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在60多种为害水稻的病害中,由Xanthomonas oryze pv.oryzae引起的白叶枯病是整个水稻生长阶段危害性最大的病害之一。该病害随着在改良农艺措施下栽种的高产品种的推广而迅速蔓延。由于未能获得该病害有效的化学防治,因而不少研究者认为防治该病  相似文献   

3.
有关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自1967年日本的西村首次报道了第一个抗白叶枯病基因以来,迄今在水稻上总共发现并命名了12个位点上的15个抗白叶枯病基因。其中,4个显性基因 Xa-1、Xa-2、Xa-3;Xa-kg 包括两个复等位基因 Xa-1~h、Xa-kg~h 是由日本用日本的菌系鉴定和命名的~((37)),另5个显性抗病基因 Xa-4、Xa-6、Xa-7、Xa-10、  相似文献   

4.
水稻稻瘟病是铜仁地区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也是杂交水稻制种田最主要的病害。常年发病面积大,危害严重,造成损失在10%~30%,流行年份(如铜仁地区1993年)损失率高达50%以上。在种子生产实际中,稻瘟病的发生因不育系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在杂交水稻品种的选育过程中,不育系的抗性是决定品种抗性和种子生产风险的重要因素,为了摸清在我区常使用的几个主要不育系对稻瘟病的抗性,从而为杂交水稻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中对稻瘟病的针对性防治提供依据。2006、2007年在印江县的新业乡,铜仁市的和平镇和江口县的太平乡进行了两年不同地点的抗性监测试验,明确了不同不育系的抗感特性。  相似文献   

5.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白叶枯病是世界水稻重要病害之一,且已成为研究植物和病原菌互作的模式,对该病的研究对其它病害有借鉴意义。目前已鉴定出29个抗白叶枯病基因,其中17个基因被定位到染色体上,4个基因已被克隆,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已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方法育成了一些抗病新品系,展示了水稻抗白叶枯病分子育种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6.
挖掘和利用广西普通野生稻中的优良、杭逆基因,创新水稻不育系。用高杭白叶枯病普通野生稻材料1-428与自育品种杂交,经过多代回交和自交选育,获得了杭白叶枯病的中间材料,利用该杭性材料与抗揭飞虱野生稻1-513杂交,获得F1,F1出现部分结实低的株系,通过连续多代的回交,转育出杭白叶枯病的不育新品系。该不育系株叶形态优良,分集强,开花习性好,花粉败育彻底,配合力高,米质优,高抗白叶枯病。通过野生稻核置换,可以培育出新的细胞质杭性不育系。  相似文献   

7.
章琦  施爱农 《作物学报》1996,22(2):135-141
自1986至1993年,我们选育了第一批携有抗水稻白叶枯病主效基因,Xa-3、Xa-4和Xa-12的3个粳稻近等基因系:CBB3、CBB4和CBB12(暂名)。以1个感病并具有改良株型的粳稻品种沈农1033为轮回亲本,通过回交、自交直至BC5F5代。各世代经抗性测定和株型选择,直至各系的抗性稳定和农艺性状趋于一致。进行了3个近等基因系与其供体基因的抗性反应型比较、农艺性状考查及抗性遗传分析。通过育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提高优质两系光温敏型核不育系‘荃211S’的白叶枯病抗性。以‘荃211S’为受体亲本,以含有抗白叶枯病Xa23基因的CBB23为供体亲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筛选抗白叶病的不育株系。筛选出4个改良不育株系QK211S-1~QK211S-4。改良‘荃211S’株系的农艺性状、育性转换温度、异交结实率与‘荃211S’相近,但在白叶枯病抗性上明显增强,表现出高抗或抗,抗性级别0~2。改良‘荃211S’株系所配组合与‘荃211S’所配组合在株高、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的差异不显著,但白叶枯病抗性显著增强,抗性级别为1,高抗。改良的4个‘荃211S’株系为选育抗病水稻品种奠定了基础,可以直接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3个粳稻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章琦  杨文才 《作物学报》1998,24(6):799-804
自1989-1996年,选用分别个有抗水稻白叶枯病主效基因Xa2,Xa7和Xa14的3个品种为供体亲本,以一个不携有抗病基因的改良型粳稻品种沈农1033为轮回亲本,通过6次回交,自交直至BC6F4代,经各世代抗性和农艺性状筛选,转育成3个粳型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命名为CBB2,CBB7和CBB14。这些NIL除所带不同的抗病基因外,其生育期,株高,分蘖力,穗型大小等农艺性状与轮回亲本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0.
11.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及其抗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水稻白叶枯病是由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致病菌引起的全球性水稻病害。到目前为止,已有26个抗病基因被发现,有10个基因已在染色体上被定位,包括显性基因Xa1、Xa4、Xa21andXa26(t)等和隐性基因Xa5、Xa13等。对大部分抗病基因的抗病机制了解还不是很清楚。利用标记辅助选择(MAS)进行抗病育种是防治白叶枯病的有效途径。在此,综述了已发现的抗水稻白叶枯病基因的种类、分子标记、抗病机制和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云南3种野生稻中抗白叶枯病基因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上最重要的细菌性病害之一,培育抗病新品种是防治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然而,栽培稻来源的抗病基因数量有限,并且部分抗病基因的抗病谱窄。因此,从野生稻中发掘抗病基因,将有利于培育抗病谱广且抗病能力强的水稻新品种。本研究通过抗性鉴定和PCR分析,检测云南野生稻中的抗白叶枯病基因。结果表明,云南野生稻对2个代表性白叶枯病菌Y8和PXO99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性,疣粒野生稻甚至达到免疫的程度。功能标记检测结果显示,3种野生稻中均不含xa5、xa13和Xa21抗病基因,元江普通野生稻含Xa23和Xa3/Xa26基因或其同源基因,景洪普通野生稻中含Xa1、Xa3/Xa26和Xa27基因或同源基因,药用野生稻含Xa3/Xa26基因或同源基因,而疣粒野生稻含有Xa27抗性基因。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发掘和克隆云南野生稻中的抗白叶枯病新基因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8种不同胞质类型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与9个恢复系配制的72个不育系杂种及保持系杂种为材料,研究了杂交稻对白叶枯病菌主基因抗性的配合力。结果表明,杂交稻的抗性以主基因抗性为主,但同时也受双亲中与抗性有关的其他加性、显性及上位性基因效应的影响。说明杂交稻的抗性强弱取决于双亲抗性基因互补和累加程度高低。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8个籼稻抗病品种川植4号、川植5号、三黄占2号、二九丰、扬稻1号、75—34、83007、NT02和1个粳稻抗病品种湘虎25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系P1、HB84-17或T_1的抗性遗传.这些抗病品种分别与感病品种沈农1033或金刚30杂交,所得的F_1、F_2和B_1F_1群体的抗性反应,表明8个籼稻品种对P_1和HB84-l7的全生育期抗性均由一对不完全显性的基因控制,该抗性基因与Xa-4是等位的;粳稻品种湘虎25的成株抗性则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该基因与Xa-3相等位.  相似文献   

