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大多数植保索化合物为脂溶性,其活性检测往往采用孢子发芽法和菌丝称重法。本研究以甘薯块根感染根腐病后产生的一类呋喃类萜植保素为材料,对其活性检测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植保素对柑桔溃疡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几个对柑桔溃疡病不同抗性的柑桔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人工接种溃疡病菌的方法,通过定性测量柑桔植保素的含量,确定在不同抗性品种体内植保素含量几乎没有差别,但是,接种溃疡病菌以后,抗性品种的植保素含量显著升高,明显高于感病品种,因此,对柑桔植保素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感病品种的鉴定准确性和缩短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抗性马铃薯品种接种疮痂病菌后生理特性的变化,为辅助培育马铃薯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马铃薯抗病品种垦薯1号和感病品种荷兰15号感染疮痂病后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分析不同抗性马铃薯品种块茎感病后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丙二醛的变化规律。【结果】马铃薯块茎接种疮痂病菌后, POD、PPO、SOD、丙二醛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接种后抗病品种POD、PPO活性均显著高于感病品种。疮痂病菌侵染马铃薯块茎后SOD活性处于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且感病品种酶含量高于抗病品种。接种疮痂病菌促进了抗、感品种中MDA含量的升高,且感病品种中MDA的含量始终高于抗病品种。【结论】不同抗性马铃薯块茎接种疮痂病菌后,块茎中POD、SOD、PPO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抗病品种块茎内POD活性和PPO活性在接种前后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感病品种在块茎内POD活性、PPO活性相对较低,说明块茎中POD活性和PPO活性在马铃薯品种抵抗疮痂病侵染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感病品种接种前后的SOD活性均明显高于抗病品种,接种后抗、感品种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疮痂病菌可诱导感病品种中SOD活性增加的效应更为明显。不同抗性马铃薯块茎接种疮痂病菌后,抗、感品种中MDA含量有所升高,感病品种高于抗病品种,表明感病品种细胞和生物膜被破坏的更严重。综上所述,接种疮痂病菌后,POD活性、PPO活性、SOD活性、MDA含量可作为筛选马铃薯抗疮痂病品种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4.
超微结构观察表明,抗茎腐病玉米品种冀丰58号幼苗根组织被肿吓腐霉菌侵染后,细胞迅速出现严重的质壁分离,质膜消失、各种细胞器紊乱破碎。侵入根组织的肿囊腐霉菌数量少,幼嫩且形态异常,菌丝外周或整个菌丝中出理一些电子致密物质,可能与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有关。感颈腐病品种掖单13号幼苗根组织被侵染细胞的壁完整,但细胞质凝聚或细胞器发生解体。根组织内在大量胞间及胞内生长菌丝,菌丝较成熟、粗壮,含大量的泡囊及线粒体,结构正常。氟乐灵浸种后再接种肿囊腐霉,玉米根系的超微结构较单独接种肿囊霉处理有明显的不同,抗病品种的HR反应更加剧烈、迅速,甚至感病品种也被诱导产生了HR反应,尤其是被侵染细胞及其临近细胞有大量近球形的电子致密物质沉积,该物质可能与抗性有关。这些电子致密物质在抗感品种上均有出现,在单独接种肿囊腐霉处理中出现很少。  相似文献   

5.
黑斑病对甘薯体内几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甘薯抗病品种南京92和感病品种烟252感染黑斑病后三种保护酶活性的测定,了解不同抗性甘薯品种块根感病后POD、SOD和CAT的变化,探明甘薯品种抗黑斑病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接种黑斑病菌后,各处理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升高,且抗病品种的酶活变化速度和峰值均高于感病品种,抗病品...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大豆受根腐病致病尖孢镰孢菌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反应及其与大豆抗性的关系,本试验采用带菌高梁粒接种法,在抗感大豆品种幼苗受尖孢镰孢菌侵染后0,7,15 d时,检测根部和地上部组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POD)、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叶绿素和木质素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可溶性糖和MDA相对含量均降低;但抗病大豆品种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根部木质素相对含量及POD活性明显高于感病品种;叶绿素、 MDA、木质素、 POD与大豆根腐病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不同抗性花生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差异,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喷雾法研究抗病品种‘贺油13’、感病品种‘泉花10号’接种疮痂病菌后其叶片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量在接种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抗病品种其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其对照,而感病品种与其对照相比均有所下降,说明花生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与植株抗病性有一定的相关性。抗感花生品种接菌后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其对照,但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的峰值出现的要早,表明感病品种对病菌的侵染较敏感,品种的抗病性与对病菌侵染的反应呈负相关。接菌后抗感品种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与其相应的对照相比,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降低的幅度相对较小;花生叶片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生育进程的推进整体呈现先下降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其相应的对照相比,接种后抗病品种的CAT和POD活性表现相对较高,由此说明保护酶在花生对疮痂病的抗性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接种后2个品种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有所增加,表明其质膜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产量结果研究表明,接菌后抗、感品种均有所减产,但感病品种‘泉花10号’减产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8.
甘薯种质资源茎腐病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甘薯茎腐病菌(Dickeya dadantii)的代表菌株LA0801,采用针刺接种法,对50份水培和盆栽甘薯种质资源材料进行接种,测定其抗甘薯茎腐病的特性,依据病情指数对其抗病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50份材料中,有5份甘薯材料的水培苗和盆栽苗均对甘薯茎腐病表现为高抗,分别为苏薯28、浙薯259、烟薯25、浙薯6025、徐薯18。水培甘薯苗接种试验中,抗病的有25份,感病的有13份,高感的有7份;盆栽甘薯苗接种试验中,抗病的有29份,感病的有11份,高感的有5份。心香、ws051、福薯7-6、浙薯26和QZ439在水培苗和盆栽苗中均表现为高感。高抗材料采用茎枝与病原菌液共培养法进行接种,均表现为感病。  相似文献   

