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通过对汽车尾气高速摄影图像的分析,发现了同一转速下尾气射流贯穿距离随发动机行驶里程的变化规律,并根据实测数据,采用MATLAB技术对其进行了幂函数模型回归,通过拟合优度评价指标决定系数R2、误差平方和(SSE)及误差均方根(RMSE)对其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同一型号发动机在同一转速时不同行驶里程下的尾气射流运动过程,为采用尾气射流贯穿距离预测发动机动力特性和寿命奠定了基础,也为确定发动机预防维修任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斯特林发动机喷雾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高速摄影技术研究比较了不同背压下斯特林发动机的喷雾过程,并分析了燃油流量、燃烧室背压以及喷嘴参数对斯特林发动机喷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燃烧室背压对喷雾过程具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流量的增大,贯穿距离和喷雾锥角都增大,但流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喷雾锥角的增加趋势减缓;随着燃烧室背压加大,喷雾的贯穿距离增大,喷雾锥角减小,背压对喷雾具有压缩作用,当背压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它对喷雾锥角的影响程度降低;相同流量工况下,随喷嘴流道通径的减小,喷雾的贯穿距离增大,喷雾锥角减小.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低压下喷头喷嘴直径和喷嘴锥角对射流破碎的影响。采用高速摄像仪对低压圆柱射流的射流核心长度和射流破碎长度进行实验,测量了不同喷嘴结构的流量、射程和末端水滴直径。结果表明:同一压力下,当喷嘴锥角不变时,随着喷嘴直径的增大,喷头流量、射程和喷头末端水滴直径都变大,射流核心长度和破碎长度均增大;当喷嘴直径不变时,随着喷嘴锥角的增大,喷头流量逐渐减小,而喷头射程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喷头末端水滴直径也变大,射流核心长度逐渐减小,射流破碎长度先减小后增大。综合考虑射程和雾化效果,直径为5 mm、锥角为45°的喷嘴为最优选择。同时通过对不同Re数和We数的实验和分析,给出了适合低压喷嘴的两种射流特征长度的拟合关联式。  相似文献   

4.
燃烧室背压对压力涡流喷嘴喷雾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速摄影技术、激光测粒仪和PIV测试技术系统试验研究了燃烧室背压对斯特林发动机压力涡流喷嘴喷雾形成过程、贯穿距离增长规律、喷雾锥角、液滴粒径和喷雾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燃烧室背压的增加使喷雾形状更加致密,贯穿距离的增加变缓,液滴平均速度增加,索特平均直径增加。当燃烧室背压大于1.0~1.5MPa之间的一个临界值时,其对喷雾锥角没有影响,小于此临界值,燃烧室背压的增加会使喷雾锥角急剧降低。  相似文献   

5.
气泡雾化喷嘴泡状流喷雾特征试验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春华  宁智  乔信起  李元绪  吕明 《农业机械学报》2019,50(10):367-374,409
建立了气泡雾化喷射可视化试验系统及喷嘴内部和喷雾场中气液流动模型;采用试验和仿真方法对一特定可视化喷嘴的泡状流喷雾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喷雾表面存在气相膨胀凸起现象,气相膨胀凸起宽度随液相流量和气液质量比增加而增大,凸起间距随气液质量比增加而减小;在相同气液质量比下,喷雾锥角随液相流量增加而增大,较高液相流量时液相流量的影响变弱,喷雾贯穿距在较低气液质量比时随液相流量增加而增大,较高气液质量比时则减小;低气液质量比时,喷雾形态受气液质量比影响明显,喷雾锥角和贯穿距随气液质量比增加而增大;液滴碰撞率随喷雾轴向距离增加而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喷孔出口气液流量脉动对喷孔出口截面附近液滴轴向速度的影响只局限于很短距离内;随着与喷孔出口轴向距离增加,液滴直径分布范围变宽、液滴峰值数量减少,液滴峰值直径和液滴直径分布向大直径方向移动;随着与喷孔出口轴向距离增加,大尺度液滴区内液滴粒径增大,大尺度液滴区的径向范围变宽。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发动机尾气的射流规律,采用Image Pro6.3软件对高速摄像仪拍摄的尾气流图像进行了分析,进而在气体自由射流理论及发动机磨损理论的指导下,利用MATLAB软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数据拟合,获得了能够反映发动机尾气射流规律的模型。该模型与其他同类模型相比,具有计算简便、分析精度高的特点,为根据尾气射流规律确定发动机预防维修周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一、调速器的作用。拖拉机在从事田间作业或运输作业时,柴油机的负荷随着土质、耕深及地面状况的不同而经常变化。如果供油量不能够随负荷变化而变化,当负荷增大时,发动机转速将下降,严重时将熄火;当负荷减小时,转速升高,严重时将超速运转以至“飞车”。因此,当负荷波动时,柴油机转速忽高忽低,使拖拉机行驶速度忽快忽慢,既不能保证作业质量的要求,又加剧了零件的磨损,增加燃油的消耗。为了使柴油机喷油泵供油量能够随负荷变化而自动调整,所以柴油机安装了调速器,以保持柴油机转速的稳定。当负荷增大时,发动机转速稍有下降,喷油泵便在调速器的作用下自动增加供油量,使发动机转速基本保持不变或在小范围内变动;当负荷减小时,发动机转速稍有上升,喷油泵便自动减少供油量使发动机转速保持稳定,从而使拖拉机行驶速度稳定。调速器的作用就是根据工作需要,使柴油机能以不同的转速工作,控制供油量,保持所需的不同转速范围;限制柴油机的最高转速和最低转速,防止发生“飞车”事故或自行熄火。  相似文献   

