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稻作农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稻作农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吴耀利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是以旱地粟作为主的原始农业生产,这是被考古发现的许多事实完全证实了的。但是,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中,也发现有许多稻作遗存,这就向我们提出了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稻作农...  相似文献   

2.
关于原始农业考古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我暂就以下三个问题谈点探索性的意见。一、渔猎遗存考古这里说的渔猎遗存,指的是自新石器时代以后主营渔猎经济居民的遗存。旧石器时代和以后的主营种植农业居民的渔猎遗存,当不在这一课题讨论范围之内。迄今的研究证明,50年代确认的多数主营渔猎经济的新石器时代遗存,缺乏科学根据。但其中的少数遗存仍当认为是可靠的。例如,在30年代发现的,建国以后又经过多次工作的  相似文献   

3.
从出土文物看浙江省的原始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浙江省不仅是我国农业发展最早的省份之一,也是世界较早的农业发祥地区之一。近三十多年来,浙江省境内发现的原始农业文化遗址多达百处以上,其中,如良渚文化遗址、马家浜文化遗址和河姆渡文化遗址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余姚县罗江公社河姆大队先后发现了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把浙江省农业历  相似文献   

4.
试析查海遗址的原始农业辽宁省阜新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胡健,刘小鸿,纪岚查海遗址发现于1982年,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乡查海村西南2.5公里山坡台地上,距阜新市25公里,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该遗址经碳14测定年代距今7600年。自1987年以来已...  相似文献   

5.
古代农业问题一直是受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全国各地陆续发现的水稻遗存、动物遗骸等文化遗物,一次又一次地为人们对此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物证。地处岭南的广东境内,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同样出土了大量有关农业发生、发展的实物资料。本文拟以广东的考古发现为材料,窥视我省汉代以前的农业生产发展情况。 1.水稻的栽培 在考古发掘中,时常有稻谷遗存出土,而且绝大多数出现于长江以南地区。这是因为这里土地肥沃,江河众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利于水稻的栽培、农业的发展。因此在新石器时代,岭南地区就已经出…  相似文献   

6.
宋吉香 《农业考古》2006,12(4):163-168
粟即谷子,也称小米,是中国北方原始农业最早驯化的栽培谷物,中国历来被公认为其起源中心。(1)无论从考古发现还是在古代文献记载上,都能看出粟这种栽培作物一直贯穿在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长河中,(2)对中华文明的孕育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但是作为中国北方粟作农业中的一种重要农作物与作为南方稻作农业中主要农作物的稻相比,学者们对粟的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远不及对稻的研究。这种状况或许与考古发现的有关粟的材料较少有关,可喜的是近年由于浮选法的推广和普及,考古发现的有关材料开始增多,为更好地进行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日照是中国历史上文明肇始最早的地区之一。虽然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要素有文字的形成、青铜器的使用、城市的出现和礼仪中心的产生等等,但发达的农业也是诸多要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新石器时代,日照地区的原始农业就较为发达。据相关考古发现,证明早在距今6200~4600年的大汶口文化时期,日照地区的农业和饲养业就已成为当时主要经济来源,而狞猎和采集已退居次要地位。日照地区出土的大量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存,如高柄杯和石质农具,都说明这一点。尤其是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酒具——高柄杯。占到了出土器物的百分之四十五,表明当时日照地区的原始农业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进入龙山时代。农业年产在社会终济中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大汶口文化时期是安徽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该地区原始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作者梳理近年来的植物考古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安徽淮河流域在大汶口文化时期阶段实现生业经济由低水平食物生产向原始农业为主体的转变,粟、黍的种植在本地区不断普及,与原有的稻作农业传统融合,呈现出以稻粟并重为特色的稻旱兼作种植模式。原始农业的发展受到气候变化和文化传播、发展的双重影响,大汶口文化晚期气候条件的改善和考古学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快速发展,而原始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9.
农业考古无论在我国还是在那些考古工作比较发达的国家,都不是新近才开始的。许多农业工具、农作物遗存和家畜骨骼(广义的农业应该包括家畜饲养)等,很早就已为考古工作者所发现,并且一直是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许多农业考古的课题,诸如农业的起源、各种农作物或家畜的起源与传布、农业耕作制度的发展、农业对于古代文明发生的作用等也是很早就有人注意和研究过的。不过以前的那些研究一般是分散进行的,考古学家、农史学家  相似文献   

10.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石刻与原始农业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一九七九年,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发现了一处反映原始社会农业部落的生产、生活和意识的石刻,这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一处岩画,距今4—5千年。我国现存的古代岩画,多为游牧业部落的遗存,而原始农业部落的石刻作品,将军崖还是唯一的一处。它对研究我国的原始农业,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我国水井形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兵强 《农业考古》2007,(4):154-165
从考古发现或发掘报告来看,水井的发明和出现是原始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先民们在自然界的生产斗争中实践的产物,也是伴随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同时,先秦时期,我国水井形制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关于对于水井形制的研究,有很多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1)但  相似文献   

