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鸡传染性鼻炎病原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聊城地区某商品鸡场无菌采取3只典型发病鸡眶下窦分泌物,分别进行病原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动物试验及血清学反应的研究,结果证明所分离到的菌株为副鸡嗜血杆菌。  相似文献   

2.
高淳县--养鸡户饲养的830只4月龄蛋鸡有500多只发生鸡传染性鼻炎,经采取措施治疗后,死亡102只,发病率为60%,死亡率为17%。  相似文献   

3.
唐刚  吴宇 《农技服务》2008,25(12):91-92
为对疑似鸡传染性鼻炎感染鸡群作出准确诊断,对发病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鸡剖检病变观察,对分离到的细菌进行鉴定,取分离菌接种正常鸡复制病理。结果表明:发病鸡群为副鸡嗜血杆菌引发的传染性鼻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对发病鸡群进行综合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鼻炎是由副鸡嗜血杆菌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呼吸器官疾病。该病分布较广,以引起颜面的浮肿性肿胀、流泪、流水样鼻涕和打喷嚏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以延边地区8个县(市)部分发病鸡场的病鸡和疑似病鸡为病料,对延边地区流行的疑似鸡传染性鼻炎进行了鉴定和病原分离,结果表明,延边地区存在的传染性鼻炎病原体鸡副嗜血杆菌为A型和C型.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鼻炎河南株分离鉴定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畅  牛桂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184-7185
[目的]为了进行鸡传染性鼻炎河南株分离鉴定及防治的试验。[方法]从25个怀疑发生鸡传染性鼻炎的鸡场病料中分离到11株副鸡嗜血杆菌,经血清型鉴定A型8株,C型3株,对该鸡场进行病原分离鉴定、药敏试验、防治试验。[结果]用分离株研制的二价油乳剂灭活苗用于该病的预防和用分离株筛选的敏感药物用于治疗,效果均良好;用敏感药物给发病鸡饮水配合研制的二价油乳剂灭活苗给发病鸡紧急免疫接种,治疗鸡传染性鼻炎,效果更佳。[结论]该研究为制定鸡传染性鼻炎的防治措施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鼻炎是由鸡副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病,呈全世界分布,各种日龄和品种的鸡均可感染,呼吸道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病鸡临床主要表现鼻炎症状;疫苗免疫是预防本病的最佳方法,同时需要加强管理,不同批次鸡禁止混养,加强环境消毒,注重鸡舍通风;磺胺药对鸡副嗜血杆菌有高效的抑制作用,但临床使用时一定要注意药物的毒性及药物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用司本—80和硬脂酸铝加入白油为油相,吐温—80加入灭活的副鸡嗜血杆菌液为水相,制备成油乳剂苗.该苗属油包水类型,4℃放置6个月稳定,5倍量接种产蛋鸡,结果无不良反应。该苗免疫鸡群后一个月,其凝集抗体效价为1:64~1:128,攻毒保护率为100%,免疫期6个月.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1例鸡传染性鼻炎疑似病例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方法]从安徽省某鸡场发生的以脸面肿胀、流泪和产蛋下降为临床特征的病鸡上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细菌,并进行染色、镜检、菌落形态观察,并利用"卫星现象"和PCR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成功分离到1株副鸡嗜血杆菌,经鉴定为C型副鸡嗜血杆菌。动物回归试验表明,该分离株能引起典型的鸡传染性鼻炎,对鸡具有较强的致病力。[结论]该研究可为鸡传染性鼻炎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鼻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病是由鸡副嗜血杆菌引起的鸡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症状为鼻腔和窦的炎症,表现流涕、面部水肿和结膜炎.此病分布于全世界,由于感染鸡产卵减少10%~40%,生长停滞及淘汰鸡增加,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1.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地方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河南省不同地区规模化肉牛场牛病毒性腹泻 (BVD)疑似病例中采集病料 ,将处理好的 6份病料接种MDBK细胞 ,并盲传 4代 ,得到了 2株可产生细胞病变的病毒。 2株病毒的TCID50 分别为 10 - 5.59和 10 - 5.51;琼脂扩散试验表明 ,2株病毒均能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VDV)OregonC2 4 标准阳性血清反应 ,出现沉淀线 ;中和试验表明 ,2株病毒均能被BVDV标准阳性血清中和 ,中和指数分别为 10 3.30 和 10 3.16 ;电镜观察到圆形 ,直径为 4 0~ 6 0nm ,有囊膜 ,囊膜表面有突起的病毒粒子 ,与BVDV颗粒基本一致。因此 ,确定分离的 2株病毒均为BVDV ,分别将其命名为HN - 1株和HN - 2株。  相似文献   

