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滴灌带配置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物生长与产量形成的物质来源是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不同配置方式具有不同的光强和光能利用率,群体光能利用效率直接与群体冠层结构相关,冠层结构的合理与否影响到棉花的光合特性,最终体现于棉花的生物学产量及光合产物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  相似文献   

2.
作物产量的形成,主要依靠来自太阳辐射中的光能。农作物的生长,实质上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进行转化的过程。农作物利用太阳光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提供粮食、燃料、纤维、饲料等具特定性质的高分子物质。在植物的干物质中,90—95%是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利用光能合成的。地球上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每年生产的有机  相似文献   

3.
不同氮肥施肥量对棉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产量的形成是通过植物体内的叶绿素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即生产有机质的过程.棉花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主要来源于棉叶的光合作用,衡量光合作用能力的大小通常用单位绿叶面积的光合速率表达,光合速率的大小与产量构成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在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氮素同化是关键.棉花的氮源主要是无机氮化物,包括铵盐和硝酸盐,棉花在吸收硝酸盐时,必须经过代谢还原才能被利用.  相似文献   

4.
棉花的经济产量主要是通过绿色的叶面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积累起来的。为了夺取棉花高产,在苗期应迅速提高叶面积系数,使棉花早发稳长,充分利用光能。开花结铃期又要稳定合理的叶面积,使它们合成更多的光合产物一干物质,为棉铃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叶面积的增加,光合产物也不断增加,产量也不断提高。但是叶面积也不是越大越好,如群体过大,势必造成棉田荫蔽,单位面积上积累的总干物质并不增加,干物质分  相似文献   

5.
东西向、宽行距、窄株距在单季晚稻高产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学报》1965,4(2):101-108
农作物的产量主要来自植株的光合作用,如何合理利用光能,以获致高产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课题。关于水稻光能利用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但从光能利用的角度,提出有效的农业技术措施,以取得高产的报道则较少。我院自1960年以来,先后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几年来的结果证明:单季晚稻东西向、宽行距、窄株距的栽插方式能合理利用光能,改善田间小气候,是获得高产的一条重要技术措施。1963年大田生产获得955斤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株型的水稻光合生产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株型是反映水稻(Oryza sativa L.)冠层结构与群体光合态势的综合性状,理想株型塑造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是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关键。利用计算机可视化技术和三维数字化技术可实现对不同株型水稻的单株及群体冠层三维结构的可视化模拟,克服了G函数应用复杂与繁琐的缺点。通过调控栽培管理措施可构建高光效的水稻冠层结构,提高水稻冠层的光能截获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利用辐射度和光线跟踪技术可在三维空间上实现不同株型水稻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分布的精确模拟,弥补了指数模型应用假设的不足。基于生理生态过程的水稻光分布与光合作用模拟研究得到了快速广泛的发展,为数字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模型化和定量化支撑。水稻株型的差异明显改变了光在水稻冠层内的分布和利用,进而影响冠层光合作用和物质积累,因而系统分析水稻株型与冠层内光分布及冠层光合作用间的定量关系,有利于提高水稻群体光能利用率与产量。  相似文献   

7.
茶树越冬期间光合作用的变化与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越冬期间光合作用的变化与调节王荣富,魏克芳(安徽农业大学)光合作用所吸收的太阳辐射能推动了茶树的各种生命活动,故光合作用占有中心位置。茶树属于C3植物,光能流经其叶绿体大致可分为三个过程:光能捕获、光能传递和光能利用。其中光能传递和利用是受温度制...  相似文献   

8.
农作物的产量90%以上来自植株光合作用所合成的有机物。合理利用光能,是农业生产上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提高水稻光能利用率的目的出发,根据边际优势的科学原理,从1978年以来,在早、晚稻上开展了“东西向、宽窄行”栽种方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9年  相似文献   

