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鳖白底板病病原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患白底板病的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肾、肝、脾分离出致病力较强的细菌TS6-1和TS6-2。同时样品经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在脾、肝、肾组织细胞质中观察到直径为30 nm病毒样颗粒。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分离菌株及患病鳖内脏组织过滤液均可导致中华鳖发病死亡,TS6-1和TS6-2的LD50分别为3.2×107CFU/mL和1.0×108CFU/mL。以患病鳖肝、脾组织的过滤液注射健康鳖后,3~5天内所有鳖全部死亡。通过对细菌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判定TS6-2属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同时对TS6-1进行了16S rRNA分子鉴定,将测定的序列递交NCBI进行BLAST同源序列比对,与迟缓爱德华氏菌的16S rRNA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99%),该序列在GenBank上的登录号为DQ884466。结合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判定TS6-1属于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由此认为中华鳖白底板病由病毒和嗜水气单胞菌、迟钝爱德华氏菌混合感染引起。药敏试验结果表明,TS6-1对先锋V、丁胺卡那敏感,TS6-2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敏感。  相似文献   

2.
3.
中华鳖腐皮病病原菌及防治药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崔青曼  张跃红 《水利渔业》1998,(5):13-14,35
从具有典型腐皮病症状的中华鳖体中分离到P-1,P-2两株细菌,人工感染,经菌株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及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定,证实均为中华鳖腐皮病的病原菌,且为嗜水气单有民菌。同时进行了该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筛选了15种最佳防治药物。  相似文献   

4.
群臻 《现代渔业信息》2006,21(12):34-35
据广西水产研究所施军先生的报道。50g左右的幼鳖易患腐皮病,具体症状:病鳖四肢、颈部、裙边的皮肤糜烂脱落,患部组织坏死并产生溃疡。研究结果认为。该病主要由气单胞菌引起,死亡率不高,约为10%左右。但由该病引起的继发性感染的死亡率则很高。如何防治,施军先生总结经验认为:降低水体透明度,防止鳖互相厮咬;  相似文献   

5.
胡凯 《科学养鱼》1994,(1):26-26
鳖“疖疮”、“腐皮”并发症的防治近年来,笔者在舒城、六安等县市农村调查,发现大多数养鳖户习惯将鳖高密度因养育肥,鳖“疖疮”、“腐皮’讲发症日益增多,造成病鳖大量死亡,养鳖户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困扰了农村养鳖业的发展。为此,本文试图就鳖“疖疮”“腐皮...  相似文献   

6.
稚鳖腐皮病与疖疮病并发症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土霉素以0.6g/kg饲料剂量投喂稚鳖,以40ppm药浴48小时,隔天用3ppm的呋喃唑酮药浴两次连续6天治疗稚鳖腐皮病与疖疮病并发症,取得较好的效果,免去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  相似文献   

7.
张泰蒂 《水利渔业》2003,23(1):61-62
对患腐皮病的中华鳖病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菌种提纯、药敏试验,该病对呋喃哂林、呋喃唑酮和红霉素较敏感,抑制细菌生产的最低浓度分别为3.15、6.25和12.5μg/mL。  相似文献   

8.
胡卿平 《齐鲁渔业》2002,19(8):23-23
腐皮病是一种甲鱼常见病,主要是由于甲鱼相互间咬伤后,伤口感染细菌所致。虽病甲鱼因此而死亡的不多,但影响正常生长。发病初期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当病变发展到颈部骨骼露出时,死亡率亦较高。  相似文献   

9.
鳖腐皮病是温室集约化养殖后期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在温室养殖后期,由于个体增大,密度达到饱和,水质极易恶化,鳖相互撕咬,造成细菌感染,四肢、颈部、尾部、背甲边缘等处皮肤发生糜烂、坏死,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此病在温室养殖过程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严重时有20—30%的鳖受到感染,造成养殖后期死亡率偏高。荥阳市楚楼水库甲鱼场在近几年的生产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综合防治鳖腐皮病的经验,取得比较好的养殖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鳖“白板病”致病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晓凤 《水产学报》1997,21(3):309-315
对福建省福清、莆田和厦门等地区养殖鳖的“白板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菌种鉴定、人工感染及药敏试验等研究,得知该病的致病菌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同时还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和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  相似文献   

