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菊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RAP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燕  白史且  彭燕  张玉  马啸 《草业学报》2010,19(5):139-147
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5大地理类群的48份菊苣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用筛选的28对引物对48份材料的DNA进行PCR扩增,获得以下结论:1)28个位点共检测到333个等位基因,平均为11.89个,多态性位点率(P)平均为95.09%;多态性信息含量(PIC)范围为0.23(me3+em3)~0.44(me1+em10),平均为0.33;2)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GS)范围在0.55~0.89,平均GS值为0.69;地理类群间的GS值在0.63~0.96,其中荷兰(P,95.52%)和意大利(P,95.38%)类群遗传多样性丰富,表明供试菊苣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3)根据研究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将48份菊苣材料分为五大类,来自相同地理类群的材料基本能聚为一类,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
田骏 《草业与畜牧》2012,(10):53-58
文章详细阐述了遗传多样性的具体内涵,生物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的区别,并从形态学、细胞学、生理生化及分子水平对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探讨、分析,最后对遗传多样性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沙打旺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瑞芬  李聪等 《草地学报》2001,9(3):171-175,190
利用RAPD技术对我国沙打旺育成品种,地方材料和野生材料的遗传多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打旺野生材料的多态性明显高于育品种和地方材料,在13份品种(材料)中,山西沁野生沙打旺基因多样性最大,山西五台山野生沙打旺多态位点比例最高,沙打旺生材料总基因多样性和平均基因多样性均大于育成品种和地方材料,其遗传变异幅度最大,而育成品种最小,沙打旺野生材料间遗传分化明显,其基因分化系数比育成品种和地方材料间大。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晓莉  陈丽  班霆  韩鹏  王晓娟 《草地学报》2008,16(2):129-134
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世界上重要的豆科牧草,了解栽培品种的遗传关系和遗传距离对于育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甘肃省11个苜蓿栽培品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开展苜蓿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0个随机引物共检测到132条谱带,其中107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条带比率(PPB)高达81.1%;天水苜蓿和定西苜蓿之间的Roger’s遗传距离较远(0.4610),而与陇中苜蓿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0.1406);进一步的AMOVA分析显示苜蓿种群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内(61.25%),有38.75%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间,种群分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及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主要论述了我国牧草种质资源及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现状,以及牧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四个途径:形态学水平、细胞水平、生化水平和DNA水平。分子水平的研究是从同工酶(等位酶)分析发展到DNA水平上的分析,是已被证明在更高层次上研究遗传多样性更有效的手段,已越来越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遗传多样性的研究。通过加大对我国野生牧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可以丰富牧草种质和为牧草育种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原始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6.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及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论述了我国牧草种质资源及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现状,以及牧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四个途径:形态学水平、细胞水平、生化水平和DNA水平。分子水平的研究是从同工酶(等位酶)分析发展到DNA水平上的分析,是已被证明在更高层次上研究遗传多样性更有效的手段,已越来越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遗传多样性的研究。通过加大对我国野生牧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可以丰富牧草种质和为牧草育种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原始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7.
畅喜云  赵建中 《青海草业》2013,22(1):2-5,18
分子标记作为一种可以准确快速获得遗传信息的技术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农学、医学等领域。本文主要综述了燕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分子标记研究进展,对燕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保存措施的制定,燕麦资源新基因的挖掘和种质创新及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应用ISSR标记对138份柳枝稷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研究,为资源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结果显示,1)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16个条带清楚且稳定的引物,共扩增出220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196条,多态性比率(PPB)为89.09%,平均每个引物扩增条带数为13.75条。2)POPGENE 1.32软件分析结果显示,138份柳枝稷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498,Shannon指数(I)为0.3880,表明供试的种质间遗传多样性较丰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3)AMOVA 1.55软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3.40%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生态型之间,56.60%遗传变异存在于生态型之内,说明遗传结构的变异主要存在于生态型之内。4)NTsys-pc 2.1软件进行UPGMA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供试138份柳枝稷种质间Dice遗传相似系数(GS)值为0.4000~0.8818,平均值0.7237,结果表明,低地型材料聚为一大类,高地型材料聚为一大类。  相似文献   

9.
