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植物表型变异研究是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也是遗传改良育种的重要基础。为寻找优良性状遗传种质资源的重要途径,从叶表型性状变异、种实表型性状变异、其他表型性状变异3个方面整理了木本植物天然种群间表型性状变异研究进展,梳理了木本植物近年来表型性状变异研究。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展望今后木本植物天然种群间表型变异研究方向,旨在为木本植物表型变异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外源DNA导入西瓜对后代性状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瓠瓜的总DNA导入西瓜,D1代获得8株变异株(株系1-8),变异率为0.32%-1.77%,性状变异较小。但株系1的D2代性状变异特别大,有22.7%的果实皮包由深绿色变成白色或白皮绿网纹,接近供体皮包;果实形状有31.0%发生变异;种子的形状和色泽有33.3%发生变异;变异株咸株期功能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与受体不同,出现了供体植株的酶带;变异株部分染色体的臂长、臂比、带型与受体相比产生了明显变异。株系2-8的D2代性状变异较小。初步认为西瓜的性状变异是供体瓠瓜DNA导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对瓠瓜DNA导入西瓜变异后代进行同工酶和染色体分析的结果表明,D_2代变异株成株期功能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数增加,出现了供体植株的酶带。虽然变异株的染色体核型和C-带带型与受体相似,但变异株部分染色体的臂长、臂比、带型与受体相比产生了明显的变异。初步认为西瓜的性状变异是供体瓠瓜DNA导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瓠瓜DNA导入西瓜变异后代的同工酶和染色体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瓠瓜DNA导入西瓜变异后代进行同工酶和染色体分析的结果表明,D2代变异株成株期功能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数增加,出现了供体植株的酶带。虽然变异株的染色体核型和C-带带型与受体相似,但变异株部分染色体的臂长、臂比、带型与受体相比产生了明显的变异。初步认为西瓜的性状变异是供体瓠瓜DNA导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香蕉组织培养中变异的发生与控制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有关文献综述了香蕉试管苗的变异情况,结合作者的研究对变异发生的机理和变异率的控制途径也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柑桔的许多种类都可发生早热变异。甜橙中较早熟的哈姆林和脐橙是普通实生甜橙的变异;早熟温州蜜柑是发生于普通温州蜜柑的突变,著名的宫川温州蜜柑来自于日本在来系的早熟变异,由宫川又发生了众多的早熟和特早熟变异。这些早熟变异的产生,促进了柑桔品种的进化和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番茄品种"14637"种子为试材,采用0.8%的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种子12 h,然后分别在叶、花、茎、果实、种子等方面对M1和M2世代群体单株进行表型变异观察,同时利用20对SSR引物对M2代典型变异株系进行分析鉴定,构建番茄突变体库,以期为获得番茄新种质资源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M1代群体发生了一些变异,如植株矮化、叶色变异、花朵畸形、茎细弱、果实畸形等,但表型变异现象不明显;M2代番茄群落筛选共发现65种变异类型,189株变异植株,突变率为12.89%,其中获得的有益突变类型有8种;对M3代中13个典型变异植株进行基因组水平的变异检测,通过SSR引物分析,发现13种突变体均发生了DNA水平上的变异。该研究初步构建了含有189株M2代植株、65种表型变异的番茄突变体库。  相似文献   

8.
将Hu瓜的总DNA导入西瓜,D1代获得8株变异株(株系1 ̄8),变异率为0.32% ̄1.77%,性状变异较小。但株系1的D2代性状变异在,有22.7%的果实皮色由深绿色变成白色或白皮绿网纹,接近供体皮色;果实形状有31.0%发生变异;种子的形状和色泽有33.3%发生变异;变异株成株期功能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与受体不同,出现了供体植株的酶带;变异株部分染色体的臂长、臂比、带型与受体相比产生了明显变  相似文献   

9.
以砀山酥梨及其变异品种、砀山县及淮南市的梨品种为试材,从14对SSR引物中筛选出适用于砀山酥梨变异鉴定的核心引物5对,以此建立基于SSR分子标记的砀山酥梨变异DNA指纹图谱和聚类分析,鉴定出砀山酥梨变异"03-16"在DNA水平上出现了变异。  相似文献   

