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茶毛虫,又名茶毒蛾 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 是我国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江西、宜春、万载、铜鼓等县的油茶和茶叶树,每年都有发生,繁殖力强,食量大,以幼虫咀食叶片、嫩梢、茎皮和幼果。危害轻的影响当年产量,严重时使茶树变成光杆,甚至枯死。  相似文献   

2.
3.
灰斑古毒蛾(Orgyia ericac Germar)是宁夏及西北地区主要旱生植物害虫之一。此虫在宁夏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卵在茧里越冬。次年6月中、下旬,越冬代卵孵化。7月下旬至8月中旬,第2代卵孵化。以幼虫为害沙枣、榆、柠条、花棒、沙拐枣等旱生植物的叶、果及嫩枝皮层,为害严重,影响沙荒地区造林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核多角体病毒入侵棉铃虫中肠细胞及其增殖和释放,经口接种后30min,有许多病毒粒子进入中肠后部柱状细胞的微绒毛间隙处,且以其粒子的一端与微绒毛接触并吸附在微绒毛表面上,接种后1h,病毒粒子的囊膜与微绒毛的质膜以顶端对顶端、顶端对侧面发生融合,仅以核衣壳侵入细胞内,然后又继续移至微绒毛底部,从而进入中肠细胞内,此外,还发现有的病毒粒子直接与柱状细胞的质膜融合,侵入中肠细胞,在中肠细胞内增殖的病毒极少观察到被囊膜包住。  相似文献   

5.
1980年9月中旬,在广东省恩平县的水稻上,发现隐纹稻苞虫Pelopidas mathiasFabricius幼虫发生一种病毒病。用其病原体在室内对两种稻苞虫进行重复感染和交叉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这种病原体只感染隐纹稻苞虫幼虫,不感染直纹稻苞虫幼虫。隐纹稻苞虫幼虫感病后,初期症状不明显,一般照常取食,在稻叶上结苞;随着病情的发展,幼虫表皮逐渐失去光泽,食欲减退,对刺激反应迟钝,发育受阻;  相似文献   

6.
杨尺蠖核多角体病毒制剂,系中国林科院林研所昆虫室研制成的一种大面积防治森林杨尺蠖危害的杀虫剂。为确保生产和使用者的安全,本室对该核多角体病毒(NPV,下同)进行了多方面的安全性试验。所用动物有:小白鼠、大白鼠、鸡、黄雀、金鱼、豚鼠、兔、绵羊及黄牛等9种。结果表明:该NPV对以上9种脊椎动物无毒性亦无致病性。短期致突试验表明:该病毒亦无致突变活性。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的生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核多角体病毒滴在人工饲料上,让其渗透到饲料内,再放3龄初棉铃虫幼虫,单个饲养,对我所分离的S01—43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单粒包埋病毒)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剂量与死亡率回归方程式为y=3.3387 0.484x,LD_(50)值为2707PIB/克饲料,95%的置信限为1134—6455 PIB/克饲料。5×10~4和5×10~5PIB/克饲料的LT_(50)值分别为7.36和6.27天。在冰箱(4℃)保藏3年的S01—43核多角体病毒LD_(50)活性丧失79.03%,而在室温(大约平均22℃)保藏3年的LD_(50)活性丧失91.21%。  相似文献   

8.
木毒蛾(Lymantria Xylina Swinhoe)是福建省沿海术麻黄防护林的重要害虫。在林间,木毒蛾幼虫能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而死亡。力了探索木毒蛾NPV的杀虫效果,近几年来,我们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运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蜀柏毒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蜀柏毒蛾(ParocneriaorientaChao)是四川省柏木林区发生和危害十分严重的食叶性害虫,一年发生2代。近6年年均发生面积达165960hm2,主要分布在遂宁、南充、绵阳、德阳等地。受害严重的林分鳞叶被吃光,林木年生长量损失达2.091m...  相似文献   

10.
褐边绿刺蛾(Parasa consocia Walker)属鳞翅目刺蛾科。国内分布较广,能为害苹果、海棠、杏、枣、柿、核桃、柑桔以及杨、榆、柳、桑、刺槐等20多种植物,是林果上重要害虫之一。在山东主要为害枣和杨树。幼虫取食叶片,严重时仅剩叶柄和叶脉。刺蛾体表遍布毒毛,人体皮肤触及,立即引起红肿,痛痒异常。1981年8月作者在山东惠民县沙窝林场杨树林发现罹病死亡的幼虫,经分离镜检其病原体是一种核型多角体病  相似文献   