12.
阮胜 《农业考古》2015,(3):13-16
烈山氏是传说时代中的一个人物,与神农、炎帝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众说纷纭,传说史料具有局限性。烈山氏的传说所反映是原始农业的发生发展,与之密切相关的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相关文化,但在考古资料与史实的对应上应该谨慎。烈山氏的相关在神话传说中有着浓厚的农业经济的烙印,对烈山氏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我国原始农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孔利宁 《农业考古》2019,(4):254-259
农业考古遗存作为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史前遗址博物馆的重点展示内容。不同的阐释和展示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信息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观众对遗址内涵的理解和对农业考古学的认知。从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崧泽遗址博物馆和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中农业考古遗存的展示来看,均在整体架构、辅助展品构成、内容拓展以及展示方式等方面形成了诸多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针对农业考古遗存的特点,建立完善的阐释与展示体系,加强对农业考古遗存的二次阐释,推进农业公共考古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是改进农业考古遗存展示状况,推动农业考古学发展的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14.
小河西文化是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的文化遗存。通过对小河西文化的气候与环境、聚落、生产生活工具、动植物遗存和原始农业的分析来看,小河西文化的生业模式以渔猎采集为主,辅之以简单的农业为补充,其原始农业已经处于萌芽阶段。  相似文献   

15.
鱼类遗存是考古遗址中常见的动物遗存之一,目前针对鱼类遗存进行的专题研究,涉及种属鉴定与量化统计、表面改造痕迹研究、体长复原、肉量估计、捕鱼工具推测及环境重建等,而死亡年龄鉴定的相关工作的成果相对较少,且研究材料以脊椎等骨骼为主。耳石是随鱼类年龄增长稳定沉积在淋巴系统中的碳酸钙结构,其形成原理与特殊性质使得耳石成为有效鉴定鱼类死亡年龄的绝佳材料。利用耳石进行年龄鉴定在国内外渔业研究中已经拥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在国外的考古遗址中利用耳石进行鱼类死亡年龄鉴定也日益普遍,已经产生许多成功案例。本文拟从鱼类死亡年龄研究简史,耳石基本特征及采集方法,利用耳石进行鱼类死亡年龄鉴定的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来阐释耳石在鱼类遗存研究中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华南地区原始农业起源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考古发现的稻谷实物和野生稻广泛分布的材料,都可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水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1980年9月,美国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在西安给考古人员的报告中提到,目前世界公认的栽培植物中心有三个,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的华北经华南到东南亚这个区域。北方种栗,南方耕稻。研究我国稻作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于现代的农业耕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中国的农业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一角度看,研究我国原始农业具有普遍意义。七十年代,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  相似文献   

17.
木材考古学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遗址中经常出土的木材遗存是进行植物考古学和环境考古学研究的很好的生物材料。木材分析、木炭分析和树木年轮年代学分析的研究对象都是考古出土的木材,并且都有其自身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木材考古已经成为第四纪乃至第三纪人与环境的关系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考古发现的日益丰富,木材分析、木炭分析和树木年轮年代学分析必能广泛开展。鉴于此,有必要提出木材考古学(xylonarchaeology)这门植物考古的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8.
彭头山史前稻作遗存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崇安 《农业考古》1991,(1):178-180,194
湖南澧县彭头山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发现,被誉为1989年中国的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因为它再次证明了华南地区存在有早于中原裴李岗诸文化的新石器早期遗存。对于农业考古来说,彭头山文化遗存的碳14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结果,那更是一次不容忽视的重大发现!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经体视显微镜观察,是夹杂在大量的陶片层内,其中有稻谷和稻壳,它们在当时显然是作为一种陶器的羼和料而被使用的。由于这些稻谷和稻壳已全部炭化,作为粒型观察的标本其形态已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野生稻、大石铲、稻神山、民族民俗文化、石器时代考古材料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学者提出广西南宁隆安县是稻作原始农业发祥地的观点进行探讨,认为隆安县现有的论据不足,缺乏直接且关键性的证据,无法支撑该论点的提出。  相似文献   

20.
城背溪·彭头山文化和中国早期稻作农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在长江中游的城背溪·彭头山文化中发现了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稻作遗存,这是农业考古中极有意义的事件。为了让各方行家对这一古老文化遗存的年代、经济发展水平及含稻壳的陶片等情况有更具体的了解,我们写就此文介绍所掌握的有关材料并阐述对一些相关问题的初步看法。鉴于这一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方始起步,加之笔者功力有限,不当之处尚祈识者不吝指正。一、文化面貌及年代为了使读者对城背溪·彭头山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当先简要介绍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学诸文化、文化类型、文化序列及年代,特别是城背溪·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朝天嘴一期文化和大溪文化早期遗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