10.
利用AFLP鉴定柑橘变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AFLP分析鉴定了7个柑橘变异类型,从64对引物组合中筛选了8对引物组合,共得到334个扩增位点2099条带数据。7个变异类型与亲本品种之间多态性带为36至92条,变异类型的多态性带数与亲本品种总带数的比例为0.1721至0.4182。说明变异类型的遗传基础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7个柑橘变异类型应是芽变,具备了成为新品种的遗传基础,特别是红皮冰糖脐橙选育成功将填补高糖脐橙空白。研究同时表明,AFLP具有扩增谱带多,谱带清晰,扩增信息量大的特点。根据谱带位点差异即可鉴定柑橘变异是否遗传,多态性位点数也反映了性状变异程度。AFLP方法1次可同时鉴定多个变异类型,是柑橘新品种选育早期鉴定灵敏、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野外条件下花器官发生了多样性变异的小花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 var.flore-minore)为材料,根据其花器官变异部位及程度将变异分为5类:全白、绿白相间、五瓣、全绿和极端变异。通过分子鉴定、花器官形态学观察、AP3-3基因分析,对其变异多样性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正常植株和变异植株的ITS2和rbc L序列无差异位点,表明正常植株和变异植株为同一物种;形态观察发现变异花形态差异很大,由外向内存在连续变异梯度,除正常和五瓣花的花被片数相对稳定外,其余各类型花器官数和占比均不稳定,且花被片数占比的增减与雄蕊、雌蕊的占比呈负相关,说明变异花中内层增加的花被片可能是由雄蕊和雌蕊转化而来;在正常和绿白相间变异AP3-3序列基础上,扩增其余4种变异植株的AP3-3,比对正常株和变异株AP3-3序列,发现变异株AP3-3在上游调控区有一段插入,在编码区有1个碱基缺失,其可能与小花草玉梅花器官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2.
离子注入诱变鸡冠花M1代形态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经离子注入处理后的3个品种的变异鸡冠花M1代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JTM变异的生长发育期比原品种有提早趋势,花冠变紧凑,株高、冠幅、叶形指数和分枝上也有显著变异;YH变异的真叶初始期、出苗期略比原品种早,而抽冠、初花和盛花比原品种晚,花色由鲜红变为深红,株高、冠幅、叶形指数、叶片数、分枝、主花穗长上也有显著变异;ZTH变异的生长发育期与原品种相比略提早,花型变为圆头状,花色有变异为黄色的,株高、分枝和主花穗长上有显著变异;变异均结种子,且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冬枣’及其5个自然变异材料为试材,对其果实形态、果实营养、物候期、染色体倍性以及DNA指纹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筛选出综合性状优异的‘冬枣’变异类型。结果表明:与普通‘冬枣’相比,变异1号材料为大果型,其单果质量显著增加,为25.22g,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提高。在物候期上,变异1号和2号材料与‘冬枣’表现相近,但其它3个变异材料的果实成熟期比‘冬枣’晚约15d。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5个自然变异材料均为二倍体,15对SSR引物检测表明5个自然变异材料与‘冬枣’基因组DNA的SSR指纹相同,可能均为‘冬枣’的自然芽变。评价结果显示,变异1号属于优良大果变异,变异3、4、5号为晚熟变异。  相似文献   

14.
利用RAPD方法确认‘重阳红’桃及其芽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阳红’桃为昌黎县两山乡大久保桃园中的一个自然变异株,普遍认为是由‘大久保’桃(Prunus persica)变异而成,但缺乏直接证据。重阳红芽变是1998年在昌黎两山乡重阳红桃树上发现的一个自然变异大枝。该变异基本保留了重阳红桃的优良特性,并克服了原品种易落果和裂果的重大缺  相似文献   

15.
为紫玉兰(Magnolia liliiflora(Desr.)D.L.Fu)和二乔玉兰(Magnolia soulangeana Soul.-Bod)的分类学、形态学和园林植物开发等提供基础数据,特对其花部特征变异进行了研究,通过方差分析得出:两者花部都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异,紫玉兰的变异主要发生在株间,而二乔玉兰的变异则发生在株间和株内。这两者的变异都主要发生在雄蕊和心皮特征上。  相似文献   

16.
食用菌同其它的生物一样,最本质的特征是亲代和子代的相像性,香菇菌丝长出香菇,草菇孢子萌发为草菇,这种“子类父性”的现象叫遗传。它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遗传与变异。有了遗传,生命才代代相传;有了变异,生物才个个有别。但是遗传中有变异,变异中有遗传。否则,只遗传不变异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形形色色的食用菌,而只变异不遗传,就可能种下平菇长出黑木耳。了解遗传变异原理,对发展食用菌生产有重要意义,它将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食用菌,更有效地改造食用  相似文献   

17.
在枣组织与细胞培养过程中,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广泛存在,这为枣的品种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各种人工诱导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方法的成功运用,使得枣育种的效率更高、可控性更强。现对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枣育种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通过对有关文献的分析,提出一些极具研究可行性的新方向;最后讨论了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枣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云生  林顺权 《园艺学报》2012,39(10):1913-1918
 为了从野生型驯化为栽培品种的角度了解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的遗传多样性,对55个来自世界各地有代表性的栽培品种及多份野生枇杷的cpDNATrnS-TrnG及cpDNATrnQ-rps16基因位点序列的核苷酸多态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栽培枇杷群体在这两个基因位点不存在变异,而野生枇杷群体在cpDNATrnS-TrnG位点出现了两个替代变异及1个插入/缺失变异,在cpDNATrnQ-rps16位点出现了3个替代变异及两个插入/缺失变异,表明在从野生型驯化为栽培品种的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遗传瓶颈,导致了栽培枇杷群体的遗传基础狭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园艺文摘》2011,27(9):200-200
选取夏蜡梅自然分布区8个群体,对花部、叶部、果部和种子的22个性状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以揭示夏蜡梅天然群体的表型变异特征及变异规律。结果显示:夏蜡梅天然群体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  相似文献   

20.
芥菜不同变种的核型变异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建波  利容千 《园艺学报》1992,19(3):245-249,T002
本文对芥菜7个变种的核型进行了研究,认为芥菜营养器官性状的变异与染色体结构和随体的变异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