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低温条件下满江红对地表水氮磷的去除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冬季低温条件下研究了利用固氮植物满江红对模拟的不同磷浓度地表水的氮磷去除效应。结果表明,在各种磷浓度下,满江红对铵态氮、硝态氮和可溶性磷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试验结束的时候,溶液铵态氮、硝态氮去除率分别达94.04%和95.46%以上。磷的去除率随污染水体磷水平提高而增加,在处理前水体磷污染水平分别为0.1,0.4,1.6 mg P/L的条件下,其去除率分别达到87.0%,96.8%,99.0%。在磷污染水平提高时,满江红的生长量均有增加。满江红的生长量、植物体氮和磷浓度均随水体中磷的水平增加而提高。研究表明,满江红对富营养化地表水营养盐去除效果较好,可作为富营养化地表水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2.
铜绿微囊藻对漂浮栽培植物去除氮磷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季节的漂浮栽培植物大漂(Pistia stratiotes Linn.)和冬牧70(Secale cereale L.)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铜绿微囊藻对两种植物去除氮磷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总氮(TN)的去除效率由高往低依次为:铜绿微囊藻+大漂82%铜绿微囊藻76%大漂68%对照CK 23%;铜绿微囊藻+冬牧70 79%冬牧70 65%铜绿微囊藻61%对照CK 11%;TP的去除效率由高往低依次为:铜绿微囊藻+大漂83%铜绿微囊藻79%大漂68%对照CK 26%;铜绿微囊藻+冬牧70 77%冬牧70 68%铜绿微囊藻63%对照CK18%。因此,铜绿微囊藻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有较好的吸收去除作用,特别是当藻类与植物相结合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时可以有效提高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效率,但是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的克生作用存在。  相似文献   

3.
凤眼莲对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去除贡献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人工模拟方法,研究了凤眼莲在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中对N、P的吸收和去除作用。结果表明,凤眼莲在总氮(TN)、总磷(TP)初始浓度分别为2.06~20.08mg·L-1和0.14~1.43mg·L-1的4种富营养化水体中均可正常生长,近1年的试验中,凤眼莲总生物量累计增加41.03~47.12kg·m-2,平均生物量增长率为0.096~0.262kg·m-2·d-1。凤眼莲地上部N和P平均含量分别为24.16~34.15mg·g-1和3.46~6.90mg·g-1;地下部N和P平均含量分别为11.76~18.45mg·g-1和6.02~8.50mg·g-1。凤眼莲在4种富营养化水体中的N和P吸收量累计分别为43.06~71.16g·m-2和8.68~16.63g·m-2,且随水体初始N、P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并与自身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N、P负荷较低的水体(Ⅰ和Ⅱ)中,凤眼莲吸收对N、P的去除贡献均超过100%,表明凤眼莲吸收利用了底泥中部分N和P;而在N、P负荷较高的水体(Ⅲ和Ⅳ)中,凤眼莲吸收对N、P的去除贡献也均超过42.32%和83.79%。因此,本试验条件下凤眼莲吸收在水体N、P去除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天然沸石对鱼塘水及生活污水的氮磷去除效应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采用室内试验研究了天然沸石对鱼塘水及生活污水氮磷的去除效应,并对沸石茶包净化饲养金鱼水的效果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沸石有降低总氮、氨氮、总磷、无机磷的作用,其降低程度随沸石用量的增多而加大,但沸石对含氮磷较高的污水处理效果较差。结果还表明,粉状沸石除氮磷的效果在10d左右较佳,之后效果下降。粉状沸石比块状沸石去除氮磷的效果好,但小块状沸石能维持较长的有效时间。对此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浮床香根草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去除动态及效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7,自引:1,他引:77  
马立珊  骆永明  吴龙华  吴胜春 《土壤》2000,32(2):99-101
采用浮床种植香根草技术初步研究了香根草对富营养化水体中主要养分氮、磷元素的去除动态及效率.试验结果表明,浮床香根草技术是一种潜在的利用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有效途径,这为发展利用浮床陆生植物治理富营养化水域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细满江红绿肥育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通过土柱模拟淋洗试验,研究了施用等量有机复合肥条件下,不同酸度模拟酸雨对赤红壤氮磷淋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铵态氮、硝态氮、无机氮和总氮淋失量均随酸雨pH值增大而下降;pH 2.0模拟酸雨和对照(pH 6.5)的无机氮和总氮淋失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pH 3.0、pH 4.0和pH 5.0酸雨;pH 5.0模拟酸雨无机氮和总氮淋失量均最低,表明强酸性酸雨和中性淋洗液均促进氮淋失,而酸度与土壤接近的酸雨减少氮淋失。与对照相比,模拟酸雨对DP淋失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PP和TP淋失;不同模拟酸雨各形态磷淋失量均无显著差异,表明酸雨对赤红壤磷淋失影响有限。