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是华南地区使用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本研究通过ISSR标记对华南地区64份地毯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5对ISSR引物共扩增出208条清晰谱带,大小在300~1 500bp,其中多态性条带有196条,多态性比率为94.23%,25对引物扩增条带数在4~15条,平均每对引物8.32条,遗传相似系数是0.46~0.99。通过UPGMA方法对64份地毯草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来自相同采集地区的材料并没有完全聚在一类,供试材料间出现较大的遗传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展地毯草种质资源遗传保护、品种鉴定、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11个数量性状和4个质量性状对831份狗牙根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性状相关性及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狗牙根不同种源各性状具有广泛的变异,质量性状的变异系数显著高于数量性状。不同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数量性状多样性指数高于质量性状。国外群体的变异系数最高,而国内群体中北方群体的平均变异系数高于南方群体。诱变后代群体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国内群体的多样性指数高于国外群体,国内南方群体高于北方群体。各性状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着较广泛的联系。15个性状中前6个特征根的累积贡献率达75.86%,表明各性状的贡献率分散,累积贡献率增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披碱草属种质资源的系统学分类、分布情况、遗传多样性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并提出了披碱草属种质资源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它的研究展望,以期为披碱草属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析从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引进的31份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其进一步利用提供参考,本文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从2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明显、重复性好的5条引物进行扩增,共扩增出61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8条,多态性比率(PPB)高达95.08%。POPGENE分析结果表明,红三叶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化范围在0.5902~0.9344之间,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427,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09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1.3162,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UPGMA聚类分析,可将31份红三叶种质分为5大类,其中来自加拿大的24号种质材料与其他材料间遗传分化最大,单独聚为一类。本文还比较了ISSR标记的聚类结果与基于形态特征的聚类结果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在哈尔滨地区引种的28份籽粒苋(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试验对28份籽粒苋的22个农艺性状指标进行了多样性指数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该批籽粒苋种质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3个质量性状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花序颜色(1.569) > 茎颜色(1.525) > 茎条纹颜色(1.294) > 花序一级侧枝姿态(1.061) > 叶脉明显程度(1.000) > 叶正面颜色(0.956) > 叶背面颜色(0.906) > 团伞状花簇的密度(0.856) > 叶片先端形状(0.822) > 种子颜色(0.658) > 花序姿态(0.656) > 叶柄花青甙显色(0.628) > 花序花簇类型(0.257);9个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均以单株干重最大,分别为1.612和34.59%。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干重与株高、叶长、叶宽、茎粗、叶柄长、主序花序长和单株有效分枝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过聚类分析将28份资源分为4类,第Ⅰ类群各性状中等;第Ⅱ类群综合性状均较好,属于高秆、高产籽粒苋优异材料;第Ⅲ类群茎秆最粗、主花序最长、千粒重最大,可作为选育种子高产的优异材料;第Ⅳ类群为矮秆、观赏型籽粒苋特异材料。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8.048%,其中第1主成分与籽粒苋的干草产量有关,第2主成分与种子产量有关,第3主成分与形态性状有关。本研究对28份籽粒苋的多个形态指标进行了深入分析,可为我国籽粒苋种质资源高效利用、亲本选择和品种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法对来自不同地域的22份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 L.)种质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为虉草种质资源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用10条扩增清晰、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共扩增出160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45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为90.6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5263±0.0874,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H)为0.3063±0.0436,平均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I)为0.4601±0.0646,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Gs)为0.4938~0.8250。通过UPGMA(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聚类方法对22份虉草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Gs为0.58时可将22份虉草材料分为两大类群,第Ⅰ类群包含A-1和A-2共2份材料,其余材料均归为第Ⅱ类群;在Gs为0.71时可将第Ⅱ类群的20份材料细分为4个亚类群,第Ⅰ亚类群包含9份材料,主要来自俄罗斯西北部和中国中西部地区;第Ⅱ亚类群包含6份材料,多数来自俄罗斯中东部和中国镇江地区;第Ⅲ亚类群包含3份材料,来自中国和美国;第Ⅳ亚类群包含2份材料,来自中国通辽地区。