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茶艺茶道天人韵“艺”与“道”之辨是一个中国文化中古老的哲学命题,消除技术对心智的制约,消除心与手的距离,由技入道,解衣般礴,老庄的疱丁解牛中所阐释的意境常常影响了国人的审美意识,渗透在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之中,茶文化自然也浸润与此。“茶艺”与“茶道”之辨也是茶文化  相似文献   

2.
唐代文化思想发展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法门寺博物馆韩金科中国茶文化是整个传统文化中的一支,而且是非常优秀的一支。我们说它“非常优秀”并非盲目的赞誉,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是从比较中得出的结论。首先,中国茶文化有极大的包容性,它是许多优秀文化精神的集结。...  相似文献   

3.
侯军 《农业考古》2001,(4):20-24
谢谢大会主席余悦教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 ,向在座的诸位专家学者请教。在座的都是茶文化研究的专家 ,或者是茶艺表演的专家 ,也有一些是茶艺馆经营方面的专家 ,如果说在这里还有一个是外行的话 ,那就是我了。如此重要的一个大会 ,让我这个外行站在前台来讲话 ,是对我的抬爱 ,我对这一点很有自知之明。所以 ,我也要感谢在座的各位茶友给我一个发表一己之见的机会。(一 )我今天想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也就是“道器之辩”的观念 ,来谈谈有关茶文化的问题。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茶文化的关系 ,我前不久在一篇文章中曾经做过简要的论…  相似文献   

4.
《农业考古》2005,(4):F0002-F0002,I0001
为了推动中国茶文化学科建设的建设,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茶文化学科”组于2005年8月18-20日在江西省婺源县上晓起“是中茶文化第一村”主办了“中国茶文化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研讨会,来自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和有关单位的专家齐集婺源茶乡,探讨茶文化学科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5.
周颖 《农业考古》2004,(2):112-115
茶作为中国人“开门七件事”中的一件,在我国各地的各个角落、各个层次的人们日常生活中,犹如米饭一样“不可一日无”,这本身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饮料的范畴,而包涵了深刻的文化意味。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它与咖啡、可可之不同,不仅仅是自然成分、品质、口味、来源等表面因素的差别,更重要的还是采制、引用方法乃至由此而积淀于各自民族人民心中特殊的生活和审美趣味的不同,茶、咖啡、可可于是有了文化的界限。为了科学地考察茶之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茶文化的流变,对茶文化的概念作一解释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谢文柏 《农业考古》2005,(2):142-144
唐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统一、文明的国家。唐代的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奔腾长河中也是最为波澜壮阔的一段,她代表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正如清末学者王国维评说:“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而与诗歌同属文化之列的茶文化.也在唐代勃兴。茶文化的兴起,自然与当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当时统治者的重视和朝野臣民的参与有关。其实,诗歌也是茶文化的载体,他们之问相互映衬,以诗歌来表达茶文化的盛行,而茶文化为诗歌助兴。尤其到了中、晚唐时期,茶文化达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7.
赖功欧 《农业考古》2000,(2):46-56,60
“文人茶”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个特殊范畴,也是最具文化品味与文化含量的一个范畴;说它特殊就特殊在它比其他领域的茶文化有着与“儒释道合一”的更为深刻的内在关联,而要说它的文化品味就更是自不待言的事了。 然而,最重要的是“文人茶”范畴的意义何在──尤其对整个中国文化而言它有何种程度的作用与意义,这也正是笔者深掘文人茶道的用心所在;而笔者反复运用文人茶道一词,并提出应写一部茶文学史,实乃事出有因。 作为中国的茶文化,它曾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这使它比之任何一种形态的文化都毫不逊色。可以说,…  相似文献   

8.
“神农得茶解毒”考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农得茶解毒”考补赵天相茶文化复兴之当今,神农得茶解毒之传说自然又被广为引用和传诵。为此又诱发了一些人的考证兴趣,也引发起某些争论,其中可以周树斌《“神农得茶解毒”考评》一文为代表(载《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1991年第2期)。他查阅引用了好多...  相似文献   

9.
巩志 《农业考古》2004,(2):35-37,68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是生活艺术。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一种生活形态,上升为文化现象时,必须有伦理的、哲学的、思想的等诸种文化因素的渗透、积淀,并凝结为核心和灵魂,茶文化也如此,中国古代即重视茶文化思想的研究与总结。唐末的刘贞亮有“茶十德”之说,当代茶文化专家庄晚芳提出“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茶文化专家张天福也提出“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他们都是对中国茶文化思想作总体的归纳和阐发,主要发掘古代文人茶文化的独特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余悦 《农业考古》2005,(4):60-66
今天,“中国茶文化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婺源召开,别有一番风味和情趣。我们沐浴在和煦阳光之中,沉浸在品味香茗之际,置身在青山绿水之间,得天地之灵气,自然之精华。到这里开会,是一种极好的享受,是一种很好的熏陶。  相似文献   

