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011份大豆品种资源对根腐病抗性鉴定结果,在自然条件下初筛鉴定病情指数在20%以下的有151份,占14.94%;对151份进一步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病情指数在15%以下的抗病材料29份,占19.21%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大豆种子主要病害症状特点及发生危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又是大豆的主要出口基地.因此调查、了解大豆病害的发生情况十分重要.几年来通过生产调查和查阅大量资料,认为目前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上存在的主要病害是灰斑病、病毒病、根腐病、疫霉病、孢囊线虫病.  相似文献   

3.
摘 要:为了明确黑龙江省大豆种质资源的抗灰斑病情况,本研究于2019年在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大豆灰斑病病圃内,采用孢子悬浮液人工喷雾接种鉴定方法在大豆R 3 ~R 4 阶段对黑龙江省2019年新育成的大豆新品系进行抗大豆灰斑病鉴定筛选研究,为抗病品种的审定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共鉴定出18份高抗大豆灰斑病的品系,占供试材料的2.7%;抗病材料100份,占供试材料的15%;中抗材料458份,占供试材料的68.9%;感病和高感材料占供试材料的13.4%。结果表明特用豆的抗病材料比例明显低于普通品种。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危害黑龙江省大豆的病害有 2 5种 ,虫害 2 1种 ,对大豆危害较重的病虫害有大豆孢囊线虫病、根腐病、灰斑病、大豆食心虫 ,近年来又有一种新的病害大豆疫霉根腐病。为了更好的防治这些病虫害 ,对其开展了病害发生规律、生理小种监测、遗传抗性和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研究。1 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及抗源筛选1.1 生理小种鉴定与监测大豆灰斑病是黑龙江省主要病害 ,一般减产10 %~ 15% ,重发生年减产 50 % ,该病属气传间歇性流行 ,其病原菌生理分化现象十分明显 ,生理小种变化较频繁 ,导致部分抗病品种的抗性丧失。目前已选出一套鉴别寄主 …  相似文献   

5.
采用人工接菌方法,对新疆的118份甜瓜品种进行抗疫霉病鉴定,113份品种进行抗细菌性斑点病鉴定。未发现高抗和免疫品种。有中抗疫霉病品种3个(发病率38.1%~49.6%),中抗细菌性斑点病品种10个,其他品种均表现轻抗或感病。  相似文献   

6.
抗性不同大豆品种感染灰斑病后若干生化反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庄炳昌  王玉民 《作物学报》1993,19(6):567-569
<正>蠖够野卟?Cercospora sojina Hara)又称蛙眼病,1915年首先在日本报道,现已遍及美国、巴西、日本、中国等主要大豆产区,且有蔓延的趋势。目前对大豆灰斑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源的筛选、鉴定,抗性遗传,灰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生理小种鉴定等方面,对  相似文献   

7.
大豆灰斑病是中国北方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必须鉴定的重要病害之一,为明确东北地区大豆种质资源抗灰斑病差异,积累优异抗源材料,本研究采用叶面喷雾法,以东北地区大豆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对大豆灰斑病优势和强毒性小种进行混合接种。结果表明,306份鉴定材料中高抗26份,占供试材料的8.5%;抗病67份,中抗47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21.9%和15.4%;不同地区大豆种质对灰斑病的抗性存在差异,辽宁省表现为抗病的种质所占本省比例要高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育成品种在不同抗性级别的品种所占比例均高于地方品种。高抗种质的农艺性状类型较为丰富,紫花或圆叶居多,百粒重和生育期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8.
大豆灰斑病研究概况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9.
10.
大豆种质资源抗大豆花叶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网室人工接种高病害压的条件下,对筛选的300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大豆种质资源进行抗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流行株系SC3和SC7的鉴定.结果表明,对SMV流行株系SC3表现抗病(高抗和抗病)的品种有84份,占鉴定品种的28.0%,对SC7表现抗病的有105份,占35.0%;兼抗SC3和SC7的有60份,占鉴定的20.0%;其中对SC3和SC7均表现高抗的品种如皖豆16、晋遗21、M0633和P9594等抗病资源用于大田生产将对SMV的流行起到控制作用.研究还发现,地方品种对强毒株系SC7有着较多的抗性资源,来自山西的4份种质资源对SC3和SC7的抗性均在中抗以上,可作为抗源用于抗病品种选育和与抗性相关的研究.对300份大豆种质资源的小区平均产量分析发现,高抗SMV品种的小区平均产量(514.39g)与高感品种的小区平均产量(517.34g)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初步推测育成抗SMV且高产的品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野生大豆资源对灰斑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野生大豆资源对灰斑病抗性鉴定,旨在为拓宽大豆灰斑病抗病的新基因资源和鉴定新的抗病种质,用于抗灰斑病育种工作。在大豆生育阶段R3-R4时期对104份野生大豆材料进行人工接种灰斑病菌。结果表明:抗病材料有29份,占供试材料的27.9%;中抗材料有45份,占供试材料的43.3%;感病材料有30份,占供试材料的28.8%。用灰斑病菌多菌株接种于104份野生大豆材料进行抗病性指数测定,结果表明:有86份材料抗性指数较高,对不同来源的菌株均表现了一定的抗病性,这些材料可用于水平抗性育种工作。野生大豆资源中有丰富的抗灰斑病基因资源,即有单一抗性资源还有广谱抗性资源。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致病病原种类分布及抗病种质鉴定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马淑梅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7):230-235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菌种类并筛选抗病种质资源,2008年以来,从黑龙江省大豆产区100个地点采集根腐病株,通过采用PDA培养基分离镰刀菌、立枯丝核菌、腐霉菌,选择培养基分离疫霉菌的方法。分离结果表明,各主要致病菌出现频率为:镰刀菌42.7%,腐霉菌25.2%,立枯丝核菌7%,疫霉菌25.2%。对1249份大豆材料在自然发病条件下鉴定的结果表明,病情指数15%以下的材料有471份,占鉴定材料的37.7%;对471份材料人工接种出现频率最高的镰刀菌的结果表明,病情指数15%以下的材料69份,占供试材料的14.6%。通过试验研究明确了大豆根腐病致病病原菌种类;明确了现行大豆品种和资源中有抗根腐病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大豆根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研究大豆根腐病对生产的危害,笔者介绍了引起大豆根腐病的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镰刀菌(Fusarium spp.)、腐霉菌(Pythium spp.)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生物学特征和流行规律,以及目前国内外大豆根腐病抗病基因的鉴定、克隆及其在大豆抗病育种上的应用。此外,笔者还综述了中国大豆根腐病抗(耐)病的种质资源,以及大豆根腐病菌生防菌的筛选与应用研究,并总结了大豆根腐病的不同防治措施。本综述将为大豆抗根腐病的分子机制及大豆根腐病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三江平原地区大豆根腐病发生的严重程度,于2014年对该地区所属县、市及农场内大豆进行病害调查,计算发病率及病情指数。采集大豆根腐病样本,对病株样本进行真菌的分离及鉴定,共分离获得相关致病真菌3个属10个种。镰孢菌为优势菌群,其分离频率为29.92%。镰孢菌中,尖孢镰孢菌为优势种,其占分离镰孢菌总量的65.75%。调查结果表明,含水量大及重茬地块,大豆根腐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较高。  相似文献   

