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室内循环水和池塘养殖四指马鲅(Elentheronema tetradactylum)的体质量和12个形态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两个养殖群体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并且两个养殖群体各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室内循环水养殖群体体质量相关程度较大的形态性状依次为叉长、体长、头长、尾柄高和全长;与池塘养殖群体体质量相关程度较大的形态性状依次为全长、尾柄高、叉长、体长和体高。通径分析表明,体长、体高、头长、体宽和眼径对室内循环水养殖四指马鲅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显著水平(P0.05),以上形态性状的直接和间接决定系数总和为1.418;全长、尾柄高、体高、躯干长、头长对池塘养殖群体的体质量直接作用均达显著水平(P0.05),以上形态性状的直接和间接决定系数总和为0.968。结果表明,池塘养殖环境鱼体的变异系数较大有利于良种选育,而室内循环水养殖规格较均匀利于生产。不同养殖模式下,四指马鲅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分析可为其规模化养殖和选育技术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鳜鱼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选育过程中鳜鱼(Siniperca chuatsi)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化规律,本研究以来自湖南、江苏、广东的翘嘴鳜为基础群体,构建了21个同胞半同胞家系,利用动物模型对不同家系进行了遗传分析:鳜鱼210日龄体重、体长的遗传力为0.40、0.45,属于高遗传力;体高的遗传力为0.29,属于中遗传力。相关分析表明,鳜鱼体重?体长间的遗传相关为0.96;体长?体高间的遗传相关为0.92,体重?体高间的遗传相关为0.94,因此进一步选育采用个体选育或者个体选育与家系选择法相结合的方法都能获得较好的结果;对某一生长性状进行选育时,其他两个相关性状也会得到间接选育。经过选育鳜鱼F2群体平均体重遗传进展为7.5 g,较第一代增加7.5%,F3群体平均体重的遗传进展为9.75 g,较第二代增加9.0%。F3群体平均体长与F1比较无显著提高。F3群体平均体高的遗传进展为0.22 cm,较第一代增加9.9%。本研究旨在为提高鳜鱼育种效率提供重要参数,加速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检测分析黑龙江和长江地区散鳞镜鲤Cyprinus carpio群体的主要生物学特征、生长性能、生化遗传特性。结果表明:长江群体后代鳞被分离较大;全长/体长、体长/体高、体长/体厚、体长/头长、体长/头高、头长/头高、尾柄长/尾柄高等可量性状差异显著。黑龙江群体较长江群体在1龄鱼阶段具有生长优势,2龄鱼生长无明显差异。2个群体1龄和2龄鱼的成活率无明显差异。测量不同酶在不同组织中的活性,结果发现长江散鳞镜鲤与黑龙江散鳞镜鲤在酯酶和乙醇脱氢酶的谱带活性具有一定的差异,淀粉酶、超氧化歧化酶、苹果酸脱氢酶及其他酶的带型和活性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卵形鲳鲹不同月龄选育群体主要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跟踪测量了1月龄,4月龄,7月龄,10月龄和13月龄个体的全长(x1),体长(x2),体高(x3)和体质量(y),共测量2 635尾。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计算了以体质量为因变量,其他形态性状为自变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剖分各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建立最优多元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在不同生长阶段,4个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在0.017~0.960之间,除4月龄个体体高与其他性状间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他月龄群体各性状两两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1月龄和4月龄个体全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7月龄、10月龄和13月龄个体则是体高对体质量的影响最大;各性状对体质量决定程度分析与通径分析变化趋势一致,各月龄群体全长、体长、体高估算体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拟合度良好(86.9%~90.6%)。研究表明,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因素已找出,选育时期不同,所选择的形态性状也应有所差异,为卵形鲳鲹选择育种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5.
