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2 毫秒
1.
不同坡位8年生厚朴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不同坡位8年生厚朴人工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率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生长量来看,不同坡位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平均木单株总生物量均体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就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而言,不同坡位厚朴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干〉叶〉枝;从平均木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来看,各坡位均表现为骨骼根〉中根根〉大根〉小根〉细根;地上部分皮的总生物量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地下部分不同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随坡位变化而变化,其中干皮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下坡〉上坡〉中坡,枝皮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大根及中根皮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中坡〉上坡〉下坡。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武夷山常见几种茶园速效钾及全钾在垂直层次、土壤深度和水平层次上的分布特征,以正岩区、半岩区、洲茶区的水仙、肉桂及黄玫瑰的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对0~10 cm、10~20 cm、20~30 cm 3个不同土壤深度土层和上、中、下坡3个不同坡位土壤钾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从土壤深度来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中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均降低;从垂直层次来看,随坡位的升高,土壤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均降低;从水平层次看土壤全钾及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洲茶区半岩区正岩区。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水土保持效益定位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选择三峡库区内4种典型退耕还林模式,基于2004,2007,2010年3年的定位观测,对三峡库区退耕还林模式水土保持效益进行动态研究。结果表明:①与坡耕地相比,退耕还林促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但各模式变化存在差异。②地表径流量、径流系数、土壤侵蚀模数均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其中地表径流平均减少量80.43%~86.82%,变化趋势为坡耕地>茶园>刺槐林>板栗林>柑橘+紫穗槐林;径流系数变化减少范围在0.017~0.025之间,柑橘+紫穗槐林86.79%、板栗林85.39%、茶园83.33%、刺槐林80.95%;土壤侵蚀模数减少1 409.39~1 458.15 t·(km2·a)-1,为坡耕地>刺槐林>板栗林>茶园>柑橘+紫穗槐林。③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除了板栗林表现为逐渐升高外,其他退耕还林模式土壤有机质含量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全氮含量在刺槐林和柑橘+紫穗槐林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而板栗林和茶园则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全磷含量在各退耕模式中不断增加。除柑橘+紫穗槐林的全钾含量增加35%外,其他模式都逐渐降低,分别为刺槐林37.24%、板栗林12.33%、茶园8.23%。  相似文献   

4.
陈研  陈晓强 《森林工程》2010,26(4):77-81
沥青摊铺是一个短暂的施工过程,所引起的温度场对结构的作用具有时效性,不象日照温度场具有周期重现性,而且温度场在桥梁纵向上也有所变化。本文从温度场计算方法和边界条件的处理着手,结合温度场对结构作用计算原理,探讨沥青摊铺阶段温度应力计算方法:借助各截面上的沙(挠曲变形曲率)来反映次内力作用的大小,将桥梁从纵向上分成若干区段,每个区段内各截面的温度次内力作用相差较小,因而以最大温度次内力作用的温度分布作为该区段的温度分布。通过计算分析得出摊铺时间变化对结构温度场及温度作用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与时空变化特征,揭示北京城区居住区森林建设成效,并从多方面探讨居住区树冠覆盖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北京及其他城市居住区城市森林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方法】以北京城区2013年7—9月份World View 2遥感影像为基础,利用e Cognition 9. 