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栽培小麦“川育12”和“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小麦”Syn780杂交得到的F8代重组自交系,对103个SSR分子标记的偏分离现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2.3%的位点出现偏分离,发生偏分离的标记主要集中分布在A染色体组。为进一步利用该重组自交系标记双亲重要性状提供了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小麦花青素色素沉积的关键位点,以167份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已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对来源于硬粒小麦(AABB)和节节麦亚种tauschii(DD)杂交后所得的人工合成小麦SHW-L1中控制紫色胚芽鞘的基因进行遗传定位。同时利用目标性状关联遗传区段对SHW-L1及其亲本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目标性状在重组自交系群体中表现为单基因遗传,且被定位于7D染色体,其关联遗传区段在异源六倍化过程中有遗传位点缺失。  相似文献   

3.
以热带玉米自交系B31-3与温带自交系黄早四杂交得到的F8代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筛选出153个多态性SSR标记,以此为基础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对这些多态性标记进行偏分离分析,发现48个表现为偏分离(P0.05),这些偏分离标记中有30个标记位点偏向母本B31-3,占62.50%,18个标记位点偏向父本黄早四,占37.50%。这些偏分离标记在图谱上的分布有2种:成簇分布和孤立位点的偏分离。在10条不同染色体上共发现9个偏分离热点区域。这些偏分离热点区域的形成可能与配子体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4.
以热带玉米自交系B31-3与温带自交系黄早四杂交得到的F8代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筛选出153个多态性SSR标记,以此为基础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对这些多态性标记进行偏分离分析,发现48个表现为偏分离(P0.05),这些偏分离标记中有30个标记位点偏向母本B31-3,占62.50%,18个标记位点偏向父本黄早四,占37.50%。这些偏分离标记在图谱上的分布有2种:成簇分布和孤立位点的偏分离。在10条不同染色体上共发现9个偏分离热点区域。这些偏分离热点区域的形成可能与配子体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人工合成小麦是科学家模拟小麦进化过程,利用四倍体小麦与二倍体节节麦杂交、染色体加倍而成的新型六倍体小麦资源,集合了双亲的优良性状,可作为桥梁改良现代小麦。【方法】回顾了四川小麦80多年的育种历程,对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实现产量水平突破的方法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为进一步利用小麦近缘属种育种应用提供参考。【结果】利用大群体有限回交法和重组自交系育种法改良初级人工合成小麦及其衍生系,育成了产量提升近30%的小麦品种川麦42及衍生品种川麦104,维持四川小麦产量台阶20余年。【结论】种质资源发掘、育种方法技术创新,是实现产量新突破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川麦42”和“川麦43”是源于CIMMYT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姊妹系,具有高产、高抗条锈等特征。本实验利用小麦A、B、D基因组上的91对引物对“川麦42”和“川麦43”进行了SSR分子标记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分析的91个SSR标记位点中有61个位点“川麦42”与“川麦43”多态性一致,占位点数的67.03%;有30个位点两个品种存在多态性差异,占位点数的32.97%;30个差异位点在A、B和D三个基因组的分布频率(占该基因组被检测位点数)不一致,其中A基因组分布最多,B基因组分布最少,其顺序为A>D>B。  相似文献   

7.
川麦42和川农16是四川省近年育成的两种不同类型高产小麦品种。本文选用250对微卫星(SSR)标记引物对两个品种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了遗传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250对引物均能扩出清晰地条带,其中129对引物的扩增产物存在多态性差异,占引物总数的51.6%;这为进一步利用川麦42 X川农16构建的重组自交系标记川麦42和川农16的一些重要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节节麦是普通小麦的供体祖先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和优良性状,可用于拓宽现代小麦的遗传基础。本试验利用22个小麦D染色体组特异微卫星标记,对国内外的85份节节麦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共检测出195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标记8.86个。节节麦染色体间平均等位变异顺序为6D>2D>5D>1D>7D>3D>4D;22个标记揭示的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值,分布在0.3385和0.8129之间,染色体间大小顺序为1D>5D>2D>4D>3D>6D>7D。研究表明,85份节节麦材料遗传多样性较高,为节节麦的有效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白菜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利用不同生态型的大白菜 (BrassicacampestrisL .ssp .pekinensis)栽培种高代自交系 177和 2 76杂交获得的 10 2份F6重组自交系 ,通过对AFLP和RAPD两种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分析 ,构建了包含 17个连锁群 ,由 35 2个遗传标记组成的大白菜连锁图谱 ,其中包括 2 6 5个AFLP标记和 87个RAPD标记。该图谱覆盖基因长度2 6 6 5 .7cM ,平均图距 7.6cM。AFLP标记对于增加图谱密度效率较高 ,但容易出现聚集现象 ,从而造成连锁群上有较大的空隙。连锁群上有 13.92 %的分子标记表现偏分离 ,偏分离标记在连锁群上聚集出现。  相似文献   

