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黑龙江省极端温度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黑龙江省气象局整编的81个测站1961-200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将全省分成4个气候区的基础上,对黑龙江省最高、最低气温的时空演变规律及极端温度事件发生频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3a来在全省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总体表现呈上升趋势,最低气温升温比最高气温升温显著,最低气温的升高时间早于最高气温的升高时间;各个气候区的气温变化趋势差异较小,但在空间分布上,各地区的增温幅度不尽相同;黑龙江省极端温度事件发生的频率变化趋势显著,其中极端低温事件在下降,而极端高温事件在上升.  相似文献   

2.
基于汉中1955~2015年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实测数据,利用RClimDex软件计算了11项极端气温指数,运用线性拟合、Mann-Kendall法分析了汉中极端气温事件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近60年汉中增温趋势明显,极端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以0.06℃/10 a、0.45℃/10 a趋势增加;(2)夏日日数、热夜日数、暖日日数、暖夜日数、作物生长期分别以2.91 d/10 a、3.31 d/10 a、0.67 d/10 a、2.66 d/10 a、3.89 d/10 a的趋势增加;(3)霜冻日数、冷日日数、冷夜日数和气温日较差分别以-4.41 d/10 a、-0.57 d/10 a、-1.93 d/10 a、-0.15℃/10 a的趋势减少;(4)汉中各极端气温指数突变年不一,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至7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叶。  相似文献   

3.
基于汉中1955~2015年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实测数据,利用RClimDex软件计算了11项极端气温指数,运用线性拟合、Mann-Kendall法分析了汉中极端气温事件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近60年汉中增温趋势明显,极端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以0.06℃/10 a、0.45℃/10 a趋势增加;(2)夏日日数、热夜日数、暖日日数、暖夜日数、作物生长期分别以2.91 d/10 a、3.31 d/10 a、0.67 d/10 a、2.66 d/10 a、3.89 d/10 a的趋势增加;(3)霜冻日数、冷日日数、冷夜日数和气温日较差分别以-4.41 d/10 a、-0.57 d/10 a、-1.93 d/10 a、-0.15℃/10 a的趋势减少;(4)汉中各极端气温指数突变年不一,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至7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叶。  相似文献   

4.
利用蚌埠市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7-2011年的气温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率、滑动平均、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累积距平、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蚌埠市近45a来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蚌埠市年平均气温以约0.4℃/10a的速度不断升高,在1993年左右发生了突变。春秋冬三季气温升高趋势明显,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秋季升温最为显著,冬季升温幅度最大。夏季气温和极端高温的上升趋势不明显,均为6~8a的周期性变化。高温日数的趋势性变化不明显,为14a左右的周期性变化。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及02:00气温的上升趋势明显。≤0℃的天气日数逐年减少趋势也很明显减少。蚌埠市气候变暖过程中冬季、低温和夜间的贡献率较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额济纳旗气象站1981—2015年逐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资料,对额济纳旗近35a气温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额济纳旗近35a平均气温9.5℃,平均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0.546℃/10a;春、夏、秋、冬季平均气温均趋于逐增加,秋季和春季增温幅度最显著,冬季增温幅度较小;额济纳旗极端最高/低气温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586℃/10a和0.565℃/10a,均呈逐年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6.
兴宁市冬季气温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兴宁站建站后50年(1960—2009年)冬季气温资料,对兴宁市冬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平均气温的线性增长率为0.253℃/10 a,20世纪90年代冬季气温开始急剧升高;冬季平均最高气温线性增长率为1.9℃/10 a,冬季平均最低气温线性增长率为4.7℃/10 a,表明冬季平均气温的升高,其主要贡献因子为平均最低气温的大幅升高;冬季极端最低气温的线性增长率为0.458℃/10 a,远大于冬季平均气温的线性增长率。  相似文献   

7.
胡保昆  窦以文 《北京农业》2013,(27):141-142
利用1961-2010年北京平原地区12个台站的观测资料,对北京年、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气候特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来,北京的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趋于变暖。年最低气温增温率(0.42℃/10 a)高于年平均最高气温(0.22℃/10 a)。北京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冬季的增暖最为显著,它的增温对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变暖起到了重要作用,春季增暖作用次之。总之,年平均最低气温与年平均最高气温关系密切。不管是年还是季,北京平均最高气温都比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暖强度低。  相似文献   

