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巧云 《新农村》2014,(2):28-29
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古典文献《神农本草经》及《博物志》中分别有“梓叶饲猪,肥大三倍”、“桐花及叶饲猪,极能肥大,且易养”的记载。  相似文献   

2.
陈爱中 《农业考古》2004,(2):103-104
“千花竞秀功名树 ,一叶回甘云雾茶。”           ———摘自赵朴初先生咏苦丁茶诗(一 )苦丁茶饮用历史较早 ,其名称唐代以前称“瓜卢”、“皋卢” ,宋、明时逐渐改称“苦簦” ,或简写成“苦丁” ,与“瓜卢”、“皋卢”古名并用。在中国古文献中 ,对苦丁茶 (即瓜卢、皋卢 )最早记载的是成书于东汉初期 (公元 2 5 2 2 0年 )的《桐君录》 ,原书佚 ,汉魏间《吴普·草本》引《桐君录》云 :“南方有瓜卢木 ,亦似茗 ,至苦涩 ,取为屑 ,茶饮 ,亦通夜不眠……。”随后 ,南朝宋陶弘景《苦菜·注》、南朝陈沈怀远《南越志》、唐陈藏器《本…  相似文献   

3.
公元十世纪后期,宋朝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历时五十多年的封建割据局面。宋朝经济繁荣,隋唐生产的发展已为宋朝经济打下了基础,宋朝又采取鼓励政策,如宋太祖和宋太宗都下令“能广植桑枣,垦辟荒田者,止输旧租”。因而农林业生产空前发展。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许多农林学著作相继出版。陈翥的《桐谱》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问世的。陈翥生平《桐谱》已列入《宋史·艺文志》,但陈翥在《宋史》无传。陈翥为铜陵(即今安徽铜陵)人。字子翔,别号咸聱子。《桐谱·记志·西山植桐记》载:“庆历八年戊子冬十有一月,于家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文化宝库中现已查到的有关大麦文字记载,最早在公元前14~12世纪的殷商甲骨文中就已有“麦”、 “耒”的记载,在 《夏小正》、《诗经》、《本草原始》等古书中有大麦的分布和栽培的记载。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任地篇》中记有:“孟夏之昔,杂三叶而获大麦”,开始有大麦这一名称。公元六世纪三十年代的 《齐民要术》和南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畜禽阉割术亦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公元前2700—2357年的轩辕黄帝时期,董仲先就发明了火骟法,到了商代我国开始有文字记载(约公元前16—11世纪),在殷墟的甲骨文卜辞中(公元前1520—1030年)就已有了公猪阉割术的记载,将去势了的猪记为“(?)”,将宫刑记为“(?)”。周代(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初期的《周礼·夏官司马》及《夏小正》等古籍中记有“颁马攻特”和“攻驹”之说,“驹”、“特”均指幼龄马,即所谓“二岁曰驹”、“三岁曰特”,“攻”就是阉割或去势之意”。在春秋前  相似文献   

6.
台湾中华茶联会台北分会主办的“土城桐花茶会”,1997年在全岛文艺竞赛中荣获冠军决不是偶然的。现在各种茶会活动在大陆此伏彼起,参看一下台湾的“土城桐花茶会”一定有所启发。土城的龙泉溪两岸盛产榨油用的桐籽树,茶会在桐花盛开时结合当地名胜古迹、人文风物、民歌民谣,溪中梨皮石制的石壶泡茶,将茶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参与者以茶会友,以茶恰情,在整体的茶艺气氛中得到享受满足。由于桐花茶会有很大的民俗性,有人人能开口吟唱《油桐花开》的民歌,这首歌曲的播送也在茶会贯彻始终,就避免了坐椅子、坐车子、吃饭的时间多,品茗…  相似文献   

7.
《周礼》所记林业史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礼》所记林业史料研究南京林业大学熊大桐《周礼》为“十三经”①之一。原名《周官》,亦称《周官经》,西汉刘歆改称《周礼》。这是一部主要记述周王室官制的古籍。现存的《周礼》分《天官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考工...  相似文献   

8.
桐与桐国考     
桐与桐国考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何光岳桐国,又作空同氏,乃商之后,子姓,位于河南虞城县南五里有桐亭。周武王灭商后,桐人分迁西、南各地。一、桐人的来源桐人又作空桐氏、空同氏。《史记·殷本纪》:“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1998,(12)
我区桐屿镇是全国最大的枇杷商品生产基地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枇杷产量曾有过占全国1/4的纪录,1996年,该镇被农业部等单位命名为“中国枇杷之乡”。但进入90年代以来,枇杷产业出现了重重困难。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想进一步提高桐屿枇杷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使枇杷产业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就必须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一、桐屿枇杷业现状桐屿镇地处温黄平原腹地,常年气候条件适宜种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复种轮作,多熟种植有悠久的历史。复种制创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七世纪至三世纪)。《管子·治国》中所说的:“四种而五获”;《荀子·富国》中所说的“一岁而再获”;《吕氏春秋·任地》中所说的:“今兹美禾,来兹美麦”等,说明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创始了四年五熟和二年三熟的种植制度。 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官府大力推广冬麦种植,促进了复种轮作和  相似文献   

