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丝素改性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比较了丝素的氯乙酸热改性,氯乙酸微波催化改性和乙二胺四乙酸固相微波催化改性等几种接枝改性方法,结果表明:前2种方法丝素接枝率很低,最高接枝率分别仅为7.2%和4.5%;而采用乙二胺四乙酸固相微波催化方法丝素接枝率最高可达到63.8%,大大改良了丝素的分子结构和性能。  相似文献   

2.
用不同方法对玉米淀粉进行了改性,制备出一系列改性淀粉,测定了各产物的粘度、接枝率等性能指标并用高岭土悬浊液对产物做了初步絮凝对照.结果表明在单独用作絮凝剂使用时,氯乙酸接枝胺化淀粉(CGMS)和阳离子改性淀粉(GMS)的效果明显高于其他产物; 在加入PAM作助凝剂后,马来酸接枝胺化淀粉(MGMS)的絮凝效果明显提高,最佳效果可达88%,絮凝瞬间完成.  相似文献   

3.
羧甲基淀粉是重要的变性淀粉之一,用途广泛。本试验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在微波下反应制备了玉米羧甲基淀粉钠。该文较系统地研究了玉米淀粉改性方法及改性时间、原料配比、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物取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淀粉微波改性3.0 min,淀粉与氯乙酸用量比为1.0∶2.5,氢氧化钠用量3.0 g时DS有极大值。  相似文献   

4.
王联芝  张科军  吕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751-16752
[目的]以硫酸氢钠为催化剂,由氯乙酸和异戊醇反应合成氯乙酸异戊酯。[方法]研究醇酸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带水剂用量以及催化剂重复使用次数等因素对酯化率的影响。[结果]硫酸氢钠对氯乙酸异戊酯的合成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用硫酸氢钠催化合成氯乙酸异戊酯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氯乙酸0.10mol,异戊醇0.12mol,催化剂用量1.0g,带水剂正己烷用量15ml,74~98℃下反应1.5h,在此最佳条件下酯化率可达92.40%。[结论]为硫酸氢钠催化剂更好地应用于合成氯乙酸异戊酯的反应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苎麻纤维的染色性能,分别采用乙二胺、二甲胺、三乙醇胺接枝改性苎麻纤维,并对改性工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接枝温度、浓度和时间对改性苎麻染色性能的影响,得到乙二胺、二甲胺及三乙醇胺接枝苎麻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这些胺能够在较温和的条件下接枝改性苎麻纤维,胺化接枝苎麻纤维的上染率和固色率显著提高,可以实现活性染料无盐染色.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苎麻纤维的染色性能,分别采用乙二胺、二甲胺、三乙醇胺接枝改性苎麻纤维,并对改性工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接枝温度、浓度和时间对改性苎麻染色性能的影响,得到乙二胺、二甲胺及三乙醇胺接枝苎麻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这些胺能够在较温和的条件下接枝改性苎麻纤维,胺化接枝苎麻纤维的上染率和固色率显著提高,可以实现活性染料无盐染色.  相似文献   

