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室内、田间试验表明,菜地用Bt乳剂防治菜青虫、小菜蛾、爪蛸螟等食叶害虫,天敌数量比化防区增长13.2倍;棉田用Bt乳剂防治二代棉铃虫,药后10天的天敌数量比敌杀死施药区增长11.3—16倍,保持下来的天敌有瓢虫、草蛉等,对蚜虫有控制作用,蚜害减轻,省去治蚜用药,呈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试验表明,在二代棉铃虫卵高峰期用Bt乳剂防治,一般年份用200倍,大发生年份用100倍,防治效果达75%以上,虫口密度被压低到百株2—3头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生防田主要捕食性天敌比化防田高3倍左右。  相似文献   

3.
新疆南部转基因棉区棉铃虫种群长期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抗虫棉在新疆南部推广已超过10 a,为探索Bt棉大面积种植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种群动态的影响,于1999-2010年使用诱虫灯监测了Bt棉大面积种植区域(麦盖提)和非Bt棉大面积种植区域(阿瓦提)棉铃虫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新疆南部地区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棉铃虫害较重,2000-2004年种群数量保持较高水平;自2005年Bt棉大面积推广以后,Bt棉区棉铃虫的种群数量显著下降,棉铃虫种群数量随Bt棉种植比例的上升而下降(P<0.05);]随着Bt棉大面积推广年数的增加,Bt棉区棉铃虫各代种群数量均逐渐下降,第二代种群数量和高峰期蛾量下降速率均较越冬代和第一代快,且第二代棉铃虫种群相对丰富度也逐渐下降。因此,新疆地区Bt棉的大面积种植能较好地控制棉铃虫的种群数量,而且对第二代棉铃虫种群的控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全国第五次Bt乳剂应用协作会于1986年11月1~3日在武汉市召开,会议交流了各地使用Bt乳剂防治农林害虫的经验。吉林省飞机喷施Bt乳剂防治玉米螟面积18万余亩,效果良好,经济效益显著,每亩投资0.70壳,挽回损失4.90元,投资与收益之比为1:7。南方地区应用Bt乳剂防治园林害虫,茶毛虫、稻苞虫、芦毒蛾、苹果卷叶蛾、杨尺蠖等,效果相当于  相似文献   

5.
为了保护西红柿的产量和品质,生产“无公害蔬菜。”几年来我们用苏云金杆菌制剂“HD-1”(下称Bt)乳剂,在河北省保定、邯郸两市郊区西红柿田防治棉铃虫,取得较好效果。 菌剂 湖北省农科院微生物厂产品。有Bt乳剂和复方(含氯氰菊酯2%)Bt乳剂两种。每毫升含活孢子100亿。使用浓度100~400倍喷雾,在卵高峰期部份幼虫初孵时进行防治,以辛  相似文献   

6.
小麦棉花套种有利于控制棉铃虫发生根据山东省植保总站在纹上县的调查,麦套棉区二代、三代棉铃虫发生程度均有减轻,1992、1993年全省二代棉铃虫特大暴发,平均百株累计卵量7000~8000粒,多的达2万多粒,纹上县两年平均2593粒,只占全省平均卵量的...  相似文献   

7.
采用ELISA检测和室内生物测定方法,测定6个转Bt基因棉花品种(系)不同生育期叶片中的Bt毒蛋白含量及其对各世代棉铃虫的抗性水平。转Bt基因棉花叶片中的Bt毒蛋白含量总体上随着棉花生育期的推进而逐渐下降,6个品种(系)叶片的Bt毒蛋白含量子叶期最高,达1 210.03~1 733.15 ng/g,与子叶期相比,三叶期、七叶期、盛蕾期、花铃期、吐絮期Bt毒蛋白含量减少幅度为2.5%~96.0%。6个品种(系)对第4代棉铃虫幼虫抗虫性较低,毒杀效果仅为19.0%~41.3%。幼虫的校正死亡率逐代下降,各棉花品种对第4代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仅为12.0%~36.2%。  相似文献   

8.
转Bt基因植物对不同抗性棉铃虫的生长抑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转Bt基因的烟草和棉花 ,对经转Bt单基因、转Bt与CpTI双基因烟草汰选 1 8代和常规烟草处理的棉铃虫种群进行生长抑制作用的比较测定。结果表明 ,转Bt烟草对以汰选后的抗Bt单基因汰选棉铃虫种群的体重抑制作用显著低于转双基因烟草汰选种群和对照种群 ;转Bt棉花对单基因种群的杀虫活性、体重、龄期发育以及化蛹率的抑制作用亦显著低于双基因种群和对照种群  相似文献   

9.
1994年宜城市棉铃虫的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宜城市植保植检站(441400)汤茂琴1994年,是我市棉铃虫的大发生年。全市棉花种植面积12万亩,棉铃虫发生面积27.8万亩次,其中:一代在小麦田,为轻发生;二代中等发生。发生面积5万亩;三代中等偏重发生,...  相似文献   

10.
番茄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夏、秋蔬菜之一,栽培面积大,近年来受棉铃虫为害日趋加重,轻则造成孔洞畸形,重则发霉腐烂,有的蛀果率高达25%以上;严重影响番茄品质和产量。1985—1986年我们用“HD—1”乳剂,分别在保定,邯郸郊区进行防治试验,结果如下: 一、供试药剂 Bt乳剂和复方Bt乳剂(含菊脂0.2%)为湖北省农科院微生物实验工厂  相似文献   

