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戴丹姆先生的“比斯兰农场”悄悄地躲在一片树林和纵横着的小河背后。如果不是西荷兰招商局的狄仁德先生指引,记者还真难找到这个离荷兰代尔夫特市不远的奶牛场。荷兰是世界第三大农业出口国。据荷兰农业部的一位官员介绍,荷兰70%的土地作为农业用途。而在荷兰所有农业产业中,奶业就占了70%~80%。戴丹姆52.61hm^2土地的农场只能算是一个中型农场。  相似文献   

3.
正蜿蜒流淌的蒸水河畔,钟灵毓秀的雨母山下,有一个天然的生态福地——衡阳市蒸湘区雨母山乡幸福村。该村2016年1月荣获"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3400多名优秀儿女,用信念与坚韧构筑美丽家园,谱写着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妙乐章。幸福村依托雨母山风景名胜区,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打造特色旅游名村,通组入户公路100%硬化,安装太阳能路灯273盏,建成江南民居风格的雨母风情小镇、农民文化广场、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是从为了保护人类的家园,应从保护野生动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开始。阐述了人类为了建立自己的生存环境,破坏了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使其生物链遭到破坏,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怎样让野生动物在相对独立的空间里生存,让人类和动物在生态环境中按照各自的生存法则:各安其处、互不干扰和谐相处.让动物们能够与人类在自然赋予的资源生态环境中共同享受地球家园、共享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十分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30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即中国园林体系。以山水园林为基本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有4个主要的风格特征: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这些特征也一直被现代园林所借鉴学习并加以改进丰富。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是从为了保护人类的家园,应从保护野生动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开始.阐述了人类为了建立自己的生存环境,破坏了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使其生物链遭到破坏,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怎样让野生动物在相对独立的空间里生存,让人类和动物在生态环境中按照各自的生存法则:各安其处、互不干扰和谐相处,让动物们能够与人类在自然赋予的资源生态环境中共同享受地球家园、共享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正您见过会漂浮的农场吗?机器人挤牛奶、LED灯种草料;或者地下农场,用绿色能源的LED灯光取代阳光,种植出对环境零负担的新鲜产品。这些新奇有趣的农场现如今是真实存在的。荷兰一家公司正在鹿特丹默威港建造世界上第一个漂浮农场,也就是立体多层、形成独立食物链的农场,并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界是平衡、和谐、共生关系,但是,人类自身的活动却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甚至对立,束缚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保护生态环境,重建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共生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存在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为此,对我国如何重建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共生关系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阐述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把森林和林业的特殊重要性再一次郑重而鲜明地摆在了人类面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当前应唤醒人们必须确立两种认识,确立当代人的利益和后代人的利益必须共同重视、更多地把绿色留给未来的理念。通过两种认识的真正确立,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利用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而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衬会文明形式.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肩负着增加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同时,林业作为一项基础产业.叉肩负着保障林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责任。地处豫、鲁、冀三省交界的濮阳市。目前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局部地区生态虽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但生态稳定性较差.森林资源总量不足.  相似文献   

11.
《农家参谋》2005,(6):42-43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从本期开始,本刊开辟“人与自然”栏目,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人与自然相处中震撼人心的、鲜活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揭示落实科学发展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紧迫性,激发人们更加牢固地树立人与自然科学发展的科学理念,用科学发展观自觉地指导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坚持科学发展,治理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和内在要求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获取物质资料和追求享受的同时,受观念和意识的制约,对自身生活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同程度地导致了水土流失、垃圾污染、资源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内涵、新特征和新任务,为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描绘了一幅绿意盎然的宏伟蓝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武威市生态环境保护仍任重道远,要在全力以赴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决心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的方法;阐述了全民动员,培养人们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生态文明观念、道德、法制教育的途径。提出将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谋求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5.
36年的雄心壮志,36年的埋头苦干,36年的治水,红旗岭人治住了水患,治出了水利,治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6.
塔娜 《现代农业》2006,(12):76-77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存在资源能源——产品——废弃物的直线型经济发展现象。农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致使资源约束矛盾日趋突出,环境污染更加严重,生态破坏进一步加剧。农业循环经济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简单地说,就是资源——产品——资源的闭环型经济模式。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路径研究对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明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层内涵,在此基础上,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破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困境;推进环保法治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坚守自然生态边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3个方面论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旨在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19.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保证。从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保护生态环境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等方面,分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涵和意义,论证保护生态环境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1草原退化状况1.1博乐市畜牧业发展一直呈上升趋势。据市畜牧部门统计,1949年牲畜存栏14.6万头(只),1985年增至28万头(只),较1949年增加1倍。2004年牲畜存栏51.8万头(只),较1985年又增加了1倍多。据博乐市畜牧业规划,到2010年牲畜存栏要达到60万头(只),比2005年增加8.2万头(只)。牲畜数量迅速增加,从而导致草地超载过牧。据州草原工作站提供的资料:1985年,扣除农区饲养牲畜,正常年份博乐市春秋草场理论季节载畜量14.8万绵羊单位,实际放牧量26.6万绵羊单位,超载11.8万绵羊单位;夏草场理论季节载畜量24.8万绵羊单位,实际放量36.23万绵羊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