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关于“点茶”“点汤”之衍义浙江省杭州市赵天相“点茶”“点汤”这两个茗事术语出现于宋代,它们的本义是指茶、汤的调制,即茶水煎煮沏泡技艺。唐宋盛行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炙烤碾细.然后烧水煎煮,元明后大多已改为散茶沏泡,但其共同点均要掌握好茶水的沸度,不使...  相似文献   

2.
日本茶道史上曾创造过许多千姿百态、被尊为茶道文化瑰宝的茶道具。所谓茶道具 ,包括在茶道演示过程中所有相关用具 ,如壁龛用的茶道具 (挂轴、花瓶、香盒 ) ;烧水用的茶道具 (风炉、地炉、茶釜 ) ;添炭用的炭斗、羽帚、釜环、火箸、釜垫、灰器 ;点茶用的浓茶小罐、茶罐囊、薄茶盒、贮茶坛、茶碗、茶勺、茶刷、水注、水勺、茶巾等。其中 ,点茶所用的浓茶小罐 ,就是被日本人称为“唐物茶入”的东西。与“唐物天目”一样 ,日本茶道界一直把“唐物茶入”视为稀世奇珍、一种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财产与权力的象征”(1) 。据说五百年前的日本战国…  相似文献   

3.
点茶法是宋代独特的饮茶方式。该饮茶方式所用到的茶具包括了碾、罗、瓶、盏、匙、筅等多达十余种的器物。而其中的茶筅和茶匙是直接用于点茶的器具之一,随着点茶法的兴起、繁盛乃至消失,茶筅和茶匙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茶筅从原来的清洁用具,经过不断的变化成为点茶的核心用具,最后随着点茶法的消失而退出历史舞台。茶匙从原来的量取工具发展成点茶用具,其功能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而不断转化。同时,宋代的茶匙和茶筅通过海上之路的传播,在日本的茶道中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李新玲 《农业考古》2006,(2):125-128
唐代的饮茶方式是煮茶,是先将茶饼烘烤磨碎筛成粉末再放到锅里去煮成茶汤饮用。据《茶经·五之煮》记载,煮茶的锅叫做,它是放在炉子上用火烧煮的。当水刚烧开时,水面出现像鱼眼一样大小的水珠并微微发出响声,称之为一沸,此时要加入一勺盐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此时要舀出一瓢水备用。再用竹夹在锅中心搅打使开水呈旋涡状,然后将茶粉从旋涡中心倒进去。过一会儿锅中茶水“腾波鼓浪”时称为三沸,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茶汤就算煮好了,将它舀进茶碗里奉客饮用。可以看出,唐代的煮茶是在里进行,而又是放在体积比它更…  相似文献   

5.
早在唐宋时期我国已注意到煎茶的水质优劣问题。唐代陆羽的《茶经》说:“点茶,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出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多汲者。”宋代蔡襄的《茶录》说:“水泉不甘能损茶昧。”这些论茶名著中都言及煎茶的水品问题。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记有这样一个故事:唐代宗时,李季卿去湖州当刺史,路过扬州,遇到陆羽,李季卿说:“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殊绝。今者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于是,让诚实可靠的军士,携带水瓶,…  相似文献   

6.
斗茶源于唐兴于宋,是以评比茶叶品质与点茶技艺为媒介而形成的茶俗文化。南宋时期,来华日僧荣西所著《吃茶养生记》介绍了宋代点茶法,斗茶文化随之东传。日本镰仓时代末期至室町时代流行于新兴武士阶层的斗茶文化,已初具日本茶道的雏形,是为日本茶道的草创阶段。  相似文献   

7.
朱乃良 《农业考古》2003,(2):201-204
我曾写过《试析陆羽研究中几个有异议的问题》 ,讲了 5点。现再谈几点 ,以求教于诸茶友方家。一、陆羽“未提建茶”吗 ?古人曾怪陆羽“不第建安之品” ,如今又有人说陆羽“未提建茶”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北宋福建人蔡襄(10 12 - 10 6 7年 )在任福建路转运使时 ,始向朝廷进贡建安“上品龙茶” ,并在奏章中说“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这是所谓陆羽“不第建品”的最早记录。蔡襄的话虽然含有责怪之意 ,但他讲的是事实。因为《茶经》确实只提到建茶 ,而没有对其评定等次。2 0多年后 ,同是福建人的黄儒对陆羽为什么不第建品说了公道话。…  相似文献   

8.
吴立民 《农业考古》2001,(2):248-252
茶文化 ,禅文化 ,融成茶禅文化 ,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相传神农尝百草 ,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 ,东晋僧人 ,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 ,以饮茶苏 (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 )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 ,演至唐代 ,而茶文化兴起 ,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 ;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 ;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  相似文献   

9.
茶诗话(续)深圳商报侯军寒夜客来茶当酒一羽先生在《茶话》中,曾提到一位宋代诗人,说“他一生写了多少诗已不可考,但如今大家熟知的仅剩了如下名句:‘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确,正是沾了这句茶诗的光,后代茶客们才知道宋时曾有一位诗家名叫杜耒,...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有诸多茶叶的饮用方式,茶圣陆羽将茶叶磨末,采用不同水温(即“一沸”、“二沸”、“三沸”)冲泡茶叶,并添加盐来调节口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陆羽式煎茶法。通过现代科学试验以及博物院的器具,模拟陆羽式煎茶法对顾渚紫笋茶进行冲泡制备茶汤,并以现代玻璃杯泡法的茶汤为对照,分析煎茶法茶汤的品质。结果表明 “三沸”的温度分别为75 ~ 86℃、86 ~ 94℃和94℃以上。“一沸”时加盐调和,按照每600 mL水、6 g茶的煎茶法茶汤中,投入1.2 g盐可获得协调适口的茶汤滋味,该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玻璃杯泡法,但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等呈味物质含量低于玻璃杯泡法的茶汤。  相似文献   

