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4 毫秒
1.
为揭示攸县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的关系,研究了干物质积累动态、分配规律、各生育期生长曲线特征参数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及分配比例随生育期的推进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并在始粒期(R_5)达到最大值,而干物质积累总量不断增加,干物质最大生长速率出现的时间在盛花期(R_2)至始粒期(R_5)期间,且干物质积累最大生长速率的出现时间(T_m)及各阶段的速率大小(V)对大豆产量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适时早播对膜下滴灌春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21和2022年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B1(4月3日、4月7日)、B2(4月11日、4月14日)、B3(4月19、4月21日)、B4(正常播期4月27日、4月28日)4个播期处理为主区,副区为2个品种(‘合农71’和‘新大豆27’),测定大豆植株叶面积指数、群体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运、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早播处理B1和B2分别较B4生育进程提前8~12和3~8 d,总生育期延长7~14和2~8 d,最大叶面积指数增加2.12%~30.70%和9.53%~19.62%,总光合势增加2.42%~32.29%和9.58%~18.78%,总干物质积累量增加2.42%~32.29%和9.58%~18.78%,产量增加8.70%~32.90%和13.13%~21.7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7.27%~41.49%、22.78%~35.23%。因此,4月上旬播种是北疆膜下滴灌春大豆的适宜播期,有利于节水增产。  相似文献   

3.
遮阴强度对小麦光合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拔节期开始遮阴小麦的光合及籽粒灌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遮阴强度加大,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显著降低,细胞间隙CO2浓度(Ci)随遮阴强度加大显著增大(P<0.05)。采用Logistic模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对籽粒灌浆参数与粒质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表明,遮阴处理后降低的主要是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渐增期灌浆速率、快增期灌浆速率和缓增期灌浆速率,而对灌浆持续期、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渐增持续期、快增持续期和缓增持续期影响较小。根据不同灌浆时段参数与最大理论千粒质量的相关分析可知,小麦快增期和缓增期的灌浆速率越快,籽粒积累的干物质越多,粒质量就越大。因此,籽粒质量的增加应更多地关注快增期和缓增期的灌浆速度。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华北夏谷区谷子品种的产量形成特性,以‘豫谷18’为对照(CK),测定不同类型谷子品种(系)‘S 410’、‘豫谷35’和‘张杂13’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转运及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谷子品种产量差异显著,弯曲中穗型‘豫谷35’的产量、千粒重、出谷率和实收穗数比‘豫谷18’(CK)分别高0.35%、0.31%、0.80%和5.40%。2)灌浆期旗叶净光合速率(Pn)由高到低均表现为‘豫谷35’>‘豫谷18’(CK)>‘张杂13’>‘S 410’;灌浆期冠层光合能力以‘豫谷35’最高、‘豫谷18’和‘张杂13’次之、‘S 410’最低。由拔节期至成熟期,‘豫谷35’、‘豫谷18’、‘张杂13’和‘S 410’谷子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Gi)和蒸腾速率(Tr)均表现为开花期>拔节期>灌浆期>成熟期。3)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转移量、转运率和收获指数均表现为‘豫谷35’最高,分别比CK高16.45%、17.40%、17.17%和7.31%。4)不同籽粒部位灌浆持续时间、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和灌浆活跃期持续时间均表现为上部>下部>中部;弯曲中穗型‘豫谷18’与‘豫谷35’的平均灌浆速率分别为0.42和0.46 g/(1 000粒·d),且均高于弯曲大穗型‘张杂13’(0.29 g/(1 000粒·d))和直立小穗‘S 410’(0.33 g/(1 000粒·d))。5)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Pn显著正相关,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转运率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在华北夏谷区应选育具有较高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移量和干物质转移率,较高的光合速率和冠层光合能力以及灌浆速率相对较高的弯曲中穗型品种,是实现谷子优质高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2019年在山东省德州市黄河涯试验基地进行黄淮海夏大豆新品种圣豆18播期试验,旨在通过研究分析其植株干物质积累、分配特点及产量的田间表现,以充分发掘其增产潜力。结果表明,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6月15日播种的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总量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最高;4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的器官分别为叶片、茎、豆荚和豆荚,生育后期积累的干物质由叶片、茎等营养器官逐渐分配至生殖器官豆荚;6月15日播期大豆产量比6月5日及6月25日播期处理分别增产13.92%和22.63%。因此,黄淮海及相似生态区6月中旬播种该品种,有利于调动植株生长因素,促进干物质积累及分配,更大发挥其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6.
