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分析修水县大桥小流域现状的基础上,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主线,以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实现当地群众脱贫困、奔小康为目的,探讨分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体系,并对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体系、群众参与体系和流域运行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内容进行了解析,以期为同类型的流域综合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北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忻州市以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治理模式、防治技术、土地结构调整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以期寻求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的最优配置方案。北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从立体防护角度出发,布设"五道防线",经过4 a综合治理,年径流量只有11.87万m3,输沙量只有2.44万t,分别占未治理前平均径流量、输沙量的42%和18.6%,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体系达到了非常好的水土保持防治效果,为今后小流域治理中防护体系建设提供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波萝赤小流域位于辽宁省北票市北部北四家乡境内,包括王增店一个村,流域总面积24.40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2.70 km2。项目区内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为了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北票市实施波萝赤小流域综合防治工程,工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81 hm2。经过5 a的集中、连续综合治理,建成了完整的水土流失防御体系,流域内经济效益、蓄水保土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以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已从起步阶段的重点治理发展到目前的全面规模治理,突出了流域清洁、城镇防洪、防污治污以及提升品位的建设特点,经过综合治理的小流域实现了"三增、三减、三改善"的建设目标,形成了科学合理、效益明显、特色各异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有力推进了三江源、青海湖流域、湟水流域、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等"五大生态圈"建设,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显著提高,凸现了水土保持在整个生态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今后应紧紧围绕"构建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屏障"这个大原则,加快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步伐,努力促进青海省向生态文明的美好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5.
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80年代以来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使我国水土保持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它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成功之路。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了大流域与小流域、县与乡村户、点与面的结合 ,实现了治理与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体现了防与治的统一。小流域是大江大河产水、产沙的源头 ,是江河与面上联结的纽带 ,在小流域中修建的各种综合防治体系 ,是治本清源的做法 ,是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形式。实践证明 ,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开发 ,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的小流域治理使我国水土保持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它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成功之路。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了大流域与小流域、县与乡村户、点与面的结合,实现了治理与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体现了防与治的统一。小流域是大江大河产水、产沙的源头,是江河与面上联结的纽带,在小流域中修建的各种综合防治体系,是治本清源的做法,是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形式。实践证明,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开发,是  相似文献   

7.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模式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综合调查和实地勘查的基础上,对东北黑土区有代表性的爱林小流域土地资源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根据流域发展和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要求,调整了该区土地利用结构,确定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的具体措施和工程规模,并对其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爱林小流域综合防治的基础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了能够全面、科学地评价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以北票市天鹅湖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体系,评价综合治理效益.结果表明:通过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耕作措施与管护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具有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2020年,增产粮食5.05万...  相似文献   

9.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性的防治工程,点多面广,多部门、跨行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本文阐析了近年来大田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建设情况、主要做法与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对策与建议,以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论太行山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优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流域综合治理优化模式,系指小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和途径。它应具有稳定、自我调节、演进三个标志,形成一个低耗、高效、稳定、优化的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其建模方法包括综合调查与分析、系统开发与治理规划、防治开发体系与模式设计、组织机构与管理机制四个部分。以小流域生态经济理论作指导,石家庄地区在太行山中段建立了12个综合治理开发试点,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马坪小流域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以生态优先为原则,紧紧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以小流域为单元,从抓好封育治理入手,实行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初步建立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良好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目前,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已初步形成,土地利用结构逐渐趋于合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促进了农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本文介绍了马坪小流域的主要成效、作法及经验。  相似文献   

12.
 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田、林、路、渠综合治理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是在我国水土保持长期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学科体系。通过川陕"长治工程"中期评估考察,分析"长治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特色与创新,并据此讨论我国水土保持学科的性质与定位。水土保持学科无论从法律地位还是学术地位,均应归属于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范畴,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学科的本质区别在于,水土保持更具有突出的生产功能。现阶段水土保持学科仍应首先赋予其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江河,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及农民生活质量的内涵,并努力使之与农村生态建设结合,以不断深化和丰富其内涵,同时应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饮用水水源地水土保持等方面拓展其学科外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概况及其水土流失基本情况、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开展现状和取得的成效,总结了岐山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开展管理的经验与做法,可为其他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小流域治理的整体角度介绍了山东省平邑县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1985-1997年)水土保持防护体系的建设情况及十几年来的治理经验,分析了综合防护体系近几年对当地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各方面所产生的巨大作用。论证了小流域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明水县赵家小流域属典型东北黑土区,在系统工程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下,针对流域内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情况和水土流失特点,运用参与式方法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坡面拦蓄工程、水土资源综合利用等综合防护措施体系,详细论述了参与式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的原理和过程。可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巨大成效,各地涌现出了许多成功的各具特色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和典型。其中,庭院水保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以农户居住的庭院为中心,山、水、田、林、路、井、渠(沟)、气、园、塘等综合配套的一种新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探讨了庭院水保内涵、发展历程及成效等,总结了庭院水保建设要点,认为大力推广庭院水保,对带动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头道沟小流域经济、社会与自然系统特征,在遵循实用性、可操作性、代表性、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从人居环境整治、生态农业、水土流失与流域水系综合治理3个方面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构建生态清洁度综合评价框架体系。研究表明:影响三道沟小流域生态清洁度的主要参数有人居环境整治、生态农业发展、水土流失与水系综合治理;三道沟小流域系统处于稳定、协调的“清洁”型良好发展状态,综合治理项目的建设促进了流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与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地控制了面源污染并改善了当地生产条件,为人们提供了优美的生态、清洁的水源和宜居的环境;可为低山丘陵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建设、效果评价和工程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红砂岩特殊地质力学特性下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等区域问题,对红砂岩侵蚀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规划设计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江西省水土保持专项普查成果、《江西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与《江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布局研究》等重要基础成果,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宁都县还安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为典型案例,将红砂岩侵蚀劣地水土保持关键技术与工程设计有机结合,采用"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分区进行设计,完成了高效开发型水土流失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具体实践中,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通过在红砂岩侵蚀劣地综合治理展示区、坡地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示范开发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设计与实施,对侵蚀坡面进行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优化配置,形成了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使还安小流域治理度达到86%。实践证明,生态恢复和农林经济开发治理相结合的方法能有效遏制小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可为红砂岩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及南方红壤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9.
船山区1989年以来,抓住"长治"工程机遇,在实施中,狠抓项目管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强化技术,创新制度,着力培植农村产业,实行生物、工程、农耕措施相结合,预防、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积极有效地开展了山、水、田、林、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探索总结出以小流域为单元,坡面水系为骨架,实施坡改梯建设基本农田为重点,合理布设水保林、经果林、封禁治理、农耕措施的优化模式,形成完整的综合防治和技术体系,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辽阳市弓长岭人参谷生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是辽宁省试点项目.该流域结合"生态清洁小流域"三区治理思路,根据本流域具体情况设置河道及周边整治区、生态综合治理区、生态自然修复区3个功能区,每个区域因地制宜采取了相应的植物、工程、生态修复措施,构筑了"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3道防线,实施了面源、沟道、污水、垃圾、厕所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