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模因论是达尔文进化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文化进化新理论,它给了语言学全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从语言模因现象来展开进一步的认知及探索,主要探讨了语言模因的概念、特性以及针对语言模因现象最终形成的相关观念,即注意观、记忆观、经验观和传播观,最后指出了语言模因现象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开展下去的巨大动力,人类应该克服成为模因机器的困惑,真正成为模因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语言的共性理论和标记性理论,通过对比中西文化和认知方式的差异,分析了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的成因,指出在中介语的形成过程中应注重词汇的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有意识的进行文化导入,减少母语的负迁移,以促进中介语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方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成功模拟了读者语言解读过程中的心理认知活动以及动态推理过程。依托其理论的图形模式对《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现象进行语用认知解读,就在于借助语言的表层结构,通过一定的语用背景的影响,更加清楚地反映语言形式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作品内部各具体语言行为、作家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举动的意图以及产生这种意图的动态运行机制,从而得出一般性结论,即对反讽的研究可以从一个相对客观和理性的角度进行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隐喻、语法隐喻概念的简述,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语法隐喻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普遍性及不可或缺性.对语法隐喻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用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语言理据及其研究对外语教学的意义以及语言理据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论是认知心理教育学、二语习得、还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都表明,有意义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外语学习效果。语言理据的产生(理据过程)是一个概念化的过程,是目标语言形式和源头之间产生意义联系的过程。了解理据,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理据的来源有语言系统、人的认知(主观世界)以及客观世界,除了语言本身,还要考虑文化、社会、认知(狭义)、生理、交际(语用)等因素。理据可以分为语内理据和语外理据,本文讨论4种语内理据和6种语外理据。  相似文献   

6.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拥有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中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法是用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语言建构,而语用学是用来解释建构后的语言使用上的意义。从语用学视角出发,分别从时和体、句型、情态动词和副词的使用这4个语法范畴来探讨语法规则的语用功能,提出在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要加强教师和学习者对语法中语用功能的敏感度,从而逐步提高学习者的英语语言水平和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际、思维的工具,网络语言则是近些年来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语用偏离是一种言语表达手段,语用偏离具有超越于字面意义、文学审美和情感美的功能,语用偏离对网络新生语言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旅游城市的公示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有着自身的语言和社会语用特点。鉴于语用学对公示语英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语用学的语用失误理论为支撑,从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个方面对伊春市公共场所公示语英译的语用失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在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中是否存在有复制因子特征的语言因子,以及这些语言因子能否经历完整的模因生长过程,且最终生成第二语言模因进行传播,为第二语言环境下模因理论的运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第二语言习得给出相应的模因学角度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关联理论及其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在一起,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生转移到对话语的理解上。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是按一定的推理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阅读虽不是直接的交际活动,但它是一种间接地交际活动,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的一种书面的交际活动。将关联理论运用到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1.
"V+不完+的+V"格式为潢川方言的一种特殊表达格式,通过与普通话中近义结构的对比,我们发现其语表、语里具有特殊性和限制性,这也决定了其语用价值的不可替代性。我们认为"V+不完+的+V"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动词复写形式,可以看作是一个虚拟让步复句的紧缩形式,也可以看作是移位、省略后的动词拷贝结构。  相似文献   

12.
拟从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语用学的视角,纵观国内外学者对词汇习得理论的研究,分析如何在非真实语境下发展学习者的词汇输出能力,拓展有待被激活的词汇语用-语义功能,解析语言输出的推导模式,分析词汇知识的内化过程,结合母语词汇习得和二语习得的心理词汇特征及语用方面的交互作用,从学习者的愉悦感和趣味性为起点,提高使用英语词汇输出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商业广告的普遍特征是其极力说服读者的语用意义。目前商业广告翻译中存在对广告语用含义的忽视。广告的翻译策略实质上对原文语用意义的正确理解和在目标语中的正确再现。  相似文献   

14.
幽默是一种言语交际艺术,往往意图深刻,需要受话者付出更多的心智和努力去认知.“乖讹-消解”模式是一个常见的幽默制笑机制.幽默话语离不开语境与言语的蕴涵意义,因而可以利用指称、预设、合作与关联等语用学相关理论来解析,达到赏心悦目的言语成效.  相似文献   

15.
One of the most astonishing 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is its capacity to convey information efficiently in context. Many theories provide informal accounts of communicative inference, yet there have been few successes in making precise, quantitative predictions about pragmatic reasoning. We examined judgments about simple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games, modeling behavior in these games by assuming that speakers attempt to be informative and that listeners use Bayesian inference to recover speakers' intended referents. Our model provides a close, parameter-free fit to human judgments, suggesting that the use of information-theoretic tools to predict pragmatic reasoning may lead to more effective formal models of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16.
言语交际受交际环境、场合、交际对象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英语交际中,应正确把握“言外行为”、“言后行为”、“信息差”、“文化迁移”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7.
已有研究表明,近十五年来英语语用学论文的标题越来越多地使用两个成分来构成,中间以冒号、破折号等分隔。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研究此类双项分隔式标题的认知机制和语用动因。选用的语料是国际语用学会会刊《语用学报》1995—2009这十五年间发表的1212个用英语写成的语用学论文的标题。文章首先以认知语言学的“转喻”观为框架举例阐释此类标题的认知机制,然后以经济分析语用学中的“言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言语行为的多动机性”理论,对这种双项分隔式标题的语用动因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8.
第二语言学习涉及第二文化学习,因此第二语言学习也是一个文化移入的过程。高职英语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而目前高职学生在英语交际能力方面存在英语基础薄弱,西方文化知识匮乏等问题。试图通过探讨文化迁移这一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因素,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归纳了三点培养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启示:利用文化导向型英语教学模式,促进文化正迁移;设计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实现母语文化正迁移;培养教师本身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