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山西不同地区太阳辐射量及最佳倾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辐射资料是太阳能利用中重要科学依据之一。采用太阳辐射量气象学模型,研究了山西不同地区水平面上太阳辐射量,并与山西各市太阳辐射实测值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太阳辐射量理论公式修正系数及经验公式。经过检验,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相关性显著,相关性达95%以上。然后结合Hay模型分析了山西不同地区太阳能光伏板的最佳倾度,得出大多数地区最佳倾度小于当地纬度,并实现了对太阳辐射量及最佳倾度计算的软件开发与研究,为山西地区太阳能工程计算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相近地区太阳辐射量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游立杭  文明章  林秀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881-9883,9904
[目的]研究福建省地形反射辐射的分布特征。[方法]利用福建省太阳辐射资料、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结合遥感反演的地表反照率,对1988~2007年福建省地形反射辐射进行分布式模拟,并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福建省地形反射辐射量的模拟结果是可信的。福建省地形反射辐射量7月最高(约160 MJ/m2),1月最低(约60 MJ/m2),5~8月的辐射量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各季节地形反射辐射量的变化趋势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复杂的起伏地形对其分布影响较大,特别是在太阳高度角较小的秋、冬季节影响尤为明显;福建省地形反射辐射量主要集中在100 MJ/m2以下,地形反射辐射量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闽北的宁德、三明、南平,全省最高值位于宁德市霞浦县的东安岛,接近630 MJ/m2,有较好的利用价值。[结论]该研究为我国复杂地形下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赤峰市太阳能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和地表面一切物理过程及生理过程的重要能源.也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唯一能量来源,生物学产量的90%~95%来源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与太阳辐射相伴随而产生的日照.在植物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植物的生存、四季的变化、大气的运动等都依赖于太阳辐射。太阳能通过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而到达地面,这部分能量称为太阳总辐射.其数量的多少和强弱.与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云量等不同而变化。由于本市无日射观测站,故太阳总辐射量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Q=O0(a+bs)  相似文献   

4.
基于DEM的栖霞山区日照时数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栖霞市地形变异对太阳辐射在地面分布的影响,利用数字高程模型为基本信息源,在提取数字坡度模型和数字坡向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多层面复合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地形要素与其他气候要素的复合分析,建立了区域地面的太阳辐射模型。模拟计算过程中,每一个栅格单元瞬时太阳辐射能量的计算是其中最基础的工作,通过对瞬时太阳辐射量的时段累计,可获得日、月、年的太阳辐射总量。该结果可望进一步转换成对农作物生长有重要影响的积温、无霜期等重要的小气候指标,为精细农业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坡向是描述地形的重要因子,基于DEM提取坡向对于自然生境分析与地理生态过程模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山地地形复杂,坡面太阳辐射受地形遮挡影响很大。本文基于DEM与太阳辐射研究山地坡向提取方法,既保持了DEM计算山地坡向的客观性,又能和坡面阴阳属性保持良好的一致性,为山地气象、土壤分布、立地条件、适宜性分析等有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DEM数字地形分析技术为基础,应用基于DEM的太阳辐射分析模型,探究太阳辐射量与坡向、坡度和海拔之间的关系,建立北京地区太阳辐射参考模型,并计算样地点标准太阳辐射;依据样地点DEM计算太阳辐射与标准太阳辐射推导出太阳辐射等效坡向。结果以北京市一类清查数据山区的2 000个样地点为测试数据,将30、60、90、120、150、200 m空间分辨率的DEM计算坡向作为评判标准,建立太阳辐射参考模型,其中1 398个样地点的DEM计算太阳辐射与标准太阳辐射差异小于5%,太阳辐射等效坡向与30 m空间分辨率DEM计算坡向保持一致,占全部样地点69.9%;602个样地点受地形遮挡较大,依据太阳辐射参考模型计算进行调整,调整后其中583个样地点的太阳辐射等效坡向与评判标准一致。结论与一类清查人工测量坡向的比较表明:测试数据中样地点的太阳辐射等效坡向与评判标准一致性达到99.05%,而测试数据中样地点的人工测量坡向与评判标准一致性为72.05%。因此,依据本文方法推导出的太阳辐射等效坡向能反映出实际太阳辐射的信息,推导的坡向科学实用,为森林资源调查、立地分析等研究与生产提供了坡向获取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利用K-T法,由水平面上的实测太阳辐射量,用MATLAB程序估算了昆明地区不同方位、任意倾角斜面上的太阳辐射量,分析了昆明地区倾斜面上的太阳辐射特征,为建筑设计、太阳能利用等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K-T法,由水平面上的实测太阳辐射量,用MATLAB程序估算了昆明地区不同方位、任意倾角斜面上的太阳辐射量,分析了昆明地区倾斜面上的太阳辐射特征,为建筑设计、太阳能利用等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季节性冻土区衬砌渠道在太阳辐射作用下的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太阳辐射对渠道温度分布的影响。【方法】利用Hottel太阳辐射模型,结合热传导理论和有限元分析方法,考虑渠道自身的遮蔽作用,对太阳辐射作用下的梯形衬砌渠道的温度场进行计算。