7.
将蒙脱土经不同方法进行改性处理,并以此为催化剂,催化丙烯酸与正丁醇反应生成丙烯酸正丁酯。考察了以微波处理的柱撑酸化蒙脱土为催化剂催化合成丙烯酸正丁酯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以微波处理的柱撑酸化蒙脱土催化效果最好,适宜的反应条件为:丙烯酸为0.1 mol,醇酸的摩尔比为1.2:1,阻聚剂为对苯二酚,其用量为0.3 g,约为丙烯酸质量的4%,催化剂的用量1.7g,约为丙烯酸质量的20%,反应的时间为7 h,在回流状态下,其酯化率为84.1%。催化剂可以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淀粉的接枝改性对缓释肥包膜材料疏水性及尿素缓释性能的影响。[方法]以吡啶为溶剂,采用硬酯酰氯对淀粉进行接枝改性,并通过流延法制得一系列接枝改性膜。采用元素分析法对所得接枝改性膜的取代度进行分析,采用FT-IR、扫描电镜对其结构形貌进行表征,通过接触角、尿素渗透性及生物降解性等测试对改性膜性能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接枝取代度的增加,改性膜的接触角迅速增大,达110°以上,疏水性增强。7 d尿素累积渗透率下降,最低达23.6%。接枝改性后,膜材的生物降解速率下降,60 d的降解率由纯淀粉的86.0%降至29.3%。[结论]通过调节反应时间及酰氯与淀粉的添加比例,获得不同缓释性的酰化淀粉膜,以满足不同农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对养分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微波消毒法对土壤病虫草害的处理效果,为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微波加热土壤的电磁 传热物理场耦合仿真模型,研究微波处理下土壤温度随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基于仿真结果,利用700 W微波土壤加热试验装置对3种不同含水率(2%,10%和20%)土壤辐射5 min并静置30 min,通过传感器研究土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同时验证模型的正确性;选用2种常见杂草种子和镰刀菌作为试验样本进行土壤消毒试验,验证微波加热除草消毒效果。【结果】土壤加热试验中,分别对2%,10%和20% 3种含水率的土壤微波处理5 min,其中4 cm土层深处测温点的土壤最低温度依次为52,92和72 ℃,8 cm深处的测温点温度依次为44,50和46 ℃;在保温阶段,上层土壤热量的传导作用使8 cm深处的3种含水率土壤温度分别提升8,11和7 ℃。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测温点的试验温度与仿真温度相近,最大误差均在12%以内,说明微波加热土壤仿真模型基本正确。土壤除草消毒试验表明,对于黑麦草和狗尾草,2%含水率土壤4 cm深处的种子萌发率最高达到80%,10%和20%含水率土壤中的种子萌发率最高为8%;对于镰刀菌,3 min微波辐射条件下,3种不同含水率下镰刀菌孢子萌发率最高达到100%;5 min微波辐射条件下,4 cm深处土壤的镰刀菌孢子萌发率最高为5%,8 cm深处以2%含水率土壤的镰刀菌孢子萌发率最低(最高仅为32%),20%含水率土壤中镰刀菌孢子萌发率最高(最高63%)。【结论】微波加热法能有效抑制杂草种子和真菌萌发,其效果取决于微波对土壤的热效应,微波处理土壤温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土壤湿度、掩埋深度、辐射时间。  相似文献   

10.
将植物提取物茶多酚与人工林木材相结合,利用真空浸渍法对人工林马尾松木材实施改性,探究其在增重率、尺寸稳定性、密度、色差、茶多酚溶出释放性能等方面的改性效果,并利用SEM、FT-IR手段表征木材改性前后的微观结构变化。研究发现,4种不同工艺预处理中,微波预处理下的马尾松浸渍增重率最高,达到14.45%,且微波预处理后的改性材尺寸稳定性最好。微波预处理后不同浸渍浓度下的改性材中,密度提高最大,颜色改变最明显的浸渍浓度为80 g/L,且80 g/L浸渍浓度下的改性材药剂释放更持久。改性剂可与分布于木材结构组织内的某些基团发生交联反应,进而更好地发挥其抗氧化作用,并且与木材中的某些糖可能产生络合反应。  相似文献   

11.
观察测量屠宰肉尸452头,其中440头为有无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10头为后躯被检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2头为管道注射,观察引流区。结果:1.猪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在统计230头,460例肉尸中,有24头存在,占10.43%。腹股沟深淋巴结平均重0.88±0.38克,平均大小为2.82±0.70×1.64±0.36×0.47±0.13厘米;汇集股部内侧和下腹部的淋巴液,注入髂内侧淋巴结。2.髂内侧淋巴结平均重1.87±0.71克,平均大小为3.19±0.80×1.38±0.42×0.55±0.18厘米;输入管数为5—6条,管外径为0.09±0.04厘米,输出管数为1—3条,管外径为0.24±0.10厘米。3.髂内侧淋巴结收纳腘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液和部分盆腔内脏的淋巴液。管辖范围广,位置恒定,淋巴结较大,浅在胴体脏面,易找到,不破坏商品,不影响商品的外观,是屠宰肉尸后躯被检的主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2.
13.
14.
本文用比较组织学方法,观察大量舌组织切片,初步发现:舌感受器随着动物进化发展在种类与形态结构上有较明显的差异,两栖类最为简单,只看到游离神经末梢;啮齿、偶蹄和食肉类较复杂,有游离神经末梢、丛束状神经末梢、味蕾和肌梭等;人类最为高级,结构最为复杂,增加了肌间结缔组织感受器、肌束膜感受器、血管旁感受器和肌腱感受器等。此外,本文还对上述感受器进行了生理机能、组织发生和生物进化方面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选择碳源(玉米粉)、氮源(蛋白胨)、pH、温度、培养时间等培养条件,采用L27(55)五元二次回归正交试验,液态培养鸡腿菇菌丝体.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鸡腿蘑菌丝体酯酶(EST)同工酶在不同培养条件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本文对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计算,从数值上对古典风险模型与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