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早稻直播、毯苗机插、钵苗机插三种不同种植模式对比试验,通过考察秧苗素质、生育期、苗蘖动态、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对比直播、毯苗机插模式,应通过早稻直播、毯苗机插、钵苗机插对比试验表明:对比直播、毯苗机插模式,应用钵苗机插技术的早稻秧苗素质最高、抗逆性好、早栽早发、低节位分蘖多容易成大穗、产量最高,早稻播期可提前至3月初、全生育期延长、成熟期提前5-6天至7月21日,产量差异的形成主要在于穗大、粒重、结实率高。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中早39为材料开展对比试验,记载其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并分析其产量构成。结果表明,不同移栽方式的生育期表现没有明显差异,相比与传统毯苗机插,钵苗机插增产达12.2%,其高产构成要素主要体现在有效穗增加,每666.7m2有效穗提高20.9%。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水稻钵苗机插与传统毯苗机插栽培方式,为进一步提高水稻机插水平和机插技术的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对新型钵苗育秧机插和传统毯苗育秧机插栽培技术在定远县水稻生产中的综合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传统毯苗育秧相比,钵苗育秧秧苗素质显著提高,株高、茎基宽、百株地上部干重和单株根数分别增加了17.3%、26.9%、124.2%和49.4%;机插后无缓苗期,茎蘖动态发展平缓,成穗率比传统毯苗提高19.9%,穗长明显增加,穗粒数提高17.4%,总颖花量增加5.2%,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有所提高,最终产量增加9.4%。[结论]钵苗育秧机插技术有利于水稻品种尤其是大穗型品种高产潜力的发挥,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型机插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盱眙县杂交籼稻毯苗机插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筛选出适合盱眙县麦茬机插的杂交籼稻品种,2017年在盱眙县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对13个杂交籼稻品种开展麦茬毯苗机插比较试验,并对各品种生育期、群体结构、产量、抗性等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适宜盱眙县开展毯苗机插的杂交籼稻品种有10个,分别为深两优862、徽两优996、晶两优1212、徽两优001、两优867、科两优1号、徽两优丝苗、徽两优9810、晶两优534、荃两优丝苗。  相似文献   

6.
为探寻早稻品种适宜的机插密度,用两种插秧机对3个早稻品种进行了不同行株距栽插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甬籼69"最适宜的机插密度为25 cm×11 cm,"温814"、"中早39"最适宜的机插密度为25 cm×14 cm。  相似文献   

7.
为指导水稻大面积生产,进行了钵苗机插技术与毯苗机插技术两种不同机插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钵苗机插利于水稻分蘖早生快发,成穗率较高,能形成理想的穗粒结构,有显著的增产优势。  相似文献   

8.
与常规机插育秧(具用种量高、成秧率低、秧苗素质差、在机插过程中容易伤根、不利早发等问题)相比,采用水稻钵形毯状秧盘育秧优势明显。为促进该技术推广,进行了其示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水稻钵形毯状秧盘育秧,成秧率较常规机插育秧提高,且增产效应极其明显。  相似文献   

