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发光二极管(LED)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温室栽培作物及科研的光源。本研究以上海青、华夏7号和浙鲜豆5号3个品种菜用大豆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LED植物生长灯为光源,研究相同光照强度(180±5μmol·m~(-2)·s-1)下,不同光质对菜用大豆光形态建成和根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白光相比,以红光为主的光质处理显著提高了菜用大豆的株高和下胚轴长度,随着组合光中红光比例的增加,植株的复叶面积逐渐增大;蓝光及以蓝光为主的组合光明显促进了根系的生长;相对于单色光组合光能提高菜用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地下部生物量及根冠比;菜用大豆对光质的响应存在着品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2.
灰斑病对大豆类囊体膜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SOD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灰斑病1号,7号小种侵染条件下,大豆类囊体膜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提出了灰斑病1号小种主要是使感病大豆品种叶肉细胞叶绿体膜蛋白受到损伤,然后使植发病。灰斑病7号小种对大豆的影响主要作用于细胞色素的表达上,使细胞色素不能合成,从而表现出感病反应。而抗病品种则无此反应。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了不同光三个大豆种(系)的PSⅡ活性,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和叶片潜在光合作用量子转化效率。结果表明,在9×10^4Lux光强下,诱处4号和75-34的PSⅡ活性和原初光能转化效率以及叶片潜在光合作用量子转化效率明显高于京黄3号。同时,与在6×10^4Lux光强下相比,在京黄3号中,由9×10^4Lux引起的上述光合功能的光抑制依次分别为15.3%,7.3%和30.6%。然而,诱处4号和7  相似文献   

4.
5.
6.
阎秀峰  许守民 《大豆科学》1990,9(3):221-227
大豆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随生育期进程而变化。大体上从幼苗期到结荚期较低,而初生叶及鼓粒期、黄叶期叶片较高。光合速率随生育期进程呈单峰曲线变化,以鼓粒期最高。生殖生长期间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是早晚较高,9:00~15:00较低且变化平缓。不同层次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在结荚鼓粒期自而下依次增高,开花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不同光质对豇豆幼苗光合特性和若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南方设施栽培环境条件下,以矮生豇豆为试材,研究不同光质(红光、蓝光、绿光、白光)对叶片光合特性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光处理有利于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可溶性糖含量的提高,而蓝光处理则有利于类胡萝卜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提高.不同光质处理豇豆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  相似文献   

8.
为了阐明籼稻、粳稻对低温强光敏感性的差异,着重研究了低温强光下水稻类囊体膜脂不饱和度与紫黄质脱环氧化酶(VDE)活性的变化。随着低温强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类囊体膜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因而膜脂不饱和指数(IUFA)下降。同时,叶黄素循环的关键酶——VDE活性降低,叶黄素循环组分中紫黄质(V)含量增加,而单环氧玉米黄质(A)和玉米黄质(Z)的含量减少,表现为(A+Z)/(A+Z+V)比值下降。Arrhenius分析证明,VDE对低温和膜脂不饱和度都敏感。相关分析表明,类囊体IUFA分别与VDE活性、(A+Z)/(A+Z+V)和D1蛋白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粳稻9516相比,籼稻汕优63类囊体膜的IUFA较低,低温下类囊体膜脂流动性和稳定性较差, VDE活性和(A+Z)/(A+Z+V)比值较低。  相似文献   

9.
不同光质配比对大豆幼苗形态及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模拟玉米/大豆套作下大豆冠层光质配比,设定白光(对照)、红光/蓝光=0.8和红/远红光=0.6三个处理,大豆品种选用贡选1号和桂夏3号,研究大豆幼苗形态及光合生理参数在不同光质配比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红光/蓝光配比和红光/远红光配比处理与对照相比,大豆幼苗株高分别降低和增加,茎粗则相反。而根长、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及根冠比在红光/远红光配比处理下最低,与白光和红光/蓝光配比处理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但白光和红光/蓝光配比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1)。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在红/远红光配比处理下分别最低和最高,而两大豆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PSII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额(ΦPSⅡ)均在红光/蓝光处理下最高,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最低。两大豆品种的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 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0)在各处理间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低温对水稻幼苗类囊体膜脂肪酸组分和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高产杂交稻组合两优培九和常规杂交稻汕优63为材料,设10℃低温和25℃常温对照两个处理,研究了夜间低温对幼苗类囊体膜膜脂过氧化和脂肪酸组分的影响。低温处理后,两个组合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但两优培九下降幅度较小。两个组合的低温处理组脂肪酸组分中的16:0和18:0含量下降,常温对照组的下降幅度较小;而低温处理组脂肪酸组分中的18:1、18:2和18:3含量均上升。脂肪酸的不饱和度均呈上升趋势,但两优培九不饱和度整体上比汕优63小。低温处理下,两个组合的MDA和超氧阴离子含量都呈上升趋势,但两优培九MDA含量上升幅度远远比汕优63小。由结果可知,两优培九在苗期对低温不敏感,抗冷性较强。夜间低温引起叶片的类囊体膜膜脂过氧化加剧,脂肪酸不饱和度上升,这两方面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且都与杂交稻的冷适应发展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测定12个品种大豆叶片全氮含量(%)表明:各节位叶片全氮含量总平均值为4.51%。从初生叶到11—12节位叶片随节位上升,全氮含量逐渐增加。5—6、7—8、9—10节位叶片全氮含量与总平均值呈显著正相关。早熟品种植株12节位以下叶片的各节位叶片全氮含量的平均值高于晚熟品种。  相似文献   

