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根据1992年太平洋天皇海山渔场拖网船捕捞李氏五棘帆鱼的渔获量是近年少有的。至1992年7月已突破2万t,照这样发展下去,1992年度的渔获量将达3万t。70年代前半叶,日本底拖网协会的拖网渔船在该渔场捕捞的 相似文献
3.
4.
5.
6.
<正> 东南亚渔业开发中心经过几年调查研究后,在安达曼海发现可开发鱼类资源丰富的新渔场.新发现的渔场范围在北纬6°23′~6°26′,东经98°~93°30′,即离沙敦省拉维岛70海里处。在调查初期,使用底层延绳钓捕鱼技术在水深130米处约2小 相似文献
7.
据日本水产经济新闻社7月3日讯,水产厅的渔业调查船——开洋丸(2630GM,可从事拖网作业),将于7月上旬到8月15日在西北太平洋公海的天皇海山水域进行底拖网渔场的环境调查。在调查中除了使用底拖网外,还使用蟹笼和大型浮游生物网采集底栖生物以及浮游生物,同时还用深海照相机进行海底观察,实施为了收集科学基础数据的海底环境调查。这次开洋丸为什么要在西北太平洋公海天皇海山水域进行海底环境调查呢。 相似文献
9.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渔场浮游生物数量分布及与渔场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6年6~8月,对智利外海渔场的5个站点(31°00′~40°45′S、82°05′~91°52′W)进行了浮游生物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共有7属10种,其中硅藻门有5属5种,甲藻门1属3种,蓝藻门1属2种;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0.416 mg/m3,最高生物量为0.822 mg/m3,最低为0.13 mg/m3。浮游动物为33属40种,其中桡足类有14种,占总种类数的35%,其次为浮游幼虫、水螅水母类、糠虾类和磷虾类等;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0.656 mg/m3,最高丰度为211 ind/m3,最低为33.5 ind/m3。通过对智利竹筴鱼产量及CPUE(单位渔获量努力量)叠加分析,发现中心渔场区域主要集中于38~43°S、80~83°W范围内,与各采样站点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布趋势一致,中心渔场与表层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分布尚不存在相对应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今年5月中旬,连云港市燕尾港渔民在开山渔场捕鱼时,发现大批海豹,成群结队,忽而由东向西,忽而由南向北,情景甚为壮观。据渔民讲,这种大批海豹在近海出现实为罕见。 5月27日下午4点多钟,燕尾港个体渔民谢方柱在围网时,捕得一只海豹,长约80公分,体重约35公斤,毛灰黄色带棕黑色 相似文献
11.
智利外海渔场竹筴鱼资源分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在智利 2 0 0海里专属经济区外海的渔场周年探捕调查 ,对智利竹鱼 (Trachurusmur phyi)单位努力量渔获量 (CPUE)的构成和季节变化及其资源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 ,竹鱼在智利外海分布广 ,30°~ 43°S ,78°~ 87°W海区均可形成拖网作业渔场。南半球冬季竹鱼密集分布区较偏南 (38°~43°S) ,8月密集分布区向北偏移至 35°~ 40°S,春季鱼群继续向北洄游至 30°~35°S ,并开始分散索饵 ,集群性较差 ,到翌年秋季再集群向南洄游 ,在 38°~ 43°S ,78°~ 85°W形成越冬场。CPUE以冬季最高 ,春、秋季次之 ,夏季最低。冬季以 6月份平均CPUE最高 ,达 1 5 .1 8t/h ,夏季以 3月份平均CPUE最低 ,仅 1 .1 2t/h。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在执行863-AA63-0701课题时收集的东南太平洋竹(竹夹)渔场海洋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竹(竹夹)鱼生产渔场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认为:渔场CPUE的分布与海水表层水温有关,CPUE超过20t的表层水温分别为:5月份:12.4~14.1℃;6月份:11.5~12.8℃;7月份:11.5~12.5℃;在拖速不足的情况下,借助风力和海流可以提高CPUE的产量;竹(竹夹)鱼叉长组成与捕获的时间和海区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
15.
智利竹Jia鱼渔场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在执行863-AA63-0701课题时收集的东南太平洋竹Jia鱼渔场海洋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竹Jia鱼生产渔场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认为:渔场CPUE的分布与海水表层水温有关,CPUE超过20t的表层水温分别为:5月份:12.4-41.1℃,6月份,11.5-12.8℃;7月份:11.5-12.5℃,在拖速不足的情况下,借助风力和海流可以提高CPUE的产量;竹Jia鱼叉长组成与捕获的时间和海区有关。 相似文献
18.
19.
根据2009年3~6月和2012年3~5月在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Trachurus murphyi)渔场(39°42'S~46°42'S;79°30'W~97°30'W)的渔获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调查数据,分析了其种类组成的月份和昼夜差异及其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发现鱼类13科20种和未定种鱼类1种,其中鲭科4种、乌鲂科3种、头足类3种,均隶属于柔鱼科。从数量分布来看,2009和2012年均是以智利竹鱼比例最高,分别为92.55%和92.38%;其次为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分别为4.99%和0.15%;在头足类中,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数量比例最高,分别为1.17%和1.12%。从出现频次来看,智利竹鱼、日本鲭、日本乌鲂(Brama japonica)、茎柔鱼出现频次较高,其它种类出现频次很低;约88%的种类幼鱼比例低于10%。2012年白天渔获种类有13种,低于夜间的17种;智利竹鱼白天的数量比例比夜晚要高约11%,日本乌鲂、灯笼鱼科、茎柔鱼等种类则是夜间的数量比例和出现频次高于白天。2009年智利竹鱼渔场拖网渔获物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2.2~3.7,2012年为2.1~3.0;Pielous种类均匀度指数(J)在3~6月均很低,Shannon-weaver指数(H')在2009和2012年各个月份均低于0.8,反映了该渔业渔获物群落多样性较低。综合来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渔场渔获的种类数相对较低、群落结构较为单一,该作业对当地海域幼鱼资源的影响很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