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我国改革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之一.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保持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行共同富裕.但如何理解以公有制主体,如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却存在较大的分歧,有必要在理论上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商品经济,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关系上,按劳分配成为社会的主体价值分配方式.由于社会仍处于商品经济社会形态,按劳动力价值同按劳分配在公有制内部相互渗透和并存.这种公有制下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价值分配形式是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的反映,也是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分配特色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分析和研究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起点,任何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以及其它剥削制度的根本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最根本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发展理想模式是一个消灭社会分工,消灭商品制度,实行全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意识形态上实行"斗、批、改’的社会。形成这一思想的主要因素是:中国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欠发达,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的误解,把民主革命时期的成功经验绝对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农村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问题。作者认为:公有制为主导是一个宏观概念,不能单纯以经济成份的比重为其衡量标准;并以温州为例阐述其具体形式不能脱离中国实际,它以社会发展历史阶段而具不同特色。公有制为主导,必须坚持土地公有为基础,发展多种经济成份。  相似文献   

6.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现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其中公有制为主体,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对六师五家渠市非公经济发展的现状,历史沿革,以及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收获一些成效和成果。同时,六师在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80%,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我省是以农业为主的省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乡镇企业发展迅速,进入了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的新时期。但总的来说,我省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是薄弱环节,潜力很大。与华东地区先进省份相比,农村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广大农  相似文献   

8.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依据党和政府方针政策,民营企业作为公有制经济补充,起到了优化社会经济结构的作用,而民营企业档案管理,以往是个空白。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以求为政府部门如何加强管理服务,提供第一手资料,使其健康发展,政府监督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经济的计划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我国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是主体 ,这一方面为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经济、合理配置资源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要求近劳动者整体利益 ,对劳动者的收入分配和他们在联合劳动中的平等协作关系 ,通过计划加以保证和调整。因此 ,改革原有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仍需保持国民经济的计划性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包括公有制在内的经济关系都是商品关系 ,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既然是商品经济 ,价值规律就必然起作用 ,就应当有市场调节 ,所以 ,计划和市场两者是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0.
实践的发展,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公有制为主体的问题。笔者在文章中认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公有制为主体,不能简单理解为国有制为主体,且公有制的性质不变,但形式可以改变;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就全国和整个国民经济而言的;以公有制为主体,不仅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以公有制为主体,不仅是指以实物形态出现的公有制资产,而且包含以货币资金形态出现的公有制资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融合,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姜艳 《农业与技术》2005,25(5):180-181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依据党和政府方针政策,我省民营企业作为公有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优化社会经济结构的作用,而民营企业档案管理,以往是个空白。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加强对我省民营企业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以求为政府部门如何加强管理服务.提供第一手资料,使其健康发展,政府监督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2.
何林 《甘肃农业》2010,(2):13-14
主要论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先从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市场经济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国有制经济对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存在的可能性,然后论述了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实践的发展,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公有制为主体的问题。笔者在文章中认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公有制为主体,不能简单理解为国有制为主体,且公有制的性质不变,但形式可以改变;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就全国和整个国民经济而言的;以公有制为主体,不仅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以公有制为主体,不仅是指以实物形态出现的公有制资产,而且包含以货币资金形态出现的公有制资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融合,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科学论断,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1 正确认识和处理党性原则与市场原则的关系是摆在目前党的思想建设中的一项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将告别几十年僵硬的计划经济模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阶段,这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向前迈出的很大一步.它不仅引起整个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变革,而且对我们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对于我们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我们没有现成的模式.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还没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前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前苏政、东欧”的一些执政党在经济改革探索中也曾宣布实行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策略,由于没有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正确地结合,结果却使共产党的性质改变了,导致了经济的全面私有化,出现了亡国亡党的惨痛结局.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我们中国共产党能否成功地发展市场经济,而又能维护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变,就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关心的大事.这也是我们党必须认识和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农村经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央一号文件提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发展家庭农场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而在我国土地制度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土地,除由法律规定的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都属于集体所有。而农村集体土地包括了农民的宅基地、基础设施、工矿用地在内的建设用地,农村耕地、林地、水面等农林牧副渔用地,以及一些荒山、滩涂等未利用土地。因此,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意义,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以及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途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理论、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论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本质,什么是公有制,从而清楚地提出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 我们通过调查感到要加快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必须着力解决好五个问题。 一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新修改的宪法中也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私营经济既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19.
空想社会主义者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和批判以及对未来新社会的设想不乏真知灼见和天才猜想,如社会主义公有制问题。这些见解对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理论和实践不无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刘秀华 《甘肃农业》2010,(3):26-26,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的比较分析主要体现在:在所有制方面同是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混合,但前者以公有制为主体,而后者以私有制为主体;在经济调节机制方面同是市场经济,但前者是从计划经济转向注重市场调节的作用,而后者是从市场调节转向同时也强调政府的作用;在分配制度方面都注重公平,但前者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后者以按资分配为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