河北夏播大豆生长动态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沧豆13为试验材料,研究河北夏播大豆生长动态发展规律。结果表明,大豆的籽粒产量与生物学产量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52,上段、中段、下段粒质量分别占全株粒质量的46.9%,34.0%,19.1%;干物质积累、生长速率和叶面积指数都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大豆总干物质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在籽粒形成始期(R5)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7.
以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圣豆24为试验材料,通过3个播期处理(6月5、15、25日),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大豆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大豆植株总生育期逐渐缩短,尤其对出苗至开花阶段生育期影响最大,对生殖阶段生育期影响较小。在开花期、鼓粒期、结荚期、成熟期,6月15日处理下的根、茎、叶片、叶柄、豆荚及单株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且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干物质分配由营养器官逐渐向生殖器官过渡。大豆产量在6月15日处理达到最高,为3 310.27 kg/hm2,比早、晚播产量分别提高8.33%和13.66%。因此,大豆品种圣豆24在黄河中下游北岸的适宜种植期为6月15号。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氮肥施用时间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氮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时间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植株氮含量、积累和利用有显著影响。烯效唑 (S3307)和GA3处理均能增加植株的氮含量,二者又以GA3处理的效果更为明显。S3307和GA3混合使用能明显提高各生育期的氮含量。植株氮含量在基因型之间差异显著,孕穗期叶片和茎杆扬麦5号显著高于浙农大941,而成熟期则以浙农大941较高。S3307由于抑制干物质合成而减少了氮的积累,而GA3则增加氮的积累并减轻S3307的抑制作用。氮利用效率(NUE)和氮效率比(NER)在基因型和不同植物生长剂处理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扬麦5号的NUE和NER高于浙农大941。与S3307或GA3单独使用相比,两种生长调节剂混合应用显著增加了NUE和NER。  相似文献   

9.
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玉米/大豆间距(45、60、75 cm,依次记为IS45、IS60、IS75)和不同结瘤特性的大豆品种(弱结瘤:贡选1号;强结瘤:南豆25号)对大豆根瘤生长、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三节期到盛花期,随着玉米/大豆间距的增大,大豆受玉米的荫蔽影响减小,根瘤数目和干质量增加;在始粒期大豆的根瘤数目和干质量达到最大值,表现为IS60IS75IS45;相较于弱结瘤品种,强结瘤品种的根瘤数目较少,根瘤干质量较大。从三节期到盛花期,大豆干物质积累总量随玉米/大豆间距的缩小而减少,主要分配在茎秆和叶片;强结瘤品种茎秆和叶片的干物质积累量及干物质积累总量小于弱结瘤品种。从始粒期到成熟期,大豆干物质积累总量迅速增加,茎秆和叶片的分配率降低,荚果的分配率增大,强结瘤品种在成熟期玉米/大豆间距为60 cm时达到最大值。强结瘤品种各营养器官的输出率和贡献率较高,其平均产量比弱结瘤品种高2.94%,IS60处理的平均产量分别比IS45和IS75高9.77%和2.67%。相对于弱结瘤品种,强结瘤品种产量的提高主要通过提高单荚粒数和百粒质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宁夏南部旱区全膜覆盖春玉米生育后期土壤供氮不足及减产等问题,以‘先玉698’春玉米为试材,研究常规/控释尿素配施对全膜覆盖春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试验于2016—2017年在宁夏固原市彭阳县进行,以不施肥为对照(CK),设置T1(常规尿素基施N 150 kg·hm-2+小口期追施N 75 kg·hm-2)、T2(控释尿素基施N 75 kg·hm-2+常规尿素基施N 75 kg·hm-2+小口期追施常规尿素N 75 kg·hm-2)、T3(控释尿素基施N 150 kg·hm-2+常规尿素N 75 kg·hm-2)、T4(控释尿素基施N 225 kg·hm-2)4个氮肥配施处理。结果表明,与单施常规尿素相比,常规尿素与控释尿素不同比例配施能提高玉米收获期及花后的干物质量,干物质积累过程中的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Gmax)和干物质达最大积累速率时的生长量(Wmax)。与其他处理相比,控释尿素配施常规尿素处理下2 a均提高玉米植株氮素吸收量,并促进氮素向籽粒转移,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平均增幅为20.26%~60.15%(T3),肥料贡献率平均提高12.29%~49.15%(T2);不同配施处理中,2 a分别以T3、T2获得最高产量,平均每年较T1处理和T4处理分别提高 8.82%、4.48%和7.59%、1.58%,穗粒数和百粒质量的增加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因此,合理的氮肥配施(T2、T3)有利于提高玉米的生物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可作为宁南山区高效增产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11.
