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荔枝蒂蛀虫一直是荔枝上最重要的害虫,其在荔枝混栽品种果园的发生情况更为复杂,也增加了该虫的防治难度,本研究发现在荔枝三月红、妃子笑、黑叶、桂味、鸡嘴荔5种荔枝品种果园中,荔枝蒂蛀虫在三月红品种上发生最轻,随后逐渐加重,桂味荔枝上发生量回落,并分析其原因;同时该果园出现2个荔枝蒂蛀虫成虫高峰日:5月26日和6月15日,并推测5月26日荔枝蒂蛀虫成虫高峰主要虫源来自落叶蛹,6月15日主要虫源来自树上蛹。推测忽视落叶蛹可能是荔枝蒂蛀虫长期防效较低的一个原因,据此建议果农在果园防治时一定注意喷施地面,兼顾树上和地面虫源才能有效防治该虫。  相似文献   

2.
目前,荔枝蒂蛀虫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但由于药剂的不规范使用,导致施药次数增加,防治难度加大。为筛选对荔枝蒂蛀虫有高效防控作用的药剂,本研究采用药膜法测定了4种药剂对荔枝蒂蛀虫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田间效果评价。研究结果表明:4种药剂中1.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对荔枝蒂蛀虫成虫的LC50为7.34 mg/kg,具有较高的毒力,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3%高效氯氰菊酯?三唑磷乳油和15%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乳油的毒力则相对较差。田间药效试验中,以上4种药剂对荔枝蒂蛀虫的田间防效均在90%以上。本研究表明,1.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3%高效氯氰菊酯?三唑磷乳油和15%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乳油对荔枝蒂蛀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在荔枝产区继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荔枝鲜果、果皮、叶片、果干、干果皮及其与水的混合物以及不同材质和表面纹理结构的筛网引诱荔枝蒂蛀虫产卵的效果。结果表明,以荔枝鲜果、果皮、嫩叶和老叶作为产卵引诱物,可引诱荔枝蒂蛀虫大量产卵,但持效期较短,引诱效果在1~2天后即显著下降。筛网网孔大小对荔枝蒂蛀虫产卵有显著影响,100目和120目筛网上的落卵量明显比150~600目筛网少,但筛网的材质则对该虫产卵影响不大。荔枝干果皮对荔枝蒂蛀虫无产卵引诱作用,但干果皮与水混合后,却可引诱该虫大量产卵,其中干果皮与水以质量比1:3混合的引诱效果最佳。该混合物与400目尼龙筛网组合使用,其引诱荔枝蒂蛀虫产卵的效果与荔枝鲜果相当,筛网上的荔枝蒂蛀虫落卵量为17.3~24.0粒,荔枝鲜果为17.5~23.0粒。且混合物的持效期较长,产卵引诱效果在第8天才出现下降。然而,以荔枝果干以及果干与水的混合物作为产卵引诱物,均无法引诱荔枝蒂蛀虫产卵。  相似文献   

4.
通过剖检荔枝蝽越冬雌虫卵巢发育等级,对该虫的产卵盛期进行预测。并测定了在产卵盛期前7天或产卵盛期当日施药防治荔枝蝽的田间防效,测定了7种药剂对荔枝蝽成虫和9种药剂对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致死作用以及其中3种药剂对两种害虫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以荔枝蝽3级卵巢的发生情况,推算4级卵巢的发生时间,可准确预测雌虫的产卵盛期。在产卵盛期前7天或产卵盛期当日喷施522.5克/升氯氰?毒死蜱乳油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对荔枝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3天的防效达71.3%~84.0%。但药后7~10天,防效明显下降。产卵盛期当日施药的防效略优,防效下降的幅度也较小。此外,噻虫嗪、啶虫脒和呋虫胺等3种药剂,对荔枝蝽和荔枝蒂蛀虫成虫均有明显的致死作用,且田间防治效果也较好。这3种药剂对枝蝽的防效为80.5%~87.0%,对荔枝蒂蛀虫为81.5%~88.9%。上述3种药剂,在荔枝果期施用,可有效减少荔枝蝽发生,并兼治荔枝蒂蛀虫。  相似文献   

5.
正据《果树学报》2018年第2期《荔枝蒂蛀虫的产卵选择性研究》(作者董易之等)报道,荔枝蒂蛀虫是荔枝、龙眼上的主要害虫,深入认识其产卵选择机制,对于该虫的有效控制有重要意义。通过产卵选择试验,测定荔枝蒂蛀虫对荔枝果实、产卵介质表面纹理结构、颜色、形状和大小以及荔枝嫩叶和老叶等的产卵选择。结果表明,荔枝果实可吸引荔枝蒂蛀虫产  相似文献   