0软件解译的林木树冠覆盖栅格与矢量图层为数据源,根据分层抽样和生态梯度取样法,按照空间均衡原则,选取居住区样地,在Arcgis平台下提取研究单元区域的林木树冠覆盖的空间信息,结合实地样地调查,探讨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北京城区居住区林木树冠覆盖率为29. 67%,且单位附属居住区(33. 96%)商品房(30. 06%)安置房(20. 77%);在不同时间阶段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从1980年前的29. 21%增长到了2010年后的30. 7%;居住区树冠覆盖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北京西北部地区最高(40. 22%)、东部地区最低(24. 96%),环路分区呈现出从二环内的21. 99%到五—六环外1 km升高至31. 04%,行政分区表现为远郊区居住区的现实树冠覆盖率高于北京中心区;植被潜在树冠覆盖率为0. 22%,只有城郊区存在极小的潜在树冠覆盖区域;从树冠覆盖变化的影响因素来看,居住区的类别、建成时间、分布位置以及房地产发展、城市绿化发展过程和水平均影响着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同时居住区的容积率、房屋价格以及城市森林结构等指标也对其树冠覆盖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与北京市整体水平(39. 53%)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由于其潜在树冠覆盖也很低,故树冠覆盖增长空间较小;在空间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随着环路的扩张梯度化增大,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区域其树冠覆盖率越低;在时间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随时间阶段推近逐渐升高,体现出北京市绿化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毁林种茶对林地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规律,以长兴县3处典型茶园土壤及各自相邻的对照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一年内每月采集样地土壤样品并检测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指标含量,采用SPSS软件对土壤养分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揭示林地改造茶园后其土壤养分的含量特征、年变化动态规律及其原因。结果表明:茶园土壤(pH=4.28)相比较对照林地(pH=4.53)酸化程度略强,茶园土壤氮磷钾及有机质等营养成分含量较周边对照林地土壤均要高,且茶园表层土较深层土各营养成分含量要高。茶园土壤各养分指标因采样时间不同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地点茶园养分年变化趋势大致相似。将林地改造成茶园且长期施肥经营,会造成茶园土壤中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明显升高,茶园较林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流失过程易造成周边水体富营养化。此研究结果对茶园土壤养分流失动态控制、茶园合理施肥、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分子标记及其在杨树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标记是以DNA分子多态性为基础的遗传标记,即在生物的基因组内或各染色体上提供基因的准确位置,为研究基因的结构、序列、功能及其遗传和变异规律提供基础资料。该文介绍了分子标记的种类、特征,及其在杨树种质资源和遗传研究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黑土区农林复合模式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伦市红光农场分别研究了复合7a和3a的落叶松—大豆模式、杨树—大豆模式和纯大豆模式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如下:1土壤水分含量水平方向,除了复合7a的杨树—大豆模式与树各距离处与纯大豆模式无显著差异外,其余与树各处都表现出明显减少,这种变化尤其以复合3a的杨树—大豆模式表现明显。复合年限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树距离各处土壤水分含量落叶松—大豆模式得以降低,降低幅度并不明显;与树距离各处杨树—大豆模式土壤水分含量得到显著提高。2土壤水分含量垂直方向,总体上各复合模式各土层深度都低于纯大豆模式,并且在复合3a的杨树—大豆模式中这种变化尤其明显。随着复合年限的延长,落叶松—大豆复合模式中,上层土壤0~10cm和10~20cm处土壤水分含量明显减少,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含量在杨树—大豆模式中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生态恢复过程中表层土壤水热变化特征,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3个生长阶段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表层土壤温度和湿度。结果表明,各群落不同季节土壤温度日变化均呈余弦曲线,月变化均呈单峰型;各群落土壤温度均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各季节成熟林土壤温度变化幅度均较小,温度均较高。各群落不同季节土壤湿度日变化均波动较小,月变化有一定差异,表现为夏季较高,冬季较低;各季节成熟林土壤湿度均较高。随植被恢复,土壤温度波动幅度降低,湿度增加,群落内协调作用增强,表层土壤水热状况逐渐稳定。  相似文献   

10.