8.
汉中市48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基于1960~2007年汉中市气象观测站9个站点逐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资料,运用回归分析、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探讨48年来汉中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结果表明:48年来汉中市年平均气温以0.14℃/10年的速率升高,与全国其他地区比较,汉中市的增暖幅度较为缓慢;年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都出现了逐渐增高的趋势,与陕西省极端气温变化趋势一致;年降水量以31.52 mm/10年的速率逐年显著减少;相对湿度以0.14%/10年的趋势缓慢增大;日照时数以49.39 h/10年的速率减少。汉中市气候变化是自然和人为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为驱动因子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选取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气象局1980—2018年的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以及极端最低气温等观测数据资料,对新绛县近39年来的温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绛县近39年来年平均温度主要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595℃/10 a;偏冷期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20年代90年代末期以及21世纪以来的年份以偏暖期为主。极端最高气温呈波动性上升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2℃/10 a,即每10年新绛县年极端最高温度增加0.22℃。极端最低气温整体上呈现出上升的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065℃/10 a,达到了显著性检验水平,这充分表明新绛县近39年的年极端最低气温增温趋势比较显著。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新绛县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均呈增暖趋势,导致一些异常气象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选取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气象局1980-2018年的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以及极端最低气温等观测数据资料,对新绛县近39年来的温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绛县近39年来年平均温度主要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595℃/10a;偏冷期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20年代90年代末期以及21世纪以来的年份以偏暖期为主。极端最高气温呈波动性上升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2℃/10a,即每10年新绛县年极端最高温度增加0.22℃。极端最低气温整体上呈现出上升的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065℃/10a,达到了显著性检验水平,这充分表明新绛县近39年的年极端最低气温增温趋势比较显著。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新绛县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均呈增暖趋势,导致一些异常气象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岳元  贾萍  王琪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741-10744
利用1963 ~2012年长春市的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百分位阈值法确定暖日、暖夜和冷日、冷夜的标准,采用非参数Z统计量检验法、线性倾向估计法和M-K突变检测方法,研究长春市50年的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春市的暖日和暖夜呈现上升的变化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1.44和5.50个/10a;而冷日和冷夜则呈现减少的趋势,减少的速率分别为1.61和5.35个/10a;同时夜间增暖幅度大于白天;极端温度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明显,近50年的暖日和冷日、冷夜存在突变.秋季的暖日增加最为显著,春季次之;夏季的暖夜增加最为显著,冬季次之;而冷日和冷夜的减少主要存在于春季和冬季;四季的气温均在变暖,其中以春季、冬季变暖最明显;2月暖日的增加和冷日、冷夜的减少最为明显,暖夜则在6月变化最显著.  相似文献   

12.
孙晓光  王腾  卓永  党星 《农学学报》2017,7(3):47-54
为了解昌都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为本地农牧业生产和防灾减灾等提供参考,利用1961—2015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5 年昌都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极端最高、最低气温显著上升,增温率分别为0.25℃/10 a 和0.46℃/10 a,霜冻日数、冷夜(昼)日数减少,暖夜(昼)、夏天日数增多;大部分指数存在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突变现象,冷事件突变点集中在1990s,暖事件集中在2004—2006 年,且只发生1 次突变现象;各项极端气温指数普遍存在通过显著性检验的3~5 年的震荡周期,同时也存在分布时段不同的其他震荡周期;极端气温指数对气候变暖有很好的响应,冷事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较暖事件大;由于昌都独特的地理位置,极端气温具有其独特的变化特征。极端气温的变化将对昌都的农牧业生产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61-2009年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冷暖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冷暖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法]研究1961~2009年黑龙江省10℃积温及其持续日数、初日、终日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气候冷暖的关系。[结果]在49年中,黑龙江省平均10℃积温增加355.4℃,持续天数延长13d,初日提前8d,终日延后5d;20世纪80年代以后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开始增暖,90年代以后是变暖最明显时期;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气候冷暖的相关性很好。[结论]近49年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显著增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有利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4.
那济海  国世友  侯绪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23-15726,15750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冷暖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法]研究1961~2009年黑龙江省10℃积温及其持续日数、初日、终日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气候冷暖的关系。[结果]在49年中,黑龙江省平均10℃积温增加355.4℃,持续天数延长13 d,初日提前8 d,终日延后5 d;20世纪80年代以后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开始增暖,90年代以后是变暖最明显时期;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气候冷暖的相关性很好。[结论]近49年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显著增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有利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等方法统计分析1960~2007年48年来珲春市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及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5、8、10℃的积温和持续日期、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30℃高温日数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珲春市气温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也在上升,年平均气温增温率为0.37℃/10年,各界限积温每10年增幅在60~80℃,各界限温度持续日数和无霜期在20世纪90年代后分别增长了7 d和22 d,≥30℃高温日数增长3 d。低温冷害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尤其是进入2000年代夏季气温持续偏高的影响下明显减少,冷期中以延迟型和混合型冷害为主,暖期里以障碍型冷害为主。  相似文献   