6.
目前防治荔枝蒂蛀虫中使用最多的是菊酯类农药,比较单一,害虫易产生抗药性。为了明确51.25%农地乐乳油(美国陶氏益农公司产)对该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和使用技术,笔者于1997-1998年对该药剂进行了防治荔枝果实后期蒂蛀虫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在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电白荔枝示范基地,选择树冠矮小、连片种植、树势壮旺、荔枝蒂蛀虫发生较严重的10年生白蜡荔枝。设农地乐2500、2000、1500倍液和兴棉宝1500倍液及清水对照5种处理,4次重复,每小区3-4株树,随机区组排列,清水对照区设置在荔枝园的边缘。本试验以第3-4代的荔枝蒂蛀虫为防…  相似文献   

7.
据《热带林业》2012年第1期《妃子笑开花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作者成龙等)报道,以海南栽培面积最大荔枝品种"妃子笑"为试材,通过自动气象站对妃子笑花期气象因子与开花情况进行监测和观察。结果表明,荔枝开花最佳气候类型为晴爽少雨,开花期晴天光照10.5  相似文献   

8.
目前,惠州市早熟荔枝已进入果实发育期,中迟熟品种也相继进入幼果发育期及盛花期。近期各地气温回升较快,田间湿度高,将有利于荔枝病虫发生与为害。1病虫发生情况荔枝蒂蛀虫预计发生中等偏轻,局部中等。据惠阳市农作物病虫测报站4月19日对妃子笑荔枝落地果调查,蛀果率最高17.7%,平均7.6%,百果幼虫量最高37头,平均2.5头,比上年同代的平均26头减少90.4%。据检剥荔枝落地果进行幼虫发育进度调查,预计第二代荔枝蒂蛀虫羽化高峰期在4月29—30日,比去年同代迟3天,卵孵化高峰期在5月5—7日。荔枝椿象预计发生中等,局部偏重。荔枝椿象以若虫为害为主…  相似文献   

9.
荔枝病虫害防治是荔枝生产上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特别是结果期的病虫害。许多果园喷药次数并不少 ,但却仍然过不了病虫关 ,常常造成严重落果、烂果及虫粪果 ,甚至使一年的辛苦在短短几天内便付之东流。因此 ,必须了解病虫防治之难点所在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才能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在闽南 ,危害荔枝的病虫害最主要有蒂蛀虫、荔枝蝽、造桥虫 (尺蠖 )、霜疫霉病和炭疽病等 ,但较难防治的是“一虫两病” ,即蒂蛀虫、霜疫霉病和炭疽病。荔枝蒂蛀虫 (原名爻纹细蛾 ) ,在南靖一年发生10代 ,从 5月上旬第二代幼虫至 7月上旬第五代幼虫连续蛀害…  相似文献   

10.
不同阶段的光温因子对羊草种群种子生产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根据羊草的花期长达一个月的自然特性,从种群水平对不同时间开花的羊草个体进行定量观测,结合相应时期的气象资料,分析不同阶段的光温因子对羊草种群穗器官及籽粒产量性状的影响。羊草种群的小穗数和小花数均与穗分化各阶段的积温和光照时间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其中以抽穗期前的5~15天的影响最为明显。穗的长度与穗伸长期各阶段的积温呈负相关、与抽穗期后的光照时间呈正相关,其中以抽穗期前10天的光温影响较为明显。抽穗期前20天的光温因子对结实率和每穗籽粒数的影响较为明显,每穗籽粒重量与抽穗期的前15天的光温因子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荔枝产区的钻蛀性害虫种类进行调查,并对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进行描述。结果共发现荔枝钻蛀性害虫19种,隶属于3目12科,其中蛀干害虫9种,蛀果害虫10种;其中主要的钻蛀性害虫为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龟背天牛Aristobia testudo (Voet)和荔枝尖细蛾Conopomorpha litchiella Bradley;针对不同害虫提出了科学的防治措施。研究结果可为荔枝钻蛀性害虫的防治提供参考,为荔枝的绿色生产提供科学保障。  相似文献   