通过全年12个月对人工杨树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在不同季节均表现为单峰型变化,即夜间数值最低,最低值出现在凌晨前后,最高值出现在下午13-16时。1年中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春夏较高,秋冬较低,夏季高温期6、7月有所降低。从1年的时间段来看,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温度有显著正相关,与湿度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江南茶区茶叶反季节生产的技术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江南茶区茶叶反季节生产的技术问题,提出了反季节生产茶园温光水气等生态条件的控制、病虫害控制、土壤活性与肥力培育、以及茶树生长节律调控等方面的技术对策。提出了以自动化和智能化为主题的茶叶反季节生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永定茶树种植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永定县多年(1971—2010年)的气候资料,结合茶树的生态学特性,探讨了永定气候条件对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品质的影响,以≥10℃年活动积温5200℃为分界限将永定县茶叶种植划分为低山丘陵茶叶主产区和中、高海拔山地茶叶优质区2个类区,并提出相应的茶园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茶园间种泡桐生态及经济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善庆  竺肇华 《林业科学》1990,26(6):561-566
前言茶树原产于我国云贵高原亚热带—热带湿润季风地区。在强光、高温、低湿条件下,茶树生长不良,茶叶品质下降。近二十多年来,世界主要产茶国家先后致力于改变茶园生态环境而提高茶叶品质的研究。我国早在唐代、宋代就有了茶粮间作、茶桐间作的记载。1959年云南普文农场在热带茶园成功地建立了橡胶与茶树间作的胶茶人工群落。1970—1985年唐荣南、王融初分别成功地建立了湿地松与茶树、葡萄与茶树的人工群落。本试验试图选用强阳性、深根落叶阔叶树——泡桐与茶树间作,建立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系统,改善茶叶品质,促使茶叶稳产高产,同时提供部分优质木材,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从西双版纳自然环境优势和茶叶发展历史角度出发,讨论了生态茶园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设生态茶园是西双版纳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茶园套种降香黄檀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根据降香黄檀和茶树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华安光照人林场的生态环境条件,采取林+茶栽培模式,开展了茶园不同密度套种降香黄檀试验。初步结果表明:降香黄檀造林平均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96%以上;2.5年生时,平均树高4.38m,平均地径5.16 cm,但不同坡向生长量差异极显著;降香黄檀抗冻能力强,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和速生性。套种密度为450~600株.hm-2比较适宜,不仅改善了茶园的生态环境,提高了茶叶产量和品质,而且使茶园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张永坤  牛毅  谭光荣 《林业调查规划》2020,45(2):132-134,148
勐海县种茶、制茶、用茶历史悠久,古茶树资源丰富,但近年来随着古茶树茶叶价格不断攀升,古茶树死亡和树势衰退现象变得多发。笔者认为造成勐海县古茶树的死亡原因主要有古茶树生境遭受破坏,管理不规范,私下流转现象严重、造成林权管理和服务不到位,没有规范操作规程、导致采摘过度,茶园土壤营养缺乏等;提出修复古茶树生境,加强古茶树科学研究,细化古茶园管养技术措施、制定管理规程,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善土壤养分结构,加大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控知识宣传力度等实现古茶树资源可持续经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经2001~2003年的研究,通过应用良种、人工复合生态茶园等高种植、有茶园地面覆盖、重施基肥、病虫草害综合控制及茶树多次矮化修剪等技术,使3hm2有机茶园种植后第一年平均产值达6475.5元/hm2;第二年达17296.35元/hm2,平均纯利润7232.85元/hm2;土壤肥力明显增加,茶叶品质得到提升,安全性指标达到国家有机茶标准要求,获得中国有机茶认证中心的有机茶颁证。  相似文献   

18.
茶叶灰分和水分与品质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茶叶灰分及其检验意义和世界茶叶标准中的灰分指标,分析了我国茶叶灰分检验现状和影响茶叶灰分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有效控制茶叶灰分的4项措施;同时从营养化学的角度分析了水分对茶叶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茶化反应、营养成分及风味物等方面的直接影响,低水分活度对茶叶品质起到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浙江山区茶园茶叶氟含量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它在人体生长发育和骨骼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摄入适量的氟有益于身体健康.但是过量摄入会导致慢性氟中毒,主要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等.茶树(Camellia sinensis)对土壤和环境中氟具有较强富集作用,所以茶叶中氟含量状况以及饮茶是否会摄入过量氟等问题为社会所关注(孙殿军等,2005).  相似文献   

20.
浅谈云南省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永全  苏祝成 《林业调查规划》2003,28(3):107-109,113
到2001年,云南省茶园面积达17.07万hm^2,茶叶产量达8.16万t,居全国第四。茶叶总产值8.72亿元,居全国第十。然而与全国比较,其单产、价格、名优茶产量等均存在较大差距,其原因有:交通不便,信息落后;缺少文化背景;市场意识淡薄,思想观念落后;经济实力弱,科技水平低;缺少新产业突破口。今后发展对策:更新观念,拓展思路;建立茶叶市场,引导产业升级;发展优势产业,加速名优茶工程;东西优势互补;创立名牌效应;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