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针对污染土壤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建立了土壤中气-液两相流动、污染物扩散与生物降解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讨论了渗透廊的加入对液体饱和度的分布、液膜厚度分布以及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调节渗透廊内液面高度和渗透廊底面厚度,可以控制土壤中液体饱和度及液膜厚度的分布,且对污染物降解效率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修复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影响农作物产品的安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修复技术是指不经挖掘转移土壤,直接在污染场地就地进行修复的土壤修复技术,其具有处理成本低、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的特点,是土壤修复的热点。该文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修复技术进行了总结,并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修复一些新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陈立  张发旺  张胜  张娟娟  张琳  陈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573-14575,14578
[目的]研究微生物生态技术对中原油田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方法]在前期室内外模拟修复试验的基础上,选择中原油田某油井场旁石油污染场地,设置5种修复条件,开展微生物生态技术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研究。[结果]经过99d修复后,黑麦草(苜蓿)微生物联合技术、纯微生物技术和黑麦草(苜蓿)技术对石油污染土壤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其中的石油烃降解率均在40.00%以上,以黑麦草微生物联合技术修复效果最佳,石油烃降解率达67.38%;修复过程中易溶盐、NO3-、Cl-等易溶营养物质只有极小部分随水而进入下部土层(50cm);由于苜蓿草的根部可能具有固氮作用,使加入的大量化肥进入了土层下部,导致3和5号修复区50cm土壤层NH4+明显增大。影响修复效果的因素包括温度、水、氧气、营养元素、微地质环境等。[结论]原位微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在野外原位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是显著的,具有处理方法简单、费用低、修复效果好、对环境影响小、无二次污染、可原位治理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污染底泥处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染底泥的处理是水污染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异位处理技术和原位处理技术。在介绍底泥污染物分类的基础上,从底泥的异位处理及底泥的原位处理等方面探讨了底泥处理技术,分析了不同技术的发展状况及不足之处,指出生物修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联合处理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应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南淝河水及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评价了南淝河水及其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状况。结果表明,南淝河河水重金属含量较低,属国家地面Ⅱ类标准,但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严重,是河流背景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南淝河下游两岸合肥市工业区是污染产生的主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求一种适宜城市污染河流的修复方法.[方法]选择苏南某市具有代表性的河流的老城段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湿地、浮岛式湿地和净化浮岛3种河流修复方式对污染河流进行净化修复.[结果]浮水植物(圆币草和聚草)相较于挺水植物(黄花鸢尾、花叶芦竹、芦苇、水培冬青、千屈菜)修复效果好,去除率分别为:总氮37.9%和34.1%,总磷80.1%和73.5%,COD81.1%和74.8%,氨氮80.6%和85.9%,SS59.1%和77.3%;净化浮岛、人工湿地、浮岛式湿地3种修复技术中净化浮岛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好,去除率分别为;总氮87.6%,总磷71.3%,氨氮87.6%,COD 97.5%,SS 81.8%;工程段底泥和水样的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明显高于参照段,分别高出15.4%和21.1%;工程段和非工程段底泥的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明显高于水样,分别高出26.9%和31.8%;曝气条件下修复植物对总磷、总氮、COD以及SS去除效果好于未曝气条件.[结论]净化浮岛工程对城市污染河流具有显著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流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河流治理与修复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修复等技术。在工程过程中,生物修复往往与生态措施相结合,被称之为生物-生态修复。对生物-生态修复的原理、意义、技术措施等进行综述,并就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用淋洗法修复张士灌区Cd Pb污染沉积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采用淋洗法,以组成为0.5m ol·L-1C aC l2和0.1m ol·L-1H C l的复合药剂作为淋洗剂处理沈阳张士灌区C d、Pb污染沉积物(C d39m g·kg-1,Pb1250m g·kg-1),在pH=1.0、反应时间30m in、淋洗剂液固比3∶1、搅拌速度500r·m in-1、温度25℃的条件下,复合淋洗剂对C d和Pb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0.8%和29.3%。粒级分析表明,沉积物中C d和Pb主要存在于细粒部分,因此,分级处理能够减少处理量,降低成本。一定酸度下C l-的络合作用可能是复合淋洗剂的主要强化淋洗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比原位和异位发酵床应用方式和削减污染物能力的差异,本研究分析了在相同条件下两种发酵床模式对生猪养殖废弃物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异位发酵床温度和pH值的变化幅度均较小,为嗜热菌群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与原位发酵床相比,异位发酵床更有利于生猪的生长,生猪平均质量增加33 kg左右;发酵结束时,原位发酵床垫料的优势菌门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异位发酵床的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发酵结束时异位发酵床垫料对生猪养殖废水的吸纳系数为1.96,优于原位发酵床垫料对生猪养殖废水的吸纳系数(1.46)。