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学术界就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不同看法,作者试图根据吴起县1997-2008年统计年鉴数据和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探讨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吴起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吴起县农用地利用结构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促进了农民人均年收入的增加,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结构,但其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结构仍需要优化升级,即加强工业、商饮业与运输业的发展,提高种植业的生产效率,深化林草业与牧业链网结构的构建,推进吴起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保定市涞水县退耕还林前后农户可持续生计资本的变化,分析退耕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及生计资本对农户收入水平的收入效应,探讨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影响的作用机理。[方法]运用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构建农户资本的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在影响生计资本的诸因素中,退耕对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影响比较明显,对金融资本影响较小,对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影响不明显,农户生计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现实中农户的发展依然处在较低的层次,农户的生计现状会受到耕地多少、现金支付压力大小等因素的影响。[结论]需强化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规划和论证工作,加强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农户生计多样化,在农户向非农产业转化中政府应采取积极有效的资金支持和引导。  相似文献   

3.
土石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宁武县土石山区退耕还林还草的流域,随机抽取了10户调查其经济情况,推算了流域的农村产业结构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封禁和退耕还林还草,不仅可恢复植被,而且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4.
根据1990~2004年陕西统计资料,通过对比来揭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农村劳动力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户收入水平的巨大影响力;构建农户收入水平的模型,并加以分析,得出结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明显地提高了农户收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发现农户经济收入趋势线正处在朱格拉经济周期内,并根据趋势方程对未来5a的发展状况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5.
李荣  米文宝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5):204-206,209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彭阳县退耕前、后农村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联程度进行了研究,阐明了彭阳县退耕后农村经济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较高,农业内部经济增长与畜牧业关联度居第一,种植业的关联度居第二,但二者相差仅为0.015,畜牧业、种植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较为同步,并进一步为退耕区农村经济增长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青海省湟中县人户调查,运用灰色关联法,对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农户的退耕还林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增加农户经济收入、改变农户家庭收入构成直接影响到农户退耕还林的积极性;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对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工程"对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替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高人口密度区的米脂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的分析,发现米脂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0 a来,植被恢复明显,森林覆盖率较退耕前提高了13.85%;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较退耕前提高了12. 73%;农民收人增加,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显著,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实施效果也证明黄土丘陵区可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分析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采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河北省未来8年的人口发展趋势,最后利用灰色关联法对河北省粮食总产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造成全省耕地面积的减少,但由于其改善了粮食生产环境,大大提高了粮食单产,从而增加了粮食总产量;河北省未来人口持续增长,对耕地和粮食资源产生很大压力;在影响河北省粮食总产的诸因素中,粮食单产和灌溉是决定粮食总产的首要因素,而化肥施用量则为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11.
姚蓉 《水土保持通报》2010,30(5):187-190,200
延安市是全国惟一的退耕还林(草)试点市。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其成效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延安市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促进了延安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1998—2007年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度介于0.5094~0.6051之间,可持续发展水平虽处于一般状态,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即从一般可持续状态逐步向较高可持续状态靠拢。  相似文献   

12.
生态退耕背景下甘肃省正宁县耕地保护压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省正宁县1995,2000和2010年1∶10万的土地利用图和1995—2008年有关耕地利用的统计数据作为分析依据,以ENVI,ArcGIS和SPSS软件为主要工作平台,对案例区生态退耕前后的耕地分布格局变化及耕地保护压力进行了分析。生态退耕实施后,大部分坡耕地转为林地,建设用地占用平原耕地明显。耕地空间分布表现为由分散向集中,由不规则向规则方向转化。因子分析显示,耕地保护压力主要涉及3方面因素:人们生活和生产水平主导的人文因素,退耕补贴水平体现的政策因素以及成灾面积体现的自然因素。为了缓解生态退耕区的耕地保护压力,需要控制建设用地占用平原耕地,稳定生态补偿水平以避免已退耕地的复垦。同时需注意控制农资投入水平,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草)背景下延安市粮食安全态势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蓉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6):226-230,235
延安市的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延安市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持久、稳定。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法,采用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口数量等数据,分析了1997-2007年延安市粮食安全状态。结果表明:在空间上,延安市宝塔区以南县区的耕地压力指数、最小耕地面积较小,粮食生产压力小,耕地的生产力高;在时间上,1998-2003年延安市耕地压力指数、最小耕地面积呈上升态势,2003年后则趋于下降。近些年耕地压力指数略高于1,区内耕地压力、粮食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对此,延安市应控制人口增长,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旱作农业技术的应用等途径稳定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4.