15.
环境条件对大豆幼苗疫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条件下与大豆疫病发生的程度密切相关,其中土壤绝对湿度最为重要,土壤绝对湿度为14.35%-57.12%时,发病率从25%增至100%;空气温度次之,低于10℃时P.sojae不能侵染寄生,10-25℃时幼苗疫病发病率从最低升至最高,25℃发病率最高,温度再升,高发病率开始下降;光照强度对该病的发生影响不显著;不同大豆品种存在抗病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对大豆疫霉菌胁迫下抗感不同野生大豆根、茎、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后,抗感野生大豆根、茎、叶中SOD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多高于相应对照,且总体而言,抗病野生大豆比感病野生大豆SOD活性较相应对照增幅大。  相似文献   

17.
明确三江平原地区主栽大豆品种对主要大豆根腐病致病菌尖孢镰孢菌的抗性。收集了该地区主栽大豆品种13 个,对其同时进行盆栽接种和大田接种尖孢镰孢菌的抗性分析试验,大田接种试验设不接种对照。‘垦丰16’和‘合丰55’的抗性最好,盆栽试验中均表现为抗病,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15.33%和20.67%,大田接种试验中表现为抗病,病情指数分别为25.55%和22.89%,与未接种对照相比,减产率最低,分别为3.55%和3.77%,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垦丰16’和‘合丰55’是适宜三江平原地区种植的抗尖孢镰孢菌根腐病的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8.
大豆种质资源对灰斑病抗性评价和广谱抗源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马淑梅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7):260-264
对中国南北方大豆品种和新品系进行抗灰斑病鉴定,旨在为抗病育种提供优良抗源和挖掘新的抗病基因。大豆生育期进入R3~R4阶段对593份大豆材料进行人工接种灰斑病菌。结果表明:北方高抗材料比例明显高于南方材料;在高抗材料中品种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品系和资源,抗病材料中资源所占的比例高于品种和品系;不同区域品种、品系均有抗灰斑病的材料;高抗和抗病品种为92份,高抗和抗病品系为57份。对200份材料多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有55份材料抗5~10个生理小种,其中抗5~7个生理小种的材料为48份。南北方大豆资源中均有抗灰斑病的材料,北方高抗材料比例明显高于南方材料,抗病材料南北方持平。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小区对比试验,对14个毛豆品种抗大豆疫病的田间抗性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表现明显抗病的品种有皖3126、思源、AGS292#、闽豆1221、通酥823、301#、茶豆和2808,这些品种可以在病区试种推广;表现感病的品种有绿光75、青酥2号和毛豆75。湿度是影响大豆疫病发生危害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实施轮作可减轻发病。  相似文献   

20.
李晓那  孙石  钟超  韩天富 《作物学报》2017,43(12):1774-1783
随着麦茬免耕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黄淮海地区麦后夏播大豆生产中疫霉根腐病呈加重趋势。了解该地区大豆主栽品种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和筛选抗病亲本,对培育新的高产广适抗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8个具有不同毒力的大豆疫霉菌株,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淮海地区审定、推广的140个大豆主栽品种进行接种鉴定。表明除6个品种对8个菌株均无抗性外,其余134个品种分别抗1~8个大豆疫霉菌株,占鉴定品种总数的95.7%,其中抗6~8个以上菌株的品种有83个,占鉴定品种总数的59.3%。以14个鉴别寄主的抗病反应型为参照,发现134个品种对8个大豆疫霉菌株共产生65种反应型,其中19个品种产生的5种反应型与已知单基因或2个单基因组合反应型相同;115个品种产生的60种反应型与含有已知单基因或2个单基因组合的反应型不同,推测可能含有新的抗病基因或基因组合。根据研究结果合理选择亲本,可培育出聚合多个抗性基因且综合性状优良的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