研究表明,异位发酵床较原位发酵床具有更加稳定的温度和pH值,并且以Bacillus为主的降解菌相对丰度较高,从而加快了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促进了生猪粪污和废弃秸秆的降解。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排污河道的污染状况日益严重,采用原位植物修复技术进行治理既简单经济,又环保美观,且可操作性强,前景十分广阔。为了给今后河道修复工作的展开提供参考,从排污河的污染物入手,分析了影响植物修复的各种因素,并结合一些典型案例综述了国内外采用原位植物修复技术治理排污河流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化学固定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位化学固定修复是通过添加不同外源物质固定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达到降低重金属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方法。目前原位化学固定修复的钝化固定剂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可分为无机钝化剂、有机钝化剂和无机—有机复合型钝化剂。主要综述了不同类型钝化剂特性、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同时分析了钝化剂应用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以期为新型高效多功能钝化剂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渔网、浮水植物(李氏禾Leersia hexandr,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和生物漂带构建软隔离区,结合人工增氧对浙江省温州市上庄河经雨水管排放污水进行原位处理。结果表明:污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分别为100.20~178.80,10.50~17.89,12.15~21.47和2.19~3.17 mg·L-1,处理后主体河段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总磷平均为5.50,34.3和0.29 mg·L-1,达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之Ⅴ类水标准;氨氮和总氮平均为3.41和4.43 mg·L-1。软隔离区内氮的去除主要为植物吸收氨氮,氨氮和总氮的平均去除率达70.26%和71.41%,曝气区好氧微生物的硝化作用使氨氮和总氮进一步下降20.51%和5.74%;总磷的去除主要通过软隔离区内植物的吸收作用和曝气区微生物的同化作用,原位修复处理后总磷平均降至0.29 mg·L-1,去除率达88.1%。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NO_3~-污染的原位微生态修复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在野外试验井中加入少量乙醇营养物质和分离培养的反硝化细菌菌液的试验方法,进行了硝态氮污染地下水原位微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中NO3^-的最大去除率达到98.8%,利用乙酸钠作为营养碳源进行的微生物脱氮试验效果也较好,对地下水中NO3^-的最大去除率可达98%。从而为修复治理大面积地下水NO3^--N污染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排污河道原位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排污河道的污染状况日益严重,采用原位植物修复技术进行治理既简单经济,又环保美观,且可操作性强,前景十分广阔。为了给今后河道修复工作的展开提供参考,从排污河的污染物入手,分析了影响植物修复的各种因素,并结合一些典型案例综述了国内外采用原位植物修复技术治理排污河流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蒽污染土壤的原位臭氧氧化法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气体流量为120mL·min-1、气相臭氧浓度为3.38mg·L-1的条件下,对蒽含量为100mg·kg-1的污染土壤进行臭氧化处理。土柱实验表明,土壤中蒽的去除率随通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同一时间内蒽在土柱中的分布较为均匀。当通气时间达到40min时,蒽的平均去除率可达到80.4%。以呼吸强度为指标,用密闭滴定法研究了反应前后污染物及其降解产物对微生物的影响。与处理前相比,经臭氧氧化后,微生物的呼吸强度明显增强,表明土壤中的蒽经臭氧氧化后更易于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7.
模拟地下水原位修复高浓度硝基苯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室内槽子模拟地下环境,用化学法和生物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已污染的地下水进行原位修复,污染水中硝基苯为300mg·L^-1,苯胺为82.67mg·L^-1。结果表明,利用零价铁还原以及微生物降解作用对被硝基苯和苯胺污染的地下水进行修复,10d后体系运行稳定,对硝基苯和苯胺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9.4%和99%,运行效果良好,为以后示范工程原位修复高浓度硝基苯地下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从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农业化学调控技术、垃圾堆肥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和动物修复技术5个方面简述了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以期推动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和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19.
袁启铭 《北京农业》2011,(3):161+165
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是修复城市河流污染水体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投资省、效率高和持续时间长等优点。笔者对现有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优点和种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水体沉积物中所储存的过量有机质、N、P等营养物及其他污染物释放后,对水体质量及水生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威胁;评述了目前较多采用的强化的自然消减技术、原位覆盖技术、原位治理技术以及生态疏浚技术等几种水体沉积物的污染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