吴起县退耕农户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以后农户的生活保障是影响退耕还林工程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陕北吴起县59户退耕农户经济状况的调查发现,退耕还林工程在促进农户经济收入结构调整方面作用甚小,退耕还林补助在退耕农户的家庭收入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子女学费、家庭医疗费用是退耕农户重要的支出项目,并且使近2/3的农户背负上了债务.因此,当退耕还林补助停止发放以后,如何保障退耕农户的生活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延迟退耕还林补助时间的同时,应根据农户目前家庭经济收入和支出的实际情况,重点拓宽渠道增加农户的非农业收入,并通过教育和医疗体制的改革,减少农户的经济支出,从而缓解退耕农户面临的生计困境.此外,国家还应该尝试通过区域协调,对退耕还林地区实行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15.
吴起县退耕后农户生产经营与粮食供需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吴起县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状况调查资料,对退耕还林(草)后不同收入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产业结构及经济效益以及2007年农户的粮食供需及输入输出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吴起县农户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是林草地和耕地,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工副业和退耕补贴,各类型农户的产业结构差异显著,高收入户工副业比重达81.8%,低收入户工副业和种植业比重相近,但其收入来源中退耕补贴比例占46%,存在一定依赖性.各类型农户农业效益差异与自然条件和劳动力素质有关.吴起县农户粮食基本能够自给,输入率和输出率相当,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提出吴起县应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基本农田及相关配套措施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郭慧  王兵  牛香 《水土保持通报》2014,(6):131-133,139
为了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地定量化评估,首先综合中国森林区划,退耕还林区、森林生态站和DEM数据,并与GIS空间分析相耦合构建了中国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网络。该网络包含130个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区,共布设157个监测站,其中已经建设79个,计划建设78个;其次利用全国退耕还林县级单位数据对网络规划布局结果进行了精度评价,总精度达到96.2%;最后指出了不同退耕还林区生态效益监测的主要侧重点。该网络可以实现对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区内生态要素的连续观测与清查,为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并为辅助决策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退耕还林(草)工程作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主要措施,对于加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恢复有着巨大的作用.基于耕地压力指数,以陕西省延安中尺度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评估了该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实现了以粮食换生态的目的,使北部森林草原区耕地压力下降了75.5%,南部森林区则基本持平.2003年以来,由于退耕还林(草)工程粮食补贴政策的变化以及随着该工程的结束,复垦现象时有发生.2004-2009年北部森林草原区和南部森林区耕地压力较2003年分别增加了1.8~4.8倍和1.1~1.7倍.南部森林区2007年后耕地压力大于1,应引起重视.今后仍需保证粮食补贴的长期性与稳定性,确保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吴起县是我国退耕还林草政策推行重点县,退耕比例高达38.3%.如何在保证粮食产量安全的前提下继续推行退耕还林草政策是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根据1999-2005年吴起县统计年鉴资料,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对当地粮食产量和粮食需求量关系影响,认为可以继续推行退耕还林草工程.假定未来几年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运用灰色理论的GM(1,1)预测模型,建立了粮食总产、人口、粮食单产和人均粮食消费的预测模型.利用这些预测模型预测了2008-2012年的各年适宜的退耕还林面积,旨在为吴起县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农户是退耕还林(草)的主体,他们的经济行为和认知响应对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参与性农村评估调查(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方法,对米脂县退耕区8个行政村的325户退耕农户的退耕认知、退耕后家庭收入结构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虽然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持支持态度,但是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保证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户收入.为此,需要协调好3个方面的关系:(1)劳务输出与退耕区的发展;(2)退耕区与农业产业发展;(3)农业补贴与农户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