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最近,参加新疆红花考察组,同新疆农科院经作所、塔城地区农科所的有关同志,就盐碱薄地扩种红花可行性的问题,在新疆进行为期22天的考察工作,现将此行考察结果综述如下: 一、自然条件适于红花生长 红花(Cartnamus tinctoriusL.)是一种油、花兼用作物。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抗寒,在5℃时种子即可发芽,苗期能耐-9℃左右的低温,大于5℃以上的有效积温只要达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桑树主要害虫桑螟的天敌寄生蜂资源及其寄生特性并利用生物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桑螟的危害,对海南主要桑园桑螟寄生蜂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海南桑螟天敌寄生蜂主要有5种,分别为桑螟绒茧蜂Apanteles heterusiae Wilkinson、食心虫白茧蜂Phanerotoma planifrons Nees、红铃虫甲腹茧蜂Chelonus pectinophorae Cushman、菲岛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philippinensis Ashmead和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 Walker。其中,桑螟绒茧蜂为优势种,田间寄生率高达63.24%,1头桑螟幼虫可出蜂3~16头;其他4种寄生蜂均为单寄生,田间平均寄生率依次为9.15%、6.21%、5.62%和5.24%。室内寄生特性研究发现,桑螟绒茧蜂对桑螟龄期和密度具有选择性,主要寄生1龄和2龄桑螟幼虫,偶尔寄生3龄幼虫,仅在1龄桑螟幼虫密度为9和2龄密度为8头时寄生率最高,且出蜂量最大。待被寄生桑螟幼虫发育至5龄时从桑螟体内啮出,并在5~7 h内结茧化蛹,啮出幼虫可全部化蛹,4~5 d后羽化,羽化率为33.33%~ 100%,性比为0~87.50%,成蜂寿命为1~3 d,多为2 d,雄蜂寿命略短于雌蜂。未观察到桑螟绒茧蜂寄生家蚕。研究为桑螟绒茧蜂的规模化繁育和利用提供前提。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的防控效果,设置了放蜂距离和放蜂数量对褐飞虱寄生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距离放蜂点较近缨小蜂的寄生率较高,距离越远寄生率越低,但距离3 m和5 m的寄生率没有显著差异;寄生率也随放蜂数量增加而极显著升高,当蜂种与褐飞虱的数量比超过10︰1,寄生率趋于稳定,维持在96%以上.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劳动...  相似文献   

4.
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是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的重要天敌之一。为了明确该蜂的寄生行为及雌蜂体型大小对其产卵的影响,在室内观察其寄生行为及雌蜂不同体型大小条件下的产卵情况。结果表明: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寄生过程包括搜寻寄主、识别寄主、产卵器刺探、产卵、产卵后处理5个阶段。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寄生时间、寄生率、平均着卵量随寄生次数增多而增加,寄生次数与卵量吻合率随寄生次数增加而降低;第1次寄生时,寄生所需时间为19.75 s,寄生率为73.12%,寄生次数与卵量吻合率为69.89%,平均着卵量为0.76粒;第3次寄生时,寄生所需时间为24.37 s,寄生率为83.33%,寄生次数与卵量吻合率仅为8.33%,平均着卵量为1.67粒。雌蜂体型大小与其产卵量呈正相关,体长小于等于1.20 mm时,产卵量及寄生率最小,分别为16.83粒和49.4%;1.40 mm<体长≤1.50 mm时产卵量为33.06粒,寄生率72.3%;而体长大于1.50 mm时产卵量达37.5粒,寄生率为72.2%;雌蜂后足胫节长对其产卵及寄生率也有类似影响,说明该蜂扩繁时应选用体型较大的雌蜂。  相似文献   

5.
新疆棉田释放中红侧沟茧蜂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中红侧沟茧蜂在新疆棉田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 ,在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和疏附县进行了田间释放试验及示范 ,结果表明 :放蜂量在 0 .45万~ 1 .5万头· hm-2 之间 ,其田间寄生率依次为41 .36%、45 .1 5 %、 5 2 .0 2 %和 61 .1 2 % ,防治效果为 61 .40 %、 71 .44%、 76.0 8%和 88.0 3% ,随着放蜂量的增加寄生率和田间防效不断提高。 2 0 0 1、2 0 0 3年田间示范寄生率可达 60 %以上 ,保蕾铃率可达 80 %以上。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川红花种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种子鲜重、容积、干物质、含油率、发芽率的分析.研究红花种子发育规律及适宜采收期。结果表明:红花种子干物质积累可以用生长曲线拟合,方程为Y=46.10/(1+e^(2.31-0.154t)),R^2=0.983^**。于开花后29.3d达到极大值的90%以上.开花后34.5d达到极大值的95%以上.即开花后30d红花种子干物质积累基本完成.开花后30d左右为红花种子的适宜采收期。  相似文献   