11.
林娟 《农业考古》2007,(2):149-149
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就将“喝茶”当作日常生活中的一件要事来看待。如今,市面上茶馆林立,茶叶店如雨后春笋,便是国人崇尚“茶生活”的佐证。若要问福建什么茶好卖?不消说,是乌龙茶、武夷岩茶、绿茶、普洱茶。红茶相对冷门,可港商  相似文献   

12.
茶道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茶道的故乡。茶道起自中国,传至海外,与各国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另外形成日本茶道、韩国茶礼等。茶道之“道”,有多种含意:一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二指事理的规律和准则;三指技艺与技术。茶道是以一定的环境气氛为基调,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的,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茶道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13.
四李含空一走,家中的矛盾就尖锐起来。老茶仙的老友老弟兄们都看出他的心事,都关心着他。在茶乡,只有一生制茶、技艺和茶德俱高的人才能得到“老茶仙”这尊称。“老哥,茶随天时,入随世道。如今这事,就那么回事了,你不必伤心,连治病吃的药都有假的,茶不如过去的好也算‘情理之中’了。”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茶叶的起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茶叶的国家,至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西汉末期,茶叶已成为商品,并已讲究茶具和泡茶技艺。到了唐代,饮茶已成风气,茶叶生产发达,茶税也成为政府的财政收入。茶叶种植技术、制茶工艺以及泡茶技艺和茶具待方面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书——陆羽《茶经》。我国饮茶风气在唐代以前就传入朝鲜和日本,相继形成了“茶礼”和“茶道”,至今仍盛行不衰。17世纪前后,茶叶又传入欧洲各国,如今已成为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周洁琳 《农业考古》2000,(4):111-112
一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风尚进入人们的生活,演变为一种品茗的艺术程式,就是我们常说的茶艺。“茶艺”这一名称,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台湾茶艺界,为了有别于日本的“茶道”而提出来的。因此,认识中国茶艺意象特征,理解茶艺审美情趣,有助于当前中国茶艺的发展与推动,有利于茶文化理论研究的提高。“茶艺”的含义,用台湾范增平先生的话说:“茶艺包括两个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台湾茶文化论》)通俗的说,就是茶艺内涵包含二个方面:物质与精神。…  相似文献   

16.
<正> 在辽阔的安化西南边陲,群峰竞秀,云雾升腾,盛产优质茶叶。这里,烟溪镇天星村茶农夏求喜以其独特的加工技艺生产富有浓郁芳香的“银币”、“玉龙珠”茶。“银币”茶获96’湖南省第三届“湘茶杯”名优茶金杯奖,“玉龙珠”获银杯奖。同年11月,国家专利局为其专利正式授权。1998  相似文献   

17.
饮茶五字经     
一、泡饮茶对于人类的益寿保健有很大的好处。据载,常饮茶,能促进人的新陈代谢,有益身心健康。中国几千年中有几百个皇帝,长寿者极少,而能活到80岁以上的乾隆皇帝,其长寿的秘诀之一,就是常喝茶。乾隆皇帝嗜茶如命、伴茶芳邻,85岁时退让皇位,老臣们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呀!”乾隆皇帝便说:“君不可一日无茶呀!”寥寥八个字,道出了人世间对茶的依恋。饮茶首先讲究泡茶。泡茶要注意水质和煮水的时间。水须是甜水,一般说山泉最好,江河水次之,井水再次之。如用井水,应是常用的、质甜的活井水。煮水时要慎煮。水煮到接近沸时…  相似文献   

18.
正(续第4期第16页)一、色板诱杀技术利用害虫对不同颜色的趋性粘杀害虫,实现物理诱杀害虫。技术产品黄板或蓝板等色板(部分配有诱芯)。防治对象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角胸叶甲等。技术要点茶小绿叶蝉成虫发生期(春茶修剪后),黑刺粉虱成虫高发期(4月底至5月初),  相似文献   

19.
钱寅 《农业考古》2019,(5):139-145
点茶是宋代常见的茶饮方式。在宋代寺院清规中,点茶礼仪反复出现。在寺院僧侣聚合仪式和身份转换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点茶充任了过渡礼仪的角色。点茶正像一个境界向另一个境界过渡的渡口,隔离出境界间的过渡通道。在人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敕修百丈清规》里涉及点茶礼仪文献展开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茶在佛教生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福建茶树种的引进和栽植面积的增大,福建茶已成为南宁地区风景区、生活小区绿化的树种之一.随着栽植面积的增大,福建茶不同程度地受到白蜡绵粉蚧的为害,目前已成为福建茶树上的一种重要的刺吸性害虫,由于其日趋为害严重,造成树势衰弱,生长停滞,枝条枯死,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和观赏价值.关于白蜡绵粉蚧在南宁地区为害情况、生活习性等方面,目前尚无进行系统研究.为此,作者在本学院校园内对白蜡绵粉蚧在福建茶上的发生情况及防治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