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我国被誉为“世界茶叶的祖国”,几千年的种茶、制茶史证明已为世界茶业的兴旺发达创造过辉煌的业绩,新中国成立之后,茶叶生产又得到恢复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在茶叶生产上又具体地规定了“毛茶收购定基数”、“茶农在保证完成国家派购任务前提下,超产茶可自行精制加工,自行销售”,更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的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决定从85年起,茶叶由二类物资降为三类物资,除边销茶外,全部放开,全面实行议购议销。这是国家为适应茶叶产销新形势的变化,对茶叶流通体制所作的重要改革。这种改革,既标志着茶叶商品丰富、市场活跃,也给茶叶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课题。茶叶生产究竟如何适应这种改革,把生产的产品全部销售出去,这是茶区广大干群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茶叶就是中国和世界市场上的重要商品。早在中唐时期,随着茶叶需求的增加,生产得到发展,茶叶贸易也繁荣起来,大批茶叶运到北方与塞外、西域进行茶马交易,唐朝制定了茶叶管制的法令,建立了茶税制和贡茶制。此后历朝逐步实行了官营专卖,即所谓榷茶制度。清朝、随着门户开放和西方对华贸易发展,茶叶生产激增,1886年,全国产茶达22.75万吨,出口量达13.4万吨,西方列强对华茶叶贸易的逆差成了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在茶政上,清政府仿效明制,实行引法、征收茶税。由朝庭户  相似文献   

4.
茶叶不仅是我国人民生活的日常饮料,也是世界人民的三大饮料之一。茶叶最初发现作为日常饮料时即具备商品性质,故又称商品茶。目前商品茶的生产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茶鲜叶经加工成为毛茶;毛茶再加工为成茶;经过贮运和销售过程(如拼配、包装等),才作为商品茶供给消费者饮用。因此,从制成毛茶到饮用所经过的时间,短的几个月,一般要一年多,也有的在仓库贮藏达数年之后才出售。  相似文献   

5.
斯里兰卡是世界红茶的王国,本文详细考察了斯里兰卡茶业生产、贸易、消费与销售等现状,分析得出,近年来斯里兰卡茶叶生产结构发生变化,高档茶的比例在下降,低档茶的比例在上升,茶叶质量总体水平下降;出口茶叶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散装茶呈现下降趋势,小包装茶和袋泡茶出口数量在上升,其它茶类大幅度下降;斯里兰卡国家茶叶消费量也在逐年增长,茶叶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1984年7月。国务院以84(75)号文件的形式批转了商业部《关于调整茶叶购销政策和改革流通体制意见的报告》,提出“除边销茶继续实行派购,内销茶和出口茶彻底放开”。揭开了我国茶叶购销体制改革的序幕,我国茶叶产销从此进入了主要由市场调控为主的发展时期,我国茶叶产销从此进人了主要由市场调控为主的发展时期。十二年过去了,全国茶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中央提出我国经济要完成两个根本性转变,确定下一步奋斗目标的今天,纪念这一对我国茶业经济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光辉文献,重新体会文件发表的重大意义,对加快我省茶业…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建设正在走上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随着党在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的不断落实,以及多种形式生产责任制的执行,社队茶叶生产亦不例外起了变化,茶叶又是社队企业食品加工业的重点行业之一,目前,农村社队逐步开始实行茶叶种植、初制、精制、销售联合经营,走农茶,工茶,商茶一体化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8.
二、中国茶叶推进外销对策我国茶叶外销历史悠久,独占世界茶叶市场有一百多年。输出数量以百万担计,创历史上茶叶销售最高记录。我国生产的六大茶类,有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五大茶类输出,销路遍及世界各地,享有物美价廉的世界荣誉。红茶市场兴衰转化剧烈,切细红茶独占市场上风,不利于我国工夫红茶的推销。绿茶市场衰而复兴,除固有的外销眉茶、珠茶外,高级名茶亦进入国际市场。青茶如铁观音、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价格是最有效的调节手段,合理的价格是保证国民经济活而不乱的重要条件,价格体系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价格改革的中心任务和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我国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消费者对茶叶商品质量和数量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茶叶的需求,1984年国务院曾指出:茶叶的调整和改革是边销茶继续实行派购,内销茶和出口茶彻底放开,实行议购议销,按经济区划组织多渠道流通和开放式市场,把经营搞  相似文献   

10.
由于茶叶生产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广大茶农的生产积极性,茶叶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发挥了应有的效益,但有些方面还有不足之处。条茶产区茶叶生产责任制形式以一包到底为主,除少数专业茶场外,社队基本“全包到户”,条茶初制形式绝大多数是分户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一些茶区在大力发展生产名优茶的同时,减少了低档茶的生产,有的地方甚至完全不采制夏茶,任凭芽叶老在树上。其主要原因是低档茶难销,价格低。我国经济还不发达,大部分人的收入还不高,每斤几十元的名优茶普通家庭很少问津,尤其农村,仍需要大量价格低廉的低档茶,低档茶的市场潜力大得很。目前低档茶销售疲软只不过是一种假象;主要是因为销售渠道不畅通。茶叶生产不能只盯住高收入,高  相似文献   

12.
茶叶是我国重要经济作物的一种,其提供的商品率一般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茶农主要生活来源。如何合理的制定毛茶收购价格,这将不仅直接关系到全国大约上千万茶农茶叶商品价值的准确实现,而且关系到国家财税收入和出口贸易。因此参照商品价值量和茶粮比价等因素,来制定毛茶收购价格,既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必须弄清的理论问题。回顾我国茶叶收购价格的演变过程。五十年代初期中国茶叶总公司经过长期讨论,博采群议,第一次制定和颁布了我国“五级十八等”的毛茶收购价格及与其相适应的毛茶实物标准样,在收购中并提出了“好茶好价、次茶次价、对样评茶、按质论价”的评茶定价原  相似文献   