9.
为优化甘薯种质抗茎腐病鉴定技术,通过分析不同的接种方法和菌液浓度对甘薯种质抗性的影响,建立甘薯抗茎腐病鉴定标准,为甘薯抗病育种奠定基础。利用组培瓶蛭石薯苗擦伤接菌法和最佳接种菌液浓度(1.1×107CFU·mL-1),对最具代表性的6个甘薯品种进行接种鉴定,并与田间抗性品种比较进行验证,室内接种抗性鉴定结果与田间抗性表现基本一致,表明新抗性鉴定技术的鉴定结果具有准确性、可靠性。进一步对65个甘薯材料进行抗病鉴定,发现绝大部分材料表现为感病或中感,7份种质(YD7002、DY7082-1、浙紫薯1号、TF1118、DY7032、南薯88和浙紫薯4号)对甘薯茎腐病具有稳定抗性。文章建立了甘薯抗茎腐病的新鉴定技术,鉴定和筛选出对甘薯茎腐病表现稳定抗性的种质,为甘薯抗茎腐病育种提供重要的种质资源,对于甘薯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选育抗病品种对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是最有效的方法,其中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转基因品种选育是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主要采用下胚轴接种法对280个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吉林省优势生理小种1号,进行抗根腐病鉴定。结果表明:吉林省农科院提供的280份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对1号生理小种表现抗病的有27份,占9.6%,表现感病的有188份,占67.1%,表现中间型的有65份,占23.2%。  相似文献   

11.
甘薯抗茎线虫病种质资源的筛选与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1份甘薯材料进行了茎线虫病、黑斑病和根腐病抗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同时抗这3种病害的甘薯品种(系)较少,仅郑04-4-2和徐062826对甘薯茎线虫病抗侵入和抗扩展的同时,对黑斑病和根腐病也具有较高的抗性水平;另外有部分品种(系)如泰中7号、浙紫1号、徐060407等达到抗两病水平,可作为甘薯抗病育种的双抗亲本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2.
以南薯88等12个抗感黑斑病品种为材料,通过甘薯黑斑病室内抗性鉴定,确定其抗感病程度。通过DNA提取、酶切、PCR扩增、凝胶电泳等系列程序摸索和优化,建立了甘薯黑斑病的AFLP分子标记体系。并用该体系找到了与甘薯抗黑斑病紧密相关的特异性DNA片段,对该片段克隆、测序后发现该DNA片段由320个碱基组成,为进一步分析该片段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为甘薯抗黑斑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满足高产优质甘薯品种的市场需求,推动河北省甘薯产业的发展,廊坊市农林科学院以烟台农科院筛选的优良品系'06-20'为母本,'豫薯868'、'烟薯22'、'烟薯24'、'漯徐薯8号'、'商薯7号'、'密选1号'、中泰9号'等7个亲本作父本进行混合授粉杂交选育出高产优质甘薯新品种——'廊烟薯6'.该品种萌芽性好,长蔓,分枝数多,结薯集中,薯块大小整齐,薯干较洁白平整,食味较好,抗根腐病,贮藏性较好.2014年1月通过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定名为'廊烟薯6'.通过研究建立了该品种的高效栽培技术.试验表明,该品种是淀粉和鲜食兼用型品种,在生产上具有突出优势,符合食用安全、产品优质、生产高效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不同贮藏条件下鲜食型和淀粉型甘薯品种外观和品质性状变化差异,以鲜食型甘薯品种‘泰薯14’和淀粉型甘薯品种‘泰薯15’为试验材料,测定冷库贮藏[(12±0.5)℃,(85%±5%) RH]和室温贮藏[(18±1)℃,(30%±5%) RH]条件下不同贮藏期块根外观及品质性状变化。结果表明,室温贮藏90 d后,‘泰薯14’较‘泰薯15’薯肉色明显加深,冷库贮藏条件下薯皮色和薯肉色变化较小;室温贮藏30 d后,甘薯块根失重率迅速增大,干率显著增加,‘泰薯15’失重率小于‘泰薯14’,冷库贮藏失重率和干率变化较室温贮藏相对较小;室温贮藏60 d后,块根腐烂率明显增大,‘泰薯14’腐烂率明显大于‘泰薯15’,冷库贮藏腐烂率明显小于室温贮藏;可溶性糖含量在贮藏60 d达到峰值,冷库贮藏大于室温贮藏,淀粉含量在室温贮藏条件下微弱上升,冷库贮藏条件下保持相对稳定。综上所述,室温贮藏60 d后块根品质明显下降,且鲜食型甘薯较淀粉型甘薯块根品质下降更明显,冷库贮藏有利于甘薯块根的优质安全贮藏。  相似文献   