11.
云县强势推进膏桐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意见》精神,嗣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完成400万亩(1亩=1/15ha)以膏桐为主的生物质能源建设的发展目标,在省、市林业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云县将膏桐作为重点产业,加快推进全县生物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油桐,隶属于大戟科油桐属,是原产于我国的重要木本工业油料树种。最早记载于唐代《本草拾遗》:“罂子桐生山中,树似梧桐”,距今已经2000多年。北宋寇宗所著《本草衍义》记录:“荏桐早春先开淡红花,状如鼓子花,花开成实,子可做桐油。”中国是油桐的原产地和分布与栽培中心,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栽培和利用历史逾千年。油桐分布范围很广:以川东南、重庆、湘西北、鄂西南、黔南、黔东北4省市交界毗邻地区的武陵山区最为集中,是我国油桐的核心产区,  相似文献   

13.
李史话     
李是我国最古老的果树之一。《诗经》(公元前六——五世纪)中就有“丘中有李”和“华如桃李”的诗句,并且把“丘中有李”和“丘中有麦”并列,说明李树和当时人们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小麦一样,受到人们的重视。《管子》(公元前五——三世纪)中有“五沃之土,其木宜梅·李”,表明已在栽培实践中注意到了土壤与作物之间的关系。《山海经》(公元前三世纪)上载有“灵山其木,多桃、李、梅、杏”,记述了李树的栽培范围。汉代“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其中收集到李15种,即紫李、绿李、朱李、黄李、青绮李、青房李、同心李、车下李(即郁李——樱桃属的一个种)、含枝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既有自己的精神原则,又有自己的实践之道。精神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仁为前提的“中庸之道”、“中和”哲学或“中”的境界上。而实践则主要体现在化民成俗之道上。儒家茶人及其茶文化也无不体现了这种精神。茶之为物,最为高贵醇厚,而茶人茶事也须相应的纯洁平和。可以说在漫长的茶文化历史中,中庸之道及中和精神一直是儒家茶人自觉贯彻并追求的某种哲理境界和审美情趣;这在诸多的文化典籍如《尔雅》、《礼记》、《晏子春秋》、《华阳国志》、《桐君录》、《博物志》、《凡将篇》等内容中,都有所体现;而在《茶经》等茶文化专著…  相似文献   

15.
我国保墒技术及有关农具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旱地农业历史上,“保墒”是一项重要技术创造。公元前三世纪《吕氏春秋·辩土》讲到垆土“寡泽而后枯”、“起垄高而危则泽夺”,其中的“泽”字概指“墒”。公元前一世纪《氾胜之书》“务粪泽”、“膏泽”、“雨泽”里“泽”皆有“墒”的含意。而“令可居泽”、“不保泽”、“立春保泽”则明显指“蓄墒”、“跑墒”、“保墒”。公元六世纪《齐民要术》除多处讲“泽多”、“泽少”,种黍穄曾提“燥湿候黄场”、“高田种早稻“至春黄场纳种”、种蒜“黄(?)时以耧耩逐垄手下之”,这里“场”“(?)”连上下文,应为“墒”的意思。公元十九世纪初《农言著实》则多处提“看墒大  相似文献   

16.
江苏茶史简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是中国奉献给人类的珍贵礼物。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的发现、利用及其文化都源于中国。茶最初作为食用或药用,相传起源于史前“神农时代”,而用之为饮,最早发生于巴、蜀(今四川省)。据古人研究,我国其他地区,“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茶)饮之事”;是秦国统一全国前先占领巴蜀以后,开始慢慢传诸中原和其他地区的。中国最早的“荼”字,就首见之于秦汉间的辞书—《尔雅》。江苏是继巴蜀以后开始饮茶、种茶的省区之一。据古籍和方志记载,江苏在汉时便有“汉王”在茗岭(今宜兴境内)“课童艺茶”,以及“阳羡(宜兴县旧名)买茶”等传说。《桐君录》…  相似文献   

17.
江西柑桔栽培历史悠久,是江南柑桔栽培历史较早的省份之一。据古代典籍《禹贡》记载:“扬州……厥包桔柚锡贡。”江西最早属古扬州,后届吴,吴灭后属越,越灭后属楚。秦朝为九江郡,汉属豫章郡,唐宋后属江西(曾为江南西道)沿用至今。据辛树帜先生在《禹贡新解》一书中分析考证,《禹贡》的制作年代为西周的文、武、周公、成、康全盛时代,下至穆王为止。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十世纪,距今已有三千年了。谢承《后汉书》(公元前三世纪)中写道:“丹阳张磐,字子石。为庐江太守。浔阳(即现在九江)令尝饷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部和各省立项的“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中 ,有一批农科研究课题 ,这些课题已陆续进入收获期。本刊将从中选登一部分研究成果 ,以飨读者 ,欢迎有关课题组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本期推出的是江苏省教委0023项目的研究报告《21世纪高等农业本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与实施要点》的第三部分和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职业教育结构研究》(上)的报告  相似文献   

19.
《古今农业》2007,(4):120-120
(本刊讯)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向安强教授等人合著的姊妹篇《中国农村社会的世纪选择——从科教兴村到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村社会大系统》两书,近期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相继出版。《中国农村社会的世纪选择》一书为广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粤北贫困区“科教兴村”工程研究》、广东省软科学计划研究项目《广东贫困地区“科教兴村”工程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总汇。该课题虽以广东立题,但研究实际上涉及全国,并结合国外有关经验。书中认为,从“科教兴村”计划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农村社会的世纪选择。该…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初中国农业教育结构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教育部和各省立项的“面向 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中 ,有一批农科研究课题 ,这些课题已陆续进入收获期。本刊从中选登一部分研究成果 ,以飨读者。本期推出的研究报告是国家“九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 21世纪初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子课题《 21世纪初中国农业教育结构体系研究》和教育部重点课题《 21世纪农林本科生物系列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下 )以及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重点课题“江苏省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子课题《江苏省农村职业教育就业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