8.
基于表面波线性不稳定性理论建立了荷电液体射流色散方程并进行数值计算,应用高速摄影技术测量荷电液体射流破碎长度,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实验验证.在讨论的射流速度、荷电电压范围内,随着射流速度或荷电电压的增加,0阶、1阶表面波最大增长率不断提高,但0阶表面波最大增长率始终大于1阶表面波,主导射流破碎过程;提高射流速度,射流破碎长度先增加至一个极值之后逐渐减小,荷电电压总是促进射流破碎,减小射流破碎长度;提高液体电导率,射流破碎长度增大.实验结果表明,线性不稳定性理论能很好地解释射流速度、荷电电压和液体电导率对射流破碎长度的影响,但在预测射流破碎长度极值对应的临界射流速度时存在一定的偏差.  相似文献   

9.
荷电黏性液体射流线性不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线性不稳定性理论分析了扰动压强场和扰动电场,对荷电液体射流受力特性进行分析,建立了荷电黏性液体射流色散方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射流速度、荷电电压及黏度对荷电液体射流不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射流速度或荷电电压均能使射流不稳定性增加,表面波最大增长率及其对应的最优波数、最大波数均增大,射流破碎形成的液滴特征尺寸减小.黏度的提高使射流趋于稳定不易破碎,表面波最大增长率及其对应的最优波数减小,射流破碎形成的液滴特征尺寸增大,而最大波数保持不变.射流速度在0—1m/s范围内,非荷电与荷电情况下0阶表面波始终存在;非荷电时,只有当射流速度达到一定数值时1阶表面波才出现,荷电后,1阶表面波在更小的射流速度时即可出现;0阶表面波最大增长率大于1阶表面波最大增长率,在液体射流破碎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采用粒子图像速度场仪测量了毛细管微射流静电雾化流场,获得了毛细管静电雾化的典型雾化模式和锥-射流模式下雾场中雾滴的速度矢量图与流线图,分析了雾滴在输运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和静电电压作用下的速度与流线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静电力与极化力、重力、流体拖曳力等共同作用下,随着荷电电压的增加,雾场流线分布均匀,雾滴在轴线上速度逐渐增加。在任一电压下,随着射流轴向距离的增加,同一截面上雾滴速度都有所增加,且速度的均匀性沿轴向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射水抽气器最大吸气流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定抽气器的工作范围,分析了单通道长喉管射水抽气器(即液气射流泵)在被吸气体为常压情况下最大吸气能力,认为喉管内液气两相混合的位置和流动状态是影响最大吸气流量的重要因素,喉管内发生两相临界流是有相变时抽气器的一种极限工况。采用一维流动公式计算了正常情况下最大吸气流量,试验数据说明在合理的抽气器尺寸情况下计算值与试验值一致。  相似文献   

