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吉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总产量连续登上100亿公斤、150亿公斤和200亿公斤台阶,"九五"末期已稳定在225亿公斤的阶段水平。二是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0年末全省农业总产值达609.4亿元,畜牧业产值达268.7亿元,园艺特产产值达145亿元,乡镇企业增加值达571.1亿元。三是农民生活明显改善。"九五"期间我省农民年平均纯收入2 195.71元,比"八五"期间增  相似文献   

2.
我省“八五”前三年粮专资金发挥显著作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三年内全省粮食生产先后跨过350亿公斤和400亿公斤两个大关  相似文献   

3.
去年,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总的概念是:大灾之年农业获得较好收成,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省粮食生产夏增秋减全年减,预计总产可达400亿公斤,比上年减33亿公斤,减7.6%;棉花面积减少,单产提高,预计总产3.5亿公斤,比上年减2200万公斤;油料21.15亿公斤,比上年减9.75亿公斤;瓜菜预计总产6000多万吨,比上年增加200多万吨;果品总产800万吨,比上年减40多万吨。畜牧业持续稳定增长,预计肉  相似文献   

4.
“八五”计划时期是我省历史上农村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农村改革迈出了大的步伐,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为“九五”农村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墓础。 “八五”期间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确保了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1994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409亿公斤,比1990年增加52亿公斤,  相似文献   

5.
<正> 高产小麦半精量机播配套技术,已在我省试验、示范两年,并初见成效。现简报如下,供参考。一、高产小麦半精量机播的意义我省小麦亩产常年在300公斤以上的麦田约800—1200万亩,占22—31%,既是全省小麦生产基地又是夏粮贡献大的地区。由于采取“大肥大水,大播量”的传统做法,故造成群体过大,容易倒伏,使产量一直徘徊不前。为此,经三年小麦模式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和生产实践证明,降低播量可改善麦田通风透光条件,协调群体和个体关系,再加上配套技术措施,是实现高产小麦不倒的重要途径。我省高产麦田一般播种量为10公斤以上,但山东省采用亩播5公斤左右的精播量方法,已推广508万亩。根据我省自然状况、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6.
<正>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面积约2亿亩以上,常年粮食总产稳定在650亿公斤左右,商品率达75%以上,粮食总产量、商品率均居全国第一。但由于常年不科学的连年耕作,导致耕层变浅,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已成为制约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贯彻落实我省农业"三减、一免、两增"政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  相似文献   

7.
据吉林省农委估测,我省2008年粮食总产量可达到285亿公斤,与去年国家统计局认定的产量245.4亿公斤相比,增产近40亿公斤;和历史最高产量2006年的272亿公斤相比,增产13亿公斤,又创历史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8.
调整水稻品种结构发展“三高”农业叶乐士我省是国家商品粮重点产区之一,粮食总产量连续几年突破162.5亿公斤,稻谷为130亿公斤,占总产量80%左右,但是长期以来只注意数量,忽视了质量和效益。销路较好晚籼米仅占20%左右,优质早稻更少,为城镇人民提供商...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水田面积70万公顷,年产稻谷45亿公斤,外销25亿公斤,因此水稻在吉林省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由于北方连续几年的干旱少雨,造成我省水资源的严重缺乏,使水稻种植面积锐减,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2000年以来,吉林省农科院水稻所的科研人员在对水稻需水规律深入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我省农民一直沿用一季种粮、集中售粮的方式,加之农民安全储粮意识淡薄、储粮条件简陋、储粮方式原始、储粮技术落后,导致农户庭院储存粮食损失严重。据测算,我省玉米损失损耗在11%以上,水稻在5%以上,也就是说,每年损失损耗玉米22亿公斤、水稻2.5亿公斤,损失损耗超过25亿公斤,直接经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年来吉林省粮食生产发展很快,80年代初我省粮食产量约为100亿公斤,到目前粮食总产已达150亿公斤,是粮食自给有余的省份。但从全国来看,按人均400公斤计算,到2000年全国粮食产量要达到5000亿公斤的目标,以1986年为准,尚缺少1100亿公斤。要抓粮食生产,提高产量,就全国情况看,仍以提高单产为主要奋斗目标。我省如何使粮食产  相似文献   

12.
稻麦机械化稳定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农业系统工程原理,对影响稻麦机械化高产栽培的几个关键农艺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小麦亩产400公斤以上、水稻亩产550公斤以上,稻麦亩产950公斤以上的优化农艺组合,同时研究了稻麦稳定高产栽培的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3.
《山西农业科学》1992,(4):11-12
<正> 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是科技兴棉的重大战略。近年来,我省棉花生产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栽培技术的进步,棉花单产大幅度提高。全省涌现出不少亩产100公斤以上的乡(镇)和125公斤以上的村庄,襄汾县杨威村千亩棉花亩产稳定在125公斤以上。实践证明,在我省各个棉区,只要生产条件具备,认真推广适应当地的高产优质综合配套技术,在大面积上实现亩产125公斤是完全可能的。1 任务要求实现大面积棉花亩产125公斤是“八五”期间棉花生产的重大科技开发项目。1992年全省重点开发10万亩,其中运城地区  相似文献   

