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铖 《北京农业》2013,(12):148-149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等对2011年11月28日上午盐城市机场出现的大雾天气进行天气学分析,得出:在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此次大雾出现范围广、影响强度大,具有平流雾特征,源源不断的暖湿气流输送使机场低层全部为湿层,为盐城市机场出现大雾天气提供了丰沛的水汽条件,高空槽前暖湿气流平流至机场低层冷地面并经辐射冷却达到饱和,形成一个薄的平流逆温层,稳定的空气层笼罩在机场近地面层上空,阻碍了空气对流,有利于大气颗粒物和水汽不断集聚,形成大雾天气并得以持续。  相似文献   

2.
2012年1月10日郸城县发生大雾天气过程,该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着重从天气形势、物理量等角度针对此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均压场与弱冷空气频繁活动、500hPa高空环流平直、700~850hPa中低层受到高压脊前较弱的偏北气流的控制,共同主导了此次大雾天气的形成;在上空中高层弱下沉运动及近地层弱上升运动的共同影响与作用下,导致大雾天气过程得以持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1年11月26日傍晚到28日凌晨,沈阳全地区出现了大雾天气。本文运用MICAPS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等资料对此次大雾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大雾过程属于平流雾,是在稳定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下形成的;2.此次大雾具有雾区范围大、强度强、持续时间长的特点;3.高空槽前暖湿气流平流到冷的地面上时,辐射冷却作用在近地层造成了一个薄的饱和逆温层,形成了大雾天气;4.雾的形成过程要求水汽达到饱和状态产生凝结,达到饱和状态有两种基本过程,一种是增湿,一种是冷却;5.在高空槽携带的冷空气到达时,地面高压带来的下沉冷空气破坏了近地面的逆温层,大雾逐渐消散。  相似文献   

4.
2011年11月26日傍晚到28日凌晨,沈阳全地区出现了大雾天气。本文运用MICAPS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等资料对此次大雾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大雾过程属于平流雾,是在稳定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下形成的;2.此次大雾具有雾区范围大、强度强、持续时间长的特点;3.高空槽前暖湿气流平流到冷的地面上时,辐射冷却作用在近地层造成了一个薄的饱和逆温层,形成了大雾天气;4.雾的形成过程要求水汽达到饱和状态产生凝结,达到饱和状态有两种基本过程,一种是增湿,一种是冷却;5.在高空槽携带的冷空气到达时,地面高压带来的下沉冷空气破坏了近地面的逆温层,大雾逐渐消散。  相似文献   

5.
李永智 《北京农业》2013,(12):154-155
利用地面观测和探空资料分析了2011年11月27日河南省三门峡大雾天气,结果表明:高空槽前暖湿气流平流至冷地面,受辐射冷却作用,近地面层形成水汽饱和逆温层而形成了大雾天气。大雾天气影响道路交通的通行能力,也是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之一,应高度重视大雾天气的防范应对,切实加强大雾监测、预报预警,科学合理实施交通管制,增强社会公众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预防、避险和互救能力。  相似文献   

