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遭遇空前严重的粮食危机。为摆脱困境,斯大林决定对农民采取"非常措施",加快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轰轰轰烈烈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使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中确立下来,也推动了苏联20世纪30年代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斯大林全盘集体化运动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重大的失误。  相似文献   

2.
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并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企图切断我国及社会主义国家阵营急需的橡胶等战略物资的来源。当时越南南方还没有解放,在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中,只有中国有能够植胶的地域。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提出了由苏方提供资金、技术装备,中方提供土地、劳力,双方合作在中国建立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建议。由于当时苏联正在帮助中国进行大规模建设,苏方的建议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于是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中苏合作发展天然橡胶的协议。协议约定,计划3年内种植橡胶树800万亩,6~8年能割胶,要求“种得多、种得快、种得好”。  相似文献   

3.
一、中俄经济改革背景性的差异(一)中国经济改革的背景分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受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影响,新中国基本上照搬了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这些体制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建设不断发展,高度集中的体制逐渐不适应国家发展的新要求,难以解决建设中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4.
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东欧国家的农业合作社法规,除了如宪法、专门的合作社法、合作社章程等正式法规中的规定之外,还体现在各种政府决定及各部委的文件之中。 1.农业合作社目标法规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农业合作社目标法规把眼前经济利益放在第二位,而把改造社会经济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摆在首位。如苏联集  相似文献   

5.
苏联人民四十年的建设经验是丰富的、全面的。他们不仅有革命经验,有建设经验,有先进科学成就的经验,而且还有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经验。党和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革命在全国获得胜利后,只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就是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和现代化的农业国,党号召我们要兢兢业业、克勤克俭,本着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来建设社会主义。今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在优先发展重工  相似文献   

6.
三月六日下午,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全世界劳动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人民的最亲爱的朋友和导师,约·维·斯大林同志逝世的噩耗传到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之后,全所九百余工作人员怀着极沉痛的心情,集合到研究大楼前聆听莫斯科的公告。当天晚上即举行庄严肃穆的集会,悼念斯大林同志。大家一致认为斯大林同志的逝世是世界劳动人民,特别是民主阵营无可估量的损失。我们只有遵循斯大林同志的全部遗训,努力学习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一生供献给人类的幸福和伟大的苏联共产主义建设的精神,担负起斯  相似文献   

7.
列宁和斯大林在其革命和政治活动中自始至终都关注“三农”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并在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重温列宁和斯大林有关“三农”问题的论述,对于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农”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农业科学和其它各个部门一样,由于响应了党学习苏联的号召,在短短的八年内,取得了空前未有的成就。对于这些成就,当着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已四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即将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需要我们加以总结,以进一步加强向苏联学习的时候,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却从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野心出发,乘着党整风期间大鸣大放的机会,对党学习苏联的政策,进行了肆意的歪曲和诬蔑。农业部门的右派分子和其它部门的右派分子相呼应,竟说"苏联农业科学还不是那样,有什么高明的","苏联的文献没有什么参考价值",还说"苏联专家讲究排场,不懂装  相似文献   

9.
在党的整风运动中,右派分子们认为"时机已到",掀起了一股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妖风。他们并抓住这个"机会"大发反苏谬论。其用心是十分阴险的。因为右派分子也知道,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中国革命又是走苏联的道路,因此反苏便是从根本上反党反社会主义。在匈牙利事件中,反革命分子不也是疯狂地反苏吗?右派分子们同样知道,中苏友好  相似文献   

10.
韩国通过1970年开始的新村运动,仅用30年时闻走完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工业化道路,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创造了“汉江奇迹”。认真研究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妥善解决农业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郑爱文  段西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7137-7138,7176
苏联是第一个建成社会主义的国家,其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探索为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吸取,但有些方面的做法当时并未意识到其严重的后果,这样的教训,值得反思。本文拟以1927年底苏联的粮食收购危机作为分析,看看它产生的真实原因和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八大前后,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建设思想,是因为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主要矛盾的变化,给党和人民提出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也是因为中央领导人在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中,认识到照搬苏联经验的弊端的严重性。为冲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进行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相似文献   

13.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阁主席什维尔尼克同志:中国人民、中国政府和我自己,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获悉了中国人民最亲密的朋友和伟大的导师斯大林同志逝世的消息,这不仅是苏联人民而且也是中国人民和整个和平民主阵营以及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无可估量的损失,我现在谨代表中国人民、中国政府,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您及苏联人民和苏联政府表示最  相似文献   

14.
第一个印象为了学习苏联的先进科学,更好更快地在祖国建设社会主义,数以千计的中国留学生分散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许多城市从事紧张的学习。我永远忘不了1953年8月23日这个日子,在这一天我第一次离开祖国并进入世界上第一个消灭了人剥削人底制度的国家——苏联,当列车由满洲里开向奥得堡时,车上响起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的歌声,我们用亲切歌声向亲爱的祖国作暂时的告别,我们用雄壮的歌声再一  相似文献   

15.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全体同志和中国人民以无可比拟的悲痛的心情,哀悼我们最敬爱的导师和我们最真挚的朋友斯大林同志的逝世。斯大林同志的逝世是我们共同事业的不可估量的损失。斯大林同志是世界工人阶级的伟大领袖,人类解放的伟大旗帜。他和伟大的列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经济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着力于解决"三农"基础问题,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方向,将发展"普惠"农业金融作为重点支持农业发展。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向农商银行转变,支持农村经济建设不断建立多种金融机构,孕育出适合农村经济的新的金融模式,例如:农村金融。伴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关于如何进一步创新农村金融,不断探索支农惠农的农村金融道路,才能推动现代化新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地进步,但是国家的社会发展逐渐开始出现两极化的发展趋势—富的太富,穷的太穷。自2005年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在此后的工作中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的制度之下,根据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农村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进行建设与发展。由此可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我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篇论文主要依据科学发展观并贯彻至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每一个方面,在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管理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的理论探索195 6年起 ,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时 ,苏联的道路暴露了不少弊端。中国领导人面临的迫切问题 ,是如何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一个成果。讲话的核心是以苏联的经验为借鉴 ,总结建国初期的建设经验 ,从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中概括出十大关系 ,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从实际出发 ,开创了通过农…  相似文献   

19.
苏联科学院:我们近几天来每日以沉重的心情盼望着斯大林同志病情好转,但不幸,我们伟大的导师斯大林同志逝世了。我们感到无限的悲痛,谨向你们致以深切的悼言。我们一定在毛主席领导下和你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为人道主义的科学事业和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而坚持奋斗。  相似文献   

20.
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确定了国家初步发展战略,也成为"十一五"期间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烦人建设是党和国家新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我国现经济建设的里程碑。本文以河南省南阳市为例,着重分析并总结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一些简单的对策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