秆资源丰富,价格低廉。该试验对玉米秸秆基质在马铃薯微型薯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分析试验结果,以期找到玉米秸秆在马铃薯微型薯栽培基质上较适宜的应用比例。该试验以马铃薯‘春薯四号’脱毒苗为试验材料,将玉米秸秆进行发酵腐熟,草炭过1 cm筛后,用玉米秸秆、草炭、蛭石、沙子、田园土5种基质材料按照不同体积比混配成6种复合基质,分别为M1(草炭:蛭石=1:1)、M2(玉米秸秆:草炭:蛭石=1:1:2)、M3(玉米秸秆:草炭:沙子=1:3:4)、M4(玉米秸秆:草炭:沙子=1:1:2)、M5(玉米秸秆:沙子:田园土=3:4:1)、M6(玉米秸秆:田园土=3:2)。基质材料按比例混配均匀后使用50%的多来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进行杀虫灭菌。将试验棚内土地耙平整,地面上方铺设防虫网,用砖砌9个2.4 m×1 m(长×宽)的试验槽,槽间过道宽40 cm,将每个试验槽分隔成2个面积相等的试验小区,共18个,每个小区面积1.2 m2。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3次重复试验。马铃薯脱毒苗定植前在试验棚上方放置透光率为50%的遮阳网,待马铃薯脱毒苗缓苗期过后将其取下。从马铃薯脱毒苗定植开始每隔15 d进行随机采样,测定指标,分析比较6种不同配比基质对马铃薯脱毒苗形态指标株高、茎粗、叶片数、茎节数、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鲜质量的影响,及生理指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M2(玉米秸秆:草炭:蛭石=1:1:2)的更有利于马铃薯脱毒苗的生长,缓苗时间短,植株较健壮,其中株高、茎粗、地下部鲜质量增长量多于其他基质,叶绿素a、叶绿素总量增长稳定且优于其他基质,可以有效地为微型薯的生长发育积累更多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甘肃省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甘肃省玉米产业的发展对策:加快普通玉米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提高育种技术创新研究水平,加大适宜全程机械化生产玉米品种的选育力度,大力发展青贮玉米,加强玉米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