用ISSR标记技术可有效揭示虉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试验中来自不同地域的22份虉草种质材料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试验结果表明虉草种质资源遗传分化与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但遗传聚类与地理来源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为探求日喀则地区穗花韭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收集到的20份穗花韭(Milula spicata Prain)种质的17个表型数量性状进行了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份种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除叶片数、地上茎粗、花穗粗的变异系数在30%以内外,地下茎长、花葶粗、根系长、地下茎粗、根系数量、叶宽、叶长、花穗长的变异系数在30%~50%,花葶高、株高、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变异系数高于50%。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到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6.31%,第1主成分与地上生物量有关,第2,3,4主成分与地下生物量有关。聚类分析将材料分为2个类群,第2类群表型优于第1类群,与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序结论一致。本研究可为穗花韭种质资源的收集和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L.)是一种粮、油、饲兼用,综合利用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评价是开展油莎豆遗传育种和复杂性状遗传解析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国内外收集的48份油莎豆种质资源为实验材料,对株高、分蘖数、叶宽、块茎长宽比、产量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8份油莎豆表现出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变异系数8.94%~50.3%),其中与地上草产量和地下块茎产量相关的指标如分蘖数、块茎长宽比、百粒重等性状变异程度较高。聚类分析表明,48份油莎豆资源可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包含15个种质,第Ⅱ类群包含5个种质,第Ⅲ类群包含12个种质,第Ⅳ类群包含16个种质。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综合评判表明,JYD-27,JYD-41,JYD-20的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块茎长宽比、百粒重、叶长宽比3个主成分可作为种质资源综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
利用SRAP分子标记对31份苜蓿材料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探究不同地域来源的苜蓿种质的遗传变异和亲缘关系。筛选出24对引物,经PCR扩增后获得320条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有287条,每对引物组合均能扩增出7~17多态性条带,平均为11.96条多态性条带;采用类平均法(UPGMA)Nei氏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将31份苜蓿材料聚成5类,但个别同一地域来源的苜蓿品种被归到不同的类型中,表明试供苜蓿材料具有较高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
狗牙根种质资源研究与改良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 Pers)既是应用最广泛的暖季型草坪草,也是优质牧草。我国拥有丰富的狗牙根种质资源,分布遍及黄河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但我国的狗牙根种质资源评价与改良工作水平还很低。通过对狗牙根种质资源的分布、生物学特征、抗逆性、遗传多样性及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概括和归纳,简要评述了狗牙根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应用前景,以期为狗牙根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South American camelids (SACs) have a major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and potential future of rural Andean human populations. More than 60% of the 3.7 million llamas living worldwide are found in Bolivia. Due to the lack of studies focusing on genetic diversity in Bolivian llamas, this analysis investigates both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of 12 regional groups of llamas that span the greater part of the range of distribution for this species in Bolivia. The analysis of 42 microsatellite markers in the considered regional groups showed that, in general, there were high levels of polymorphism (a total of 506 detected alleles; average PIC across per marker: 0.66), which are comparable with those reported for other populations of domestic SACs. The estimated diversity parameter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high intrapopulational genetic variation (average number of alleles and average expected heterozygosity per marker: 12.04 and 0.68, respectively) and weak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mong populations (FST range: 0.003–0.052). In agreement with these estimates, Bolivian llamas showed a weak genetic structure and an intense gene flow between all the studied regional groups, which is due to the exchange of reproductive mal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flocks. Interestingly, the groups for which the largest pairwise FST estimates were observed, Sud Lípez and Nor Lípez, showed a certain level of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that is probably due to the pattern of geographic isolation and limited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s of these southern localities. Overall, the population parameters reported here may serve as a reference when establishing conservation policies that address Bolivian llama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