11.
中华鳖腐皮病及防治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中华鳖腐皮病的病原、病理,认为腐皮病的病原是气单胞菌属的两个种(或亚种),并通过具有病例阐述了腐皮病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鳖腐皮病综合防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地养鳖业发展较快,群众养鳖的积极性很高。但是,今年来,鳖病发生较严重,尤其是鳖腐皮病感染快,危害大,死亡率高,严重地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如邵阳市郊区一养鳖户,一次因鳖腐皮病死亡鳖50多kg,直接经济损失万余元。针对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1995~1998年期间对广东省主要养鳖基地进行鳖病现场调研。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平均成活率为50%~60%,主要威胁养鳖业的疾病是"腮腺炎"和"白底板"两类疾病。鳖病给养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已成为广东省养鳖业的重要制约因素。我们针对该两种疾病开展了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腮腺炎"和"白底板"病及与细菌性出血病的区别1.腮腺炎该病病因未定,但据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用电镜及我所用新方法检得有病毒存在。主要危害100克以下稚幼鳖,传染性强,易爆发。病鳖脖颈肿大、呼吸困难、食道及呼吸道出血,大部分病鳖口咽部充血或…  相似文献   

14.
为控制温室甲鱼腐皮、穿孔病的发生,减少危害程度,我们在近年来对该病防控技术和无公害药物开展研究,研制开发出的纯中药制剂一“鳖病宁”对甲鱼腐皮、穿孔等皮肤病显示出了良好的防控效果,现将相关试验情况作一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15.
鳖“疖疮”“腐皮”并发症的特点、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凯 《水产科学》1994,13(6):35-35
鳖“疖疮”“腐皮”并发症的特点、原因及防治胡凯(安徽省舒城县张母桥畜牧水产站231370)近年来,笔者在舒城、六安等县、市农村调查发现,大多数养鳖户习惯将鳖高密度囤养育肥,导致鳖“疖疮”“腐皮”并发症日益增多,造成病鳖大量死亡,使养鳖户蒙受巨大经济损...  相似文献   

16.
鳖“腐皮”“疖疮”并发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广海  仲俊等 《鱼类病害研究》1992,14(3):32-34,F003
养鳖业迅速发展,鳖病日趋蔓延,作者指导了应用药物、养殖、生态、免疫等技术方法防治鳖“腐皮”“疖疮”并发病效果,提出土霉素、四环素为并发病早、中期治疗用药、药效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中华鳖白底板病病原体及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华鳖白底板病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人工感染试验及生理生化性鉴定;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鳖的肝、脾、肾脏的组织病理,并在肝、脾、肾的细胞质和肾细胞核里发现有病毒呈圆球形状,直径20~30nm和40nm。白底板病分离出毒力较强的细菌可确定为嗜水气单胞菌。患白底板病的肝、脾、肾脏均表现广泛、系统性的组织坏死,肝、肾组织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2003年4月8日,和平镇新良村养殖户罗某饲养的黄沙鳖并发腐皮病、疖疮病,造成亲鳖成鳖不同程度死亡。经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所有黄沙鳖于4月14日恢复正常。现将治疗情况简述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患腐皮病的中华鳖病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菌种提纯、药敏试验,该病对呋喃哂林、呋喃唑酮和红霉素较敏感,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分别为3.15、6.25和12.5 ug/mL.  相似文献   

20.
泥鳅腐皮病的病原与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湖南长沙市郊区串腐皮病的泥鳅分离到三株细菌,人工感染可复制本病。病原菌都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以单极生鞭毛运动,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阳性,溶血,对弧菌抑制剂0/129不敏感,不利用L-组氨酸、L-阿拉伯糖、L-精氨酸和水杨苷作为唯一碳源,被鉴定为运动型产气单胞菌的温和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sorbria),用呋喃唑酮治疗人工感染泥鳅,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