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郁风 《中国茶叶》2003,25(2):28-31
②《四之器·风炉》条内有“置(土带)(土泉)于其内”句。(土泉)字是(土臬)字之误,应订正。陆羽所说的“(土带)(土臬)”[音迭聂(dié、niè)]指何物?《广韵》、《集韵》释“(土带)”为“贮也、止也”,释“(土臬)”为“小山也”,二字合释有“贮置高处”之意。“(土带)(土臬)”二字如作炉栅解,不甚合。陆羽说风炉“古鼎形”,未说鼎中置炉栅(今参见日本茶道仿陆羽《茶经》的三足风炉,亦无炉栅结构)。“(土带)(土臬)”二字如作风炉上口放置煮茶锅的凸起支撑物解(如城墙上的雉即齿形矮墙状),则此句应是“于其上”,不是“于其内”!如若是,则这句文字应校为“置(土带)(土臬)于其上”。  相似文献   

2.
3.
研究陆羽《茶经》的片断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陆羽《茶经》宗旨,在于“古为今用”,历史唯物论者,要以悬古垂今。今日,茶业科学较之唐朝,腾飞千里。唐时认识不清或认识错误的研究解释,而今一目了然。就无须花大量时间再去推敲。要推陈出新,就要择其与科学较有意义的问题,加以研究或讨论,不能就字论字,如《茶经·一之源》研究。 1、“一之源”从字义看,是茶之起源。其实并不在此。首先言茶树性状和栽培方法;其次言茶之来源及其异名,茶叶品质与土壤关系;再次言鲜叶性状和采制关系及其饮茶与卫生;最后还提及产地不同品质有上下之别。这节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二:一是茶叶品质与土壤和鲜叶性状的关系;二是饮茶与卫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5.
黎云 《茶报》2003,(2):41-41,40
  相似文献   

6.
7.
程启坤 《中国茶叶》2003,25(6):31-31
《中国茶叶》杂志2003年第1期和第2期发表了王郁风的“《四库全书》版陆羽《茶经》校订”的文章。读后,感到很多校订确实是必要的、正确的。但是也有一些是理解错的,校错的,现提出来,以供商榷。 1.四库全书本《茶经·七之事》中,司马相如《凡将篇》列出的中草药名中有“蜚廉”一词,将其改为“蜚蠊”是错误的。因“蜚廉”是一种植物,而“蜚蠊”是蟑螂。《凡将篇》中的中草药,多为植物。经查《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得知“蜚  相似文献   

