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高樟子松造林成活率的关键是保护苗木根系。在圃地土壤含水率不足13~15%时,在起苗前三天要灌足水,在运苗和栽植时要打泥浆,在根系周围形成泥浆保护层,可以防止反渗透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2.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子松是东北地区的优良造林树种,也是北方地区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文章论述了樟子松在呼伦贝尔地区的沙地育苗技术,主要从樟子松育苗时圃地的选择、圃地选定后的整地和改土、施肥、播种育苗和播种后管理等方面总结了樟子松的沙地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3.
根据桥山林区立地条件和樟子松的生物学特性,结合实践经验,从种子选择与处理、圃地选择与整理、播种、圃地管理等环节,提出了桥山林区樟子松容器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4.
沙地栽植樟子松容器苗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伦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南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东南部,属栗钙土、风沙土,土壤贫瘠,质地疏松,通透性能好,有利于樟子松容器苗生长。文章从栽植樟子松容器苗时的整地、栽植经验和技术出发,总结出了樟子松容器苗沙地抗旱造林技术成效。  相似文献   

5.
毛乌素沙区土壤以风沙土为主,严重地影响樟子松造林的效果。因此栽植坑的大小及其坑内的土壤类型在风沙区樟子松造林中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进行大坑换土与小坑不换土的对比试验,测定黄绵土和风沙土的理化性质,对比樟子松的保存状况和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黄绵土的理化性质比风沙土的理化性质更好;大坑换土处理的樟子松保存率和生长量比小坑不换土的好。因此,进行大坑栽植和把坑内的风沙土换作黄绵土处理对樟子松的保存率和生长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大坑换土是毛乌素沙区樟子松造林的一项有效的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6.
沙地樟子松育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振民 《中国林业》2011,(11):48-48
樟子松适应性强,树干通直,生长迅速,根系发达,适应性强,耐干燥瘠薄,深根性,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在沼泽地、积水地生长不良,喜酸性土壤,是我国三北地区主要优良造林树种之一。樟子松人工林在林区广泛栽植,且长势良好。笔者通过对樟子松种子、幼苗生物学特性进行的大量观测实践和研究,总结出在沙地种植樟子松种子处理、幼苗培育和病虫害防治的育苗技术,仅供林业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阐述了樟子松在通辽市沙地育苗技术,圃地的选择,圃地选定后要进行整地和改土,最好施用菌根土以减少苗木的死亡率;樟子松种子要进行雪埋处理,提高发芽率。同时加强樟子松苗期的水肥管理,保证苗木安全越冬,培育出高产的优质壮苗。  相似文献   

8.
樟子松为松科松属常绿乔木,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速生用材、防护和“四旁”绿化的优良树种之一。樟子松耐寒、抗旱性强,耐瘠薄、强阳性喜光树种。经引种育苗造林试验,樟子松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海拨600~2000m的阳向、半阳向斜坡中厚层褐土、薄层栗钙土均能正常生长。一、樟子松育苗技术1.苗圃地选择樟子松育苗地应选在光照充足、地势平缓(坡度小于10℃以下)、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排水良好、背风向阳、靠近水源、交通方便的地段。2.整地、施肥、作床新建圃地应提前一年伏天整地,深翻30cm。施肥、土壤消毒结合整地进行,施肥时用腐制过的羊粪过…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榆林沙区樟子松育苗地的自然现状,从育苗地选择、圃地改造、种子处理、苗期管理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榆林沙区樟子松大密度直播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10.
樟子松幼苗从半湿润地区调运到干旱沙区栽植,在不同土壤类型下,其成活率、保存率、顶芽生长等都表现出差异性。经研究,樟子松幼苗在其原产地苗圃生长,各方面性状表现最优;在干旱沙区沙壤土、砂土上,表现尚可;而在干旱沙区盐碱地上,栽植成活率低,生长不良。  相似文献   

11.
不同处理措施对盐碱地樟子松造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不同处理措施对樟子松生长的影响,本文对地膜、喷醋、炉渣和稻草填埋处理与常规栽植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地膜处理和喷醋处理的樟子松保存率、株高、胸径、冠幅和生长量比常规栽植均有显著提高;保存率分别提高33.38%和34.76%,株高分别提高13.6%和14.25%,胸径分别提高14.04%和14.62%,冠幅分别提高14.69%和15.28%。地膜处理和喷醋处理可提高土壤含水率,随着土壤含水率的提高,樟子松总生长量增加,且二者显著正相关。由此可知,进行地膜和喷醋处理是盐碱地樟子松造林的一项有效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2.
我局从1956年起,由东北引进樟子松,进行育苗造林试验,10多年来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一般3年生出圃苗苗高25厘米,地径0.4厘米,亩产25万株左右。在黄土盖砂地定植,10年生平均高217厘米,地径4.82厘米,比同期栽植的油松分别高10.7%和0.4%(见表1)。  相似文献   

13.
王淼  杨田 《陕西林业》2008,(2):40-41
樟子松是欧洲赤松的一个地理变种,喜光,适生于严寒干旱气候,能耐-40℃以下的低温和干燥瘠薄的土壤,在风积沙土、砾质粗沙土上均能正常生长,特别是在稀疏灌木林地内生长更为旺盛。不宜在盐碱地及排水不良的重粘土上栽植。50年代,榆林市林业科技工作者开始将樟子松引入榆林地区,进行育苗工作,并于60年代中期将培育的苗木栽植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红石峡沙地内,至今生长健;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不同混交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机制,以38 a生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带状间伐后,在间伐带内栽植樟子松、银中杨、色木槭幼苗形成混交林。应用典范对应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比较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的差异及对应关系,结果表明:混交改造后土壤化学性质均高于对照,其中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在樟×槭(PAM2)、樟×杨(PPM2)样地达到最高,分别为14.74 g/kg和49.63 mg/kg,但有效磷含量则低于樟×樟样地;与对照相比,各样地土壤酶活性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樟×杨样地土壤酶活性表现最好。总的来说,混交样地的土壤养分因子综合得分高于对照,针阔混交林普遍高于樟子松异龄林。因此,营建混交林是促进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生态改善,延长防护林生命周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概述了樟子松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从圃地选择、整地、作床、种子处理、播种、覆草几方面介绍了樟子松的育苗技术,分析了樟子松出苗期、保苗期、速生期、越冬期的管理措施。最后提出了樟子松起苗与换床的注意事项,以期为今后樟子松的育苗造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樟子松系我国三北半干旱风沙区重要的造林树种,目前种苗市场非常看好。文章就樟子松裸地播种育苗关键技术做出总结,内容包括从采种、种子处理、圃地选择与做床,直至播种和田间管理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樟子松容器苗在山西中部地区生态造林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樟子松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从樟子松育苗的容器准备、圃地准备、基质准备、容器装填与摆放、播种苗培育、移植苗培育、苗木出圃和运输等方面总结了樟子松容器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樟子松不同栽植密度树高、胸径、蓄积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对比试验,论述了樟子松栽植密度对生长量影响,从而得出合理栽植密度的结论,为大面积营造樟子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沙地樟子松大苗栽植技术张利梅一、早春顶浆栽植。由于冬季大雪覆盖,早春土壤墒情较好,刚解冻时整地栽植,既能保证墒情,又能延长当年苗木的缓苗生长时间,为当年顺利越冬和抵抗第二年的春旱打下基础。二、提前搞好规划。以利于施工现场的管理,保证横竖成行,栽植密度...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圃地选择、栽植前、栽植时、栽植后等有利于移植香樟成功度过危险期应注意和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