11.
棉铃虫种群数量暴增,为害猖獗,严重影响着棉花生产的发展。为筛选防治棉铃虫的有效药剂,1993年我站在第四代棉铃虫幼虫盛发期,用灭铃灵等多种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Bt,对防治棉铃虫进行了药效试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应用绿僵菌防治鳞翅目蔬菜害虫及壮苗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7~1998年在山西太原田间应用绿僵菌防治甘蓝上小菜蛾、菜青虫和番茄上棉铃虫试验 ,结果表明 ,绿僵菌对小菜蛾的杀虫率为74.48% ,菜青虫为77.73% ,番茄上棉铃虫为 53.98% ,高于对照药剂双效Bt悬乳剂300倍液。经浸种的辣椒苗和茄子苗颜色深绿 ,苗齐苗壮 ,长势好。  相似文献   

13.
新疆地区棉铃虫自然种群对Bt棉的抗性频率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监测新疆棉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田间种群对Bt棉的抗性频率,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采集石河子和喀什地区莎车的棉铃虫单雌系,以Cry1Ac毒蛋白作为人工饲料,用单雌系F1/F2代法进行棉铃虫种群抗性个体检测。2010年筛选了123个石河子的棉铃虫单雌系,2 011年筛选了152个莎车的棉铃虫单雌系。两地的棉铃虫种群均没有筛选到相对平均发育级别≥0.8的抗Bt棉个体,估算出石河子和莎车的棉铃虫种群的抗性频率低于10-3。莎车F2单雌系与其对应的F1单雌系相对平均发育级别有明显差异。研究表明新疆石河子地区田间棉铃虫种群仍保持敏感状态,喀什地区田间棉铃虫种群对Bt棉的耐受性增高。  相似文献   

14.
棉铃虫Bt抗性种群的RAPD-PCR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室内筛选获得了棉铃虫对Bt杀虫剂、Bt毒蛋白和转Bt基因棉的抗性种群。利用RAPD技术 ,成功地扩增得到 105条多态性条带 ,经过聚类分析发现 ,棉铃虫对Bt产生抗性后在基因水平发生了变异。RAPD技术不仅可以用来鉴定棉铃虫对Bt是否产生抗性 ,而且可以区分不同的Bt抗性种群  相似文献   

15.
陈兰广 《植物保护》1989,15(3):19-20
麦蚜县我省小麦的主要害虫,5月中、下旬集中小麦穗部危害;二代棉铃虫是棉花蕾、花期的主要害虫,6月大旬开始产卵,6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从发生时间和为害作物上看,二者是毫无关系,但自70年代后期,麦蚜发生加重以来,麦蚜发生重的年份,二代棉铃虫发生也重,有一种相关关系。为此,作者以影响麦蚜发生的气象条件与二代棉铃虫发生的虫源基数(麦田一代幼虫量)  相似文献   

16.
棉田优势天敌异须盲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异须盲蝽在河北省南皮县一年发生 4代 ,以卵在植物组织中越冬 ,4月上旬孵化。一代发生在杂草丛中 ,二、三、四代发生于棉田 ,与棉铃虫的发生期较吻合。成虫对花有显著的趋性 ,各代发生高峰期分别在 5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下旬和 8月中旬。成虫与棉铃虫卵的空间分布相似 ,平均生态位重叠度指数高为 0 .95 6± 0 .2 3;在田间的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和奈曼 A型分布 ;对棉铃虫卵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 Holling 圆盘方程 ,最大理论捕食量为每天 2 4粒。分析推断认为 ,异须盲蝽对棉田 ,尤其是 Bt棉田中后期棉铃虫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三代棉铃虫是莱西县夏玉米穗期的常发性主要害虫,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来,发生程度多在中等(3级)以上,一般使玉米减产5—7%,重时达10%以上。莱西县夏玉米面积,历年都在30万亩左右,因此搞好三代棉铃虫的测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转移矩阵的方法,根据一代棉铃虫的发生程度预测三代棉铃虫的发生程度。这样可变短期预报为中长期预报,大大提高防治工作的主动性。二、棉铃虫在莱西县的发生概况棉铃虫在莱西县一年发生4代。第一代发生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主要为害小  相似文献   

18.
地处晋南的临汾地区的平川县市粮棉产区,1992年和1993年棉铃虫大发生,全区50万亩棉田全部发生,其发生范围和为害程度是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除棉花外,玉米、豆类、瓜类等作物也同时发生严重。1 发生情况据临汾柴村病虫区域测报站调查,1992年一代麦田平均千复网次有棉铃虫幼虫13头,二代棉田百株累计卵量1800粒,幼虫347头;1993年一代麦田千复网次有棉铃虫幼虫20头,二代棉田百株累计卵量1580粒。1992年襄汾、临汾春玉米,二代期平均百株有虫57头,三代期平均51头;1993年二  相似文献   

19.
1985年6月25—27日,在湖北省农科院和北京市农业局的主持下,召开了Bt乳剂研制及其应用成果鉴定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30多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及有关工厂的63位代表。代表们听取了“Bt乳剂研制及其应用”等4篇专题报告;参观了Bt乳剂防治玉米螟、菜青虫、国槐尺蠖现场;还观察了目标害虫超微结构的病变,证明Bt乳剂完整地保持了苏云金杆菌的生物活性;最后对Bt乳剂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20.
山东、河北、河南三省是我国棉花的主要产区。常年植棉近54万亩。1990年三、四代棉铃虫普遍发生严重,虽然大力防治仍造成一定的产量损失。据统计,山东、河北两省因棉铃虫为害减产皮棉近1亿公斤。一、四代棉铃虫发生概况四代棉铃虫在华北棉区历年发生较轻,有些地区往往达不到防治指标而弃治。1990年由于三代棉铃虫发生偏重,残虫量大,造成了四代棉铃虫在三省棉区中等偏重发生,鲁西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