8.
钱时霖 《茶叶》2003,29(3):130-132
20 0 3年 (癸未年 )是茶圣陆羽诞辰 12 70周年 ,陆羽编著的世界第一部全面论述茶业的专著——《茶经》,被历代中外史学界誉为茶的经典名著 ,具有划时代意义。《茶经》问世后 ,一再刊行 ,至宋时已有数种版本流行。《茶经》对茶的起源、生产、加工、烹煮、品饮以及诸多人文与自然因素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总结 ,使茶学真正成为一种专门的科学 ,《茶经》还倡导品饮艺术 ,使饮茶成为一种艺术活动。陆羽被后世恭称为“陆子”,陆羽茶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则被称为“陆学”,茶商们则把陆羽奉为“茶神”。陆羽的品德和精神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为缅怀陆羽 ,弘扬茶学 ,振兴茶业 ,本刊特辟“纪念茶圣陆羽诞辰 12 70周年”专栏 ,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的国家,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上,围绕茶形成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体系,这就是茶文化,其具体表现就是形成了一系列有关茶文化的文艺作品,比如文学作品、音乐舞蹈艺术等等,这些都充分反映了茶文明的发展程度,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了解该时期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帮助。说到茶文化,我们必须对茶经和陆羽进行有效认知,其在中国茶文化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拟从陆羽创作《茶经》的历史背景分析入手,结合《茶经》的相应特点和内涵,从而有效分析《茶经》和陆羽对今天茶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陶德臣 《中国茶叶》2004,26(2):33-34
陆羽<茶经·七之事>详细记载了传说中的神农氏到唐朝数千年的饮茶史事,其中有南北朝梁代刘孝绰<谢晋安王饷米等启>一条,全文如下:"传诏李孟孙宣教旨,垂赐米、酒、瓜、笋、菹、脯、酢、茗八种.气苾新成,味芳云松.江潭抽节,迈昌荇之珍;疆场擢翘,越葺精之美.羞非纯束野麏.( )似雪之驴;鮓异陶瓶河鲤,操如琼之粲.茗同食粲,鮓颜望柑.免千里宿春,省三月种聚.小人怀惠,大懿难忘".该段文字涉及到两个人,一是晋安王,二是刘孝绰.刘孝绰有名有姓,可核可查,惟晋安王何许人也?<中国茶文化经典>第24页注①中说:"晋安王:宋武帝子刘子勋,封晋安王".其实这里的晋安王应为梁武帝萧衍之子萧纲即位皇帝前的封号,受封时间是南朝梁武帝天监五年,即公元506年.而宋孝武帝刘骏子刘子勋,受封晋安王的具体时间是南朝宋大明四年,即公元460年.两人虽均受封过"晋安王",但受封时代不同,又非同一人,故不能混为一谈.<中国茶文化经典>的注释者不但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而且把宋武帝与宋孝武帝混为一谈,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传统茶文化博大精深,并以陆羽所作的《茶经》为代表,在跨文化交际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战略输出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内容和组成部分。在对陆羽所作的《茶经》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翻译的"等效性"的视角,对陆羽的《茶经》译本语言加以解读和领悟,依循等效性翻译的原则,以《茶经》文本的效果为核心,使阅读者在感受不同文字的赏析过程中,完整而全面地领悟《茶经》的深邃思想和文化内涵,从而推动我国传统茶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吴觉农先生新著《茶经述评》已于1987年冬由农业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研究《茶经》的巨著,也是一部新的茶经。书中对《茶经》原文有译注和述评。译注通俗易懂,可帮助读者对《茶经》的理  相似文献   

14.
王家斌 《茶叶》2004,30(3):175-176
《中国茶叶》2003年[3]、[5]两期登刊出钱时霖君(下称钱文)《苕霅》究竟为何地?赵大川君(下称赵文)陆羽余杭著《茶经》答“苕霅”究竟为何地?我认为:作为学术研讨,不同观点争议是好事,只要摆事实,讲道理,应该提倡学术问题“百家争鸣”的自由气氛。我也讲一点个人看法,供大家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任迎春 《福建茶叶》2016,(10):353-354
目前,我国对于《茶经》英译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为姜欣等教授的译文,文章针对《茶经》中茶文化英译的文化差异进行了分析,并以姜欣等英译文为例,探析了《茶经》中茶文化的英译策略,具体包括茶文化中的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以及儒家文化的英译策略,旨在为《茶经》英译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为我国茶文化与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播贡献应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唐·陆羽《茶经·十之图》指的是挂图吗?这值得研究。陆羽《茶经·十之图》文字不多,抄录如下:“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偶,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  相似文献   

17.
王欣彦 《福建茶叶》2016,(7):345-346
《茶经》是陆羽的传世名作,集合中我国古代人们的智慧结晶。在中西茶文化交流中,《茶经》具有很大的传播价值。在本文中,笔者从文化翻译和传播的角度,针对《茶经》英译本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效果进行探究,并客观评价译文中的得与失,以促进我国茶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陆羽在余杭著《茶经》的依据——答《“苕霅”究竟为何地》@赵大川$杭州陆羽与径山茶研究会 @金启明$杭州陆羽与径山茶研究会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所有与茶相关的典籍作品中,《茶经》可谓是最具代表性的,它不仅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种茶、采茶、制茶、饮茶、咏茶等相关内容,并且包含了诸多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处世哲学思想,这是《茶经》经久不衰的真正魅力所在。近年来,随着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如何将《茶经》准确、系统地翻译成英文,尤其是将其中潜在的处世哲学翻译到位,成为了《茶经》翻译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先对《茶经》中包含的处世哲学进行了简单分析,然后提出了《茶经》英译的一些可行建议,希望对相关人士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