酸雨对淋滤液氮磷浓度动态变化和氮磷累计淋失量动态变化等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葎草水培生长及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净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模拟自然条件下试验的方法,以水生态修复中已有研究的风车草和彩叶草作比对,探讨葎草水培生长及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净化效果.试验结果显示,葎草的生长速度最快,其次是彩叶草和风车草,春夏季鲜重的增长分别为268%,189%和178%,秋冬季鲜重的增长分别为236%,147%和133%;葎草对TN、TP和CODCr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春夏季好于秋冬季,其中春夏季的净化效果分别约为81%,90%和86%,比彩叶草分别提高约18%,23%和17%,比风车草分别提高约26%,16%和25%;秋冬季葎草对TN、TP和CODCr的净化效果分别约为72%,79%和78%,比彩叶草分别提高约18%,24%和15%,比风车草分别提高约21%,17%和23%.因此,土著物种葎草可有效净化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及有机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南昌市浅水湖泊象湖表层沉积物的释放特征及有机质对氮、磷释放的影响,为城市内浅水湖泊治理中富营养化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释放动力学试验以及释放潜能试验研究了城市浅水湖泊氨氮(NH4+-N)和溶解性活性磷(SRP)的释放特征,以及与通过H2O2去除有机质后的释放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 去除前后的氮磷的释放速率都是先由一个较快的过程逐渐变慢最后趋于稳定达到最大释放量(Qmax)。去除有机质后NH4+-N的释放平衡时间缩短,SRP则几乎不变。去除有机质后,NH4+-N的最大释放量(Qmax)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SRP与有机质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影响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因素多样,其中高等水生植物丰富的区域对磷的释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沉积物有机质的含量越高沉积物氮的最大释放量(Qmax)也越高,磷的的最大释放量(Qmax)则受有机质含量、活性、组成成分、吸附与结合的铁铝磷含量等因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热解温度对生物炭表面性质及释放氮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解温度是影响生物炭表面性质的重要因素。在250~450℃范围内制备玉米秸秆生物炭(CB)和杨木生物炭(PB)。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生物炭的表面元素进行分析,发现各元素含量随热解温度而变化,2种生物炭的变化规律不同。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表明,热解温度升高造成生物炭基团的变化,C=O基团增多,芳香性增强。研究生物炭在水中的氮磷释放行为发现,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NH_4~+-N和NO_3~--N的释放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CB的总磷释放有所增加,PB的总磷释放先增加后降低。不同热解温度的生物炭,其营养元素的释放速率在初期存在一定差别,释放过程在48 h内基本完成。生物炭的表面性质及氮磷释放行为与热解温度及生物质来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减氮施肥及施用生物质炭对田面水氮磷流失风险和水稻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田面水总氮、溶解性氮、铵态氮浓度均在施肥后第2天达到最高,然后迅速下降,并于7d后趋于稳定,稳定后浓度分别是顶峰值的5.6%~16.3%,8.4%~23.7%和25.0%~46.1%;不同施肥处理田面水总磷浓度在施肥后第3天达到最高,而后迅速下降,一周后趋于稳定;可溶磷浓度在施肥后4~5 d内处于一个平稳的状态,而后平缓下降至施肥前水平.氮磷浓度在减氮(20%)施肥条件下与常规施肥相比均降低.减氮施肥对产量的影响不大,但减氮施肥结合生物质炭处理水稻产量与常规施肥相比提高了24.6%,达到7 391.5 kg/hm2;减氮施肥降低了氮素流失风险,但减氮施肥结合生物质炭处理则明显提高田面水中总磷的浓度,增加磷素流失的风险.在施肥后1周内是控制氮磷流失风险的最佳时期,此时若遇暴雨,将导致氮磷随径流大量流失.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大田试验,设计3个不同氮肥水平(0、150、240kgN·hm-2)和两种不同施肥比例(基肥:分蘖肥:穗粒肥=40%:30%:30%、基肥:分蘖肥:穗粒肥=30%:20%:50%),研究了氮肥运筹对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特征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田面水NH4+-N和总N浓度在施肥后第1d达到最大值,随后降低,在施肥后的第7d,分别降为峰值的7.88%~17.84%和29.71%~45.55%。施氮水平介于0~240Nkg·hm-2时,水稻产量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却随之降低。在高氮水平(240kgN·hm-2)下,与氮肥前移相比(基肥:分蘖肥:穗粒肥=40%:30%:30%),采用氮肥后移(基肥:分蘖肥:穗粒肥=30%:20%:50%)的施肥比例,水稻产量增加了6.2%、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0.49%和23.72%,而氮素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差异不显著,说明适宜的氮肥运筹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提高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减少氮素损失。  相似文献   

14.
