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甘薯茎线虫与镰孢菌对甘薯的复合侵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甘薯茎线虫病的薯块中分离到茄病镰孢(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孢(F.oxysporum)2种真菌.通过苗期和薯块接种证实,尖孢镰孢与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能共同侵染甘薯引起复合侵染病害.  相似文献   

2.
对芝麻镰孢茎枯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供试10种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在查氏琼脂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上生长较快;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0~30℃,最适温度25℃;最适pH值为7;光照抑制菌丝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64%10min.病原菌在VBC培养基上易于产孢,产生的孢子多为大型分生孢子,而在CA培养基上产生小型分生孢子较多;产孢温度范围10~30℃,最适30℃,最适pH值为9.分生孢子萌发适宜碳源为1%木糖溶液,适宜氮源为0.01%脲溶液;分生孢子在10~30%温度问均能萌发,最适25℃;萌发最适pH值为8,光照抑制孢子萌发,分生孢子致死温度52℃10min.  相似文献   

3.
在小拱棚茄子主产区的西青区辛口镇地块采集病残体 ,从中分离到两种致病病菌 ,经系统的生物学特性鉴定表明 ,该分离菌为茄病镰孢菌 [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和茄病镰孢菌蓝色变种 [Fusarium solani var.coerleum( Sacc.)Booth]  相似文献   

4.
辣椒根腐病菌-尖镰孢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尖镰孢菌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尖镰孢菌具有致病性,回接症状与田间一致;PDA为病菌培养的最适培养基,病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pH值为3~12.病菌均能生长,最适pH范围为6~8.以麦芽糖为碳源病菌生长最快,D-半乳糖最慢;以赖氨酸为氛源病菌生长最快,甲硫氨酸为最慢.总体上,孢子萌发和病菌生长对温度、酸碱度、营养物质要求基本一致,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采用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对玉米顶腐病致病菌亚粘团镰孢菌[Fusarium subglutinans(wollenweb.&Reiking)Nelson]和玉米鞘腐病致病菌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Matsushima)Nirenberg]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两种镰孢菌在Czapek、PSA和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多种碳源、氮源物质对菌丝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其中亚粘团镰孢菌最适碳源、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层出镰孢菌最适碳源为麦芽糖、葡萄糖、果糖和蔗糖,氮源为牛肉膏。两种镰孢菌在5~35℃温度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为25℃,40℃菌丝不生长。在pH 5~12范围内均可生长,pH 6时生长最快。在pH 4~8范围内层出镰孢菌生长快于亚粘团镰孢菌,而pH 9~12范围内则相反。不同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6.
河北苜蓿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河北省苜蓿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从河北省部分苜蓿种植地采集的苜蓿根腐病样品中分离获得的10株镰孢菌菌株D19-2(Fusarium oxysporum)、S45(F.proliferatum)、Q1(F.solani)、QD13-2(F.oxysporum)、QZ3(F.equiseti)、N12-1(F.acuminatum)、N1-2(F.redolens)、B1-6-3(F.oxysporum)、B2-1-2(F.tricinctum)和B1-7-5(F.proliferatum),从培养基、温度和培养基pH对各菌株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且探究了光照、碳源和氮源对菌株QD13-2、QZ3、N12-1、N1-2、B1-6-3、B2-1-2和B1-7-5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另外,测定了菌株QD13-2、QZ3、N12-1和N1-2的菌丝致死温度。结果表明,对于菌株D19-2、S45和Q1的菌落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和Czapek,最适温度为26~28℃,最适pH为7~8;菌株QD13-2、QZ3、N12-1、N1-2、B1-6-3、B2-1-2和B1-7-5菌落生长的适宜条件为15~28℃,pH为5~11,全黑暗或光暗交替培养,可溶性淀粉为最适碳源,甘氨酸为最适氮源,氮源为氯化铵时具有抑制作用。菌株QD13-2、QZ3、N12-1和N1-2的菌丝致死温度分别为64、51、48和63℃。研究结果对于了解苜蓿镰孢菌根腐病发生规律和开展病害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小拱棚茄子主产区的西青区辛口镇地块采集病残体,从中分离到两种致病病菌,经系统的生物学特性鉴定表明,该分离菌为茄病镰孢菌「Fusariun solani(Mart.)Sacc.」和茄病镰孢菌蓝色变种「Fusarium solani var。coerleum(Sacc。)Booth」。  相似文献   