11.
黑点银纹夜蛾(Plusia nigrisigna Walker)是一种分布较广,食性较杂的害虫。1979年8月从泰安市区东关豆田采集的黑点银纹夜蛾幼虫死体中,分离到一种核型多角  相似文献   

12.
苹掌舟蛾(Phalera flavescens Bramer et Grey)是我国南北方的主要果林害虫,为害苹果、杏、梨、枇杷、栗、榆等多种果林。福建省南平、三明等地区珍贵用材树种光叶石楠(Photinia glaba Maxin),遭受猖獗为害。1982年在福建南平院口光  相似文献   

13.
1982年在京郊从甘蓝夜蛾虫体上分离到一株核型多角体病毒一“京农8217”株。多角体直径0.87~2.25微米,病毒粒子平均长250纳米,为多粒包埋型。凝集试验表明:与黑龙江分离的MbNPV之间凝集滴度有4倍以上差别,补结试验表明:与单粒包埋的HaNPV无抗原交叉。交叉感染试验结果:对甘蓝夜蛾、棉铃虫、烟青虫的LC_(50)无显著差异。防治菜田及棉田棉铃虫均有70%左右效果。  相似文献   

14.
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的生产方法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是报道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核多角体病毒(NPV)的生产方法及其在棉田应用的试验研究结果。NPV用棉铃虫幼虫生产。从虫卵接种开始,用人工饲料饲养棉铃虫幼虫,到四龄用病毒感染,六天后收集病死虫,病毒致死率80~85%,单虫含量4~6×10~9PIB。由棉饼粉、粗棉油等配制成诱饵加低剂量西维因作病毒增效剂与NPV混用,显著提高病毒的防治效果。四年田间试验表明,NPV杀虫剂防治棉铃虫的效果相当于或优于常用高效化学农药。1979年开展了大面积飞机微量喷雾PVN杀虫剂的试验,也取得了比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孙发仁 《植物保护学报》1984,11(4):274-274,282
桑褐刺蛾(Setora postornata Hampson)属鳞翅目刺蛾科。其幼虫为害栗、柿、核桃、梨、白杨和石榴等多种植物的叶。1982年秋,在泰安市下港公社上港和黄前一带发现桑褐刺蛾幼虫自然患病死亡,野外自然感病率高达70%以上。经分离鉴定是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所致。本文着重报道该株病毒的分离和形态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7.
油桐尺蠖(Buzura suppressaria)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以中南和西南地区发生较严重。由于食性杂,对化学农药抗性强,不仅为害茶树,而且为害油桐、水杉、柑桔、漆树和乌桕等经济林木。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BsNPV)是这种害虫的安全、有效的杀虫剂。在防治茶树、油桐和水杉上的油桐尺蠖获得成功,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灰斑古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的生物测定及田间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道了灰斑古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OeNPV)毒力的生物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的结果。OeNPV对2~3龄幼虫的LC50为6.93×104PIB/mL。浓度为6×107PIB/mL、6×106PIB/mL、6×105PIB/mL的LT50分别为4.6天、5.1天和6.0天。不同龄期的幼虫对OeNPV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低龄虫更为敏感。田间喷施6×106~6×108PIB/mL的OeNPV水悬液10天的防效达82.40%~86.07%。病毒悬液中添加1%甲基纤维素和0.05%MgSO4可提高田间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组建了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INPV)六种浓度处理下的宿主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SINPV对宿主种群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随病毒剂量的增加,幼虫死亡率增加,种群趋势指数(I)和干扰使用控制指数(IIPC)值降低。根据生命表数据,建立了病毒剂量(x)与I值的回归方程:I=989.4998-167.564lgx(r=-0.9858)经卡方适合性检验,方程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差异不显著(P>0.05)。根据回归方程,结合生命表数据,从该虫种群数量控制和核多角体病流行学的角度考虑,作者认为病毒的田间接种剂量在0.846×106~1.09×106之间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20.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试验表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种群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宿主感染病毒后,其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生殖率、净生殖率(R_0)、内禀增长力(r_m)和周限增长率(λ)均低于或明显低于对照;平均世代长度(T)长于对照。饲毒组与对照组间的这种差异因饲毒浓度、饲毒虫龄和温度的不同而变化。免于病死蛹羽化所得雌成虫和对照间的产卵期、产卵量则无显著性差异。田间试验除表明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外,并显示一定的后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