12.
王志新 《大豆科学》2004,23(1):41-44
研究表明,遮光对大豆的产量及品质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随着遮光时数的增多,也就是日照时数的减少,大豆子粒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蛋脂总量及产量都有显著的变化.但品种的遗传特性对化学品质及产量的影响大于遮光的影响.光照长度的影响作用不仅涉及光合时间而且与光周期本身的机制有关.遮光对大豆子粒产量及品质影响大小顺序为:产量(F=5.93**)>蛋白质(F=3.16*)>脂肪(F=2.61)>蛋脂总量(F=0.64).  相似文献   

13.
刘晓冰  金剑  王光华  S J Herbert 《大豆科学》2007,26(4):607-612,617
粒重是大豆重要的产量构成因素,它的形成是细胞分裂以增加细胞数目、细胞延伸膨大以增大体积及光合产物积累、内含物不断充实的过程,其高低由干物质积累速率(ISGR)和干物质积累时期(EFP)的长短决定,也受遗传潜力和环境条件互作的影响.本文从子叶的干物质积累和细胞数与籽粒的大小的关系,光照及其叶片光合影响籽粒形成以及植物激素调控籽粒生长发育综述了三者调节大豆粒重的研究结果,旨在为建立以促进细胞分裂,增加细胞延伸膨大的研究平台,为探讨新型种植方式提高大豆产量及高产大豆育种和种质资源的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大豆光合作用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4,自引:6,他引:44  
杜维广  张桂茹 《大豆科学》1999,18(2):154-159
本文是大豆光合速率与产量关系研究的回顾,旨在促进大豆高光效育种的进展,研究指出,目前在大豆光合速率与产量关系研究中有三种研究结果,;正相关、不呈相关关系和呈负相关关系。分析了影响了大豆光合速率与产量呈负相关主要因素。认为这些影响因素导致在特定条件下;光合速率与产量呈不相关和负相关的假象。进一步阐明产量主要依赖于光合速率,但领事的程度受体内的生理过程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致命光合速率与产量关系变得复杂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四川安宁河流域玉米、大豆间(混)作制中,玉米、大豆不同结构形式引起的遮光程度,模拟四种光照强度的大豆遮光试验,分析了不同光照强度下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确定产量因素对产量的直接和间接贡献,并采用BASIC语言程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式,提出不同结构形式的玉米、大豆间(混)作制中大豆的栽培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6.
优质、高产大豆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91至2005年先后作大豆有性杂交620个,同时结合辐射育种、分子育种等共育成13个大豆品种在黄淮海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辽宁省南部、陕西省和四川省推广,其中中黄13、中黄17、中黄19、中黄20和中黄22等5个品种被全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累计推广面积在30多万公顷.2004年中黄13在山西省襄垣县良种场经专家组实收667m2产量达312.4kg.  相似文献   

17.
重迎茬对大豆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24  
刘忠堂  于龙生 《大豆科学》2000,19(3):229-237
本研究采取在五个生态区设置9圃固定轮作区与相应生态区生产地块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大豆迎茬,重茬一年、二年、三年对大豆生育,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构成产量因子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三年研究结果表明,重、迎茬大豆均较正茬大豆减产,减产幅度随重,迎茬年限增加而加剧,以迎茬减产最少的6.1%,重茬一、二、三年分别减产9.9%,13.8%和19%。不同生态区减产程度不同,重迎茬对大豆生育,干物质积累及构成  相似文献   

18.
以垦农5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在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叶面喷施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SHK-6对大豆产量和品质形成及其光合生理的调控。经两年试验,结果表明:SHK-6可以,1提高单株结荚数、粒数和粒重,实现产量显著提高,产量增加了8.1%~9.3%;2降低株高,提高了植株的生物量;3显著改善了叶片光合生理功能,如提高了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PSⅡ光化学效率,明显改善了RuBPCase、PEP羧化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的活性;4SHK-6在大豆上使用的最佳时期为R1期。  相似文献   

19.
在东北黑土区(1991年 ̄1994年)设置大豆不同轮作方式定位试验。结果表明重茬三年较正茬大豆减产35.35%,迎茬较正茬减少5.49%;重茬和迎茬大豆生育期间干物质积累均低于正茬;重茬大豆叶面积指数较正茬降低,迎茬较正茬变化不大。重茬大豆与正茬大豆相比蛋白质含量有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20.
大豆“两垄一沟”栽培法冠层中光分布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立成  丁希明 《大豆科学》1993,12(4):283-288
本文于大豆鼓粒期(R5)晴天条件下,对“两垄一沟“栽培法冠层内叶面积指数,光照强度,干物质积累的垂直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栽培法整个冠层叶面积指数大。从冠层内空间分布看,叶面积指数最大值出现的植株部位高度比70cm大垄和50cm窄行科播低,中部的光照强度高。但冠层内消光系数小。说明“两垄一沟”栽培法改善了冠层中的光照条件,提高了光能的截获率,积累了更多的干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