8.
对造成天津地区茄根腐病严重为害的茄病镰刀菌F026[Fusarium solani(mart.)Sacc.]和茄病镰刀菌蓝色变种F012[Fusarium solani var.coeruleum(Sacc.)Booth]进行了系统的生物学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对2种病原菌的生长、孢子着生等产生不同程度影响。26-30℃间适于此两种病原菌的生长,低温(<20℃)或高温(>35℃)均会对孢子产生及萌发产生抑制作用,尤其是高温甚至会造成孢子畸形;pH在5-8之间适于病原菌的生长;N、P、K的浓度对病原菌菌丝伸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研究茄病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对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的致病性。试验组通过穿刺接种将茄病镰孢菌菌悬液接种于铁皮石斛组培苗及成苗的根部和叶片,植物发病后从病变植株中分离致病菌,并结合形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正常对照组接种无菌水。对照组的铁皮石斛正常生长,试验组的铁皮石斛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病原菌经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显示为茄病镰孢菌。茄病镰孢菌对铁皮石斛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寻连续移植对强致病力层出镰孢菌株遗传变异的影响,本试验利用生物学测定和ISSR分子标记对层出镰孢菌连续移植20次菌株的菌落形态、显微形态、致病性和遗传多样性等进行了研究。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移植次数菌株在菌落形态和菌体形态上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但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和致病力随着移植次数增多而表现出下降趋势,并且菌株产生菌核的能力减弱。ISSR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层出镰孢菌连续移植菌株间基因组DNA在简单重复序列间区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虽然大多数移植次数相近的菌株间表现出较高的遗传相似性,但菌株间的遗传分化明显,而这种遗传分化与菌株间表现出的生物学特性无明显的相关性。综上所述,层出镰孢菌株经过连续移植后出现了显著的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麻疯树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是麻疯树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34℃,此温度范围内的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率均较高,其中32℃为最适宜温度;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特别是达到100%时最有利于病菌生长、孢子萌发及产孢活动,在水滴状态下其孢子萌发率可以更高;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需要一定的光照条件,其中光-暗交替更为有利,但在全黑条件下其产孢量最高,表明夜晚是其产孢的主要时期;pH值为5~12时病菌均能萌发和生长、产孢,表明病菌具有较宽的且偏向于碱性的pH适应范围,其中最适宜范围为pH值6~9;氮、磷、碳均是其重要的营养源,其中最适合其利用的氮、碳、磷源分别为硝态氮(KNO3)、甘露醇、K2HPO4.  相似文献   

12.
辣椒根腐病拮抗细菌D221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对拮抗辣椒根腐病D221菌株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成分为蔗糖2.0%,胰蛋白胨0.5%,牛肉膏2.0%,NaCl 0.5%,MgSO4 0.1%.最适的发酵条件为温度30℃,摇床转速150 r·min-1,接种量5%,初始pH为7,在250 mL三角瓶的装液量为...  相似文献   