滴灌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滴灌条件下研究13-96、13-139、黑农61、新大豆27号、11-109 5个大豆品种(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和产量分布。结果表明:各大豆品种LAI和LAD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于结荚期至鼓粒期达到最大。黑农61、新大豆27号和11-109籽粒产量达到5 325.6~5 648.5kg/hm~2高产水平,主要是由于主茎10~17节的荚数、粒数和腔数增加所致,最大叶面积指数达5.8~6.4,全生育期总光合势为3 013 150~3 260 163m~2·d/hm~2,茎秆、叶片、叶柄、荚皮和籽粒5个器官所占比例分别为19.2%~25.8%、12.6%~24.4%、10.8%~13.2%、14.5%~23.0%和21.7%~34.4%,收获指数和粒茎比分别为0.216~0.344、0.8~1.8。试验证实大豆高产潜力大的生理基础是花后主茎中上部叶面积较大、总光合势较高、籽粒干重活跃期较长和干物质积累速率下降缓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间套作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解决粮食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间套作体系下作物和谐共生受种间互作强度的重要影响。本研究以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玉豆种间距对不同结瘤特性大豆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 2016—2017年,连续2年进行大田试验,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A因素为不同玉豆种间距,大豆净作(A1)与玉米大豆套作(4种玉豆种间距:30 cm,A2;45 cm,A3;60 cm,A4;75 cm,A5),B因素为3个大豆品种(贡选1号,弱结瘤;桂夏3号,中度结瘤;南豆25号,强结瘤),分析大豆干物质积累、鼓粒、产量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 玉豆种间距对不同结瘤大豆的物质积累分配有显著影响,鼓粒前期净作大豆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套作,R4期(盛荚期)达到最高;套作大豆的干物质积累则在R5期(始粒期)达到最高,并逐渐高于净作,以玉豆种间距45、60 cm下的物质积累量较高;玉豆种间距60 cm(A4)下的南豆25号在荚果分配率、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营养器官对荚果的贡献率等方面优于桂夏3号和贡选1号。各品种在套作下均以A4种间距下的鼓粒时间最长、达到最大鼓粒速率时的籽粒重最高,百粒重与产量最大,且与净作产量差异不显著;各玉豆种间距下以南豆25的鼓粒能力最强,A4种间距下南豆25的平均产量分别比桂夏3号、贡选1号高5.4%和6.3%。结论 强结瘤的南豆25号能较好适应玉米大豆套作环境,且在种间距60 cm下表现最优,有利于干物质向籽粒分配和鼓粒,以增加百粒重,弥补荚数不足,达到套作与净作产量相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灌浆期低温对夏玉米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置了6月15日(对照)、6月25日和7月5日3个播期,研究灌浆期低温对夏玉米光合性能、干物质生产转运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华北平原夏玉米充分利用热量资源、指导生产实践和实现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6月25日和7月5日播期的夏玉米在灌浆期均遭遇不同程度的低温胁迫,且随着播期的推迟受胁迫程度随之加剧,这2个播期的玉米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量与转运量、群体生长率均较对照呈逐渐降低趋势。3个播期的单位面积总粒数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千粒重在不同播期间差异显著,最终6月25日和7月5日播种的玉米产量较对照分别显著下降了17%和31%。因此,应该选择适宜的夏玉米播种时间,降低玉米在灌浆后期遭遇低温逆境的几率,进而保障玉米生育后期的正常灌浆,最终实现玉米抗逆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施氮量对滴灌高产春大豆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不同施氮量对滴灌高产春大豆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分析4种施氮量(0、75、150和225kg/hm2)处理对滴灌高产春大豆干物质积累及其对茎秆干物质转运的情况。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增加叶面积指数主要是主茎7~19节叶面积增加的结果;施氮肥增加干物质的积累,当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时,增加干物质量主要是茎秆中上部节杆物质积累量增加的结果;施氮肥增加茎秆中上部节物质向籽粒的转移量、转移率和对粒重的贡献率和产量。施氮肥增加植株中上部节叶面积,提高茎秆干物质的积累量,并提高向籽粒的转移量、转移率和对粒重的贡献率。以N150处理的产量较高为4 889.62kg/hm2,其最大干物质量为16 133.8kg/hm2,其中,茎秆干物质为5 364.7kg/hm2,茎秆干物质向籽粒转移量为1 830.5kg/hm2、转移率为34.12%。  相似文献   

15.