12.
从江西省两猪场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差异较大的仔猪病例中分离到两株有囊膜的正二十面体病毒(命名为GN9801和GN9802),经鉴定均为伪狂犬病病毒。GN9801毒株对猪的致病性及致鸡胚成纤维细胞的病变作用均比GN9802毒株强。  相似文献   

13.
雏鸭肝炎病毒江西株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鸭病毒肝炎 (DVH)在世界主要养鸭地区均有爆发 ,我国包括江西省在内的很多省份也时有发生。为了调查研究江西地区雏鸭病毒肝炎发生情况和病原血清型 ,作者将江西农业大学实验室收集的我省部分地区鸭肝炎病料制备生理盐水悬液 ,通过鸡胚接种分离到三株 (FCD、QYPD、ZSD)病毒。经动物试验显示 ,3个病毒分离株的致死率分别达到 :6 9.2 % ,80 .0 % ,73.3%。经过观察临床表现、剖检变化、血清被动保护试验 ,初步确诊所采集的病料均为鸭肝炎病毒。经和鸭胚中和试验证明 ,该病毒的血清型为I型  相似文献   

14.
对从山西省分离到的1株IBV(IBVSX16)的膜蛋白基因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发现,IBVSX16株膜蛋白基因含有一个长681 bp的ORF,编码22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与疫苗株H120和中国分离株LX4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存在基因突变现象,未发现缺失和插入现象,变异主要发生在2~17位.系统进化关系显示19株IBV毒株分属于5个群.IBVSX16株位于第II群,中国IBV分离毒株主要集中在第Ⅲ群和第Ⅳ群,具有较明显的地理区域性,可见IBV分离株在基因进化关系上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立的进化群.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黑龙江省绥化市某规模化奶牛场腹泻犊牛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在2016年4月,收集该牛场群发腹泻犊牛的8份粪便,通过细菌分离鉴定,生化实验等鉴定方法,确定牛群腹泻的病因为大肠杆菌感染。结果显示对氟苯尼考,多粘菌素B高度敏感,对青霉素具有较强的耐药性,耐药率达100%,其四环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耐药率达75%;应用PCR方法检测大肠杆菌耐药基因,共检出5种耐药基因,分别为bla TEM、tet A、Sul2、aac(3)-Ⅱ、Par C。表明该牛场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耐药现象特别严重,提示该养殖场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云南省副猪嗜血杆菌流行毒株的生化特性。[方法]采集10头6月龄疑似猪传染性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猪样品,用巧克力培养基进行细菌的分离与培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细菌的形态观察、培养特性和生化试验鉴定。[结果]成功分离出1株副猪嗜血杆菌,该分离株不需要X因子,但需要V因子。分离菌株被鉴定为副猪嗜血杆菌,从而将此病例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的危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萘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雪义  刘秀红  余海忠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248-2249,2253
[目的]研究降解菌株对萘的降解能力,以期应用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水源等的生物修复。[方法]以多环芳香烃中含2个苯环结构的萘为材料,从襄樊市郊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富集、筛选和分离能降解萘的微生物,通过生理生化试验,观察菌落及菌体形态。[结果]从土壤样和废油样中分离得到31个能以萘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菌株,其中4个在平板上菌落较大,且具有不同的菌落特征,分别命名为L1、L8、L15和L19。其中,L1菌株对萘的降解能力最好,在初始萘浓度为100 mg/L的无机盐培养基中培养40 h,萘降解率为92%,且培养液中残留萘最少,仅有8 mg/L。菌L1菌株初步鉴定为微杆菌属。[结论]驯化条件是优势菌株筛选的重要制约因素,以萘为唯一碳源可驯化筛选出对萘具有较好降解效果的降解菌。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瓜类作物根茎部镰刀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山西省瓜类作物上镰刀菌的种类,自山西省不同地区采集了具有萎蔫症状和健康的瓜类作物标本,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其根茎部镰刀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共分离到353株镰刀菌菌株;经形态学鉴定,其分属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芬芳镰刀菌(F.redolens)、腐皮镰刀菌(F.solani)、轮枝镰刀菌(F.verticillioides)、层生镰刀菌(F.proliferat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和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8个种,其中,尖孢镰刀菌为优势菌群,占镰刀菌总量的65.03%;并对这8个种进行了形态学描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山西省甘蓝黄叶病发生严重,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试验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山西省寿阳县甘蓝黄叶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从采集的12份罹病植株根、茎部共分离到28个菌株,经形态学鉴定,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木贼镰刀菌(F.equiseti)与砖红镰刀菌(F.lateritium),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与木贼镰刀菌为山西省甘蓝黄叶病的病原菌,木贼镰刀菌致病性较尖孢镰刀菌弱。此外,木贼镰刀菌作为甘蓝黄叶病病原为首次报道。这一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和控制该病害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