9.
占东霞  张超  张亚黎  罗宏海  勾玲  张旺锋 《作物学报》2015,41(12):1880-1887
选用北疆棉区主栽品种新陆早33号和新陆早45号,设置常规滴灌量(CI)、轻度水分亏缺滴灌量(SDI)、中度水分亏缺滴灌量(MDI)3种处理,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滴灌量对棉花叶片和非叶绿色器官叶绿素(Chl)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光合物质累积的影响,明确了水分亏缺下棉株非叶绿色器官光合作用对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各滴灌量条件下棉花非叶绿色器官单位面积的Pn、Chl含量下降幅度较叶片小,且随棉花生育进程的变化较小。在棉铃生长发育后期,随滴灌量减少,棉花非叶绿色器官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对产量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中度水分亏缺条件下,棉铃(铃壳和苞叶)和茎秆光合作用对铃重的相对贡献率分别增加至16.8%~34.9%和7.6%~17.5%。因此,采用膜下滴灌植棉技术时适当控制滴水量,在保证叶片具有较高光合速率的同时,发挥棉花非叶绿色器官的光合抗逆能力,对挖掘滴灌棉花节水增产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北疆棉花不同品种叶绿素荧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测定了北疆6个不同棉花品种田间叶片的净光合作用、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晴天棉花叶片的光化学效率(Fv/Fm)随着光强上升而下降,到14∶00左右降到最低值,之后又随光强的减弱逐渐回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则与此相反。棉叶在晴天易发生光抑制,可能会引发反应中心的降解等破坏反应。产量较高的新陆早8号和新陆早10号的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高,且正午过后Fv/Fm恢复较快,不仅能较强地吸收光能,同时还具有较高的PSII的活性和光能转化效率,从而将所吸收的光能有效地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光合电子传递速度,形成更多的ATP和ENADPH,为光合碳同化提供充分的能量和还原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环境都会在叶绿体的形成与发育中起作用,环境对叶绿体产生的改变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水平与特性,光是影响叶绿体生长发育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研究光调控下叶绿体的变化对如何改善作物叶绿体发育条件,促进叶绿体的发育,有效的利用光能,提高农业生产上作物的光合作用,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在此,综述和讨论了叶绿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过程,以及叶绿体的内部物质和超微结构在连续光照、脉冲光照、间歇光照及不同光源条件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正>1光照、温度、水对小麦生产的影响1.1光照小麦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云南省海拔300~3000m的地区均有分布,但主产区一般在1 000~2 500m的范围内。我州主要在1 000~1 700m范围内分布有,且多以栽种冬小麦为主。我州冬春干旱少雨,光照相对充足,有利于小麦进行光合作用,小麦干物质中,有90%~95%是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光能条件与作物产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州日照时数的季节分布在2~6月份,小麦属于长日照作物,除前期需要较低的温度条件外,还需要较长的日照时间才能通过生长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13.
春玉米间作马铃薯,马铃薯收获后套栽棉花,形成春玉米与棉花苗期共生,春玉米收青棒后的棉花宽行适时套作冬季蔬菜,是一种集约利用农业资源,持续提高土壤肥力的优化种植模式,光能利用率为常规麦/棉模式的2.23倍。在生态条件相近,并具有临近市场区位优势的地区推广,具有很高的产量,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控制供水对棉花叶片的光合生理特性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供水处理后,棉花叶片的光合作用发生差异,4个处理叶片的光合作用都有午休现象发生,较高的土壤含水量,并没有消除午休现象的发生,较低的土壤含水量对午休也没有延长的作用,但土壤干旱明显影响了棉花的光合作用(Pn),午休期间,光合作用降低幅度较大。当土壤含水量较低时,叶片的蒸腾速率(Tr)也有较明显下降的趋势。大水供应,虽然使棉花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有所提高,但其产量相对较低。充分供水使棉叶的光合生理处于较好状况,但其产量并不高。适水处理和适水偏旱处理,对增加产量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都是有意义村。  相似文献   

