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桑树害虫名录(Ⅲ)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记述了我国有关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小蠹科(Scolytidae)、铁甲科(Hispidae)、叩甲科(Elateridae)、芫菁科(Meloidae)、吉丁甲科(Buprestidae)、花蚤科(Mordellidae)、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伪叶甲科(Lagriidae)、瓢甲科(Coccinellidae)和步甲科(Carabidae)等11个科的桑树害虫共50种,分别介绍了害虫的中文名称、学名、寄主种类及主要分布区域,为控制桑树象虫类和金针虫类等害虫的发生与危害提供相关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2.
柑桔潜叶蛾是柑桔以及部分芸香科植物上的一种危害性较大的害虫,本文对柑桔潜叶蛾的形态特征、为害特点、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今后柑桔潜叶蛾的进一步研究及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柑桔潜叶蛾是柑桔以及部分芸香科植物上的一种危害性较大的害虫。本文回顾了有关柑桔潜叶蛾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概况,主要从病原微生物、性诱剂、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寄生性天敌及捕食性天敌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今后柑桔潜叶蛾的持继综合治理提供生物防治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潜叶蛾在柑桔秋梢上发生比较严重,对柑桔正常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其幼虫危害新梢嫩叶,潜入嫩叶表皮下蛀食,形成银白色蜿蜓隧道。受害叶片卷缩或变硬,易于脱落。幼虫为害的伤口有利于溃疡病菌侵入,常诱发溃疡病大发生,其被害卷叶又为柑桔红蜘蛛、卷叶蛾等多种害虫提供了越冬场所,增加了越冬害虫防治的困难。潜叶蛾在湖南一年可发生8~9代,湘南可发生10代以上,广东、广西一年约发生15代,且世代重叠。但其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衰落、回升、盛发、下降和次盛等5个时期。而食物条件(嫩梢)是影响潜叶蛾夏秋季发生量的关键。潜叶蛾发生盛…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对苜蓿籽蜂,柠条豆象,沙打旺金小蜂,沙打旺黑潜蝇四种害虫的分布,危害,寄主,形态特征,生活史及习性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6.
危害甜瓜的害虫主要有地蛆.蝼蛄.小地老虎、蛴螬、潜叶蝇、黄守瓜、蚜虫以及红蜘蛛等。  相似文献   

7.
沙打旺草地主要害虫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试验 ,对引起沙打旺衰退的原因之一 ,沙打旺主要害虫 ;沙打旺食心虫 ;沙打旺黑潜蝇 ,沙打旺籽蜂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8.
张红玲 《当代畜牧》2012,(11):48-49
作者从2002年开始,连续10年对宁南山区紫花苜蓿病虫害种类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表明,苜蓿病害主要有5种:褐斑病、霜霉病、白粉病、叶斑病、锈病;害虫主要有6种:蚜虫、蓟马、草地螟、象甲、苜蓿盲蝽及潜叶蝇。同时也开展了有针对性的防治试验,探索出了因地制宜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9.
桑树害虫诊治多媒体专家系统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志强  蔡平 《江苏蚕业》2006,28(2):14-18
利用雄风Visual XF6.1专家系统生成工具,将桑树害虫诊断和防治技术等有关知识及经验转换成计算机可处理的规则,开发研制了桑树害虫诊治多媒体专家系统。该系统由数据库、知识库、图像库及用户接口组成,涉及桑树330多种害虫及天敌,具有害虫诊断、识别、咨询和提供防治建议等功能,并具有直观性、实用性、易操作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2021 年 9 月,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柞蚕饲养技术岗位专家李喜升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柞树害虫生物学研究及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应用"成果参加第十二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的评选,获得了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奖项于2020 年 11 月由中国林学会组织专家在沈阳进行评审,专家组一致评价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成果针对柞树害虫发生危害严重、综合防治技术集成不够等问题,研究了柞树主要害虫的种类、为害特点、防治技术及害虫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等,为保护柞树资源和促进柞蚕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该项成果查明柞树害虫有8 目83 科 624 种,主要害虫有4 目43 科391 种;明确了辽宁等各柞蚕主产省区柞树害虫优势种及潜在优势种,调查分析了天幕毛虫等 16 种芽叶害虫、栗天牛等 6 种枝干害虫,以及橡实象虫等23 种柞树主要害虫的生物学习性与发生规律;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明了柞树主要害虫栎黄掌舟蛾、橡实象虫、刺蛾类间的亲缘关系;研究建立了芽叶类、枝干类及橡实类柞树主要害虫的综合配套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1.
