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中国农业大学肩负高等农林教育使命,以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新型人才为己任,践行立德树人、坚持特色发展,构建了思政教育与“三农”情怀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机制创新,探究蕴含农业特色的“大思政”格局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
“大别山道路”的开辟与形成,是安农人对“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不断探索的实践成果。“大别山道路”是一条富民兴农、育人兴校、科技创新、培养崇高和塑造灵魂之路。坚持“大别山道路”,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和知识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大学+科技园+龙头企业+地方政府”的协同办学模式。“大别山道路”为地方农业院校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典型经验和范例,孕育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3.
开展耕读教育是农业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肩负强农兴农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四川农业大学以兴天下之农事为己任,研究提出高校耕读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生产劳动阶段,劳动教育阶段,耕读教育阶段。确立新时代耕读教育指导思想,以新农科内涵建设为引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需求,创新构建了“蜀韵耕读”教育育人体系:一是组建“三育”师资队伍支撑体系;二是创建“三读”课程育人体系;三是创构“三耕”实践育人体系;四是架构耕读教育全方位保障体系。该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助力培养了一批“学农为农”情怀深厚、“强农兴农”能力突出和“知农爱农”服务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4.
高等农林院校法学专业存在着模仿和照搬法学专门院校和综合型大学的做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都缺乏特色。高等农林院校法学专业目标应定位为立足"三农"、服务"三农";将法学专业和农林院校特色专业相融合;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服务农村的实用型法律人才。构建以"农"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创新教学方法和加强实践教学是彰显农林院校特色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作为森林法核心内容之一,“林权”概念的确定,直接关系着森林法体系的构建.在传统概念法学模式下,林权被定义为仅体现经济价值的集束性权利.随着时间的发展,以“林”为客体的社会关系不断涌现,林权体现的生态价值与其他非经济价值需要被纳入其中.建议超越传统概念法学,从概念的类型化、多重价值的纳入等角度出发,重新定义林权.  相似文献   

6.
知识产权法学的教学涉及诸多问题,章选取了教学中几个最重要的方面进行论述,如知识产权法学教学体系的构建,“三基”教学的加强,案例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及加强知识产权法学外语教学的建议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亟需一批既有农类专业知识,又熟悉“三农”基本情况,还有强烈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通过实践“导师+项目+团队+基地+农户”的培养模式、构建可持续的创业教育发展体系,从而培育农类创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为挖掘中国羊文化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探讨了将羊文化的思政育人功能融入羊生产学课程教学和实践中的有效途径,利用羊文化深刻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自信心以及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为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新农科背景下“三全育人”格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专业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林专业学生有着严重的"弃农"思想,专业思想教育对他们尤为重要。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在分析了农林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了以"营造家的氛围,以深厚情感凝聚人、发挥榜样作用,以成功典型鼓舞人、浓郁专业氛围,以特色内涵熏陶人、丰富课余文化,以多彩活动团结人和规划职业生涯,以美好前景激励人"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思想教育体系。探讨了从融合思政教育、彰显专业特色、构建协同机制等3方面开展工作,培养学生专业价值的认同感、增强兴农强农使命的责任感、提升学农事农精神的归宿感,以此增强专业思想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红寺堡区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三农”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等,对如何针对当地实际做好气象服务工作进行调研分析,从加强气象为农服务的组织体系建设,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特色、能力和水平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围绕培养知农爱农新型投资人才,分析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涉农高校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研究发现:从课程构成来看,各高校投资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类似,而特色课程各有不同。财经类“双一流”建设高校深入挖掘投资理论和实务相关内容,设置了与投资工具和产品密切相关的课程,相较之下,涉农高校针对能体现其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的农业特色相关课程建设不足。据此,提出农业特色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以使课程体系真正服务于知农爱农新型投资人才培养,也为涉农高校彰显特色、培养卓越农业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20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要求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流动,这为新一轮的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机遇。构建“体旅农”产业融合以促进“三农”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体育旅游业在其中表现出较高的经济价值与发展潜能,政策引领、技术支撑、人才培养为“体旅农”融合提供了优良的发展基础与保障。本研究以促进烟台市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为主要目标,探索“体旅农”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机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明确适宜发展路径:构建地区高效治理模式、挖掘农村特色民俗文化、培养综合性人才、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加速实现烟台市体育旅游业与“三农”工作深度协同推进,通过协同运作促进烟台市农村经济内生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黄河生态文化振兴的关键在于黄河文化引领育人。基于农职教赋能黄河生态文化振兴的困境问题,围绕构建“爱农、强农、兴农”的农职教育人体系,提出了以黄河文化为引擎,实施“校村合作、项目带动”模式,探索了农业职业教育赋能黄河生态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文化引领、双融驱动、协同创新。以期为山东省内外黄河流域生态文化振兴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是衡量高校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当前农业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立德”与“树人”衔接不到位,立德树人的隐性教育建设不够完备、“三全育人”体系具体落实效果有待考量等。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东北农业大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站在“三农”发展的前沿阵地,坚持一条红色精神主线、一体化推进专业学科融合、一以贯之创新创业实践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通过用红色精神文化蕴立德树人之“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立德树人之“魂”,用培养造就强农兴农拔尖创新人才升立德树人之“温”三个方面,构建东北农业大学“三位一体”的立德树人育人模式。文章阐述了东北农业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行之有效的途径以及培植学生“三农”情怀教育的发展模式和可借鉴的做法,为造就强农兴农拔尖创新人才贡献农大智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意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人文循证范式自主知识体系是时代的要求。[方法 /过程]本文以“范式”理论为基础,对中国特色数字人文循证范式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理论要素进行深入探讨。[结果 /结论]本文认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特色循证数字人文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集体记忆及其载体,构成了中国特色数字人文循证范式自主知识体系的文化基础。丰富多彩的传统典籍文献为中国特色循证数字人文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文史互证”指引下具有鲜明中国治学特色的目录学则为循证数字人文自主知识体系打下了厚重的方法论基础。本文所展开的梳理和解析,有望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循证数字人文自主知识体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园林树木栽植养护》是园林工程和园艺技术专业必修的职业能力必修课程。该文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园林树木栽植养护》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构建“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目标,融入“6S”管理模式、多元化考核评价构建特色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郭静  来景辉  张堂田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521-12523
以“二定制、三段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例,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几方面,阐述了农业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表明:“二定制、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开拓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以“省级为龙头、市州级为骨干、县级为基础、社会检验为补充”的农检网络,但市县农检机构“小、散、弱”问题较突出,社会经营类农检机构监督管理有待加强。文章提出进一步明确农检机构功能定位,优化农检机构布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检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农检能力提升等对策建议,助推构建“功能明晰、布局合理、装备精良、参数齐全、技术过硬”的四川农检体系。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对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新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理论宣传和智库资政的重要阵地,是铸魂育人的战斗堡垒。新时代涉农高校党委要加大高水平特色马院建设力度,秉持新农科特色发展新理念,坚持"政治办院、育人兴院、学科强院",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的高水平特色马院建设体系新格局,着力培养"一懂两爱"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时代主题,是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江苏省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契机,以“半农半读”形式开展农民中职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农民素质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对2009年以来的办学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农民教育办学模式。模式为全省农民教育、全国农广校体系办学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