随机选取10月龄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的点篮子鱼183尾,体质量14.8~199.4g,体长8.0~18.7cm,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全长、体长、体宽、体高、眼径、吻长、眼后头长、头长、头高、尾柄高、尾柄长等11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网箱养殖点篮子鱼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为0.3962~0.9702,其中,与体质量关联度最高的前3个形态性状为体长、全长和体高,关联度分别为0.9702、0.9693、0.9668,其余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依次为全长>体高>体宽>吻长>尾柄长>尾柄高>头高>眼后头长>头长>眼径。综上,宜将体长、全长和体高选为间接选育点篮子鱼体质量的形态指标,本研究将为点篮子鱼群体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不同地理群体乌鳢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分析及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乌鳢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控制区结构,实验采用PCR和DNA测序技术对其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用于分析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全长序列为905~908 bp。104个序列中共发现了37个多态位点,定义了27种单倍型。同时对控制区结构进行分析,识别了其终止序列区(ETAS)、中央保守区(CD)和保守序列区(CSB)的关键序列。3个地理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核苷酸多样性(Pi)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分别为0.875、0.003 27和2.939。群体间的平均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Kimura 2-parameter distance,K 2-P)、遗传分化指数(Fst)、基因交流值(Nm)和分子方差分析(AMOVA)均表明,3个乌鳢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分化,白洋淀群体和平原县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上游4个鲢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长江是其重要的种质资源库。为了研究长江中上游鲢群体遗传多样性现状,比较中上游群体的遗传分化,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和控制区(D-loop)序列分析了长江中上游鲢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状况,为鲢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采集了长江中上游江津(JJ)、宜昌(YC)、嘉鱼(JY)、黄冈(HG)等4个鲢群体共151尾样本。结果表明:135条Cyt b序列共检测出53个多态位点和19种单倍型,150条D-loop序列共检测出94个多态位点和48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693、0.00748和0.902、0.01557,2个标记数据均显示上游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中游群体高;群体间的分化指数(FST)和基因流(Nm)均表明长江上游(JJ)和中游(YC、JY、HG)地理群体间存在显著遗传分化。基于单倍型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及单倍型中值连接网络分析图显示,长江中上游鲢群体可划分为两个谱系,其中一个谱系主要源自上游群体。  相似文献   

8.
大菱鲆选育家系雌、雄群体的生长发育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全长/体长、体高/体长、全长/体高和体质量为评价指标,分别对9~33月龄大菱鲆雌、雄群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型的动态变化及生长性能差异进行了比较。大菱鲆雌、雄群体形态比较结果显示,雌、雄群体的全长/体长、体高/体长、全长/体高在不同发育阶段呈现特有的变化,但在雌、雄群体间,除33月龄的体高/体长和全长/体高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外,3项指标在不同阶段没有差异或差异不显著,即可以认为,对于统计初始体质量相同或相近的大菱鲆雌、雄群体,全长/体长、体高/体长和全长/体高3个形态比例指标是随发育时间序列同步变化。基于Logistic模型对大菱鲆雌、雄群体生长性能的比较结果显示,雌性群体的拐点月龄、拐点体质量和最大月增重均大于雄性群体;对于雌性和雄性群体的瞬时增长率,除在9~13月龄雌性群体稍低于雄性群体外,13~33月龄的雌性群体均高于雄性群体,且随着生长发育和体质量差异的增大,雌、雄瞬时增长率的差异也呈增大趋势;雄性群体进入快速生长期的始速点和进入缓慢生长期的终速点均比雌性群体提前,雄性群体的快速生长期时间区间长度小于雌性群体,其对应的体质量区间长度也小于雌性群体,雌性群体在快速生长期的月增重显著高于雄性群体。研究表明,大菱鲆雌、雄群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生长差异,而形态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大菱鲆生长性状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培育优良大菱鲆养殖品种,收集来源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批次的大菱鲆亲鱼8批,从各群体中挑选性腺发育良好的个体,利用不平衡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授精技术,每条雄鱼个体配两条雌鱼个体,共构建38个父系半同胞和76个母系全同胞,分别测定了每个家系生长到25和80日龄的体重、全长和体长,利用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对大菱鲆遗传相关分析表明,体重和全长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95,体重和体长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88和1.00,全长和体长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99。对大菱鲆表型相关分析表明,体重和全长的表型相关系数为0.881,体重和体长的表型相关系数为0.622和0.871,全长和体长的表型相关系数为0.947。并且经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各性状间的表型相关都呈极显著水平(P<0.01)。另外,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全长(X1)和体长(X2)对体重(Y)的回归方程,生长性状与体重的复相关指数为R2=0.789,说明它们都是直接影响体重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梭鲈幼鱼期的生长规律和生长特征,对1—4月龄梭鲈的全长、体长、头长、体高、体厚、尾柄长、尾柄高、口裂和体质量等9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与判别分析,并计算肥满度。结果表明:梭鲈各月龄各性状间多为正相关,体长与全长、体质量相关性最显著,1月龄梭鲈尾柄高与口裂相关系数最小。梭鲈各月龄主成分分别为:1、4月龄第一主成分与长度发育有关,2、3月龄第一主成分与体质量发育有关;1、2月龄第二主成分与尾柄发育有关,3、4月龄第二主成分与口裂发育有关;1、2、3月龄第三主成分别与体高、体厚、尾柄发育有关。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得到各月龄梭鲈判别函数,总判别准确率为95.6%。4月龄梭鲈肥满度最大(1.275),3月龄梭鲈肥满度最小(1.0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