14.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小麦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500多万公顷。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加大投入和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的提高,河南的粮食产量连续迈上400亿公斤、450亿公斤、500亿公斤的三个历史性台阶,不仅满足了河南近亿人口的粮食需求,而且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正> 1987年我省粮食总产达到294.8亿公斤与1990年的总产目标325亿公斤相比,尚差30亿公斤。为此,必须在80年代的后三年,确保粮食总产平均每年递增10亿公斤以上,这就是我们当前粮食生产所面临的任务。为实现1990年的粮食生产总目标,我省提出了“重视秋粮、夏秋并重、均衡增产”的方针,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具体措施的选择上,却有多种途径:或用高产作物代替低产作物(如玉米代替部分大豆和秋杂粮),  相似文献   

16.
谈如何减少农村储粮损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是农业大省,稻谷是我省的大宗农产品,仅稻谷 (早、中、晚稻 )的年产量就高达 175亿公斤,除满足省内消费外,每年还可向外提供 50亿公斤左右的商品粮。粮食增产是好事,同时也给粮食储藏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为这么多的粮食,国库储粮仅占少量,有近四分之三的粮食掌握在农民手中,农户储粮条件差,技术落后,粮食在储藏期间的损失相当严重。据有关报道,农户储粮损失率在 5~ 10%。我省曾调查 17个县市区 147个乡镇的 357户农户,储粮平均损失率为 4.37%。保管好粮食,减少损耗,使农业真正丰产又丰收,农民增产又增收,关系到…  相似文献   

17.
<正> 为了实现“七五”期间我省小麦种植面积7000万亩,总产量200亿公斤,确保每年给国家贡献50亿公斤优质商品粮的宏伟目标,必须充分发挥我省小麦优势。对品种要求,既要优质高产,又要稳产多抗。针对我  相似文献   

18.
稻米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粮食,也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在经济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省水稻面积减小,使得大米供需矛盾日渐突出,每年需从外省市调进大批稻米供应市场。从社会需求上看,我省大米年产量应保持在25亿公斤以上,种稻面积380万亩。如果要实现30亿公斤的产量,平均单产则应达到500公斤并逐步向600公斤迈进。 就我省的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实现这一指标是有可能的。我省光热资源比较有利于水稻生产。各种类型(春稻、夏稻、旱稻、名特优稻)品种的稻作种植制度的配套栽培技术已臻于成熟,再加上一些新  相似文献   

19.
小麦是我省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6000万亩左右,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52%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50%左右。搞好小麦生产,不仅对全省粮食生产,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乃至社会安定均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省小麦生产发展较快,单产、总产连创历史最高水平。1990年,全省小麦单产仅为267公斤,总产166.1亿公斤。1991年小麦单产达300公斤,以后几年均保持在300公斤以上。1993年全省小麦总产首次跨过200亿公斤大关,达202.5亿公斤。1994年,全省6074.9万亩小麦,单产达335公  相似文献   

20.
湖北是个农业大省,近 20年来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主要农产品的位次均居全国前列,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油、果、猪、淡水产品生产基地。湖北省委、省政府一直把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项重大举措,对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八五”、“九五”期间,各地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全省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稳步提高。 湖北省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得到了农业部的大力支持,近几年来在丰收计划的立项数目、项目拨款上都有较大幅度增加。 1987年以来,我省共承担实施国家农牧业丰收计划项目 149项,其中种植业项目 102个(粮食项目 58个、棉花项目 13个、油料项目 15个、蔬菜项目 5个、水果项目 3个、其他 8个),畜牧业项目 19个(生猪 14个,肉牛、肉羊、水禽项目各 1个,饲料项目 2个),淡水养殖项目 14个,农业机械化项目 14个,项目覆盖 750个县次,也就是我省平均每县承担国家丰收计划项目达到 10项次。同时,还配套实施省级丰收计划项目 428项。参加实施丰收计划农牧业项目的科技人员达到 9万人次,种植业项目实施 1. 2亿亩次;畜牧业项目技术推广规模达 7 000万头(只)。累计增产粮食 36亿公斤、皮棉 2亿公斤、油菜籽 7亿公斤、蔬菜 60亿公斤、水果 3亿公斤,新增肉类 4亿公斤,新增总产值超过 100亿元,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充分认识和肯定丰收计划的作用 丰收计划是促进农业丰产、农民增收的一项综合性技术推广计划。 14年来,丰收计划对湖北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湖北省近年研究、引进的 500多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模式,几乎都通过列入部、省丰收计划得到大范围、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全省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的持续稳定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八五”至“九五”期间,在耕地面积减少 600多万亩,多种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省主要农作物产量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主要靠的是栽培技术的改进和品种更新换代,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水平和单位面积产出率。在此期间,全省粮食、棉花、油料作物的平均单产分别提高 37%、 56%和 81%,杂交稻比重由 3.3%提高到 61%,杂交棉的应用已表现出较强发展势头,而杂交优质油菜为我省实现优质油菜产业化更是起到了巨大作用。近年,全省农业结构调整迈出了较大步伐,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经济作物种植比例调整到 57∶ 43;农业“四优”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农产品优质率达到 3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