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采用分段处理、常规处理进行不同密度放养鸭进行稻鸭共育,经对比试验表明,一季中稻种植地区,增大水稻分蘖期放养鸭的密度能有效控制第三代、第四代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大发生,稻鸭共育可以替代药剂防治或减少2~3次化学防治(病虫大发生年)和替代人工拣螺或替代使用化学灭螺剂防除福寿螺;稻鸭共育虽对水稻天敌有一定影响,但天敌种群仍高于农药防治田,秋后验收结果表明,稻鸭共育田比常规田稻谷增产6.25%,商品鸭平均稻田纯收入255.60元/667 m2,取得良好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其稻、鸭分段不同密度共育是生态防治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稻虾共生的种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种养模式,它是一种生态高效的种养模式,能够提升种养效率、保护环境以及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生态食品。采用此种模式不仅能够保护环境,还能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进而提高整个养殖业和种植业农户的收入,特别适合在现代农业中应用并推广。详细介绍了稻虾共生种养模式的内容及注意事项,并探讨了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5.
茭白田养泥鳅与鸭生态种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茭白田套养泥鳅,茭白田附近再搭建鸭舍养鸭,进行茭白、泥鳅、鸭综合经营,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良性循环结构生态种养模式,经济效益较佳。 相似文献
6.
7.
油稻稻三熟制水稻套种高产技术李湘荣(湖南省江华县农业局425500)湘南地区三熟制稻田季节矛盾突出。由于前茬(小麦、油菜)5月上中旬收获,早稻插秧推迟而造成减产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果种植迟熟早稻,7月下旬以后收获,因而晚稻移栽推迟,秧龄过长,早穗,同样……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稻鸭共育下直播水稻田间杂草种类和群落组成的动态变化,连续2 a运用植物群落生态的方法研究不喷施除草剂(CK)、喷施除草剂(RH)、养鸭不喷施除草剂(DK)和养鸭喷施除草剂(DH)的控草效果和田间杂草群落组成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2 a中DK处理对田间杂草防控效果为47.00%,低于RH处理的93.88%和DH处理的100.00%,且在水稻分蘖盛期、抽穗期和乳熟期均形成以稗草、鸭舌草、异型莎草和千金子组成的优势杂草,优势杂草总和分别占到总杂草比例的71.20%,92.29%和94.03%;单子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均在水稻分蘖盛期至乳熟期成为优势群落,且在乳熟期占总杂草的比例分别达到97.57%和64.97%,双子叶杂草和阔叶杂草所占比例分别为2.43%和8.55%。2 a中DK处理在分蘖盛期至乳熟期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on指数均低于CK处理,且高于RH处理,但DK和CK处理的Simp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抽穗期和乳熟期差异不显著,而与RH处理差异显著,这表明DK处理能够改变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并且对田间杂草的防控作用不明显,田间发生草害将影响水... 相似文献
9.
10.
早晚兼用型优质稻泰优398双季连作高效种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优398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江西现代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选育的早熟、优质、早晚兼用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审定编号:赣审稻2012008、赣审稻20190017)。为了探究泰优398早晚连作模式的优越性,于2018年在江西省安排了7个生态点的种植试验。结果表明,在稻谷价格低迷的大环境下,泰优398早晚连作种植模式可为种植户带来高效益,是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12.
为了实现技术配套,提高宣汉县水稻产量水平,提出了选择优质的优良品种、培育健壮秧苗、适当增密早栽、合理氮肥运筹、科学水分管理、抓好病虫防治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探明玉米品种禾睦玉918与种植密度、氮肥用量和播种期等主要栽培因素的关系。建立该品种籽粒产量(y)与种植密度(x_1)、氮施肥量(x_2)和播种期(x_3)三元二次回归方程数学模型:y^=594.13+9.42 x_1+1.36 x_2-10.85 x_3-55.29 x_1~2-29.74 x_2~2-25.18x_3~2+20.33 x_1x_2+12.07 x_1x_3+58.21 x_2x_3。确立玉米品种禾睦玉918最佳的种植方案为种植密度4 100株/667m^2、氮肥用量17kg/667m^2、播种期3月25日至4月15日,在该栽培措施下,可获得最高产量(617.43kg/667m^2)。 相似文献
14.
针对召陵区秋季马铃薯生产效益不高的难题,从品种、浸种催芽、播种、田间管理、病虫防治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提高秋季马铃薯生产效益新技术。 相似文献
15.
蠡玉16号是河北省蠡县玉米研究所育成的多抗、高产、优质玉米品种,已通过河北省和河南省的审定(认定)和推广。2009年山东省莒县农业局、日照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蠡玉16号玉米品种为供试材料,在莒县城阳镇韩家菜园村设置大蒜、玉米套作高产攻关试验,亩产786.2kg,创2009年山东省日照市夏玉米单产的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16.
稻鸭共作农作系统的生态效应与技术模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稻鸭共作生态技术是将雏鸭全天候放入稻田,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来刺激水稻生长、促进物质循环和改善稻田环境,构建了种养结合、节本增效、物质循环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的农作模式,笔者综述了稻鸭共作技术对水稻的物质积累、壮秆效应、根系活力、病虫草害控制及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稻田甲烷排放及控氮截流的影响,阐述了近年来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实施中投放绿萍、一稻两鸭、零日龄放鸭、沼稻鸭循环及防虫网全程覆盖等成功实践的种养模式,指出了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稻鸭共作农作系统的技术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18.
为探究鸭在稻田间的运动规律,揭示不同鸭品种在田间的行为学差异以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稻鸭共作试验田9块(766 m2/块),按225只/hm2分别放入役用鸭(绿头野鸭♂?金定鸭♀)、金定鸭、白改鸭等3个鸭品种,通过视频监控系统,采用连续观察法记录鸭在每天的5:00—20:00时间段内在田间的游动、休息、采食等行为的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连续观察5天。经观察发现,鸭田间活动高峰一般是在早上5:00—7:00,8:00—11:00以及15:00—18:00等时间段,役用鸭和金定鸭每天的活动时间分别为324.50 min(36.06%),315.75 min(35.08%),极显著高于白改鸭264.50 min (29.39%) (P<0.01)。采用役用鸭、金定鸭、白改鸭进行稻鸭共作后,水稻产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2.75%,20.14%和10.89%。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鸭游动时间相关性分析发现,结实率、理论产量与游动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9,P<0.01;r=0.858,P<0.01),千粒重、实际产量与游动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627,P<0.05;r=0.767,P<0.05)。研究结果表明:役用鸭对水稻的增产效果最好,且发现游动时间可作为影响稻鸭共作水稻产量的重要评价指标。该研究结果为稻鸭共作鸭品种的筛选以及稻鸭共作系统水稻产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