太湖地区稻田田面水氮磷动态特征及径流流失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为探讨稻田氮磷养分地表径流流失特征,以太湖地区典型稻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溧阳、宜兴两地实施田间试验,对稻田施肥后田面水氮磷动态变化特征及径流流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试验点田面水总氮浓度均在施肥当日达到最高,然后迅速下降,基肥在施肥7 d后逐渐趋于稳定,而追肥则在施肥5 d后逐渐趋于稳定;田面水总磷浓度也是在施肥后的当日达到最高,而后迅速下降,8 d后基本趋于稳定;施肥后田面水总氮及总磷浓度与施肥天数均可用指数方程进行拟合,且均达极显著水平;溧阳和宜兴两试验点稻季总氮径流量分别为8.21,10.73 kg/hm^2,分别占稻季氮肥总投入量的2.49%和3.25%,总磷径流量分别为0.58,0.75 kg/hm^2,分别占稻季磷肥总投入量的0.97%和1.25%。  相似文献   

15.
耕作措施对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云南山地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4%,特殊的地形特征,极易引发坡面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严重影响了农业可持续生产。采取有效的农艺措施来减少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是十分有必要的。为此,通过4年定位试验对顺坡(2组处理)、横坡(2组处理)2种耕作方向的复合农艺措施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坡地红壤的径流时间主要集中在6—9月,且产流雨量占年降雨量的65.62%~75.82%。产流雨量与年降雨量呈现一致趋势。径流量和产流雨量呈线性关系(R_(NVF)~2=0.597 7,R_(OVF)~2=0.415 1,R_(OHF)~2=0.378 2,R_(OHFR)~2=0.335 5),其相关性大小顺序为顺坡处理横坡处理,不施肥处理施肥处理,覆膜处理揭膜处理(P0.01)。大雨(25~49.9 mm)和暴雨(≥50 mm)造成了年度大部分径流和养分的流失。横坡垄作组处理产生地表径流(177.13±28.87)~(182.28±33.75) mm,径流中总氮流失量(7.66±2.51)~(7.85±1.92) kg/hm~2,总磷流失量为(0.91±0.26)~(1.09±0.27) kg/hm~2,与顺坡垄作OVF(常规处理)相比径流和养分极显著减少了49.57%~52.13%,33.16%~53.88%(P0.01)。不同耕作措施下,复合耕作模式(优化施肥+横坡垄作+旺长期揭膜)拦截径流和养分流失的效果最好。RDA分析结果发现,与降雨量相比较,径流量是影响氮磷养分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P0.01)。径流量与氮养分(NH_4~+-N除外)流失量的相关性高于与磷的相关性,表明氮比磷更容易随径流流失。顺坡处理NVF和OVF与环境因子径流量和氮磷养分流失量TN、TDN、NO_3~--N、NH_4~+-N、TP、TDP呈正相关,横坡处理OHF和OHFR与其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氮磷流失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在巢湖派河小流域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T1(常规复合肥)、T2(生物有机肥替代30%氮肥)、T3(控失肥替代30%氮肥)、T4(生物有机肥和控失肥各替代15%氮肥)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田面水中氮磷浓度变化、径流氮磷流失以及水稻产量。结果表明:处理T1的田面水总氮、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10.30,0.45 mg/L,与T1相比,T2、T3、T4的田面水总氮平均浓度分别降低了12.2%,6.5%,5.3%,田面水总磷平均浓度分别降低了26.7%,15.6%,13.3%。