针对西北干旱绿洲灌区小麦长期连作、生产过程中化学氮肥依赖程度高等问题,探讨绿肥还田配施化学氮肥对小麦干物质积累特征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区域小麦施氮制度优化及产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2020至2021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设置绿肥还田量和施氮水平的不同组合,即G1N1、G2N1、G3N1、G4N1、G1N2、G2N2、G3N2、G4N2,其中G1、G2、G3、G4分别代表绿肥还田7 500 kg/hm2、15 000 kg/hm2、22 500kg/hm2、30 000 kg/hm2,N1、N2分别代表传统施氮减量15%(153 kg/hm2)、减量30%(126 kg/hm2),以传统施氮不复种绿肥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绿肥还田量结合化学氮肥减量条件下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绿肥还田量及减氮水平对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速率均有显著影响,二者的互作效应显著。N1较N2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速率分别提高8.9%、9.7%;G4较G3、G2、G1干物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对胡麻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胡麻干物质积累随施氮量增加进程加快。苗期至盛花期、青果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速率分别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降低,不同施氮处理最高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出现在盛花期。胡麻完成干物质积累的时间随施氮量增加而提前,中氮水平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大。施氮对长生育期胡麻品种干物质分配无明显影响,对短生育期胡麻品种影响较大。合理施氮可有效提高胡麻单株有效果数和千粒质量,单位面积产量与单株干物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氮肥农学效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河北省张家口市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试验区最优施氮量分别为90.00,36.80kg·hm-2,比传统不施氮肥分别增产30.84%,16.84%。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玉米为研究对象,利用黄河泥沙对盐碱地进行改良试验,分析不同黄河泥沙施用量和不同灌水量水平对玉米株高、叶面积、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探讨适宜的泥沙施用量和灌水量。结果表明:玉米的生长和产量都随着泥沙施用量和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泥沙施用量均大于灌水量对其的影响。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产量均在在泥沙施用量为6cm,灌水量为150mm处理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在成熟期最大为20460kg/hm2;夏玉米产量最大为11220kg/hm2。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绿洲灌区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特征及籽粒产量对绿肥还田结合减量施氮的响应,以期为该区域发展高产、高效玉米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20―2021年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研究绿肥还田结合不同的减氮比例(绿肥还田结合减量施氮0%,N100;绿肥还田结合减量施氮10%,N90;绿肥还田结合减量施氮20%,N80;绿肥还田结合减量施氮30%,N70;绿肥还田结合减量施氮40%,N60)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拔节期后N80和N90处理地上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N70和N60处理,至成熟期N80处理较N70和N60处理提高了13.3%—23.2%,N90处理较N70和N60处理提高了13.9%—23.7%,N100、N90、N80处理间无显著差异;N80处理较N70和N60处理玉米地上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显著提高了9.5%—21.2%、13.0%—23.2%,N90处理较N70和N60处理显著提高了10.2%—21.8%、13.9%—23.7%,二者均有效延缓了吐丝期至灌浆期玉米地上干物质积累速率的降低,而且N80处理较N70和N60处理干...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直播水稻研究文献,采用从文献中获取的数据分析直播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与干物质积累的变化特点及相互关系。结果显示:不同栽培条件下,直播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在4个产量构成因子中,有效穗数的波动性大于产量,但与产量的相关不显著;每穗粒数的波动性不仅大于产量,而且与产量呈显著相关;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波动小于产量,与产量相关不显著;直播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呈现出倒V形特点,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的波动呈现出明显的V形特点,即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小,波动性却最大;生育中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波动性却最小;生育后期的干物质积累数量及波动性均介于前期与中期之间。前期和中期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的关系不显著,但后期与产量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栽培条件下,直播水稻产量水平主要受每穗粒数和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的调控。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不同播期对小麦新品种‘泰科麦31'干物质积累转运、叶面积指数、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结构的影响,于2019—2021年小麦生长季进行‘泰科麦31'不同播期试验。设置9月30日、10月10日、10月20日和10月30日4个播期,依次记作SD1、SD2、SD3和SD4,测定不同播期下‘泰科麦31'不同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结构。系统分析了‘泰科麦31'不同播量对其干物质积累转运、叶面积指数、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D2处理下‘泰科麦31'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其中拔节到开花阶段和开花到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均在SD2处理下最高;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的贡献率的变化趋势为SD2>SD1>SD3>SD4;在越冬期和返青期,播期对‘泰科麦31'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的趋势为SD1>SD2>SD3>SD4,但在返青期之后,叶面积指数为SD2>SD3>SD1>SD4;15~25 d是‘泰科麦31'籽粒灌浆的快增期,在25 d时籽粒灌浆速率达到最高,25~30 d是‘泰科麦31'籽粒灌浆的缓增期,SD4的籽粒灌浆的增长要明显高于其他播期;SD2处理下‘泰科麦31'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可知,SD2产量最高的原因得益于SD2处理下的穗数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