7.
利用A - PAGE (Acid -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技术对来源于32个国家的53份红花材料进行 了种子醇溶蛋白检测。结果表明,这些红花材料具有丰富的醇溶蛋白等位变异,共分离出15条迁移率不同的谱 带。其中,每份材料可电泳出5~12条谱带,平均8. 5条,所有材料有1条共有带。红花种子醇溶蛋白可作为评价 红花遗传多样性的工具之一。不同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GS)变异范围为0. 375~1. 000,平均值为0. 752。聚类分 析结果表明,在GS值为0. 752的水平上供试材料聚为6大类,其亲缘关系远近与地理来源关系不大。其中,来自 中国的7份材料分别被聚在了3个大类中,表明中国红花种子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8.
以斜纹夜蛾侧沟茧蜂及其最适寄主斜纹夜蛾2龄幼虫为研究对象,研究斜纹夜蛾侧沟茧蜂寄生对斜纹夜蛾幼虫几种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被寄生的斜纹夜蛾幼虫在生长发育后期的位移、取食和分布均发生了一系列显著变化,被寄生的斜纹夜蛾幼虫生长发育后期位移和取食均极显著受到抑制,被寄生的斜纹夜蛾幼虫生长后期在叶片背面和其它地方的分布比例均显著高于未被寄生幼虫。在被寄生的1~6 d,被寄生幼虫爬行速度均大于未被寄生的幼虫。  相似文献   

9.
红花,又名草红花、红兰花、刺红花、杯红花。据《博物志》记载,红花是汉朝张骞从西域带回的种子,繁衍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红花属菊科,喜温、短日照,1年生草本植物。红花叶为互生,接近无叶柄,稍抱茎,长椭圆或卵状披针形;叶缘齿端有尖刺,伞状花序,排列成伞房状,总苞叶3层;花柄顶结球猬,上部长出花管,似大蓟,舌状花,雌性,中央管状花黄色,随着生长变为桔红色、红色;  相似文献   

10.
红花种质资源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促进红花品种改良及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以筛选出的68份优异种质为材料,对19个形态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不同地理来源红花资源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丰富,数量性状上存在较大变异。主成分分析以5个主成分因子反映了13个数量性状的全部信息。累计贡献率达85.08%,各主成分包含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明主成分分析结果与参试资源和性状指标的选择均有关系。将主要农艺性状归纳为产量构成因子,生长势因子和子粒因子。采用DPS 7.0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根据19个性状在红花种质资源间的不同表现,在遗传距离13.29处将68份供试材料聚为7大类群。聚类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种质资源多样性较丰富,聚类分析中部分地理来源相同或遗传背景相似的资源能够聚在同一类群,但也有一些地理来源及遗传背景不一致的种质资源也聚在同一类群,少部分资源品种表现差异大,表明品种类群间的性状分化与地理分布既有一定的联系又不绝对相关,即不同地区的材料聚类呈现一定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红花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分枝总数为15.779 2,其次为单株有效果球数、单株产量和分枝长度,依次为15.673 9、10.617 5和10.415 5,多样性指数越高,表明遗传多样性越丰富。实践证明在杂交或其他方法育种中,选配亲本材料应依据主成分的排序,具体分析与全面评价每个亲本材料综合指标的优劣,依据红花育种目标,结合聚类分析,合理地选配组合。对于红花品种改良及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茶挥发性成分中的萜烯醇类具有生物合成的遗传特性。根据萜烯指数(即: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十香叶醇)比值,TI〕所作的化学分类表明,云南省茶的 TI 值接近于1.0,而分布于其他产茶省区的茶树 TI 值均低于上述值,并伴随有由西南向东和东南逐渐下降的趋势。由云南引入的日本山茶,具有与云南相近的 TI 值,而日本当地茶树品种的 TI 值与中国浙江相近似,因而推测中国茶树的原产地为云南,然后沿长江和沿海逐渐向东和南方传播。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云南茶树新种和新变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了近年来在云南省发现的17个茶树新种和1个新变种,即:大苞茶、广南茶、疏齿茶、马关茶、哈尼茶、圆基茶、多瓣茶、老黑茶、勐腊茶、拟细萼茶、德宏茶、假秃房茶、多萼茶、多脉茶、紫果茶、元江茶、高树茶和苦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名优绿茶中无机元素含量及其现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立锋  石元值  韩文炎 《茶叶》2003,29(2):83-85
茶叶中一些无机元素对茶叶的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一些无机元素对人体健康有益。对2001年我国主要名优绿茶生产省的135只名优茶进行无机元素的含量分析表明,我国名优茶的无机元素含量较高,尤其是一些与茶叶品质有关元素如镁、锌、硫的含量较高,反映出我国名优茶品质总体良好,其中四川、贵州、云南省的名优茶无机元素含量较高。同时与浙江省的71只大宗茶的无机元素进行比较发现,名优茶中钾、磷、镁、锌的含量明显高于大宗茶,而大宗茶中钙、铁、锰、铝的含量高于名优茶。  相似文献   