13.
拮抗微生物对茄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上海5个不同地区的茄果类蔬菜田中,采集土壤样品112份,经稀释平板法分离获得对茄根腐病菌桔抗作用较强的菌株5个,其编号为9-16,8-13,8-8,7-5,3-4。经鉴定,菌株9-16、8-8为假单胞杆菌属,菌株8-13、7-5、3-4为芽孢杆菌属。通过对根腐病菌菌丝的抑制实验表明,这类拮抗菌能显著抑制病菌菌丝生长并使菌丝变细扭曲,菌丝细胞畸形等。在活体条件下,试验表明5个菌株对茄根腐病菌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中9-16菌株和5个菌株混合防治效果最好达80%以上,其拮抗能力与防治效果之间呈正相关,与50%多菌灵处理比较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的生物学特性,为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采集自云南省香蕉种植区的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叶片为材料,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单孢分离,并对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及致病性测定;应用平板培养法进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最适碳源为乳糖和甘露醇,最适氮源为蛋白胨;适宜温度为25~35℃,最适温度为28℃;病原菌仅能在pH 6~8内生长,最适pH为7;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有一定影响,以全黑暗条件下病原菌菌丝生长最快.在玉米粉培养基(CMA)上病原菌产孢量最高,光照与黑暗交替有利于产孢.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8℃处理15 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1℃处理5 min.[结论]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较宽,偏好高温,但适应的pH较窄;病原菌产孢的关键因子是培养基营养成分和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15.
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刺五加苗木立枯病菌的毒力,筛选出有效控制刺五加苗木立枯病的高效杀菌剂.结果表明:抑制菌丝生长试验,32.5%苯甲+醚菌酯的EC50用药量最小,其对立枯丝核菌和腐皮镰刀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EC50值分别为0.016 5和0.024 7 mg·L-1,10%苯醚甲环唑次之;在抑制孢子萌发方面,32.5%苯甲+醚菌酯效果最好,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的EC50值为0.048 1 mg·L-1,25%醚菌酯次之,与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结果一致.综合分析,32.5%苯甲+醚菌酯和10%苯醚甲环唑不但可以抑制菌丝生长,还可以有效抑制孢子萌发,同传统杀菌剂多菌灵、代森锰锌比较,苯醚甲环唑和醚菌酯等新型杀菌剂更具优势,可以作为防治刺五加立枯病的备选药剂.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红斑溃疡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从辽宁葫芦岛地区养殖大菱鲆患病鱼的溃疡灶、肝脏、肾脏和脾脏中均分离到一株优势菌,命名为HLD01,该菌株呈乳白色,圆形,直径为(0.6±0.1)mm,表面湿润、光滑;用腹腔注射法和划伤浸泡法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这两种方法感染大菱鲆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8.4×10~7、6.3×10~4CFU/mL,结果显示,人工感染患病大菱鲆体表出现与自然发病大菱鲆相同的溃疡灶及其他病症,表明菌株HLD01对大菱鲆有较强的致病力,可以引起养殖大菱鲆发生红斑溃疡病;生理生化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与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相似度最高;基于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该菌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细菌聚为一支。综合HLD01菌株各项生物学特征,将其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该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菌必治、恩诺沙星等药物高度敏感,可参考选取以上药物来治疗和控制养殖大菱鲆溃疡病。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红斑溃疡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从辽宁葫芦岛地区养殖大菱鲆患病鱼的溃疡灶、肝脏、肾脏和脾脏中均分离到一株优势菌,命名为HLD01,该菌株呈乳白色,圆形,直径为(0.6±0.1)mm,表面湿润、光滑;用腹腔注射法和划伤浸泡法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这两种方法感染大菱鲆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8.4×107、6.3×107、6.3×104CFU/mL,结果显示,人工感染患病大菱鲆体表出现与自然发病大菱鲆相同的溃疡灶及其他病症,表明菌株HLD01对大菱鲆有较强的致病力,可以引起养殖大菱鲆发生红斑溃疡病;生理生化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与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相似度最高;基于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该菌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细菌聚为一支。综合HLD01菌株各项生物学特征,将其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该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菌必治、恩诺沙星等药物高度敏感,可参考选取以上药物来治疗和控制养殖大菱鲆溃疡病。  相似文献   

18.
采用平板对峙-胚根试验-盆栽试验系统筛选方法,以Fusarium solani为指示菌,从黑龙江省辣椒根际土壤中筛选得到4株拮抗细菌,分别命名为菌株 D221、II621、15-1-1、19-2-3.菌株 D221对大豆疫病菌(Phytophthora sojae)、大豆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norum)、黄瓜枯萎病菌(F. oxysporum)、黄瓜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水稻恶苗病菌(F. moniliforme)具有明显拮抗作用,对辣椒胚根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经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分析,将菌株D221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并在GenBank中注册,序列号为JF4951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