15.
 对水分胁迫下甘薯叶片部分物质和能量代谢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 ,水分胁迫下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增加 ;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b比值与对照相比均有所下降 ;ATP含量有增有减 ,但品种抗旱性愈强 ,ATP含量愈高。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a/b比值、ATP含量占对照百分率与品种抗旱性间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 0 .896 8、- 0 .85 0 9和 0 .82 0 0 ,P <0 .0 1。因此 ,这些指标可用于甘薯不同品种抗旱性的评定  相似文献   

16.
水分胁迫下甘薯内源激素的变化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采用酶联吸附免疫法 (ELISA) ,测定了干旱条件下甘薯叶片内吲哚乙酸 (IAA)、赤霉素 (GA3 )、异戊烯基腺嘌呤 (iPA)、玉米素核苷 (ZR)和脱落酸 (ABA)等 5种内源激素的含量 ,并研究了这些内源激素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水分胁迫下甘薯各品种中IAA、GA3 、iPA及ZR含量均有所下降 ,ABA含量却显著增加 ,且品种抗旱性愈强 ,IAA、GA3 、iPA和ZR下降幅度愈大 ,ABA增加幅度愈小。它们的相对含量 (占对照 % )与品种抗旱性均呈极显著负相关 (r分别为 - 0 .90 70、- 0 .94 93、- 0 .95 0 9、- 0 .86 74和 - 0 .9117)。  相似文献   

17.
水分胁迫下甘薯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水分胁迫下甘薯叶片渗透调节物质与品种抗旱性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 ,水分胁迫下甘薯不同品种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比对照均明显增加 ,K+ 含量明显下降 ,游离脯氨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叶片中可溶性糖、总游离氨基酸和K+ 的相对值 (占对照 % )与品种抗旱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r分别为 0 937、 0 92 3和 0 836 ,P <0 0 1) ,而游离脯氨酸的相对值与品种抗旱性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r=0 2 5 8,P =0 35 3)。因此 ,除游离脯氨酸外 ,其余渗透调节指标均可用于甘薯品种抗旱性的评定。  相似文献   

18.
以甘薯品种徐薯18为对照(CK),采用生长分析法,通过田间试验,对贵州6个甘薯地方品种的生长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道真白皮苕"的块根和茎叶鲜重明显高于CK的;品种"道真白皮苕"、"紫云红心薯"的干物质积累量、LAI、RGR及NAR均明显高于CK的。因此在供试的6个甘薯地方品种中,道真白皮苕和紫云红心薯的物质生产性能较优。  相似文献   

19.
可溶性硅对甘薯苗期黑斑病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硅对甘薯苗期黑斑病抗性的影响,以胜利百号(Triumph 100)薯苗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硅酸盐溶液预处理5 d后接种甘薯黑斑病菌,每24 h调查薯苗的发病情况.结果表明,硅能够延长甘薯黑斑病的潜伏期,显著降低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减轻其对薯苗的危害,提高甘薯苗期对黑斑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20.
The IAA, GA3, iPA, ZR and ABA contents in sweet potato leaves under drought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method of ELIS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endogenous hormones and drought resistance of different sweet potato varieti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e IAA, GA3, iPA and ZR contents in sweet potato leaves decreased, but ABA contents increased obviously. The stronger the drought resistance of the variety was, the more IAA, GA3, iPA and ZR contents decreased and the less ABA contents increased. Their relative contents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r were - 0.9070, - 0.9493, - 0.9509,- 0.8674 and - 0.9117 respectively) to drought-resist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