T1的径流总氮、总磷累积流失量分别达17.68,1.60 kg/hm~2,处理T2、T3、T4的径流总氮累积流失量较T1分别降低了35.0%,30.8%,25.5%,径流总磷累积流失量较T1分别降低了16.3%,21.9%,22.5%。处理T1的籽粒产量为8.95 t/hm~2,处理T2、T4的产量较T1分别增加了7.8%,6.5%,差异显著,处理T3的产量较T1降低了2.2%,差异不显著。与施用常规复合肥(T1)相比,生物有机肥替代30%氮肥(T2)、生物有机肥与控失肥各替代15%氮肥(T4)这2种施肥模式既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又能有效降低稻田氮磷流失风险。研究结果可为巢湖流域稻田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30%海水灌溉下1年生库拉索芦荟氮、磷两因素各五水平组合的效应,建立了芦荟叶片产量与氮、磷用量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芦荟叶片产量在施氮、磷肥量分别为N2~N3及P2~P3范围内取得最大值;通过计算,30%海水灌溉下2年生芦荟叶片的最高产量为Ymax=26015kg/hm^2,最高产量下氮、磷肥施用量分别为Nmax=141.9kg/hm^2、P2O5max=84.0kg/hm^2。在同一施磷水平下,芦荟单叶重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相同施氮量的各施磷组合芦荟单叶重在P2~P3为最大。和对照(不施氮磷肥)相比,氮磷配合施用显著提高了芦荟成熟叶片蒽醌含量,以N3P3处理下的叶片蒽醌含量最大,比对照处理增加23%。氮磷配合施用芦荟甙增产效果为5%~132%,施氮量为N3的各P处理组合芦荟甙含量为最大,显著高于No,N1和N4的各施磷组合;而增施磷肥则有利于在低施氮量(N0,N1)下提高芦荟甙含量。  相似文献   

18.
采用混合均匀的海河表层底泥并以自来水为上覆水进行室内沉积物氮、磷静态释放模拟实验,研究了疏浚深度和光照对沉积物总磷和氨氮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期间(2007年7月20日至2008年1月8日),无论光照与否,与未疏浚相比,完全疏浚能使上覆水总磷平均浓度从0.27~0.41mg·L^-1显著降低至0.02~0.03mg·L^-1(P〈0.05),但疏浚深度对上覆水氨氮浓度无显著性影响(乃0.05)。与避光组相比,光照可使部分疏浚组和未疏浚组上覆水总磷平均浓度分别降低0.05和0.26mg·L^-1,但对沉积物氨氮释放的影响不明显(光照组氨氮浓度略高于避光组)。其余水质指标监测结果表明,光照组的水温、电导率均值比避光组分别高约0-3℃和20μs,光照组和避光组的pH值无显著差别。此外无论光照与否,电导率均随疏浚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pH值变化与疏浚深度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9.
植被缓冲带是一种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新型生态工程措施,采用坡地小区试验方法,在构建等高植物篱的坡耕地低处进行了不同植被缓冲带对径流污染物的拦截试验,其处理分别为:(a)普通施肥结合紫穗槐和三叶草;(b)平衡施肥结合紫穗槐和三叶草;(c)普通施肥结合三叶草;(d)平衡施肥结合紫穗槐。结果表明,夏玉米生长期,植被缓冲带对径流量及侵蚀量的拦截作用显著,a、b、c和d处理缓冲带相对于植物篱处理,其径流量分别减少98.0%、97.5%、97.2%和97.5%,侵蚀量分别减少98.8%、98.7%、97.9%和98.0%;植被缓冲带对N、P的拦截效果不同,a、b、c和d处理缓冲带相对于植物篱处理,对NH4+-N的平均拦截率分别为48.2%、86.2%、90.6%和95.1%,对TP的平均拦截率分别为49.2%、42.4%、41.3%和36.4%。试验结果对山区坡耕地面源污染的控制,重点水源地的水质保护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