14.
云南古茶树(园)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云南省保存有20多万亩古茶园,这些古茶树(阿萨姆变种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种质资源可能含有各种优良基因,对未来茶树良种选育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省十个有代表性的古茶园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十个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56.5%~90.9%;Nei’氏遗传距离(He)居群平均是0.281,阿萨姆变种水平内是0.461;Shannon多样性指数(Ho)居群平均是0.418,阿萨姆变种水平内是0.653。而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0.391,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析(36.0%)和AMOVA分析结果(39.7%)相一致,说明阿萨姆变种60.9%的遗传变异来自居群內的个体间,39.1%的遗传变异来自居群间。研究结果揭示阿萨姆变种居群遗传多样性高,居群间遗传变异存在中度的遗传分化,这可能是由于茶树种内高度异交的特性和生境片段化所致。基于观察到的居群遗传信息,建议采取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5.
The variations of the main quality components of tea, tea polyphenols, catechins, amino acids, caffeine, and water extract of 596 accessions Chinese tea genetic resources, preserved in the China National Germplasm Tea Repository (CNGTR), were analyzed. Tea polyphenols content on a dry weight basis varied from 13.6 to 47.8%, averaging 28.4%.The tea polyphenols content increases gradually from northern and easternprovinces to southern provinces, the highest is in Yunnan tea resources.The content of catechins ranged from 81.9 g/kg to 262.7 g/kg, averaging 144.6 g/kg. The genetic resources from Hunan province had the highest catechins content, inconsistent with the tea polyphenols, which were highest in Yunnan tea resources. The amino acids content ranged from 1.1 to 6.5%, with an average of 3.3%. It was much lower in the southern provinces compared with northern and eastern provinces. The average caffeine content was 4.2%, varying from 1.2 to 5.9%. Yunnan province has plentiful high caffeine genetic resources, next is Fujian province. Caffeine content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tea genetic resources were very similar.The average of water extract content was 44.7%, varying from 24.4 to 57.0%. The variation pattern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ea polyphenols.Tea genetic resources of transnormal components are valuable and they could be used directly or indirectly for commercial functional components extract, breeding, and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6.
中国黑茶贸易与传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纪晓明 《茶叶科学》2006,26(3):159-165
黑茶是中国的传统大宗茶类,本文根据大量历史资料,论述了中国黑茶的主要品类——湖南黑茶、湖北黑茶、川滇黑茶、滇桂黑茶的历史贸易途径和市场沿革状况,提出了黑茶发源于雅安一带的看法和论据,阐述了茶叶贸易和西北商贸历史成就的关系,对黑茶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作用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海南被子植物新记录, 2个新记录属和9个新记录种。新记录属是离药金腰箭属(Eleutheranthera Poiteau)和钟萼草属(Lindenbergia Lehm.); 新记录种分别为硬枝酢浆草(Oxalis barrelieri)、 离药金腰箭(Eleutheranthera ruderalis)、 馥芳艾纳香(Blumea aromatica)、 野地钟萼草(Lindenbergia muraria)、 弯花叉柱花(Staurogyne chapaensis)、楠树梨果寄生(Scurrul  相似文献   

18.
杨兴荣  包云秀  黄玫 《茶叶》2009,35(1):17-18
稀有茶树品种“紫娟”新梢芽叶呈紫芽、紫叶、紫茎,加工制品,茶汤水色亦为紫色,香气郁香独特,叶底呈靛青色。适宜云南主产茶区种植。黄酮类、锌、花青素和EGC含量比云南大叶种茶高。花青素含量约为一般红芽茶的3倍。经动物试验表明其降压效果优于云南大叶种茶。  相似文献   

19.
豫南茶园树栖真菌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东升  吴小芹 《茶叶科学》2004,24(4):243-248
通过对13块茶园的野外调查,共采茶树枝叶标本234份,经室内分离鉴定,对豫南茶园树栖真菌种类进行了初步研究。按照G.C.Ainsworth的系统记述了茶园树栖真菌13科27属46种。其中,栖居于茶树上的中国新记录真菌有17 种,河南省新记录真菌有19种。对每种真菌的生境及其在各样地的分布状况进行了记载。  相似文献   

20.
云南是我国产茶大省,云南省及普洱市、勐海县近年来在茶产业推进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龙头企业带动、强化特色优势茶类、全面拓开市场与多民族茶文化传承等方面成效显著;并在茶产业管理机构高效推进、集团型大企业的培育、重视市场推广方式方法、注重种质资源专业化保护与利用以及利用多民族茶文化特色助推茶产业等方面值得浙江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