10.
水稻SSR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着丝粒的整合及其偏分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珍汕97(Zhenshan 97)和 HR5 衍生的重组自交系(n=190)作为作图群体,构建了水稻SSR标记的全基因组连锁图谱(命名ZHMAP),同时根据前人定位的着丝粒结果和国际水稻测序计划释放的信息,将12条染色体着丝粒的区段也整合到这张遗传图谱上.图谱共包括263个SSR分子标记,图谱总长1 552.6 cM.ZHMAP与多数已发表的图谱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检测到偏分离标记有82个,除第9、第12染色体没有偏分离标记外,其余所有染色体都存在偏分离标记,绝大多数偏分离标记偏向于珍汕97.这些结果有可能为水稻基因组研究工作提供便利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茶淀红麦耐盐基因的RFLP分子标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农家耐盐小麦品种“茶淀红麦”与盐敏感品种“中国春”为对象配制杂交组合,获得98株分离群体,利用BSA方法构建小麦耐盐和盐反应敏感基因池,利用RFL探针标记茶淀红素的耐盐基因。结果表明小麦7个同源群14个长短臂上的80个RFLP标记中仅有5A染色体长臂上的Psr906表现多态性,在32株F2群体表现共分离。  相似文献   

12.
利用小麦A、B基因组特异SSR标记扩增节节麦D基因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节节麦SQ-214、中国春(CS)和四川育成品种SW3243为材料,利用192个小麦A和B基因组特异SSR标记,对节节麦D基因组进行了扩增,结果表明:有130个特异SSR标记(67.70%)可以在只含D基因组的节节麦上扩出产物,并对扩增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为发掘小麦中影响叶片表面粉质化的关键位点,对小麦茎叶表皮粉质化蜡质的基因进行遗传定位。以141份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已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对四川推广品种川麦32的叶片表皮粉质化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目标性状在重组自交系群体中表现为单基因遗传,且被定位于2D染色体短臂上。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西南麦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效率,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通过使用改良农艺性状后的抗赤霉病种质与西南麦区主栽品种杂交或复交,在低世代分离群体进行抗赤霉病性弥雾接种鉴定,高世代群体采用单花滴注法接种鉴定,并利用抗赤霉病基因标记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形成了“高效聚合抗赤霉病基因育种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规范了育种过程中赤霉病抗性鉴定及分子标记检测的世代和方法,可望准确、高效选育出适应西南麦区地理环境且聚合已知抗赤霉病基因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川麦38"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育成了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38”。本文利用205对微卫星(SSR)引物检测“川麦38”遗传背景。其中21个位点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亲本,占所用引物数的10.24%,远小于理论值25%。川麦38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A、B和D染色体组分布频率不均衡,分布频率B组>A组>D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川麦38”各染色体间差异也很大,其中在1B和1A、5A染色体导入频率较高,而在2A等13条染色体上则无导入位点分布;人工选择压力可能是导致遗传位点出现偏分离行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利用玉米85个 DNA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标记在玉米自交系7922与5003杂交 F2群体中的分离。结果表明,8.33%的标记显著或极显著地偏离了预期的孟德尔比例而表现偏分离,发现了2个偏分离的染色体热点,即第1染色体上的 umc128-umc107和第3染色体上的 asg24-asg48,其偏分离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存在配子体选择。  相似文献   

17.
节节麦D染色体组特异RAPD标记(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节节麦(Triticumtauschii,2n=14,DD)被认为是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2n=42,AABBDD)D染色体组的供体,节节麦具有许多对小麦育种有益的性状,如抗病虫,优质等,这些有利性状可通过有性杂交直接导入普通小麦中,因此,节节麦是小麦遗传改良十分有价值的近缘种质。建立重要有种目标性状的分子标记是开展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基础。RAPD是利用PCR扩增技术和单一随机引物检测核酸多态性的分子标记技术,由于其操作简单,快速,所需DNA数量少,因此用于标记辅助选择有独特的用途。目前RAPD技术已应用于构建连锁图,品种鉴…  相似文献   

18.
小麦品种川麦107对条锈病成株抗性的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发掘川麦107中的条锈病成株抗性基因及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小麦持久抗性育种提供基因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工具。【方法】在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Toluca试验站、中国成都和雅安3个环境下,对川麦107/Avocet-YrA组合的F5代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进行了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鉴定,在此基础上利用SSR标记和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成株抗性基因进行定位。【结果】在1B染色体长臂远端的Xcwem32和Xgwm818位点之间(连锁距离3.9cM)检测到1个主效QTL,暂定名为QYr.saas-1BL。该主效QTL在3个试验环境下分别解释19.3%、16.9%和27.4%的表型变异。【结论】QYr.saas-1BL是川麦107中对条锈病有持久抗性的成株抗性QTL。  相似文献   

19.
以普通小麦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Q9086×陇鉴19’为作图群体,利用SSR标记构建小麦遗传连锁图谱.结果表明:通过选用2 187对SSR引物筛选出RIL群体双亲表现多态性的引物共405对,多态性频率为18.52%.不同类型SSR标记多态性频率从小到大依次为Xpsp(4.4%)相似文献   

20.
四川育成品种“川育12”和CIMMYT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SYN780”都具有优质小麦基因,本试验利用小麦A、B和D基因组上的229对引物对“川育12”和“SYN780”进行了SSR分子标记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29个SSR标记位点中有140个位点“川育12”和“SYN780”存在多态性差异,占位点数的61.1%。这140个差异位点在A、B和D3个基因组的分布频率(占该基因组被检测位点数)不一致,其中B基因组分布最多,D基因组分布最少,其顺序为B(64.2%)>A(63.5%)>D(5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