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探讨铜绿微囊藻对轮虫种群生长的影响。[方法]先观察单一食物条件下轮虫的成活状况,再用混合食物喂养轮虫,研究混合食料中不同浓度铜绿微囊藻对轮虫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单一食物条件下,褶皱臂尾轮虫以小球藻、酵母菌为食时种群持续增长,铜绿微囊藻Ⅰ组轮虫的种群密度能保持6 d以上,铜绿微囊藻Ⅱ组褶皱轮虫仅能存活4 d,而对照组轮虫能存活7 d。在混合食料的培养试验中,当轮虫处于低浓度铜绿微囊藻(1.0×10~4cells/m L)的环境时,种群密度的增长前3 d不受明显影响,第4天后轮虫种群增长受到一定抑制,而处于高浓度铜绿微囊藻(1.0×10~6cells/m L)的环境时轮虫第6天死亡。[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研究微球藻对生态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4.
通过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幼体的急性、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了聚维酮碘对轮虫存活、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幼体的24 h LC50为2.25 mg/L,48 h LC50为1.99 mg/L,应用Turubell公式得出其安全浓度为0.47 mg/L;褶皱臂尾轮虫的平均存活时间、总生殖量、平均生殖次数和每次生殖个数均随聚维酮碘浓度的升高而减少,产前发育期则随浓度的升高而延长,其中0.5 mg/L高浓度组的这些种群增长参数与对照组及其他各浓度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内禀增长率(rm)、净增值率(R0)和周限增长率(λ)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世代周期(T)则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其中0.5 mg/L高浓度组的rm、λ、T与对照组及其他各浓度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0.1 mg/L低浓度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存活、产前发育时间影响不大,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其种群增长、繁殖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5.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2)
通过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幼体的急性、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了聚维酮碘对轮虫存活、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幼体的24 h LC50为2.25 mg/L,48 h LC50为1.99 mg/L,应用Turubell公式得出其安全浓度为0.47 mg/L;褶皱臂尾轮虫的平均存活时间、总生殖量、平均生殖次数和每次生殖个数均随聚维酮碘浓度的升高而减少,产前发育期则随浓度的升高而延长,其中0.5 mg/L高浓度组的这些种群增长参数与对照组及其他各浓度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内禀增长率(rm)、净增值率(R0)和周限增长率(λ)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世代周期(T)则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其中0.5 mg/L高浓度组的rm、λ、T与对照组及其他各浓度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0.1 mg/L低浓度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存活、产前发育时间影响不大,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其种群增长、繁殖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6.
pH和几种金属离子对褶皱臂尾轮虫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几种不同金属离子浓度和不同pH范围内研究了褶皱臂尾轮虫(Brochinonus pli-catilis)的增殖速率,并根据增殖速率值确定最适宜褶皱臂尾轮虫增殖所需的Zn^2+、Co^2+、Ca^2+质量浓度分别约为0.4、4.0、150.0mg/L,pH值约为9.00。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组织切片方法来研究褶皱臂尾轮虫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方法]运用连续石蜡切片及HE染色技术,用光学显微镜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消化系统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褶皱臂尾轮虫消化管管壁结构比较简单。没有结缔组织纤维膜或浆膜,上皮的游离端往往着生有长而密集的纤毛。除了在口沟部位有类似于骨骼肌的肌肉分布以外,其他各段都没有肌肉层,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结论]石蜡切片技术可作为判断轮虫生理生长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2):119-124
在几种不同金属离子浓度和不同 pH范围内研究了褶皱臂尾轮虫 (Brochionuspli catilis)的增殖速率 ,并根据增殖速率值确定最适宜褶皱臂尾轮虫增殖所需的Zn2 +、Co2 +、Ca2 +质量浓度分别约为 0 4、 4 0、 1 50 0mg/L ,pH值约为 9 0 0。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利用制备维生素C所产生的发酵废液培养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可行性,并制定合理的投喂方案,在温度为(29.0±1.4)℃、盐度为23.0±1.1的海水中接种轮虫,密度为20 ind./mL,分别用微拟球藻(A)、发酵废液(B)、裂殖壶藻(C)、微拟球藻+发酵废液(D)、微拟球藻+裂... 相似文献
10.
姜静颖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2,17(4):279-285
利用电镜对冷冻前后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休眠卵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冻卵比未冻卵卵壳厚度增加,结构疏松,电子密度较低,孔隙呈无规则的破碎状,并可与内外相通;卵壳内的胚胎膜变化次之,冻卵胚胎膜结构宽松,表面观褶皱较大;气室与胚胎变化不甚明显。作者对冻卵、未冻卵及新鲜休眠卵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探讨了各种形态结构与上浮率、萌发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嗜水气单胞菌与迟顿爱德华氏菌二联外膜蛋白的表达及其初步免疫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鳗鲡病原性嗜水气单胞菌与爱德华氏菌二联外膜蛋白重组表达载体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诱导剂(IPTG)浓度、诱导温度、诱导时间和诱导时菌液浓度对重组表达载体的表达条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不同诱导剂(IPTG)浓度、诱导温度、诱导时间和诱导时菌液浓度对该载体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在菌液浓度D600nm=0.8时,采用0.25mmol/L的IPTG经16℃诱导培养过夜后表达。表达产物采用KTApurifier-100蛋白质纯化仪,结合His标签柱亲和层析后获得分子质量87.1ku的高纯度蛋白。蛋白经透析复性后免疫鳗鲡以初步研究其免疫原性。结果表明,免疫后第28天,重组蛋白不同剂量注射组的鳗鲡血清中抗体效价均显著高于PBS注射对照组,初步表明该重组表达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2.