11.
茶墨情缘──记老画家林晓丹与他的茶画作品安忆浙江著名国画家林晓丹先生,十几年来潜心创作以“茶”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引起国际友人和海外侨胞瞩目,成为当今中国茶文化热潮中的“新闻人物”。今年四月,“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期间,《林晓丹画展》应邀在外滩“亮相”,...  相似文献   

12.
余悦 《农业考古》2005,(4):42-53
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茶文化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于2005年8月18日-21日在江西省婺源县上晓起“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举行,参加者为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的学者和茶文化刊物的主编们。会议围绕中国茶文化学科建设展开热烈而深入的讨论。现将专家们的发言摘要及有关文章结辑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星移斗转,岁月飞逝,许多往事成为过眼云烟;流光溢彩,丰碑永存,不朽盛事终载历史篇章。1998年的9月,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将在这里定格。1998年的9月,世界茶文化的史册将会浓墨重彩。因为在美国洛杉矾举行的“走向21世纪中华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世纪之交东西方第一次聚首共论茶事,是本世纪茶文化活动中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新世纪茶文化进程中动人心魄的前奏曲。茶与美国不解缘美国和中国分处两个半球,相距数万里路,无论历史背景、文化传统,还是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都是截然不同。为什么“走向21世纪中华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4.
王琳 《农业考古》2006,(2):277-279
今年五一黄金周,“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又迎来了众多热衷于“农家游”的客人。来到江湾镇上晓起村的游客们惊奇地发现,村口不但树起了一座“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牌坊,而且建立起了一系列以茶文化为内容的特色旅游项目,令人耳目一新。上晓起村的村民们欣喜地告诉记者,上晓起村能有今天的喜人变化,多亏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就是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西省茶叶协会会长陈文华教授。“中国茶文化第一村”71岁的陈文华是我国著名农业考古专家和茶文化专家,他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茶文化,已撰写了数十万…  相似文献   

15.
茶叶自17世纪传播到英国后,深刻地融入到英国人的生活中,形成了一些特有的休闲旅游观念。本文从茶与风景、亲自然的思想出发探讨了这些观念萌发的机理,得出了英国茶文化中人们融入自然,重视康体,将茶与休闲观光、文化艺术之旅相结合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据此,进一步对中英茶文化休闲旅游观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对我国茶旅产业融合发展有益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浅谈“茶道”与“茶艺”表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浅谈“茶道”与“茶艺”表演安徽省马鞍山市茶文化研究会武艺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反映形式;作为茶圣之乡的中国,更要深一步的开拓和弘扬中国历史特征。中国茶人采取的各种表现形式去饮用、宣传、研究茶。茶的发展是中国茶圣陆羽的功劳,距今已有1260多年了。他为...  相似文献   

17.
郑启五 《农业考古》2007,(5):244-245
自序繁荣中的闽南金三角:厦门、泉州、漳州三大都市,不但银行与金店如雨后春笋,随处可见;小型的书屋与茶庄近来也悄然涌现于大街小巷。“喝好茶,读好书”已日渐成为一种生活的时尚,默默地与奢靡的灯红酒绿分庭抗礼,成为经济生活大潮中一花独秀恬淡灵动的文化景观。在文化界“救救”之声此伏彼起,却尚无“救救茶文化”之呼吁。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茶文化生生不息,且如鱼得水地适应了当前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幻;茶叶借文化生财,文化人借茶性之温良而荡涤浮躁,二者相得益彰。这是茶文化的魅力更是茶文化的活力。洋饮料如水银泻地钻营着中国市场,众…  相似文献   

18.
《农业考古》2007,(2):I0001-I0006
由日本“中国茶文化国际检定会”会长棚桥篁峰率领的日本茶友一行12人,在参加于景德镇举行的中国茶艺师资格考试之后,于2007年3月24日专程到南昌女职白鹭原荼艺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中国茶文化第一村”(婺源上晓起)参观访问,与中国学者进行茶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茶文化是一种对于茶事认知集合形态的人类现象,是。人类、茶事、文化之统一体。茶文化应涵盖“茶文化学”及“茶文化”两个层面。茶文化学必须是一J”l宏观哲学研究与微观科学研究相结合之边缘学科,既追求历史探索的深度,也追求现实眼界的广度,更追求学术研究的科学性。茶文化学应从整体上揭示茶文化的一般结构与功能,体现人类自我完善的一般法则与历史。茶文化之内核是“茶道”(另章专论),茶道之中心思想是“和”(另章专论)。为现实生活服务是茶文化学科的终极目标。茶文化之最重要的特性是“和”;此外尚有自然性、创造性、利…  相似文献   

20.
中国茶文化研究现状、学科定位和研究队伍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茶文化研究的现状(一)成立了一批中国茶文化研究社团和机构虽然中国茶文化酝酿于两晋南北朝,形成于唐代,但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研究仅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受当时兴起的“文化热”大气候的影响,中国茶文化研究也迅速发展,并很快建立起茶文化研究机构、团体等。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