Knowledge of what pest species are eating is important to determine their impact on stored food products and to plan management strategies accordingly.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food habits of 2 rodents, Rattus rattus (ship rat) and Mus musculus castaneus (house mouse) as well as an insectivore, Suncus murinus (shrew), present in human dwellings. Both a microhistological approach and a DNA barcoding approach were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Following DNA extraction, amplification was performed using group‐specific primers targeting birds, plants and invertebrates. Result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roducts were sequenced and analyzed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t prey species present in the gut contents. The findings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both techniques were in agreement, but the detection of prey type with each technique was different. The DNA barcoding approach gave greater species‐level identification when compared to the microhistological method, especially for the invertebrate and avian prey. Overall, with both techniques, 23 prey taxa were identified in the gut contents of the 3 species, including 15 plants, 7 insects and a single bird species. We conclude that with a selection of suitable “barcode genes” and optimization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rotocols, DNA barcoding can provide more accurate and faster results. Prey detection from either technique alone can bias the dietary information. Hence, combining prey information of both microhistological analysis and DNA barcoding is recommended to study pest diet, especially if the pest is an omnivore or insectivore species.  相似文献   

12.
棕榈栉圆盾蚧Hemiberlesia lataniae是一种对水果、蔬菜、苗木等经济类作物造成较大危害的有害生物,寄主植物和分布区域都十分广泛,2017年1月,山西口岸从澳门入境旅客携带的牛油果上首次截获该虫,本文介绍了该虫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及与近似种的区别、寄主植物、地理分布、天敌种类、检验检疫必要性、经济重要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艾蒿对不同植物幼苗的化感作用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美  高兴祥  高宗军  王清 《草业学报》2010,19(6):114-119
在室内用离体生物测定方法测定了艾蒿水浸提物对黄瓜、油菜、高粱、萝卜和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并同时测定了黄瓜和萝卜幼苗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艾蒿水浸提液对5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5种受体植物中,以油菜最为敏感,其次为萝卜。0.025g/mL浓度的艾蒿水提液对5种受体油菜、萝卜、黄瓜、小麦和高粱种子的综合效应(SE)分别为100%,87.26%,69.88%,61.11%和52.77%。艾蒿水提物能引起黄瓜和萝卜幼苗MDA含量的升高,表明艾蒿化感作用对受体植物的影响很可能与其引起MDA含量升高,从而导致植物细胞膜的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14.
黄龙病是柑桔最严重的传染性病害,其病原菌在病株地上各部位和根部均有分布,主要通过病芽嫁接和柑桔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进行传播。本文研究了黄龙病通过柑桔根部传病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将感染黄龙病的红皮山桔苗与健康沙糖桔苗直接合种在一起,3年后健苗均没有发病;但是将病苗、健苗的侧根表面切除、相互连接绑缚合种在一起6个月后发现,30株健苗中有1株感染了黄龙病,9个月后感染数达到9株,12个月后为11株,感染率达36.67%,说明病树、健树根系直接交叉生长并不能传播黄龙病,但通过病根嫁接、病健苗的根系生长融合在一起则可以导致病原的传播,即病根嫁接与病芽嫁接一样具备传播黄龙病的能力,而且传播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种子包衣技术及其在草坪建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建华 《草业科学》1997,14(4):54-56
介绍种子包衣技术的原理和常见的包衣类型,同时概述了种子包衣技术在种子萌发、播种质量,植物生长发育及防治病虫害方面的作用及研究现状,提出,在草坪建植中,可根据不同的建坪目的选择性应用抗除草剂残效包衣,防治病虫害包衣,促进种子发芽包衣,抗水土流失与抗旱包衣,调整坪床pH与养分包衣等种子包衣技术。  相似文献   

16.