15.
扁桃棉花间作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大田棉花为对照(CK),与20年生扁桃树下间作棉花的产量、光合特性及土壤养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扁棉间作对棉花的产量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间作减少了单位面积株数、单位面积铃数和单株成铃数,进而影响到了子棉和皮棉的单位面积产量,扁桃树树冠内侧、树冠外侧2 m处的子棉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分别较对照递减了66.92%和42.78%.②扁棉间作改变了棉花光合特性的日变化规律,对照棉花的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规律都呈双峰曲线,而间作棉花的变化规律都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时间早晚与树影变化长度和方向有关.③扁棉间作降低了距离树干5 m处(垂直树冠外围附近)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的含量,而对其他各处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大.说明扁棉间作系统中光合作用是决定棉花产量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脱叶剂对棉花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测定技术,对脱叶剂的不同喷施时间条件下棉花叶片光能吸收、传递、转换特性及棉花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喷施脱叶剂降低了棉花叶片的光合功能,降低了最大光化学效率(Maximum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Fv/Fm)及PSⅡ反应中心开放部分的比例,使初始荧光(Minimal fluorescence,Fo)上升、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lectron transport rate,ETR)和PSⅡ总的光化学量子产量(Photosynthetic quantum yield,Yield)降低,提高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on-radiant energy,NPQ),说明脱叶剂胁迫下棉花叶片发生了光抑制,PSⅡ复合体受到损伤伴随着光合电子传递受阻。吐絮率10%时喷施脱叶剂使棉花铃重、衣分、皮棉产量显著低于对照。吐絮率50%时喷施脱吐隆300 g·hm~(-2)+40%乙烯利1200 m L·hm~(-2),第25天棉花脱叶率为90.1%,吐絮率为99.87%,对棉花铃重、衣分及皮棉产量影响最小且更有利于促进叶片脱落和棉铃成熟。  相似文献   

17.
新疆滴灌条件下65份棉花资源材料的光合速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棉花的生物学产量和经济学产量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提高光合效率是棉花增产的主要途径之一。对现有资源材料的光合表现作出正确评价,对于选育高光效棉花品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玉米上,李少昆等研究了132个玉米自交系,肯定了玉米自交系间在光合速率上存在着基因型差异;屠曾  相似文献   

18.
通过拉丁方设计的田间试验,以普通地膜及露地为对照,研究了地膜创新产品——渗水地膜覆盖棉田后株高、主茎真叶数、果枝数及干物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渗水地膜覆盖改善了棉田土壤水分、温度及通透性等生态环境,为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从所测指标的动态变化可知,棉花生长发育加快,光合作用增强,干物质分配协调,进一步提高了棉花覆盖栽培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9.
作物高光效之管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程建峰  沈允钢 《作物学报》2010,36(8):1235-1247
光合作用提供了作物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目前作物的叶面积指数和经济系数已难以继续增加,若想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就必须提高生物量,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成为关键。作物高光效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非常广的概念,涉及作物生命活动的全过程,与众多学科相联系,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理解。作者根据现有的研究进展,结合从事作物生理、育种和栽培的实践,从光合作用的主要过程及关键调控位点、作物光能利用率、高光效作物的生理基础与形态特征和高光效作物的筛选与鉴定对"作物高光效"进行了概述,以期为今后的作物"高光效"研究提供一点有益的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扁桃棉花间作对棉花产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以大田棉花为对照(CK),与20年生扁桃树下间作棉花的光合特性、产量及土壤养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扁棉间作对棉花的产量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间作减少了亩株数、亩铃数和单株成铃数,进而影响到了子棉和皮棉的亩产,扁桃树树冠内侧、树冠外侧2米处的子棉平均亩产分别较对照递减了66.92%和42.78%。②扁棉间作改变了棉花光合特性的日变化规律,对照棉花的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规律都呈双峰曲线,而间作棉花的变化规律都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时间早晚与树影变化长度和方向有关。③扁棉间作降低了距离树干5米处(垂直树冠外围附近)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的含量,而对其它各处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大。说明扁棉间作系统中光合作用是决定棉花产量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