【结果】提出了梯形渠道太阳辐射的计算方法;衬砌渠道表面太阳辐射的日变化表现为早晚最小、中午最大;渠道阴、阳坡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差异明显,阴坡太阳总辐射约为阳坡的20%;渠道表面温度的日变化趋势与大气温度相同,近似为正弦分布,其温度变幅小于大气温度变幅,变化滞后于太阳辐射约2.5h,阴、阳坡温度最大相差4℃左右,阳坡温度值与日间温度增加速率均大于阴坡。【结论】渠道温度变化与太阳辐射有密切关系,阴、阳坡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是渠道温度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太阳辐射是渠道冻融循环的动力,在渠道冻胀研究中必须考虑太阳辐射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研究城市气象参数与城市近地面污染物对水平面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并尝试建立水平面太阳辐射与气象、城市空气污染物观测数据的回归模型.1)收集了广州市2009~2012年水平面日太阳总辐射、地面气象数据、近地面空气污染物历史记录数据;2)根据太阳辐射传输理论和前人相关研究进行水平面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分析,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3)对水平面太阳总辐射、地面气象、近地面污染物浓度的观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分别建立了总体样本和分区间样本下的水平面太阳总辐射与气象、空气污染物观测数据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用单一回归模型解释各种影响因素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并不合理,而分区间样本下的分段回归模型反映了水平面太阳总辐射的随气象变化和颗粒物浓度变化的规律,预测结果也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0.
开心树形叶幕结构对苹果园地面太阳辐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牛自勉  蔚露  张文和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1):1164-1168
以小冠开心形和小冠分层形苹果树为试材,进行了不同处理地面太阳辐射光谱变化以及对叶幕太阳辐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受树形处理的影响,地面太阳辐射光谱和强度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紫外光(U,300~380 nm)、光合有效辐射(PAR,400~700 nm)和红外/远红外(R/FR,780~1 010 nm)到达果园地面的比率分别为35.73%,13.35%和28.88%。从果园地面外侧(0 cm)到主干(120 cm),太阳辐射光谱中PAR强度依次递减,而U,R/FR辐射的强度依次递增。(2)受果园地面太阳辐射变化的影响,果园地面辐射与叶幕辐射之间、地面辐射与叶幕反射辐射之间、叶幕辐射与叶幕反射辐射之间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同时开心形处理地面全波辐射和PAR均提高,其迎光面地面平均太阳辐射和PAR分别达到了29.7%和25.3%,同时地面及叶幕反射光谱中PAR的平均比例分别比对照提高了74.9%和71.0%。  相似文献   

11.
基于惠州市1999、2009年TM遥感影像图,在平原区、山区分别选取58、30个样本村庄,并以村庄为中心点,利用格局分析法探究村庄土地利用类型与空间分布;通过剖析农村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总结模式,分析两个时期格局模式的变化.结果表明,1999、2009年惠州市平原区村庄土地利用类型与空间分布均有4种模式,山区有3种模式;平原区土地利用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在绝大部分村庄的景观格局中,它们或为基质,或为优势斑块,而山区的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平原地区的格局模式以及变化主要受河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山区的格局模式及其变化主要受海拔、坡度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无论山区和平原,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模式均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松辽流域山地丘陵地区水蚀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松辽流域山地丘陵地区水蚀图斑的调查,运用线性模型理论,研究了该流域山地丘陵地区水蚀灾害的影响因素,分析了流域内下垫面诸因素对土壤水蚀量的影响程度,并找出了其主导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土壤水蚀量下垫面的诸因子中,母岩特征、土壤类型、地貌类型、坡度、植被覆盖度与水蚀灾害的关系达显著水平,其中植被覆盖度及坡度是最显著的影响因子,起着主导作用。防止土壤水蚀应以生物措施为主,增加植被覆盖度是最有效的措施。坡度也是影响水蚀的关键因子,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的平原、台地、丘陵及低山区,应是防治土壤水蚀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3.
干旱对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区土壤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干旱对贵州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环境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数量分布的影响,在2010年贵州干旱的背景下,于4月分别对贵州毕节喀斯特高原山地、贞丰喀斯特高原峡谷和清镇喀斯特高原盆地地貌类型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并与2009年同期在相同生境下的3个研究区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清镇、毕节和贞丰3个研究区土壤动物类群在2009年4月为4门12纲24目,个体总数3139只,而在受到干旱影响的2010年4月则为2门8纲17目,个体总数1 031只。干旱导致喀斯特石漠化脆弱生态环境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量减少,其中个体数减少幅度最大的是弹尾目和蜱螨目等占优势的中小型类群,其他种类也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土壤动物个体总数的水平和垂直分布明显下降,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和丰富度指数急剧降低。  相似文献   

14.