13.
许多原二类农产品市场放开,产销直接见面后,货源流向改变着生产结构,根据市场需求产生了灵活的看样加工方式。如作为大宗出口商品的红茶,由于成品分级计等对样加工的程序异常繁琐,国内货源紧缺,有的生产单位要求脱离样茶进行加工。这类商品的加工还需不需要标准样?目前,这个问题广为人们商榷。单就茶叶商品而论,脱离样茶进行加工的提法是片面的,由于茶叶商品由农产品加工进入消费领域,有较高的技术性和商品消费价值,为了领导统一的茶叶市场,协调产供销经济活动,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各类样茶的套改、修订和换配工作还是必需的。其意义在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会逐渐使商品价格反映其价值,通过茶叶的实物标准样才能有产品质量的标准和订价的尺度,专业部门通过管理标准样及茶叶审检项目标准化,起着对茶叶生产质量、茶叶购销活动的宏观监督和指导作用,这种管理手段具有类似经济法规的严肃性。  相似文献   

14.
本区属岳西县重点产茶区之一,地处皖西大别山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1983年全区生产干茶2,175担,占全县总产的19.13%。茶叶是商品,在我国茶叶出现暂时滞销的情况下,调研剖析茶叶的消费状况,市场潜力,进而搞好产、供、销,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为向有关单位和部门提供大别山老茶区这方面的信息,最近,笔者对所在的主薄区群众饮茶情况、消费水平,作了一个粗浅的调查。其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前茶叶市场动态茶叶是我国人民传统的主要饮料,古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充分说明茶叶在中国人民生活中占有的地位。今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加和中老年人数比例的增长,茶叶的销售量将出现稳定增长趋势。目前我国人均消费量,平均为0.25公斤/年,大大低于世界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量,如英国的人均消费量为3~4公斤,我国只占其十分之一,因此茶叶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潜力较大,茶叶生产的前景是乐观的。  相似文献   

16.
刘立华 《茶业通报》2001,23(4):42-42
太湖县茶园面积 3333hm2 ,其中可采园 2 333hm2 ,年产干茶 85 0t,其中名优茶 1 74t,年总产值 1 91 7万元 ,名优茶 85 7万元。 1 986年以前本县只生产单一的炒青 ,茶叶生产没有走出计划经济的模式 ,人们基本上没有“市场”、“商品”的概念。 1 986年创制的“天华谷尖”被评为省、部优名茶 ,2 0 0 1年产量已发展到 36t。从此 ,“天华”系列优质茶不断问世。 1 993年太湖县茶叶开发公司成立 ,其在发展我县名优茶生产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保护“天华”的声誉 ,公司制定了“天华谷尖”茶叶产品标准 ,实行“天华谷尖”生产许可证制…  相似文献   

17.
茶法是茶叶成为商品后才产生的。茶法一般包括课税、贡茶、榷茶、茶马互市的有关上谕、法令、规定和奏章等内容。在过去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中,不言而喻,茶法无疑是封建统治阶级限制和控制茶叶生产、压迫和剥削茶农、掠夺和独揽茶利的一种手段。但是,在我国茶业发展史上,茶法对制茶技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过去剥削阶级社会中,每一宗物产,每一样有利于劳动人民的事业,都可以成为统治阶级予取予夺的对象。茶原来无税无制,随中唐后茶叶生产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茶叶功效的逐步认知,其利益著,茶税、贡茶、榷茶的法规就随之而来,且日变月更,剥削越变越重。  相似文献   

18.
万紫娟 《茶业通报》1992,14(4):35-36
随着茶叶生产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消费者对茶叶品质有了新的追求,高档茶消费量大增,低档茶滞销,军天湖农场1989年以来积压的大多是夏秋粗老茶。可见和其他商品一样质量是茶叶生产的生命,效益是茶叶生产的中心。抓住质量提高效益是茶叶生产的根本。回顾多年生产实践,体会到只有狠抓春茶,提高春茶的产量和质量的才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王同和 《茶业通报》1989,11(4):32-35
茶叶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出口商品。商品茶按其原料老嫩、外形、内质优次分为若干等级。茶叶等级标准的进一步科学化、规格化,是外贸、商检、商业、及生产部门急待解决的课题,茶叶容重是商品茶物理性状的重要内容,早在50年代末,上海商品检验局为适应定量包装盒的设计,曾对外销珍眉容重做过测定,1972年安徽农学院茶业系、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都对本省毛茶收购标准样和生产样的容重进行测试,取得了初步效果;某些茶叶收购部门,曾用容重测定来作为评定茶叶等级的一个依据。前人的研究,仅停留在对结果的单纯总结上,没有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方法分析,本文为研究制定用科学手段计测等级标准、建立茶叶等级数学模型,研究茶叶容重与茶叶等级相关性,对茶叶等级的标准化有  相似文献   

20.
三中全会以来,我省从八○年调整茶叶生产政策、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茶农生产积极性。近几年我县茶叶产量每年以15%左右的幅度递增,收购计划连年超额完成,八二年收购实绩达40943担,是历史上的最好水平。收购站点和评茶员分别从七四年十六个和十六人,到八二年已增加到三十个收购站点和三十三名评茶员。评茶人员已形成三个梯队:五十年代评茶员多已古稀高龄,除退休外,坚持工作者为数很少;六十年代评茶员是目前收购工作的主力军;七十年代的评茶员(包括实习评茶员)已挑起了评茶的重担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