16.
利用南京市1951~2012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非参数统计、成对的斜率回归中值、Spearman等级相关方法,分析了近62年南京市年平均气温、最高(低)气温、冷(热)日频数、日较差、极端气温值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62年南京市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呈现上升趋势,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一致;春季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最明显,而夏季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最不明显;20世纪80年代后各季节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冷(热)日频数方面,冷日频数减少,热日频数增加;在气温日较差方面,冬、夏、秋季气温日较差呈缓慢下降趋势,仅春季气温日较差呈轻微上升趋势;在极端气温值方面,南京站观测值曾3次最高温突破40℃,2次是出现在20世纪50—60年代,一次出现在2003年,近20年来没有出现年最低温度低于-10℃的严冬。  相似文献   

17.
新安县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新安县1979~2008年的气温、降水等资料,分析了新安县近30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探讨了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安气候向干暖方向发展,低温日数以每10年5.11d的速度减少;高温日数以每10年2.29d的速度增加;极端最低气温以每10年1.06℃的速度上升:极端最高气温以每10年0.26℃的速度上升;降水量以每10年3.97mm的速度减少;无霜期延长,积温增加;旱涝天气现象发生的概率增大。分析了气候变暖对新安的农业、林业、生态及生活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利用喀什市气象代表站点1951 ~2012年平均气温、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等数据资料,分析近62年以来喀什市的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以后该地域气温明显提升,平均气温趋向上升;年平均气温升高率为0.279℃/10a.相比20世纪,近10年的气温变动提升了1.3℃;降水量变动趋势总体上不明显,线性变动倾向率为1.237 mm/10a;62年以来喀什市最高气温上升率与西北地区最高气温上升率保持一致,平均极端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同样是趋向升高.近10年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与过去相比,分别上升0.6和1.2℃,对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贡献最大的是最低气温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60-2012年汉中地区每日气温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orlet复数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汉中地区9种极端气温指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突变年份及周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60-2012年汉中地区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暖夜、暖日、夏天日数和热夜日数变化均呈上升趋势,而冷夜、冷日和霜日变化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上升态势最显著的是暖夜、夏天日数和热夜日数,升幅分别为7.94、3.54、3.06d/10a;下降趋势最显著的是冷夜和霜日,降幅分别为5.83、5.14d/10a.除了热夜日数之外,各极端气温指数均呈现具有年代际阶段性变化特征,并有突变现象发生.极端气温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90年代后期、2000-2010年.汉中地区极端气温事件普遍存在30年左右的主周期,冷日和极端最高气温还具有17年左右的变化周期,冷日、冷夜、暖日和暖夜均具有更小尺度的周期.综合分析得出,目前该区正处于气温突变容易发生的阶段.1960-2012年汉中地区极端气温呈明显的升高趋势,这易于造成农业气象灾害,需要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预防.  相似文献   

20.
1981—2010年海口市浅层地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T-检验法、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海口市近30年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海口市浅层地温年平均呈正趋势变化,趋势率为0.18~0.34℃/10 a,浅层地温增温最大出现在冬季,增温率为0.46~0.62℃/10 a。浅层地温平均值在1998年发生突变,由一个相对偏冷期演变为一个偏暖期,平均值上升0.4~0.6℃,达到α=0.001的显著水平。气温、降水是影响浅层地温变化的主要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