草原毛虫幼虫的食性及其空间格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禾草及嵩草在高寒草甸中的优势度为指标,研究草原毛虫(Gynaephora alpherakii)的食性、空间格局及其与植物群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草原毛虫的食性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其喜食程度排序为莎草科(Cyperaceae)>禾本科(Gramineae)>杂类草,特别对嵩草属(Kobresia Willd.)植物表现出强烈的偏好和倾向性;草原毛虫的分布型受制于其喜食植物的空间格局,在总体上呈聚集分布,但在小尺度下则常呈均匀分布;虫口密度依赖于喜食植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随着喜食植物的增加而显著上升,随着植物多样性的减少而显著下降;草原毛虫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具有平衡物种关系、调控群落结构的功能;采用定向改变草地植物组成的农艺措施实现对草原毛虫数量的人工调控是实施虫害生态防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e mycorrhizal fungi, AMF)在植物抵御虫害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为供体植物,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inn.)为受体植物,以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作为接种菌种,共设置5个处理,即:存在菌丝,但无根系连接(A)、无菌丝和根系连接(B)、无根系但有菌丝连接,且在虫害处理前旋转(C)、既有菌丝又有根系连接(D)、无接菌但存在根系连接(E),测定了菌根侵染率、地上地下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防御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AM真菌显著提高了受体植物地下生物量(P<0.05);虫害发生后,AM真菌诱导了供受体植物体内的防御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本试验证明了AMF可以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菌丝网络则为主要防御化学信号的传递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朱见  沈以红 《蚕学通讯》2007,27(4):35-40
植物生物碱是植物在与昆虫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大类具有防御功能的次生代谢物质,在植物害虫的综合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植物生物碱的分类、杀虫作用方式、作用机理及作为杀虫剂在新农药开发中的作用和植物生物碱的应用前景作了综述,并对桑树生物碱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记述了分布于我国的直翅目(Orthoptera)蝗总科(Acridoidea)、蝼蛄总科(Gryllotalpoidea)、菱蝗总科(Tetri-goidea)、蚤蝼总科(Tridactyloidea)、螽斯总科(Tettigonuroidea)、蟋蟀总科(Grylloidea)等14个科的40种桑树害虫,分别介绍了害虫的中文名称、学名、寄主种类及主要分布区域,为了解和控制上述直翅目桑树害虫的发生与危害提供相关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20.
放牧草地群落的冗余与补偿   总被引:48,自引:4,他引:48  
张荣  杜国祯 《草业学报》1998,7(4):13-19
放牧草地群落的冗余与补偿是植物与环境、植物与动物协同进化的产物,是在草地实现其功能最大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放牧强度下,可有三种形式的冗余存在,即生长冗余、组分冗余与内禀冗余。草地群落冗余的原因,有过度放牧、过轻放牧及草地群落固有的特性所导致。一定环境条件下,冗余与补偿是互逆的过程,补偿生长是冗余产生的条件,而冗余是补偿生长的必然结果。削减冗余可望获得草地产量的补偿或超补偿,从而提高草地的优良牧草产量。实现牧草生长的补偿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草地群落功能不饱和、牧食后足够的恢复生长时间、充足的水分养分条件、毒害草较弱的竞争能力以及恢复生长的基础生物量等。最佳的利用方式是放牧草地群落只有内禀冗余存在,而没有生长冗余和组分冗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