12.
喷灌泵燃气射流自吸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喷灌用离心泵燃气射流自吸装置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的分析,提出了采用单相气体等熵流动理论来设计与计算喷射器主要工作参数与性能指标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值与理论值基本吻合,从而为合理设计该型自吸装置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介绍射流式自吸喷灌泵的技术经济特性,叙述射流式自吸喷灌泵的结构优化设计,分析射流式自吸喷灌泵的社会及经济效益,讨论了射流式自吸喷灌泵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发展趋势作了前瞻,为射流式自吸喷灌泵的研究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射流混药装置变工况流场特性试验与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射流混药器在变工况条件下的流场特性,采用CFD数值分析和试验方法对其射流流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数值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混药比随出口静压的变化,混药比随出口静压的增大而线性降低。通过分析变工况条件下的装置内流场可知,沿路径a-d-e方向的静压最低点位于靠近点d前端的混药室流域,流体静压在喷嘴内部迅速降低,在混药管内则呈上升趋势。在喷嘴射流影响下,靠近射流核心区的路径c-d段出现了局部旋涡。根据无量纲性能曲线分析结果可知,混药装置的压力比与混药比之间呈线性递减的关系,数值分析结果显示压力比预测误差最大值为6%,当扩散管出口静压大于0.45 MPa时,装置内出现药液回流现象,并失去在线混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大涡模拟数值仿真的喷射泵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弱可压缩流体理论,大涡模拟数值方法,有限体积离散法,贴体坐标变换等理论和方法,研究了喷射泵内部流动状态。通过数值仿真,分别计算了具有不同喉管长度的喷射泵内部流场,并经过分析确定了喷射泵的最优喉管尺寸,计算数据和试验数据对比非常接近,证明了数值仿真结果是合理的、可信的。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多种不同结构参数的针阀调节式液体射流泵的试验结果,分析了结构参对泵性能的影响,推荐了合理的结构型式及参数,提出了计算泵性能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7.
根据脉冲液-气射流泵主要流动部件的能量损失压力比,对其能量平衡进行试验,研究主要过流部件的能量转化与脉冲频率之间的关系;与恒定液体射流泵试验数据进行对比,证明脉冲频率、脉冲装置对脉冲液-气射流泵的主要流动部件的能量损失压力比有一定的影响,脉冲射流是提高射流泵传能及传质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图像采集与处理方法对液-液循环流化床液滴形成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了形成液滴的3种液-液雾化方式,考察了液-液雾化方式与射流长度脉动、液滴粒径分布的相关性,获得了液-液雾化方式的转变规律以及雾化强度、射流长度脉动和液滴粒径分布基于相对雷诺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雾化过程与相对雷诺数密切相关,随着相对雷诺数的增加,雾化强度持续增强,液-液雾化方式由滴流型向层流射流型转变,最后发展为湍流射流型;在整个相对雷诺数实验范围内,射流长度的脉动表现出随机和非周期的特点,其标准方差与平均值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相对雷诺数为1.3×104时达到最大值;液滴的粒径分布参数一直增大到湍流射流型雾化阶段,在相对雷诺数为2.5 ×104时,液滴的粒径均匀性最好,而液滴平均粒径总体上随相对雷诺数的增大不断减小,形成液滴的最小平均粒径发生在湍流射流型雾化阶段.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射流式离心泵喉管长度对泵自吸性能的影响规律,运用CFX软件提供的Eulerian-Eulerian多相流模型,对不同喉管圆柱段长度的射流式离心泵内部气液两相流动进行定常数值模拟,得到泵内部压力、气相速度以及的气相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对自吸性能的性影响,并通过试验进行验证.模拟结果表明:当喉管圆柱段长度为10 mm时,喉管处静压值将降低,卷吸作用得到加强,且其轴线上的气相过流速度进一步提高,整体增强了气相分离能力,泵的自吸性能明显提高;当喉管圆柱段长度为15 mm时,其对射流器内部静压值以及气相速度影响甚微,由于流动损失增加导致做功能力减弱,泵的水力性能降低.试验发现:当喉管圆柱段为10 mm时,自吸高度由原来的7.45 m提高至9.15 m,自吸时间也由原来的148.5 s缩短至90.0 s左右,自吸性能得到明显提高,且满足设计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