6.
张梦远 《北京农业》2013,(21):160-161
大雾是吉林省秋、冬、春3季常见的灾害性天气。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浓雾对高速公路运营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常军等用EOF方法分析了河南大雾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指出雾日主要集中在11月-次年1月;夏立新等指出逆温层的不断重建是大雾形成和维持的必要条件之一;康邵钧等指出商丘大雾的4种天气分型。即大陆高压型、冷锋前暖区型、均压场型、低压倒槽型;王丽荣等指出与稳定度有关的物理量对大雾天气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Micaps常规资料、探空资料和EC模式物理量场资料,对2023年2月9-10日发生在石嘴山市的大雾天气做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雾过程是在较为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中低层暖温度脊控制,地面均压场维持,大气层结稳定,有利于低层逆温层的生成;探空资料显示,大雾发生过程中,低层出现多层逆温且较为深厚,对大雾的形成和维持起了重要作用;热力结构表明,温度日较差大表示地面辐射冷却为水汽的凝结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辐射雾的特征;温度平流表明,在大雾发展和维持阶段,低层有暖平流输入,具有平流雾的特征;水汽条件表明,前期的降雪天气、地面积雪融化以及沙湖地区靠近水域,都为本次次大雾天气提供了较为充沛的水汽;动力条件表明,在大雾发展维持期间高层存在稳定的下沉运动,在中低层,大雾发生前期存在弱的辐合上升运动,大雾消散期间存在下沉运动。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观测资料对2012年3月17日发生在菏泽地区的一场大雾进行分析研究,并对EC和T639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分析检验。结果表明:在雾区,能否成雾的因素除湿度、风速和逆温等基本条件外,水汽条件与垂直运动对雾的形成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区的边缘和雾区的边缘有较好的对应关系,950 h Pa上方的下沉速度能够阻止水汽的向上扩散,而越往上越大的上升速度意味着雾区的消散。T639无论从湿度、温度还是风场上都与实况比较吻合;而NCEP再分析资料上分析,无风区偏东偏北,湿度偏小,温度偏高,与实况有些偏差,总之T639数值预报比较接近实况,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2015 年11 月11 日,满洲里出现大雾天气,雾最强时段能见度只有100 米,且持续较长时 间,本文对此次大雾出现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地面气象要素特征,空气湿度,大气层结等方面进 行分析,表明大气的层结稳定,低层逆温层的出现及近地面较强的湿度是造成此次大雾天气的 主要原因,之前本地草原计划烧除也为此次大雾天气提供充分的凝结核,也是造成此次大雾天 气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采用Micaps 3.1资料、赣州探空资料、宜春风廓线(WPRD,60 min)风场产品以及吉安自动观测系统资料,分析2012年11月18—19日吉安一次持续性平流辐射大雾天气过程的大尺度天气背景、动力和热力结构特征及其演变等,揭示了这次平流辐射大雾过程的形成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这是冷暖平流在有利条件下经过辐射冷却后形成的平流辐射雾。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条件下,暖平流移动到冷的下垫面和冷平流移向较暖的近地层,同时地表净辐射进一步加强近地层冷却,是此次大雾过程的触发和加强机制。特殊的温度场结构增加了低层暖湿空气和下垫面之间的温差,近地层至低层弱的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有助于小风的维持和稳定;充足的水汽为大雾长时间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地层风速增大和低层逆温层、湿度层消失是这次连续性平流辐射雾消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刘德安  王凤娇  刘慧  徐玲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117-1120,1131
利用多种常规观测资料对滨州市2011年12月3-7日和2012年3月16-17日2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了大雾天气产生的环流形势及其形成的大气层结特征、垂直运动特征、温湿条件等。结果表明,稳定的环流形势及地面较弱的气压场是大雾形成的有利天气形势;风力小,空气湿度大,有利于雾的形成;低层西南气流是大雾形成并维持的主要水汽来源;近地层形成逆温层,使大气层结处于稳定状态,是大雾形成和维持的重要条件;低层垂直运动较弱,对水汽的扩散不利,有利于雾的维持。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天气形势、地面要素、物理量等多个角度对浙江省衢州地区2013年1月14日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以此为提高和实现准确的预警预报提供依据,并为今后研究此类大雾天气过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16.
路爽  孙凤华  孟鹏  李大为  侯亚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39-12341
分析了2009年11月30日~12月2日沈阳地区持续性大雾天气的发生机理,揭示出沈阳地区平流雾的典型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大雾天气发生于冬季高空槽前的暖湿气流中,雾区范围广、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大雾随着高空槽所携带的冷空气过境逐渐消散;逆温层的高度变化可以作为大雾发生、发展、消散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选择了2013年6月6~7日江西省彭泽县出现的最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总结,发现此次暴雨天气系统中的水汽条件、垂直运动条件、不稳定条件的时间与上下位置基本一致,均符合利于强降水出现的3个典型条件,这为今后暴雨的预报和分析提供了一定的思路模式:1)此次暴雨天气受高空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线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形成,表现出典型的江淮气旋特点,雨区(即风速幅合区)则主要位于低空西南急流与切变线之间;2)水汽条件:此次暴雨系统有着湿度在90%以上深厚湿层;有着14m/s以上、最大26m/s西南急流输送水汽;处于有着大量水汽聚集的水汽通量散度场-16大值内;3)垂直运动条件:在7日03-08时彭泽县正处于-1.0大值中心区内,有较强烈水汽辐合上升运动;4)热力及不稳定条件:K指数一直维持在36~40,最大达到40;假相对位温均在34.0以上,最大达到35.5,利于云滴的碰撞合并使云滴增大形成较强降水;5)降水特点:此次暴雨系统东移南压迅速,持续时间短,量级非常集中,降水强度大,时空分布不均;6)预报差异:开始时间比预报提前约6~8 h,结束时间亦提前了近十几个小时;实况雨量级别亦比预报大2个级别。  相似文献   

18.
许剑勇  高展 《北京农业》2014,(30):232-233
本文对2013年6月6日至7日安徽省黄山景区出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总结与分析,得出这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中的垂直运动条件、水汽条件及不稳定条件的上下位置及时间基本上保持一致,并与发生强降水的三个典型条件相符合,进而为今后预报及分析暴雨过程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模式:①受西南暖湿气流、中低层低涡、高空低槽及切变线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形成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明显的江淮气旋的特点,雨区主要发生在低空切变线及西南急流之间的区域。②垂直运动条件:在6月7日3:00~8:00,黄山景区水汽辐合上升运动较为强烈。③水汽条件:此次暴雨过程深厚湿层的湿度高于90%,西南急流输送水汽的最高速度达到26 m/s,位于水汽通量散度场-16大值之内,并且聚集有大量的水汽。④不稳定条件及热力:K通常位于36~40,最大值能够达到40。假相对位温通常要大于34.0,最大为35.5,对云滴碰撞及合并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使其能够增大从而形成强降水。⑤降水的特点:此次暴雨过程持续的时间较短,但强度较大且相对集中,时空分布不够均衡。⑥预报差异:与预报时间相比,降雨的开始时间提前了七小时左右,也提前了十几个小时结束,与预报的级别相比,实际降雨的级别要偏大。  相似文献   

19.
郭红艳  李永果  马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05-11206
对2005年11月10日济宁大雾出现时大气环流形势和大雾出现前后气象要素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水汽充沛,气压场和风场较弱,高空有弱冷空气,低层层结稳定,地面上处于冷高压底部或后部,这些条件均有利于大雾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