9.
超级早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效果及产量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在双季超级早稻上机插应用,探究机插效果及对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期为我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常规超级早籼稻中早39、中嘉早17为试验材料,采用水稻钵形毯状秧盘(BT)和传统平盘(CK)培育秧苗,考察种子出苗、秧苗素质、根系形态及分布、机插效果、产量并比较差异。【结果】水稻钵形毯状秧盘与平盘育秧种子出苗率差异不显著;钵形毯状秧苗根系独立成钵状,56.03%的根系在底层钵碗内,上部根系比例43.97%,且白根多,根数比对照略少,但根长度、根表面积、根直径和根体积有所增加,而对照秧苗的下部根系比例37.86%,上部根系比例高达62.14%;从机插效果看,中早39和中嘉早17钵形毯状秧苗的机插断根率比平盘毯状秧苗分别降低了25.06%和14.24%,相同播种量下,2年重复试验中早39钵形毯状秧苗机插的漏秧率比对照分别下降了3.89%和1.67%,中嘉早17下降了2.22%和1.66%,另外翻秧、漂秧、伤秧比例较对照也有所减少;钵形毯状秧苗机插14 d后的秧苗叶重、茎鞘重、根重、地上部总重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比对照明显增加,表明有利于促进秧苗早发生长;产量比较,中早39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比对照增产6.35%—7.66%,中嘉早17增产8.99%—10.87%,其中主要通过有效穗数增加实现增产,中早39和中嘉早17的钵形毯状秧苗机插处理有效穗数分别增加了2.14%—6.01%和4.76%—6.98%。【结论】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通过培育形成上毯下钵的钵形毯状秧苗,按钵取秧机插,有利于提高机插质量,减少机插漏秧率及伤根,促进秧苗早发,提高有效穗数,实现机插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10.
双季稻北缘早稻优化氮肥施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常规品种早籼65和杂交组合香两优68为试验材料,在施氮量180 kg·hm-2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稻北缘地区早稻施用穗肥是必要的,穗肥比例以25%(20%~30%)为宜,基:蘖:穗为50:25:25是本地早稻推荐氮肥运筹方式.合理的氮肥运筹确保水稻群体生长发育平稳、协调,塑造适宜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而增产.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水稻毯苗机插育秧、苗期管理、移栽、大田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技术。为湄潭发展水稻机械化种植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2.
13.
2012年在江油地区开展水稻钵形毯状秧盘育秧机插与常规毯状秧盘育秧机插对比试验,试验面积115亩,钵形毯状秧盘育秧机插技术平均亩产557.5 kg,比常规毯状秧盘育秧机插增产5.4%.钵形毯状秧盘育秧技术是一项节约、增效的水稻种植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安徽沿江双季稻北缘区不同机插高产早稻品种产量差异及超高产品种的群体共性特征,为品种选育与精确定量栽培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安徽庐江进行,采用前期筛选获得的9个高产早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分析不同品种的产量及构成、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有效光截获和利用率的差异。【结果】不同高产品种的产量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可进一步分为超高产(9.1—9.5 t·hm -2)、更高产(8.1—8.6 t·hm -2)和高产(7.6—7.8 t·hm -2)3种类型。超高产类型品种较更高产和高产类型品种显著提高了每穗粒数、颖花量和千粒重。超高产类型品种的平均日产量为82.4 kg·hm -2·d -1,分别较更高产和高产类型品种提高10.2%和19.8%。干物质积累量是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与更高产和高产类型品种相比,超高产类型品种显著提高水稻中后期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18.3%—21.4%。超高产类型品种具有更高的中后期有效光截获量和光截获利用效率,分别与其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库容量有关。相关性分析表明,穗分化期和抽穗期群体有效光截获量分别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且超高产类型品种具有更高的响应效率。另外,与更高产和高产类型品种相比,超高产类型品种显著提高抽穗期总粒重/叶4.1%—11.3%,这与其高的中后期光截获利用率密切相关。【结论】沿江双季稻北缘区机插早稻品种适宜选用叶面积指数高(穗分化期5.6—6.0、抽穗期7.1—7.3)、穗粒数多(124—132)、千粒重高(25.8—27.0 g),且日产量为80.8—83.7 kg·hm -2·d -1的品种,可获得超高产水平(>9.0 t·hm -2)。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以连粳7号、甬优2640、南粳9108等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为材料,通过毯苗机插、钵苗机插及旱育人工栽插进行试验比较。结果表明:钵苗机插均较毯苗机插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产;钵苗机插秧龄长于毯苗机插,秧苗素质较好,栽插时无植伤,无缓苗期;钵苗机插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高于毯苗机插,而单位面积的穗数低于毯苗机插;主攻大穗是钵苗机插获得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硒、硅复配剂叶面喷施对毯苗机插水稻返青期根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硒、硅浓度配比,以南粳46为试验材料,在移栽前5 d,用9种不同浓度硒(0、7.5、15 mg/L)、硅(0、25、50 mg/L)复配剂处理,通过分析水稻返青活棵性状、返青期根系生长形态、根系活力和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成熟期产量形成指标等,研究硒、硅复配剂对毯苗机插水稻返青期根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Se1Si2、Se1Si1处理在移栽后7 d达到返青标准,比对照(Se0Si0)提早了2 d,说明低浓度硒和硅配合施用可以促进水稻返青活棵。硒、硅复配剂处理中,Se1Si1、Se1Si2处理的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干质量和根系活力都高于对照(Se0Si0),且Se1Si2处理优于Se...  相似文献   

17.
早稻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荣优463、欣荣优2045、五优157、荣优1506等品种综合表现较好,产量在6 582.45~6 962.85 kg/hm2之间,可作为重点品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适宜湘南地区机插的双季早稻品种,并探索早稻移栽期指标与品种宜机插的关联性,为快速筛选宜机插早稻品种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考察12个早稻品种的生育期、秧苗素质、根系盘结力、发根力、返青期、根系伤流强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等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确立筛选评价指标,并以综合指数法进行宜机插综合评价.[结果]各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存在年际间差异,可能与试验期间的气候因素有关.从秧苗素质来看,陵两优1309的发根力(16.79 cm)和根冠比(0.57)均最高,发根力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根冠比与湘优616、陵两优211和株两优819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来看,陵两优1309的每穗粒数(129.2粒)及产量(理论产量8.40 t/ha,实际产量8.18 t/ha)均最高,湘优616的产量(理论产量8.01 t/ha,实际产量7.56 t/ha)次之,且与陵两优1309的差异不显著.宜机插评价指标确定为发根力、根冠比、返青期、日产量与抗折力,在综合评价结果中陵两优1309和湘优616得分较高,分别为0.79和0.73.[结论]在湘南地区的气候条件下,陵两优1309和湘优616的综合评价良好,较符合机械移栽要求.在对双季早稻品种初步筛选评价时,秧苗期的发根力和根冠比权重系数较高且受环境影响较小,可作为初步筛选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常规早籼稻品种浙辐203为供试材料,井关PZ80D-25型高速插秧机为供试插秧机械;试验设定25cm固定行距,株距设置为11cm、12cm、14cm、17cm4个处理水平,试图探索双季早稻毯状秧机插的适宜株行距。结果表明,不同株行距配置不影响生育期表现;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有效穗数影响显著,11cm、12cm株距处理的有效穗数较14cm、17cm株距处理提高13%以上;株距为11cm、12cm的小株距处理所构建的大群体并未导致结实率和穗粒数的显著降低;11cm、12cm株距设计具有更好的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同时表现出更优的实际产量结果。综合来看,25cm×11cm和25cm×12cm是沿江双季稻北缘地区双季早稻毯状秧机插最佳的株行距配置。  相似文献   

20.
对早稻主栽品种进行机插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早39产量最高,为7438 t·hm-2,全生育期也最短,为116 d,有利于在种植双季稻或季节较紧张时选作早稻种植。台早733和嘉育253全生育期是119 d,较中早39长3 d,在季节宽裕的种植方式中可采用该2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