金鑫  杨礼箫 《安徽农业科学》2014,(23):7952-7955
分析了ArcGIS空间分析技术计算太阳辐射的过程,并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黑河上游山区DEM数据以及靠近黑河上游山区葫芦沟小流域的野牛沟气象站的日照时数资料确定的透射率和散射比率两个天气因子,计算了黑河上游山区太阳辐射分布。最后,用位于葫芦沟小流域的3个气象站的实测太阳辐射数据进行了分析验证,结果证明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土地整治的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潜力测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准确地识别土地整治改良因素和科学地测算耕地质量潜力对耕地质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我国现有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分析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对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的影响,提出了一套服务于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提升潜力测算方法;并通过准确识别土地整治改良因素,确定提升方案,测算了重庆市綦江区耕地质量提升潜力.结果显示:1)研究区现状国家利用等指数区间为648.02~1 659.33,整治后国家利用等指数区间为761.81~1 783.04,耕地质量平均可提高0.79个利用等;2)得到的现状耕地利用等指数与折算为基准作物的实际产量的相关性(R~2=0.895 0)大于农用地分等成果(R~2=0.797 4);3)高潜力分等单元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为平坦、水源较为充足的丘陵地带,整治重点是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低潜力分等单元主要分布在陡坡中山地带和有石灰岩分布的喀斯特丘陵区,整治重点为防止水土流失与保护生态环境.本研究提供的潜力测算方法适应了差别化土地整治需求,保证了测算结果的真实性和潜力实现的可行性,可为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耕地质量潜力测算提供参考.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耕地质量提升的核心因子有所差异,土地整治的工程措施应有侧重点.  相似文献   

16.
从土地发生学与结构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山地区域土地分异规律的研究,运用景观法的原理建立了土地类型划分体系,选取地形地貌、土壤与植被条件作为土地类型划分的主要分异因素,在此基础上,对云南省永胜县顺州乡土地进行了类型划分,并分析了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与数量结构,以期为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云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坝区地类面积调查核定成果,首次测算了云南省山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进而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开发利用潜力3个方面分析了云南省山区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为合理利用全省山区土地资源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付进  李志洪  王藩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177-4180
在对长春市二道区耕地土壤野外调查、社会统计和土壤室内分析、各类相关图件数字化的基础上,采用GIS技术、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和综合指数分析等方法,对长春市二道区耕地地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长春市二道区的耕地为21 099.58 hm2,可划分为6等地。其中,3等耕地主要受质地影响,4等耕地受地貌影响程度大,5等耕地受腐殖质层厚度和土壤养分影响,6等耕地受地貌和侵蚀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北京平谷区土壤有效磷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环境风险评价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探明土壤有效磷的空间分布,为合理科学配方施肥和识别农业面源磷污染重点控制区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郊区平谷区布设1 058个采样点,测定其耕层(0~20 cm)与亚耕层(20~4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平谷区耕层和亚耕层土壤有效磷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5和1.29,均属强变异程度,其平均含量分别为32.80和9.74 mg?kg-1,耕层含量高于亚耕层,表现出一定的表聚性。耕层和亚耕层有效磷的空间相关距离分别为14.6和15.8 km。平谷区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空间分布表现为:低山区>平原区>山区,主要与高程、土地利用方式及施肥量有关。亚耕层有效磷空间分布格局与耕层相似,但其含量远小于耕层。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超过临界值(60 mg?kg-1)的概率为70%~90%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9%,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半山区。概率<20%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0.1%,分散分布于东北部山区、东部半山区及中部、西南部平原区。【结论】平谷区果园、菜地和大田土壤磷素均有不同程度的盈余,有机肥和化肥的大量投入是平谷区土壤有效磷含量高的主要原因。大华山镇中部及刘家店乡东南部部分区域作为农业面源磷污染的重点控制区,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
耕地细碎化和撂荒现象是当前农村土地面临的重大难题,贫困山区农地流转不畅及撂荒现象的改善对农地的高效利用和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山西省和顺县275 份农户问卷调查,运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个体特征、土地基础条件和家庭生计禀赋对当前农地流转行为、未来流转意愿及农地撂荒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农户生计趋向非农化的现状下,参与农地流转的农户仅占18.2%,未来愿意参与流转的农户占58.5%,当前有38.9%的农户存在农地撂荒现象。(2)贫困山区农地的当前转出行为和当前转入行为分别受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固定劳动力影响;户主年龄、家庭外出务工人数、人均健康水平、家庭承包地面积、土地肥沃程度和家庭人均年收入与未来流转意愿存在显著相关性。(3)土地流转背景下,家庭外出务工人数和承包地面积的增多是造成贫困山区农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完善贫困山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并加强对村集体的帮扶力度,以期改善农地细碎化及撂荒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