12.
高寒区农茬口对当归田杂草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田杂草危害是高寒区当归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采用田间调查和统计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培育的马铃薯和油菜茬口当归栽培田杂草群落动态,以当归重茬为对照,旨在揭示茬口特性对当归田杂草消长动态的影响,为筛选适宜栽培当归的农茬口和田间杂草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试验茬口当归田共发生杂草15种,隶属9科15属,主要优势种群为锦葵、欧洲千里光、苦苣、繁缕、刺儿菜和甘露子。当归田杂草种类、密度、多样性和生物量因茬口和季节的不同而异,季相消长跃变程度更大,随季节延后杂草多样性下降,优势种杂草利用资源的相似性更高,锦葵和欧洲千里光随当归返青而滋生,随当归生长发育而迅速蔓延,成为占优势的恶性杂草,对当归的危害性最大,导致杂草群落稳定性降低,在当归重茬和马铃薯茬田单生优势度更为突出,优势杂草潜在恶化危害性增大,但在油菜茬田杂草生长量最小,与当归生长竞争势较弱,使当归始终占据优势生态位,说明油菜茬口较利于当归栽培,但根据恶性杂草物候特征及早防除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为了获得华支睾吸虫成虫期强反应原性抗原基因,首先利用λZAP栽体构建华支睾吸虫成虫cDNA表达文库:即从我国东北疫区(镇赉县)家犬胆管内分离收集华支睾吸虫成虫,采用Trizol Reagent提取其总RNA,Oligo(dT)纤维素柱纯化mRNA,反转录合成第1链cDNA及第2链cDNA,用CHROMA SPIN-400柱离心层析纯化后,与栽体λZAP Express连接,体外包装后成功获得我国东北疫区华支睾吸虫成虫cDNA表达文库.文库容量为1.5×106pfu,重组率为99%,插入片段长度在0.4~2.0 kb之阀,扩增文库的滴度为1.5×1010pfu/mL.然后利用免疫学方法对该cDNA表达文库进行筛选:以自然感染华支睾吸虫的人血清为抗体探针,从2.0×105个重组噬菌体筛选强反应原性抗原基因,对筛选出的强反应原性克隆进行测序,利用相关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共获得41个阳性克隆,测序结果分析表明,这些cDNAs根据其编码的蛋白可分为以下几种,即与来自华支睾吸虫的甘氨酸-2、脯氨酸-2及Cs44抗原高同源的基因及分别与来自Nematostella vectensis的未知蛋白、转录延伸因子及果蝇CG3446基因编码蛋白较低同源性的基因.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对华支睾吸虫抗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紫花苜蓿田短额负蝗发生规律与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田方文 《草业科学》2005,22(3):79-81
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是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田的重要害虫.为摸清短额负蝗在紫花苜蓿田的发生规律,于2000-2003年采取了大田调查与笼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短额负蝗在滨州市紫花苜蓿田1年发生2代,以卵在土中越冬,蝗蝻6龄期.对短额负蝗的年生活史、历期、生活习性、发生条件进行了叙述,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5.
王兴迪  田沛 《草业科学》2022,38(7):1278-1286
前期试验筛选出了生长迅速、性状优良的Epichlo? sinensis内生真菌菌株,为进一步利用这些性状优良的菌株,需筛选出适宜E.sinensis生长的最佳碳氮源,本研究分别采用不同碳源(葡萄糖、淀粉、麦芽糖、甘露醇、山梨醇)和氮源(氯化铵、蛋白胨、胰蛋白胨、酵母浸粉、尿素)的固体培养基及液体培养基,对3株E.sinensis内生真菌菌株(菌株ID:1、41C和111C)进行培养,探究不同碳氮源条件下,E.sinensis的生长状况及总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供试的3株E.sinensis菌株的生长有显著差异(P<0.05),在所有的碳源和氮源培养基上,菌株111C的菌落直径、生长速率、菌丝鲜重及总抗氧化能力均显著高于菌株1和41C(P<0.05),菌丝直径低于菌株1和41C.而菌株41C的菌落直径及菌丝鲜重显著高于菌株1(P<0.05),总抗氧化能力及菌丝直径显著低于菌株1(P<0.05).不同菌株适宜的碳源和氮源亦不相同,在供试的5种碳源和氮源中,菌株111C的最佳碳氮源为麦芽糖和胰蛋白胨;菌株41C的最佳碳氮源为葡萄糖和胰蛋白胨;菌株1的最佳碳氮源为葡萄糖和胰蛋白胨;且在以酵母浸粉为氮源的条件下,3株内生真菌的总抗氧化能力最强.本研究结果表明,菌株111C生长迅速,总抗氧化能力强,可用于后续研究利用且初步研究获得适宜E.sinensis生长的最佳碳氮源.  相似文献   