15.
标记辅助培育水稻抗稻褐飞虱和稻白叶枯病基因聚合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稻白叶枯病和稻褐飞虱是水稻的主要病虫害,利用优良的抗性基因培育抗性基因聚合系对于防治稻白叶枯病和稻褐飞虱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回交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将抗稻白叶枯病基因Xa23和抗稻褐飞虱基因Bph3分别导入主栽杂交水稻品种的保持系先B、天B、盟B、龙特甫B和桂B中。结果表明,获得稳定的单抗性基因导入系1436份和双抗性基因聚合系144份。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显示,Xa23导入系和Xa23Bph3聚合系对抗稻白叶枯水平达到中抗和接近高抗的水平(1.1~3.0级),Bph3导入系和Xa23Bph3聚合系抗褐飞虱水平达中抗到抗的级别(3.2~4.0级)。农艺性状分析显示多数抗性基因聚合系的株高、剑叶长宽度、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与受体差异不显著,只有少数聚合系有1~2个性状的差异。SSR标记分析表明抗性基因聚合系的遗传背景回复率达89.6%~97.8%,等位性位点纯合度达95.6%~99.9%。初步证明本研究已成功地获得抗稻白叶枯病和稻褐飞虱基因的聚合系,这些抗性改良保持系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为建立完善的分子设计育种平台提供了重要育种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杂交稻抗白叶枯病的遗传机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8种不同胞质类型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与9个恢复系按P×Q交配设计分别配制不育系杂种和保持系杂种, 接种白叶枯病(Xoo)“强”致病力菌系ZHE-173和“弱”致病力菌系KS-6-6, 研究杂交稻抗白叶枯病的遗传机制。 结果表明: (1) 不育系或保持系、 恢复系以及不育系或保持系与恢复系间的互作对不育系杂种或保持系杂种抗性的影响均  相似文献   

17.
云南抗白叶枯病稻种的RGA初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水稻抗白叶枯病Xa21基因的富含亮氨酸重复区域(LRR)和番茄抗细菌性斑点病(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的Pto基因编码蛋白质激酶的DNA序列,设计2对引物用于扩增抗水稻白叶枯病品种中的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抗病品种间具有丰富的RGA多态性,用同一引物测定的属于同一簇  相似文献   

18.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鉴定选择相结合的方法, 将三黄占2号的抗稻瘟病主基因Pi-GD-1(t)、Pi-GD-2(t)和主效QTL GLP8-6(t) (分别简称G1、G2和G8)及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导入到明恢86、蜀恢527和浙恢7954等3个骨干中籼恢复系, 通过复交进行基因聚合, 获得5个带有抗稻瘟病兼抗白叶枯病的双基因或多基因聚合系明恢86-G1-G2-Xa23、蜀恢527-G2-Xa23、明浙-G2-G8-Xa23-1、明浙-G2-G8-Xa23-2和明浙-G1-G2-G8-Xa23。以上5个抗病基因聚合改良系对稻瘟病的抗谱与抗源品种相仿或更宽, 改良系和与不育系II-32A配制的测交种对白叶枯病菌的抗谱与供体亲本IRBB23一致, 测交种在不接种白叶枯病菌条件下的产量和结实率与原来的恢复系及相应杂交种相仿, 但在接种条件下带有Xa23基因的恢复系及测交种的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明显优于原来的恢复系及相应杂交种。研究表明, 抗稻瘟病基因和抗白叶枯基因Xa23在不同恢复系背景下的抗性表达完全, 对恢复系稻瘟病以及白叶枯病改良的效果明显。对分子标记复交改良恢复系的抗病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