杂交鲤冰下越冬大批死亡致病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方地区冰下越冬杂交鲤病鱼进行了大量的细菌分离,并在人工感染的基础上,对致病力强的三株菌进行了系统分类鉴定,分别为温和气单胞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 相似文献
13.
嗜水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灭活菌苗免疫保护及药物治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水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培养物经甲醛灭活后,制成灭活油乳剂苗、灭活菌苗、饵料吸附型疫苗,免疫罗非鱼2周后,分别以嗜水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活菌液攻毒,结果显示,注射型疫苗均优于口服型,其中嗜水气单胞菌以腹腔注射0.1mL嗜水气单胞菌灭活菌苗+0.3mL生理盐水的效果最佳,免疫保护率为85.0%;而爱德华氏菌以腹腔注射0.4mL灭活油乳剂苗效果最佳,免疫保护率为90.0%。两者的药物治疗试验结果显示,以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氟哌酸治疗罗非鱼嗜水气单胞菌病、爱德华氏菌病均有一定效果,对减少发病率及死亡率、控制病情具有较好作用,其中以氟苯尼考的疗效最佳,其用量为20mg/kgH2O。 相似文献
14.
迟钝爱德华氏菌鞭毛蛋白的提取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取迟钝爱德华氏菌鞭毛蛋白(Edwardsiella Tardaflagellin,ETF),选出合适的方法提取ETF,同时制备了ETF的鼠抗血清和迟钝爱德华氏菌菌株ETY全菌的鼠抗血清,通过ELISA法和Western blottig法分析了ETF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试验结果表明,酸化高速离心法可获得高纯度分子量约为44 kDa的ETF,该蛋白可被爱德华氏菌的全菌鼠抗血清识别,同时由ETF制备的鼠抗血清除了能特异识别该蛋白之外,也可识别爱德华菌菌体裂解产物中44 kDa的蛋白,证实爱德华氏菌鞭毛蛋白具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可作为亚单位疫苗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15.
从鳗源迟钝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菌株ETY的基因组克隆到其鞭毛基因(flagella gene,ETF)。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 257bp,编码419个氨基酸,推导的蛋白分子量为43.951kD。ELISA和Western-blotting试验证实表达的蛋白与迟钝爱德华菌菌株ETY表达的鞭毛蛋白具有相同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免疫攻毒保护试验证明:经表达产物(ETF-rxA融合蛋白)与ISA佐剂结合免疫的日本鳗鲡对爱德华菌ETY的免疫保护率可达到100%。本试验首次成功实现了ETF基因的高效表达,并初步证实了迟钝爱德华菌鞭毛可诱导产生免疫保护,为进一步研制合适的高效的迟钝爱德华菌鞭毛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迟缓爱德华氏菌的粘附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绵羊红细胞对不同来源的15株迟缓爱德华氏菌作血凝试验。结果表明,15株ET均具有血凝性,且不能为甘露糖,蔗糖,葡萄糖所抑制。分别用甲醛,戊二醛,胰蛋白酶处理ET的模式菌株ET99菌体,能抑制细菌血凝。提纯的ET99菌株的鞭毛蛋白,外膜蛋白均无血凝性。同时用HEp-2细胞分析了15株ET的细胞粘附特性。结果表明,有10株ET能粘附HEp-2细胞、粘附菌数大于10CFU/细胞。分别用甲醛,戊二醛,胰 相似文献
17.
在毒性试验的基础上,作者继续进行在蒙古裸腹SouMoina mongolica Daday培养中用甲醛控制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甲醛不仅可控制褶皱臂尾轮虫的生长,还能降低总氨的浓度,而对溶氧和pH无直接影响。另外,还进行了温度、盐度和总氨对甲醛毒性影响的试验。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温度(15、20、25℃)和盐度(5、15、30)对沿海一混盐水体中褶皱臂尾轮虫复合类群中的3种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Mtiller、B.plicatilis Yamamoto和B.rotund@rmisTschugunoff(分别简称为Bm、By、Br)休眠卵体积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休眠卵的体积与轮虫的体型密切相关;休眠卵体积对温度和盐度的改变较为敏感,L-型轮虫Bm和By对温度和盐度的改变较S-型轮虫Br更为敏感;在低温低盐条件下,Bm和By休眠卵体积偏大,Br休眠卵体积只在相对适宜其生长的中温环境下偏大;大部分条件下,Bm与By休眠卵的体积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