16.
中药对隐性乳房炎奶牛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选用黄芪、白芪、当归、川芎、蒲公英、王不留行、益母草等中药组方,对患隐性乳房炎泌乳黑白花奶牛进行阶段性添加试验。测定淋巴细胞转化指数、中性粒细胞吞噬力、红细胞C3b花环、免疫复合物花环及花环促进率和抑制率,并检测隐性乳房炎转阴情况。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患牛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用药后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提高,隐性乳房炎显著好转,有效率达83%。  相似文献   

17.
选用中华硬蜱叮咬中肠抗原免疫接种组及初次叮咬组和佐剂对照组宿主并分别在不同时间(叮咬24、48、72h以及5、8d)对蜱中肠蛋白质、糖原及多糖进行了动态观察,并对消化细胞核DN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蜱叮咬中肠抗原免疫接种宿主后可使中肠上皮发生破坏,消化细胞破损,基膜可出现松散和断裂,消化细胞蛋白质含量较初次叮咬组和佐剂对照组宿主明显降低,而糖原及多糖含量基本不变。消化细胞DNA在叮咬无免疫力宿主(初次叮咬组和佐剂对照组)早期24h主要为2倍体,随着吸血量增加、细胞核倍体数加大,第5天达7.06倍体,而叮咬中肠抗原免疫接种组宿主后,消化细胞细胞核倍体数增加不明显,与叮咬无免疫力宿主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中华硬蜱叮咬中肠抗原免疫接种宿主后,可干扰中肠消化细胞蛋白质和核酸(DNA)的合成代谢,为进一步揭示抗蜱免疫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轮作与连作当归光合特性和挥发油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探索当归连作后产量和品质降低的影响因素,研究比较了轮连作当归光合特性及挥发油收率以及化学成分,为深入探讨连作对当归生长发育障碍提供理论依据。用CI-310系统光合测定仪,田间活体测定当归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等光合生理生态因子;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当归药材挥发油,并用 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归一化法测定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连作当归叶绿素a和b含量比轮作下显著降低,分别为轮作下的26.5%和57.0%;连作当归的日平均光合速率为1.73 μmol/(m2·s),比轮作当归降低50.9% (2.61 μmol/m2·s) (P<0.05);一天中连作和轮作当归的蒸腾速率下午显著低于上午,连作低于轮作;气孔导度(Gs)12:00前的平均值连作当归(10.6 mmol/m2·s)与轮作(11.4 mmol/m2·s)差异不显著,而14:00后连作(1.3 mmol/m2·s)极显著的低于轮作(4.4 mmol/m2·s);胞间CO2浓度(Ci)的变化和气孔导度一致;轮作和连作当归挥发油收率分别为 0.95%和0.70%,挥发油中藁本内酯的相对含量分别为 71.62%和29.49%,但挥发油组分基本一致。当归连作显著降低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性和药材挥发油含量,进而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因此在栽培中应注重合理的轮作倒茬。  相似文献   

19.
人工培养蛹虫草与冬虫夏草的主要活性成分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蛹虫草为珍稀中药材,基于为培养出含有类似天然冬虫夏草主要活性物质的蛹虫草提供基础依据的目的,对人工培养蛹虫草及菌丝体、子实体和冬虫夏草及菌丝体中的氨基酸、多糖、虫草素等活性物质含量与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人工培养蛹虫草与冬虫夏草在氨基酸种类上完全一致,但人工培养蛹虫草中赖氨酸、酪氨酸含量显著升高,组氨酸则显著降低;二者组成的多糖基本一致,但冬虫夏草特有一个分子质量约100 kD的组分,该组分占多糖总量的1.38%,人工培养的蛹虫草的虫草素含量显著高于冬虫夏草。以上成分的细微变化是否是造成二者药理活性差异的原因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20.
对冬虫夏草菌丝体摇瓶培养中影响溶氧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测定不同摇床转速、装液量、封口方式下摇瓶培养后的菌丝得率,并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选择单因素较优水平,然后进行3因素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适宜溶氧条件为摇床转速140r/min、装液量50%、封口采用无菌培养容器封口膜;各因素影响培养的显著性依次为摇床转速、装液量、封口方式;不同摇床转速下对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显示,摇床转速对虫草多糖及虫草酸含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