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蜂缘一生     
袁德雨 《蜜蜂杂志》2006,26(2):41-42
我这一生就是与蜜蜂有缘。十一二岁时,我跟随当教师的父亲去外地读小学,父亲一边教书,一边养了十来箱蜂。每当他开始管理蜂群时,我总是头上罩一件衣服,留着一条小缝,从缝中观察那些活泼的小生灵,感到特别好玩。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养蜂的基本常识,像摇蜜、防盗、收捕分蜂等,成了父亲的小帮手。后来父亲去省城进修,他把养蜂的事交给了我。我一边读书一边养蜂,觉得在师生们面前显得有些能干,有的小学生去摆弄蜜蜂时,我以“蜜蜂会螫你”为由把他们吓跑。参加工作后还是与蜜蜂有缘。我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了县农林局,工作35年,直到退休,一辈子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3.
张功勋 《蜜蜂杂志》2006,26(5):14-14
(39)我是河南一位初学养蜂者,在报刊上看到:“数控养蜂法”的采蜜群是无虫化“,蜂群分区管理法”的采蜜群是有王又有虫。我们初学养蜂者应用哪一种方法好呢?“数控养蜂法”的采蜜群利用无虫化,我认为是针对东北椴树二年一流蜜的特点而采取的措施。在中原养蜂,不能用“拼命采蜜”的战术。不但不能用无虫化,流蜜期还不能临时扣王,因为无虫化和扣王不一定就能高产。采蜜群无虫化失去了蜂王与幼虫的内在动力,所以应保持原始状态。有王不仅不影响采蜜,还能提高蜂群的积极性;有王就有虫,幼虫是蜂群内在的动力,外界蜜源的诱惑力,激发了外勤蜂采集的…  相似文献   

4.
成春到 《中国蜂业》2001,52(5):17-17
蜜蜂在饲养过程中 ,有时会发生逃蜂 ,给蜂场或养蜂户带来经济损失。为了提高养蜂的经济效益 ,必须防止逃蜂 ,做好逃蜂的收捕工作。为什么会发生逃蜂呢 ?主要原因有 :一是自然分蜂团逃迁 ,投奔新居 ;二是缺粉断蜜 ,蜜蜂受到饥饿威胁 ;三是巢虫、胡蜂等危害 ,影响蜜蜂生存 ;四是蜂场有烟、臭、药气的刺激 ;五是蜂箱放在高压线下 ,蜜蜂受到高压线上的磁场影响 ;六是受到盗蜂骚扰 ,被逼逃离 ;七是蜜蜂群势太弱 ,未能形成强群 ;八是场地周围有振动 ,蜂箱受烈日曝晒等等。为避免发生逃蜂 ,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1 改善饲养条件 ,消除逃蜂的内因…  相似文献   

5.
养蜂不仅是我的一大爱好,也是我的经济依靠。我的蜂龄三十多年,从1箱蜂、2箱蜂到十来箱蜂时都觉得还顺利,没有碰到众蜂友谈到的幼虫病、盗蜂等情况。但是当我的蜂群发展到二三十箱的时候,蜂群的一些应激反应都显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6.
龙武生 《蜜蜂杂志》2008,28(5):15-15
我在<蜜蜂杂志>发表了几篇小文以来,几个月时间就收到了全国各地50多位蜂友的信函,这是令我意想不到的.这些信中提到的各种问题都有,其中涉及到收捕野生蜂的最多,有30多位蜂友就此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7.
8.
养蜂是高难度的技术活,有投资、有决心的人并不一定能养好蜜蜂。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访问本地蜂友,在衡量一个朋友的养蜂水平时,我大致从以下3个方面来评价。1能否从"无蜂"到"有蜂"——过诱蜂关天上掉馅饼的事不曾有,家里自来蜂却多见。有经验的老蜂农,往往自己诱捕蜂群,然后自繁扩场。1变2,2变4,几何级数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继训 《中国蜂业》2006,57(4):23-23
笔者在多年养蜂实践当中,感到快速繁蜂是养蜂生产的关键。由于蜂王产卵量是有限的,1只蜂王在产卵盛期平均累计产7~8张整蛹脾后,产卵量就开始下降,所以应该及时将大群中的老王带蜂调出另行繁殖,再把新王小群调配给老王的蜂群。这样两者繁蜂都不误。  相似文献   

10.
分蜂团落在高处 ,比如大树的顶梢 ,距地面十余米 ,只用举脾收蜂的办法是不行的 ;如果有 3级以上的风更收不下来 ,原因是脾举得太高 ,不容易固定巢脾位置。1 999年 5月上旬正值洋槐流蜜 ,一初学养蜂朋友的分蜂团飞在树上收不下来 ,他爱人前来求我帮忙。我停下取蜜的活计 ,急忙骑车到了朋友家。只见我那蜂友与他弟弟在平房上合举 1根十余米长的粗竹竿 ,上面的脾怎么也不能稳靠蜂团 ,二人累得通身流汗。我叫二人放下竹竿 ,解下巢脾 ,在竹竿头上拴牢一铁钩子 ,举起竹竿使铁钩勾牢有蜂团的树枝 ,让他二人上下反复拉动竹竿。使蜂团落散 ,蜂群不能…  相似文献   

