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6 ̄1997年2年中在太湖6个水域采集到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reganius)和寡齿新银鱼(Neosalanx oligodontis)并发现其中有2个样品的RAPD图谱与其它样品的图谱有很大差异,进一步DNA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样品不属于大银鱼,太湖新银鱼和寡齿新银鱼的其它种银鱼,表明太湖中可能存在5种银鱼。  相似文献   

2.
1996~1997年 2年中在太湖 6个水域采集到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mpnius)和寡齿新银鱼(Neosalanx oligodontis),并发现其中有2个样品的 RAPD图谱与其它样品的图谱有很大差异,进一步的DNA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样品不属于大银鱼、太湖新银  相似文献   

3.
太湖中大银鱼_太湖新银鱼和寡齿新银鱼群体的遗传结构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夏德全 《水产学报》1999,23(3):254-260
利用RAPD技术对太湖中的大银鱼,太湖新银鱼,寡齿新银鱼的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共在太湖中的6个采样片采到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样品,在两个采样片得到了寡齿新银鱼的样品。结果表明,太湖中不同水域的三种银鱼没有明显的遗传差异,三种银鱼中,大银鱼的遗传相似性指数显示最大,太湖新银鱼的次之,寡齿新银鱼的最小,说明大银鱼的遗传变异性最小,寡齿新银鱼的最大,太湖新银鱼的遗传变异性界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4.
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移植成功的多个实例说明,前者的潜伏其明显短于后者,其原因在于大银鱼怀卵量较多,又由于其个体较大,形成的资源量大大超过太湖新银鱼,因而理应成为国内银鱼移植(尤其是向北方移植)的首选种类。  相似文献   

5.
太湖新银鱼和寡齿新银鱼组织内氨基酸的含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林信伟 《水产学报》1992,16(1):71-74
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和寡齿新银鱼(N.oligodontis Chen)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湖泊,为重要经济鱼类。目前,有关银鱼种群生态与生长特性、生物学特性、生殖发育及移植引种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对银鱼鱼休营养成分及营养价值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是对这两种银鱼肌肉及寡齿新银鱼整体的水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进行测定,并初步比较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王卫民 《水利渔业》1998,(6):9-10,30
近太湖新银鱼受精卵对孵化条件要求不高,只要保证充足的溶氧,可以静水孵化。水温7-10.6℃时,孵化期232.8h,水温10-13.5℃时,孵化期174.3h。鱼菌孵出后4d,可以平游。不投饵情况下,鱼苗可15d以上。刚孵出鱼苗平均体长2.7mm,1周后可长到3.9mm,两周后长到5.3文章对胚胎发育的各主要阶段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水库移植太湖新银鱼综合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6年起,广东省已在20多座水库移植了太湖新银鱼,初步成功的2座,已监测到银鱼的10座。太湖新银鱼适宜在广东省水库适宜生长,且生长良好。对移植操作技术,影响移植效果因素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并提出了移植后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9.
崔希群  梁友光 《水利渔业》1999,19(5):27-27,31
1995年1月向两座小型水库移植太湖新银鱼,次年2-10月发现其成鱼和自繁的第1代幼鱼。文章记述了移植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淤泥湖近太湖新银鱼的生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生活在湖北淤泥湖中的近太湖新银鱼进行了生长研究。结果为:①全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W=2.312×10^-6L^3.00;②全长生长方程:Lt=72.3(1-e^-0.3(t^-0.1)),体重生长方程Wt=0.8738(1-e^-0.3(t^-0.1))^3。③L∞=72.3(mm),W∞=0.8738(g),k=0.3t=0.1,拐点年龄ti=3.7月龄,拐点体重Wi=0.25g。  相似文献   

11.
胡子鲶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用PHA体内注射法,以肾组织为材料,对胡子鲶染色体组型进行研究的结果。胡子鲶2N=56,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为9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为12对,近端部和端部着丝点染色体为7对,染色体总臂数(NF)为98。在实验中还观察到第21对染色体在雌性个体为同型,而在雄性个体为异型,因而,这对形态明显异型的染色体的出现与性别有关,很可能是胡子鲶的性染色体,我们将其暂定为XY染色体,但要落实这对异型染色体确实是性染色体,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哈密产黄鳝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哈密产黄鳝的染色体组型分析王秀玲,吴敏,马英梅,刘伟,史为慧(新疆师范大学生物系,乌鲁木齐,830053)关键词哈密产黄鳝,核型,分类ANALYSISOFKARYOTYPEOFMONOPTERUSALBUSINHAMI¥WangXouling;WuM...  相似文献   

13.
海蜇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平 《水产学报》1994,18(3):253-255
海蜇染色体组型分析郭平(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大连116023)关键词根口水母,海蜇,染色体组型THEKARYOTYPEOFRHOPLCMAESCULENTA¥GuoPing(MarineFisheriesResearchInstituteofLia...  相似文献   

14.
滦河水系的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92.核型:14M+14SM+64(ST,T),NF=120.并在一个中期分裂相中观察到一条最大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上具有随体.  相似文献   

15.
二种引进鳢科鱼类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纹鳢和巨鳢的染色体组型。其结果是:纹鳢,2n=44,核型公式为,4m+2sm+16st十22t,NF=50;巨鳢,2n=44,核型公式为,2m十42t,NF=46。本文还讨论了这两种鱼的进化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16.
辽东湾安氏短吻银鱼的生物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秦克静  姜志强 《水产学报》1986,10(3):273-280
安氏短吻银鱼Neosalanx andersoni(Randahl)曾为辽东湾早春的重要捕捞对象。本文对该鱼的形态特征、繁殖、食性、洄游等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分布、精巢数目、资源下降的原因以及繁殖保护的措施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有关硬骨鱼类鳔的研究多集中于形态学和组织学方面[孟庆闻、李婉端,1984;孟庆闻等,1987;郑文彪等,1988;秉志,1983;Harder,1975;Whitehead和Blaxter,1989],而鳔发育的组织学研究较少,仅见王瑞霞[1982]和Berra与David[1989]描述了青鱼及Lepidogalaxias samlamandroides的鳔原基来源。作者选择鲶形目两个不同科的代表种,鲂科的南方鲶Silurus meridionalis(Chen),鲿科的大鳍鳠Mystus maeropterus(Bleeker)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两种鱼鳔的原基来源、衍化,并比较了二者在结构上的差异。现将结果报导于下。  相似文献   

18.
条斑紫菜固定化细胞育苗技术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素娟  何培民 《水产学报》1992,16(3):265-268
我国于80年代初,就开始了紫菜体细胞育苗的研究。赵焕登、张学成(1981,1984),方宗熙等(1986),戴继勋等(1988)报道了条斑紫菜体细胞直接附网育苗及其下海养殖试验研究;对于坛紫菜,方宗熙等(1986),王素娟等(1987),戴继勋等(1988)报道了其体细胞直接附网育苗及其下海养殖试验研究。该育苗技术育苗时间至少需要15天左右,且育苗室占地面积大,在生产上难于推广。最近,王素娟等  相似文献   

19.
副溶血弧菌对文蛤的致病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亚林  于业绍 《水产学报》1993,17(3):249-252
八十年代以来,江苏南部沿海屡次发生文蛤大批死亡现象,使文蛤资源量急剧下降,生产遭受重大损失。关于文蛤大批死亡的原因研究,目前已有几篇报道。郑国兴等[1991]从病文蛤体内分离到溶藻弧菌并证实其致病性。王广和等(1991)研究证实弗尼斯弧菌是引起文蛤大批死亡的病原菌。杨美桂等(1978)报道了1977年引起台湾新竹区养殖丽文蛤大量死亡的病原菌——副溶血弧菌。但有关文蛤病  相似文献   

20.
刘红柏 《水产学报》2006,30(4):531-537
采用饱和硫酸氨分步沉淀和Sephadex G200凝胶层析的方法,首次分别纯化制备了健康非免疫状态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 ,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蛋白免 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琼扩实验等方法对其Ig及Ig亚单位的分子量和部分特性进行了分析。PAGE及SDSPAGE的结果显示:史氏鲟,中华鲟和达氏鳇IgM的相对分子量分别为867 kD, 896 kD和924 kD;3种鲟鱼Ig的重链分子量均为88 kD,都具有29 kD的轻链,其中达氏鳇还另有一分子量约为26 kD的轻链蛋白。分子量的测定及计算结果显示鲟鱼的Ig为四聚体。Western-blotting的检测结果表明,3种鲟鱼Ig的重链与其Ig具有同样的抗原性,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可被兔抗鲟Ig多克隆抗体所识别,而轻链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则呈阴性。免疫沉淀反应的结果显示,3种鲟鱼的血清及其Ig与相互之间的兔抗Ig血清有免疫沉淀反应,但与兔抗鲤Ig血清无免疫沉淀反应,这表明3种鲟科鱼类的Ig在结构和序列上是较为相似的,而与鲤鱼等高等硬骨鱼类的Ig存在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