11.
江名甫 《中国蜂业》2006,57(11):15-16
蜂群越冬是养蜂生产中的一大难关。即使蜂群越冬成功,一般也要损失20。40%,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空飞死亡。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从秋繁后囚王停产至春繁开始,大约需要150天左右。近些年来,大多是暖冬,温度在5℃以下的中午仅有30天左右,只有这30天看不到工蜂空飞,一般的晴暖天气,从10-14点几乎都有蜜蜂空飞。我们经常在蜂箱周围可以看到很多趴在地上不能起飞的蜜蜂,有的养蜂人收集起来送回蜂群。但这只是一少部分。据观察,以巢门为中心、15-20米为半径的范围内都有不能起飞的蜜蜂。只不过离巢门越远越稀少而已。  相似文献   

12.
野生蜜蜂种群日益枯竭,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些蜂友“杀鸡取卵”式的收捕方法,也是导致野生种群濒危的一大因素。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地利用野生资源,这种“贪得无厌”的不良收捕方法,必须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13.
分蜂是蜂群繁殖的自然形态,大多数西方养蜂者认为分蜂是蜂群管理的失败.历史上分蜂是养蜂的组成部分,蜂群分蜂是必要的,但新分群飞逃,对养蜂人来说是一种损失.面对这些问题,古代养蜂者想出了许多控制分蜂的方法.现在控制分蜂已被视为蜂群管理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14.
关振英 《中国蜂业》2006,57(8):19-19
蜂群被盗是养蜂时常发生的事,然而它对蜂群繁殖和生产的危害都不容忽视,在此,笔者与蜂友交流一下防止的方法。 一、预防蜂群被盗的措施 1、利用杂交优势:在我们饲养的西方蜜蜂品种中,黑色品种的蜂较黄色品种的蜂防盗能力强,但是,由于地区的自然条件及生产项目的不同,生产者选择了适合本地区气候、蜜源特点的进行饲养。但不排除运用杂交手段获得防盗能力强的蜂种。  相似文献   

15.
尽管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养蜂者认识到优良蜂种的重要性,但在选择什么蜂种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优良蜂种的作用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拟在这几个问题上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王金宝 《蜜蜂杂志》2016,(11):39-39
笔者内弟马永发在东宁市西崴子村养蜂,采蜜旺季时,笔者和老伴经常前往蜂场帮忙,也经常被蜜蜂蜇,多年未治愈的风湿性关节炎逐渐痊愈了,因此发现蜂疗确有实效,不过笔者建议患者在进行蜂针治疗时应先进行过敏测试,以防过敏。  相似文献   

17.
在主要蜜源开花流蜜时,提交尾群和分蜂都会不同程度地削弱蜂群的采集力,影响整个花期蜂群的采蜜量.据测算,至少则减产1/3,多则一半以上.由此可见,流蜜期分群是不可取的做法.那么,如何才能兼顾采蜜与分群呢?这里谈点我的做法,供上党地区养蜂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功勋 《蜜蜂杂志》2006,26(1):17-18
(19)我饲养的蜜蜂既想采蜜又想产浆,想用你介绍的一蜜一浆王的管理方法,恳请老师详细指导。一蜜一浆王是两个品系不同的蜂王在一群内交替使用。首先要用蜜王培育越冬蜂,第二年用蜜王春繁迎接第一个蜜源。如在第一个蜜源结束后蜂群就想投入产浆,那就要在第一个蜜源前20天移浆王虫培育新王,也就是新王要在第一个蜜源流蜜期间培育第一代产浆蜂,21天后产浆蜂陆续出房,这批出房的新蜂,即可哺育浆框上的幼虫,再过一个产卵周期(21天),蜂群也就从采蜜转向产浆。但产浆群必须保证蜜粉充足,产浆群花粉不怕多,培育越冬蜂时再改为蜜王。应用此法,最好在…  相似文献   

19.
张良驹 《蜜蜂杂志》2010,30(10):23-24
<正>1快速捕蜂纪实2009年10月29日,一个朋友来电话说:发现福塘村部的水泥桥下悬挂着一个蜂团,有好几户农民想尽办法都没有办法搞定。于是我立即驱车前往,一  相似文献   

20.
换位控制自然分蜂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善成 《中国蜂业》2006,57(4):21-21
自然分蜂如果在主要流蜜期前1个月发生。将造成大流蜜期前大量逃蜂或消极怠工,给养蜂生产带来重大经济损失。我在处理发生分蜂热的蜂群时,运用换位分蜂的方法达到了蜂多、蜜多的目的。首先,将发生分蜂热的蜂群搬走,原址放1个空蜂箱。然后在任意蜂群中选调2张虫卵脾,带少许幼蜂放在空蜂箱中,组成第1个新分群,由于大量外勤蜂进入第1个新分群,造成新分群外勤蜂过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